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傾我華年 守護新生——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張成元獲全國“感動患者人物”殊榮

1月20日, 在“2017年和諧醫患亮點推薦及宣傳展示活動交流總結大會”上, 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張成元榮獲“感動患者人物”殊榮。

該活動由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組織開展,

健康時報社、人民網共同承辦, 通過交流、展示、推薦、推廣四個環節, 最終評出獲獎者。 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院長助理兼新生兒科主任張成元, 從醫30餘年、守護新生命的典型事蹟, 觸動人心, 反響良好, 在該活動中脫穎而出。

左一為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院長助理、新生兒科主任張成元

“2017年和諧醫患亮點推薦及宣傳展示活動交流總結大會”頒獎現場

救治危重小生命, 我這輩子就幹了這一件事, 傾我全力, 盡我所能, 一路拼搏, 不負重托, 值了!

—— 張成元

張成元於1986年畢業於青島醫學院兒科系, 現任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院長助理兼新生兒科主任, 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是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第十一批濰坊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濰坊名醫。 兼任省醫師協會新生兒學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省醫師協會重症分會新生兒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省新生兒死亡評審專家組成員、市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市醫學會新生兒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30多年來, 張成元憑著一股拼勁和韌勁, 刻苦鑽研, 不斷探索, 用醫者之大仁大愛, 獲得了患兒家屬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和稱讚,

並贏得了新生兒專業領域內高度評價。

醫者之愛, 需要無畏擔當

2000年3月, 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在全市率先成立新生兒科, 這是濰坊各大醫院唯一一家以收治新生兒為主的科室, 工作的開展無任何借鑒, 其發展難易程度可想而知, 張成元主任臨危受命, 勇挑重擔, 十幾年來, 克服重重困難, 不辱使命, 終於成就了“濰坊市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 成為濰坊老百姓心中的保護神。

張成元主任在艱苦創業的十幾年裡, 一心撲在科室建設上, 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完善科室醫療品質管制體系, 結合新生兒特點, 每一個細微環節都做到流程科學, 環環相扣, 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他帶領整個團隊,勇於探索,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窒息復蘇、新生兒呼吸衰竭、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症、感染性休克、DIC等疾病治療方面處於領先水準。

2000年,科室成立之初,成功救治的胎齡28周、體重僅1.2kg的早產兒,目前已經成長為身高175cm的帥哥,已是一名大學生。

2003年冬天的一個寒夜淩晨,一個出生不足24小時的嬰兒轉到濰坊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當時張主任因為在院搶救一個30周的試管嬰兒,等待孩子穩定後剛剛到家不到一個小時,接到這個急救電話飯沒來得及吃幾口就又匆匆趕往寇里,經過詢問病史得知,這位39歲的母親前7次妊娠均因黃疸致死胎或死產,這個孩子是第8個。張主任對患兒進行了仔細查體和檢驗,確診為新生兒RH溶血病,此病種臨床極其少見,病情進展異常迅猛,致死或致殘率高。他心中明白救治這個珍貴兒面臨的風險和壓力,但生命至上的責任感不容他逃避,他當機立斷帶領當班人員立即運用換血方法進行手術換血治療,經過近3個小時的搶救,患兒病情終於成功控制,轉危為安。這個時候的張主任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離開監護室,而此時不到兩小時就又到第二天的正式上班時間。

醫者之愛,需要精湛醫術

醫者之愛,不僅需要一顆生命至上的善良和責任,更需要與死神PK的精湛醫術。

張成元帶領他的團隊銳意進取,在創新中發展和提高,大力提升設備、人員等軟硬體建設水準,危急重症新生兒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2004年在我市率先應用新生兒呼吸機搶救新生兒呼吸衰竭,填補了我市無新生兒專用呼吸機的空白。目前開展的國內先進診療技術,包括完善而先進的呼吸支援技術、外周動靜脈快速同步換血術、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使用、PICC置管術、腦功能監測及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定(NBNA)、規範的早產兒管理及支援護理、密閉式吸痰技術、一氧化氮吸入治療持續肺動脈高壓等,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綜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經外周動靜脈換血治療及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成活率等方面達國內先進水準。同時開展了新生兒外周靜脈置管術,一根小小的穿刺管緩解了低出生體重兒反復穿刺的難題,極大程度上減輕了患兒病痛。成功搶救多例危重早產兒,其中一例出生體重最小者僅680克,創濰坊市最好水準。2009年搶救成功第一例五胞胎,其中最低體重僅900克。

