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大學退步榜

去年“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名單公佈, 其間伴隨有多方機構評選的各大高校排行榜、大學前100強等榜單出爐, 中國高校之間的較量比從前任何時候更耐人尋味。

究竟是行政化、市場化力量指導下軟實力的明爭暗鬥, 還是學術和科研等硬指標的切磋交流, 還是說名牌大學本就占盡資源優勢, 所以一切都是“強者更強, 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派生的鄙視鏈?

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用“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這句話來形容當下中國高校競爭的情況, 也沒有什麼不貼切的地方。 那些連年下滑或原地踏步的選手們, 有誰關心過他們為什麼止步不前?

01

南京大學

圖/去哪兒

對於南大在排行榜上的衰落, 說法不一, 有人認為南大不製作、不參與排行榜, 在名次上自然會吃些虧。 也有一種觀點:從前南大SCI指數非常高, 如今高校都在搗鼓SCI, 這一傳統優勢便不再明顯。

擁護南大的同學, 認為其堅持不並校的調性, 是底氣, 是光環。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因為不並校, 短板工科與醫科發展緩慢, 優勢理工類學科中, 化學與物理實力下降, 文科拼不過北大復旦人大北師大, 商科更是被甩到十名之外。 從曾經的前五常客,

到如今勉強擠進前十, 這期間南大究竟經歷了什麼?

而且, 南大還有一個常被吆喝的特點——“小而精”的培養方式。 但近年也飽受衝擊, 行政的官僚化、決策層的混亂管理、青年骨幹引進寥寥無幾等原因是其掣肘, 這都導致了現在南京大學, 看起來如同一個沒落的貴族。

02

南開大學

圖/科學網

不提與清華北大組建西南聯大名噪一時的當年勇, 單說世紀初“清北複開”這一約定俗成的搭配, 南開大學也一度是無數學子瞻仰的夢想。 歎如今前三甲依舊傲人, 但“夢之隊”中的南開卻被逐漸淡忘。

南開就算只跟自己比, 也是退步了。 從學校的投檔錄取情況來看, 早已不能世紀初的盛況同日而語。 而且看看曾經同一梯隊的北航、同濟, 自己的錄取分數已被壓在後頭, 也是事實。 相較之下, 同城大學欣欣向榮, 南開則因資金匱乏舉步維艱, 八裡台的住宿條件、夏令營水準都是被吐槽物件。

老牌學科數學、化學風頭不再, 金融專業學術地位雖高, 但是城市區位的限制使其不能抓住市場效益。

培訓的人才不能留在本地, 同等分數的考生紛紛直接選擇畢業去向城市的院校就讀。

03

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圖/ 研究生招生資訊網

地礦油三兄弟同病相憐, 向來在志願選擇上持續遇冷, 新興能源應用的興起更使它們的發展受到挑戰。 脫胎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類院系,中國地質大學經歷了北京地質學院時期後又遷址武漢,最終定型為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

但該校的一分為二,證明了1+1有時候小於2。在武漢,當各大學院大規模重組時,地質大學淡定得巋然不動,導致如今比起合併後家大業大的武大與華科,主打地質牌的行業型大學便多少有些單薄。在北京,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的耀眼光華籠罩下,冷感的中國地質大學也越來越不起眼。兩者在相關大學排行榜上表現均以退為主。

04

東北大學

圖/東北大學校友總會

東北經濟衰落、人口流失是有目共睹的現象。東北人也成為了近年媒體嘲諷、其他省份人民集體跟風黑的物件。

東北大學,則像是地區的縮影,如同一個年邁的老人憶往昔輝煌,而眼前沒有了立身之地。重工業大勢已去,傳統巨頭冶金大幅退步。學校延伸學科往綜合類高校發展的戰略,使得引以為傲的工科失去了原有地位。雖然學校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並為教育部、遼寧省、瀋陽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但同時也是莘莘學子掰著手指頭數985時,最容易數漏的院校之一。

隨著材料、冶金、自動化等傳統優勢進一步失去競爭力,東北產業升級持續舉步維艱。作為當地高校,東北大學的學科建設同樣沒能良好適應新工業的興起,一衣帶水,唇亡齒寒。

05

西南政法大學

圖/ 百度百科

西南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之一,號稱法學界的西南聯大,其諸多校友活躍在中國政法系統各個層次,1999年更是為了不與重慶大學合併發起了浩浩湯湯的保校運動。

不過從現在來看,更多人可能對當年不合併事件的正確性持保留意見。因為西政的境地很尷尬,沒有進入211名單對其說是極大的損失:聲譽和生源雙雙下降,難敵中國政法大學自不必言,連兄弟院校華東政法大學,也藉由地處上海的優勢將西政甩在了身後。

