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福安校園裡打響了打銀聲!

福安新聞網消息“叮叮叮叮叮……”每天不管是早晨還是晚上, 在寧德市職業技術學院的一間房裡, 總會傳出這樣的敲打聲。 “阮老師像是對打銀器著了迷,

一天到晚待在工作室裡不出門都可以。 ”一個學生這樣評價阮世峰。

阮世峰,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從小熱愛民間傳統手工藝, 從事銀雕工藝27年, 對設計製作佘族銀器頗有心得。 2017年10月, 他在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成立佘族銀器大師工作室,

將傳統佘族打銀工藝帶進校園, 受到了福州、廈門等地專家學者的關注。

一拍即合 想法變成現實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歷來重視對佘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專門設有“閩東佘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應用文科研究中心”, 在佘醫、佘藥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然而, 在具有“珍藝聞八閩, 銀輝耀九州”之稱佘族銀雕這方面還只停留於文字研究, 缺乏具備動手製作能力的專業人才。

佘族銀器是中國傳統銀雕工藝與佘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達, 是佘族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 歷史悠久。 據佘族譜牒記載, 唐五代時期, 有鐘姓佘民遷入福安韓陽阪五十三都鐘莆坑, 其後裔又于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移遷今阪中佘族鄉的大林村。 明朝中葉以來, 佘民開始大批遷居福安, 也把製作和佩戴佘銀的傳統帶了過來。

“佘族銀器記載著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佘族文化發展歷史, 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所以我們當時四處尋找這方面的人才, 希望能對佘族銀器有更深入的瞭解和發展。

”甯德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鐘幼雄說, 佘族銀器歷史上多次遭遇曲折, 時盛時衰, 作為“閩東佘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應用文科研究中心”的一員, 近幾年跟隨86歲高齡的佘族民間銀器製作老藝人鐘伏松學習, 熱心佘族民間文化的挖掘和傳承, 並提出了在本校開設工作室的想法。

與此同時, 從廈門、福州等地調研回來的阮世峰, 看到了其他地方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視, 學習了他人的先進理念, 也萌生開辦工作室的想法, 正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讓想法變成現實。

2017年6月, 阮世峰和鐘幼雄二人都參加了福州大學開辦的“銀飾及金屬鍛造工藝”培訓班, 與眾多工藝大師相互切磋技藝, 交流心得。 在一次交談中, 阮世峰和鐘幼雄聊到了福安銀器的發展前景, 對開設工作室的想法一拍即合。 在培訓班結束後, 二人立即與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溝通, 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 並於10月正式成立佘族銀器大師工作室。

少年立志 傳承家族技藝

佘族人民崇尚銀飾、銀器, 無論是出生、婚喪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傳統節日、盛事,還是日常生產生活,都與銀器、銀飾密不可分,其間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由此形成了佘族歷代對銀器製作極為重視的傳統。

“三千來去客,四萬打銀人”,這是明萬曆年間《福安縣誌》的記載。可見當時福安民間銀器製作的繁盛。阮世峰的爺爺一直對佘族銀器感興趣,為謀生計,年少時就跟著打銀師傅當學徒,就此付出了一生的心力。在爺爺的帶領下,阮世峰整個家族都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在濃厚的打銀氛圍中,阮世峰也漸漸喜歡上銀器,並跟著父親學習。

“初一開始正式學習打銀,初二我就可以靠打銀養活自己了。”阮世峰說,小的時候,父親、爺爺在打銀,他就一旁看著,只要他們一走開,阮世峰就自己偷偷拿起工具自己琢磨。

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努力,學習沒多久的時間,阮世峰的打銀技術就愈發成熟,可以獨立出去闖天下了。如今,爺爺和父親都已過世,打銀這個重擔傳到了自己身上,阮世峰更加堅定信念,傳統工藝不能丟,並立志要將其發揚光大。

工作室成立後,阮世峰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佘族銀器的研究中。“他把這裡當家一樣,從早到晚,叮噹叮噹都是他一個人。”鐘幼雄說,想不到看平常開朗外向的一個人,竟然能把自己成天關在工作室中,只和銀器打交道。

創新發展 錘子一敲響千年

寧德是中國最大的佘族聚居區,佘族人口達17萬人,約占全國佘族人口的1/4。2011年,佘族銀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聞名八閩。