2016年12月20日淩晨5時左右,“120”警笛聲劃破天際,新生兒轉運救護車(移動NICU)呼嘯而出,直奔濱海新區。就在1小時之前,有一位婚後10多年不孕的高齡孕婦,因胎兒先天性膈疝、胎兒宮內窘迫、孕35周,必須立即終止妊娠,而且此種情況下孩子死亡率極高,必須在出生後第一時間內給予呼吸迴圈支持,以防止出現縱膈異位、呼吸困難造成生命危險。接到當地醫院的求救電話後,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李主任即刻組織人員奔赴現場,同時組織新生兒組、醫技組、外科組完善必需的術前準備。當患兒剖宮產出生,秒秒必爭,在第一聲啼哭之前即進行了氣管插管、移動呼吸機輔助呼吸,迅速轉運回我院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給予機械通氣、臍靜脈插管建立靜脈通道,醫技組迅速完善床旁X線、超聲檢查,明確患兒先天性膈疝位置,發現並存重度肺動脈高壓,手術基礎差,搶救組決定應用NO吸入減輕肺動脈高壓。經過一天的積極努力,12月21日淩晨3時,患兒的呼吸狀態、血壓達到了手術的基本要求,外科組立即給予了膈疝修補術,2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1周後撤離呼吸機,2周治癒出院。出院當天,患兒的爺爺走進醫生辦公室,深鞠一躬,老淚縱橫,說:“謝謝你們,為我們保住了一個完整的家!”。

醫者之愛,更需要胸懷大格局

作為“濰坊市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張成元主任的目光不僅僅限定在本科室及濰坊市區,他心裡裝的是整個濰坊地區乃至濰坊地區周邊所有需要救治的新生兒。自2001年始,在全市開展危重新生兒轉運工作,轉運範圍包括濰坊各縣市區醫院,以及青島、日照、煙臺等地區,年收治新生兒近4000人次,其中外院轉診危重患兒600余例,轉運成功率達100%,將危重新生兒的風險關口前移,鋪設了一條條危重患兒生命線。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十幾年來,張成元主任經常到基層助產機構進行會診、授課、現場指導,在他的協助下,目前濰坊市婦幼保健機構已有7家建立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有效推動了縣市區新生兒救治工作,濰坊市新生兒救治整體實力達到了省內領先水準。

作為濰坊市醫學會新生兒分會主任委員,在張成元主任的帶領下,承擔多項省級以及市級科研專案,並且與國內知名大學合作開展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發病調查等研究。每年舉辦省級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早產兒管理培訓班”、“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學習班”,多次舉辦“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班”,培訓基層學員400余人,為提高我市新生兒復蘇的成功率做出了貢獻。

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深入實施,高危新生兒日益增多,張成元和他的團隊迎難而上,多措並舉迎接挑戰。在在醫院大力支持下,他的新生兒團隊現已增至百人,擴建後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總床位數達到120張,醫療設備總投入近5000萬元。增購高端新生兒轉運救護車(移動NICU),內置新生兒呼吸機、暖箱、輸液泵、監護儀及病情資訊及時傳回和會診等設備及功能。僅2016年、2017年,張成元和他的團隊成功救治危急重症新生兒2000餘例,為2000多個家庭重新點燃了希望!

張成元

主任為危重患兒獻過血,為貧困患兒買過奶粉、捐過款,24小時隨叫隨到,加班加點是工作常態,連年被評為院先進工作者,多次獲得政府嘉獎,曾先後被評為濰坊名醫、山東省優秀醫院管理者、山東省優秀醫師、濰坊市傑出醫師、市直衛生系統“十佳醫生”、市直衛生系統“十佳科主任”。精兵強將高端武器,仁心愛心責任感,張成元和他的團隊乘風破浪,克難攻堅,已經成為守護新生的堅強後盾,他領導的新生兒科被命名為“工人先鋒號”、“兩好一滿意”活動“服務品牌“和“示範集體”,連年被評為院先進集體。

他帶領整個團隊,勇於探索,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題,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窒息復蘇、新生兒呼吸衰竭、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症、感染性休克、DIC等疾病治療方面處於領先水準。

2000年,科室成立之初,成功救治的胎齡28周、體重僅1.2kg的早產兒,目前已經成長為身高175cm的帥哥,已是一名大學生。

2003年冬天的一個寒夜淩晨,一個出生不足24小時的嬰兒轉到濰坊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當時張主任因為在院搶救一個30周的試管嬰兒,等待孩子穩定後剛剛到家不到一個小時,接到這個急救電話飯沒來得及吃幾口就又匆匆趕往寇里,經過詢問病史得知,這位39歲的母親前7次妊娠均因黃疸致死胎或死產,這個孩子是第8個。張主任對患兒進行了仔細查體和檢驗,確診為新生兒RH溶血病,此病種臨床極其少見,病情進展異常迅猛,致死或致殘率高。他心中明白救治這個珍貴兒面臨的風險和壓力,但生命至上的責任感不容他逃避,他當機立斷帶領當班人員立即運用換血方法進行手術換血治療,經過近3個小時的搶救,患兒病情終於成功控制,轉危為安。這個時候的張主任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離開監護室,而此時不到兩小時就又到第二天的正式上班時間。

