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垃圾分類難以落實,癥結在哪兒?

中華建設網訊 上海自2000年被列為國家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 十幾年過去, 分類現狀並不盡如人意。 這中間的癥結到底在哪裡?

一碗牛肉酸辣粉、一杯奶蓋四季春茶, 飽餐一頓後, 白領李小姐起身準備扔垃圾, 這時她猶豫了:奶茶裡喝剩下的珍珠是濕垃圾, 擦剩下的濕紙巾也是嗎?一次性筷子是幹垃圾, 透明的米粉盒可回收嗎?

去年10月9日, 位於上海長寧區的虹橋臨空經濟園區第一批72幢樓宇試點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臨空園區成為上海首個推廣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的試點園區。 李小姐工作單位所在的中山國際廣場,

則與一街之隔的聯強國際成為試點樓宇中的重點樓宇。 從“製造垃圾”的那一刻起, 李小姐和同事們就面臨同樣的問題: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幹垃圾?

歷經三個月試點, 臨空園區的白領們, 真的習慣分類每一件垃圾了嗎?

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

工作日中午12時, 天山西路上來往的外賣車輛逐漸增多, 其中不少停靠在協和路口的中山國際廣場。 大廈A幢的中國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佔據5樓整個樓層, 1900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內日常有300多名員工。 一到中午, 白領與外賣小哥們熱鬧的“交接”高峰就開始了。

對於公司的人事行政經理蔡文韜來說, 過去三個月裡, 他經歷了職業生涯一次特殊的挑戰:讓全公司300號員工學會垃圾分類。 不是簡單“瞭解”, 是人人都會分類。

去年8月, 長寧區在上海率先試點單位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 中山國際廣場成為首批試點樓宇。 經過長寧區綠化與市容管理局工作人員的培訓, 大樓物業和保潔人員首先掌握分類方法,

接下來就是儘快在企業內部開展教學推廣。 此時, 大廈物業經理陳浩毅和副經理杜青找到蔡文韜, 希望國企帶頭, 為垃圾分類開個好頭。

“辦公室最多的生活垃圾就是外賣和奶茶, 以前吃喝完‘噗通’一扔就行, 真要分類, 大家都沒頭緒了。 ”於是, 蔡文韜請杜青來給員工上課, 重點講解幹垃圾、濕垃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