“敲敲打打,叮叮咚咚,錘子一敲響千年。”阮世峰說,要將佘族銀器一直傳承下去,關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的,還要讓年輕一輩也參與其中。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重視學生“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師生共學共進,合力“發酵”是該校一道亮麗的風景。下一階段,佘族銀器大師工作室計畫舉辦銀器創意設計比賽,並在後期讓部分學生體驗銀器製作。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去瞭解佘族銀器的歷史背景、風格特色等方方面面,發現佘族銀器的魅力,從而喜歡上佘族銀器。

佘族銀器製作技藝中有“操、鑿、起、解、披”等技法,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只有學生沉下心來才能真正學會製作,領悟佘銀背後的文化內涵。”阮世峰說,從前這項技藝傳男不傳女,現在人們思想開放了,不再有這樣的約束。由於銀器的工藝精細,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希望之後能在學校中發現幾個製作佘銀的好苗子,不管男生女生,一定用心培養,將傳統佘銀工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傳承佘族銀器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創造創新。工作室將和學生一起不斷挖掘佘族銀器工藝文化,汲取養分、獲得靈感,努力製作出更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佘族銀器作品。成立工作室僅僅是個美好的開始,對於阮世峰來說,佘族銀器的傳承與發揚依舊任重而道遠。(市委報導組 雷津慧 丁立凡)

覺得不錯,請點贊↓↓↓

無論是出生、婚喪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傳統節日、盛事,還是日常生產生活,都與銀器、銀飾密不可分,其間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由此形成了佘族歷代對銀器製作極為重視的傳統。

“三千來去客,四萬打銀人”,這是明萬曆年間《福安縣誌》的記載。可見當時福安民間銀器製作的繁盛。阮世峰的爺爺一直對佘族銀器感興趣,為謀生計,年少時就跟著打銀師傅當學徒,就此付出了一生的心力。在爺爺的帶領下,阮世峰整個家族都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在濃厚的打銀氛圍中,阮世峰也漸漸喜歡上銀器,並跟著父親學習。

“初一開始正式學習打銀,初二我就可以靠打銀養活自己了。”阮世峰說,小的時候,父親、爺爺在打銀,他就一旁看著,只要他們一走開,阮世峰就自己偷偷拿起工具自己琢磨。

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和努力,學習沒多久的時間,阮世峰的打銀技術就愈發成熟,可以獨立出去闖天下了。如今,爺爺和父親都已過世,打銀這個重擔傳到了自己身上,阮世峰更加堅定信念,傳統工藝不能丟,並立志要將其發揚光大。

工作室成立後,阮世峰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佘族銀器的研究中。“他把這裡當家一樣,從早到晚,叮噹叮噹都是他一個人。”鐘幼雄說,想不到看平常開朗外向的一個人,竟然能把自己成天關在工作室中,只和銀器打交道。

創新發展 錘子一敲響千年

寧德是中國最大的佘族聚居區,佘族人口達17萬人,約占全國佘族人口的1/4。2011年,佘族銀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聞名八閩。

“敲敲打打,叮叮咚咚,錘子一敲響千年。”阮世峰說,要將佘族銀器一直傳承下去,關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的,還要讓年輕一輩也參與其中。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重視學生“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師生共學共進,合力“發酵”是該校一道亮麗的風景。下一階段,佘族銀器大師工作室計畫舉辦銀器創意設計比賽,並在後期讓部分學生體驗銀器製作。通過比賽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去瞭解佘族銀器的歷史背景、風格特色等方方面面,發現佘族銀器的魅力,從而喜歡上佘族銀器。

佘族銀器製作技藝中有“操、鑿、起、解、披”等技法,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只有學生沉下心來才能真正學會製作,領悟佘銀背後的文化內涵。”阮世峰說,從前這項技藝傳男不傳女,現在人們思想開放了,不再有這樣的約束。由於銀器的工藝精細,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希望之後能在學校中發現幾個製作佘銀的好苗子,不管男生女生,一定用心培養,將傳統佘銀工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傳承佘族銀器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創造創新。工作室將和學生一起不斷挖掘佘族銀器工藝文化,汲取養分、獲得靈感,努力製作出更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佘族銀器作品。成立工作室僅僅是個美好的開始,對於阮世峰來說,佘族銀器的傳承與發揚依舊任重而道遠。(市委報導組 雷津慧 丁立凡)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