醫者之愛,需要精湛醫術

醫者之愛,不僅需要一顆生命至上的善良和責任,更需要與死神PK的精湛醫術。

張成元帶領他的團隊銳意進取,在創新中發展和提高,大力提升設備、人員等軟硬體建設水準,危急重症新生兒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2004年在我市率先應用新生兒呼吸機搶救新生兒呼吸衰竭,填補了我市無新生兒專用呼吸機的空白。目前開展的國內先進診療技術,包括完善而先進的呼吸支援技術、外周動靜脈快速同步換血術、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使用、PICC置管術、腦功能監測及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定(NBNA)、規範的早產兒管理及支援護理、密閉式吸痰技術、一氧化氮吸入治療持續肺動脈高壓等,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綜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經外周動靜脈換血治療及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成活率等方面達國內先進水準。同時開展了新生兒外周靜脈置管術,一根小小的穿刺管緩解了低出生體重兒反復穿刺的難題,極大程度上減輕了患兒病痛。成功搶救多例危重早產兒,其中一例出生體重最小者僅680克,創濰坊市最好水準。2009年搶救成功第一例五胞胎,其中最低體重僅900克。

2016年12月20日淩晨5時左右,“120”警笛聲劃破天際,新生兒轉運救護車(移動NICU)呼嘯而出,直奔濱海新區。就在1小時之前,有一位婚後10多年不孕的高齡孕婦,因胎兒先天性膈疝、胎兒宮內窘迫、孕35周,必須立即終止妊娠,而且此種情況下孩子死亡率極高,必須在出生後第一時間內給予呼吸迴圈支持,以防止出現縱膈異位、呼吸困難造成生命危險。接到當地醫院的求救電話後,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李主任即刻組織人員奔赴現場,同時組織新生兒組、醫技組、外科組完善必需的術前準備。當患兒剖宮產出生,秒秒必爭,在第一聲啼哭之前即進行了氣管插管、移動呼吸機輔助呼吸,迅速轉運回我院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給予機械通氣、臍靜脈插管建立靜脈通道,醫技組迅速完善床旁X線、超聲檢查,明確患兒先天性膈疝位置,發現並存重度肺動脈高壓,手術基礎差,搶救組決定應用NO吸入減輕肺動脈高壓。經過一天的積極努力,12月21日淩晨3時,患兒的呼吸狀態、血壓達到了手術的基本要求,外科組立即給予了膈疝修補術,2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1周後撤離呼吸機,2周治癒出院。出院當天,患兒的爺爺走進醫生辦公室,深鞠一躬,老淚縱橫,說:“謝謝你們,為我們保住了一個完整的家!”。

醫者之愛,更需要胸懷大格局

作為“濰坊市危急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張成元主任的目光不僅僅限定在本科室及濰坊市區,他心裡裝的是整個濰坊地區乃至濰坊地區周邊所有需要救治的新生兒。自2001年始,在全市開展危重新生兒轉運工作,轉運範圍包括濰坊各縣市區醫院,以及青島、日照、煙臺等地區,年收治新生兒近4000人次,其中外院轉診危重患兒600余例,轉運成功率達100%,將危重新生兒的風險關口前移,鋪設了一條條危重患兒生命線。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十幾年來,張成元主任經常到基層助產機構進行會診、授課、現場指導,在他的協助下,目前濰坊市婦幼保健機構已有7家建立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有效推動了縣市區新生兒救治工作,濰坊市新生兒救治整體實力達到了省內領先水準。

作為濰坊市醫學會新生兒分會主任委員,在張成元主任的帶領下,承擔多項省級以及市級科研專案,並且與國內知名大學合作開展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發病調查等研究。每年舉辦省級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班“早產兒管理培訓班”、“新生兒重症監護技術學習班”,多次舉辦“新生兒窒息復蘇培訓班”,培訓基層學員400余人,為提高我市新生兒復蘇的成功率做出了貢獻。

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深入實施,高危新生兒日益增多,張成元和他的團隊迎難而上,多措並舉迎接挑戰。在在醫院大力支持下,他的新生兒團隊現已增至百人,擴建後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總床位數達到120張,醫療設備總投入近5000萬元。增購高端新生兒轉運救護車(移動NICU),內置新生兒呼吸機、暖箱、輸液泵、監護儀及病情資訊及時傳回和會診等設備及功能。僅2016年、2017年,張成元和他的團隊成功救治危急重症新生兒2000餘例,為2000多個家庭重新點燃了希望!

張成元

主任為危重患兒獻過血,為貧困患兒買過奶粉、捐過款,24小時隨叫隨到,加班加點是工作常態,連年被評為院先進工作者,多次獲得政府嘉獎,曾先後被評為濰坊名醫、山東省優秀醫院管理者、山東省優秀醫師、濰坊市傑出醫師、市直衛生系統“十佳醫生”、市直衛生系統“十佳科主任”。精兵強將高端武器,仁心愛心責任感,張成元和他的團隊乘風破浪,克難攻堅,已經成為守護新生的堅強後盾,他領導的新生兒科被命名為“工人先鋒號”、“兩好一滿意”活動“服務品牌“和“示範集體”,連年被評為院先進集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