作為“法學界的黃埔軍校”,其法學專業也未能順利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名單。要論學校綜合排名,同樣讓人扼腕:不要說進入USNEWS、TIMES等國際大學排行榜了,西南政法大學近年來幾乎都要跌出國內前100強了。

06

中國人民大學

圖 / 人大官網

曾經,在北京如果有人自我介紹來自top3,人大的同學總要抬起眼來看看是不是校友。如今,聽到這樣的開場白,他們恐怕已經內心毫無波瀾了。

先不說全國範圍了,就是在北京範圍內,人大前三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作為一所以人文社科類見長的全國重點大學,人大因其理科基礎的先天不足長期發展受限。更何況,資訊時代下金融、IT技術的高速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精於“無用之用”的人大對此顯得有些窘迫。

學科建設老化,大多還是五六十年代的班底。雖然去年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名單並且手握十多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但人大與北大清華還是差遠了。不信你看那些把科研水準列為考核標準之一的榜單裡,什麼時候有過人大?

07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一直最委屈,從未被超越。地處西北邊陲,始終默默耕耘。1995年就被美國《科學》雜誌慧眼相中,將其評為中國最傑出的13所高校之一。同時蘭大也是一所至今在ESI、SCI排名中穩定位居中國高校前二十名的高校。2017年,在《自然》出版集團發佈的“自然指數”中國版中,蘭大高居第10名。

學校的學術水準是穩定的,在幾名院士的帶領下,化學、物理、地理等學科仍居全國前列。但學術以外呢?

在這個不進則退的時代裡,蘭大面臨的“人才東南飛”問題不僅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學校當年蕭瑟荒涼的後山依舊寸草不生,新生需要在47公里外位居縣城的榆中校區待上三年,其條件之艱苦依然令致力於學術的青椒與學子望而卻步。據校長王乘所言,蘭州大學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新生退學。

08

哈爾濱工業大學

圖 / 螞蜂窩

哈工大,曾是1960年首批六所重點大學之一,也是蘇聯模式第一校,中國C9聯盟強校,早在2013年學科評估時,哈工大在資料上吊打其他學校。反觀現在,工科第二的寶座被浙大迎頭趕上,加上地域劣勢明顯,氣候與硬體條件感人,哈工大的優勢和校園一樣有點頹敗之勢。

同五六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相比,學校專業隊伍水準上滑坡很大,曾經C9的領頭羊如今連說自己是C9之8都顯得底氣不足。每年學科評估和排行榜出爐,哈工大都刷新著自己的歷史新低: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的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資訊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等學科均沒有評上A+等級。

學校知名度也遲遲沒有獲得大幅度提升。在黑龍江省,出了哈爾濱市,該校學子還會面臨關於“哈工大,哪個哈工大?”的尷尬問題。

09

西安交通大學

圖 / 學校官網

真不是我要黑西安交通大學。

很久很久以前,西安交大儘管偏居一隅,卻依然可以牢牢地霸佔頂尖大學的一個席位,和中國科大同時開辦少年班教育的風頭一時無兩。然而,近年它逐漸走向下坡,存在感越來越低、發展速度明顯同步放緩。與同為交通大學系的上海交通差距也越來越大。

作為理工特色老牌名校,西安交大只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2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檔,同為學校一級學科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則跌出了5%。

在1995年武書連排行榜中,西安交大位列第五,而這已經是其近年綜合實力排名較為理想的一次了。2017年,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已經難以並駕齊驅。就去年一年的上榜情況而言,無論是國際範圍內的ARWU、TIMES、QS、USNEWS,還是國內的艾瑞深、武書連、網大排名,上交大無不穩居前10,而西安交大,躋身前10的次數為:0。

10

大連理工大學

圖 /考研網

大連理工大學作為曾經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相對於其他三所(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存在感相對較低。而且在985名單裡僅有的三所“XX理工大學”中,大家聽過北京理工大學、聽過華南理工大學,卻都不太知道還有一個是大連理工大學。

線民也炮製起了段子:

大連水產學院改名為“大連海洋大學”,大連理工受到1000點傷害,隔壁大連海事大學受到2000點傷害,倒地不起;

大連鐵道學院改叫“大連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又受到1000點傷害;

最後,大連輕工學院改名為“大連工業大學”,從此以後你們誰也說不清“大工”和“工大”到底誰是誰了,大連理工大學受到致命一擊。

大連理工大學萎靡不振,當然不光是名字惹的禍。學校多年來“比大多數211強,比大部分985弱”的定位幾乎不變。而且在第四輪學科評估所有大學所有工學門類評估成績榜單中,大連理工排名16,一個A+評級都沒有,令人歎息!

脫胎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類院系,中國地質大學經歷了北京地質學院時期後又遷址武漢,最終定型為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

但該校的一分為二,證明了1+1有時候小於2。在武漢,當各大學院大規模重組時,地質大學淡定得巋然不動,導致如今比起合併後家大業大的武大與華科,主打地質牌的行業型大學便多少有些單薄。在北京,在宇宙中心五道口的耀眼光華籠罩下,冷感的中國地質大學也越來越不起眼。兩者在相關大學排行榜上表現均以退為主。

04

東北大學

圖/東北大學校友總會

東北經濟衰落、人口流失是有目共睹的現象。東北人也成為了近年媒體嘲諷、其他省份人民集體跟風黑的物件。

東北大學,則像是地區的縮影,如同一個年邁的老人憶往昔輝煌,而眼前沒有了立身之地。重工業大勢已去,傳統巨頭冶金大幅退步。學校延伸學科往綜合類高校發展的戰略,使得引以為傲的工科失去了原有地位。雖然學校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並為教育部、遼寧省、瀋陽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但同時也是莘莘學子掰著手指頭數985時,最容易數漏的院校之一。

隨著材料、冶金、自動化等傳統優勢進一步失去競爭力,東北產業升級持續舉步維艱。作為當地高校,東北大學的學科建設同樣沒能良好適應新工業的興起,一衣帶水,唇亡齒寒。

05

西南政法大學

圖/ 百度百科

西南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之一,號稱法學界的西南聯大,其諸多校友活躍在中國政法系統各個層次,1999年更是為了不與重慶大學合併發起了浩浩湯湯的保校運動。

不過從現在來看,更多人可能對當年不合併事件的正確性持保留意見。因為西政的境地很尷尬,沒有進入211名單對其說是極大的損失:聲譽和生源雙雙下降,難敵中國政法大學自不必言,連兄弟院校華東政法大學,也藉由地處上海的優勢將西政甩在了身後。

作為“法學界的黃埔軍校”,其法學專業也未能順利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名單。要論學校綜合排名,同樣讓人扼腕:不要說進入USNEWS、TIMES等國際大學排行榜了,西南政法大學近年來幾乎都要跌出國內前100強了。

06

中國人民大學

圖 / 人大官網

曾經,在北京如果有人自我介紹來自top3,人大的同學總要抬起眼來看看是不是校友。如今,聽到這樣的開場白,他們恐怕已經內心毫無波瀾了。

先不說全國範圍了,就是在北京範圍內,人大前三的地位都岌岌可危。作為一所以人文社科類見長的全國重點大學,人大因其理科基礎的先天不足長期發展受限。更何況,資訊時代下金融、IT技術的高速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精於“無用之用”的人大對此顯得有些窘迫。

學科建設老化,大多還是五六十年代的班底。雖然去年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名單並且手握十多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但人大與北大清華還是差遠了。不信你看那些把科研水準列為考核標準之一的榜單裡,什麼時候有過人大?

07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一直最委屈,從未被超越。地處西北邊陲,始終默默耕耘。1995年就被美國《科學》雜誌慧眼相中,將其評為中國最傑出的13所高校之一。同時蘭大也是一所至今在ESI、SCI排名中穩定位居中國高校前二十名的高校。2017年,在《自然》出版集團發佈的“自然指數”中國版中,蘭大高居第10名。

學校的學術水準是穩定的,在幾名院士的帶領下,化學、物理、地理等學科仍居全國前列。但學術以外呢?

在這個不進則退的時代裡,蘭大面臨的“人才東南飛”問題不僅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學校當年蕭瑟荒涼的後山依舊寸草不生,新生需要在47公里外位居縣城的榆中校區待上三年,其條件之艱苦依然令致力於學術的青椒與學子望而卻步。據校長王乘所言,蘭州大學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新生退學。

08

哈爾濱工業大學

圖 / 螞蜂窩

哈工大,曾是1960年首批六所重點大學之一,也是蘇聯模式第一校,中國C9聯盟強校,早在2013年學科評估時,哈工大在資料上吊打其他學校。反觀現在,工科第二的寶座被浙大迎頭趕上,加上地域劣勢明顯,氣候與硬體條件感人,哈工大的優勢和校園一樣有點頹敗之勢。

同五六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相比,學校專業隊伍水準上滑坡很大,曾經C9的領頭羊如今連說自己是C9之8都顯得底氣不足。每年學科評估和排行榜出爐,哈工大都刷新著自己的歷史新低: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的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資訊與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等學科均沒有評上A+等級。

學校知名度也遲遲沒有獲得大幅度提升。在黑龍江省,出了哈爾濱市,該校學子還會面臨關於“哈工大,哪個哈工大?”的尷尬問題。

09

西安交通大學

圖 / 學校官網

真不是我要黑西安交通大學。

很久很久以前,西安交大儘管偏居一隅,卻依然可以牢牢地霸佔頂尖大學的一個席位,和中國科大同時開辦少年班教育的風頭一時無兩。然而,近年它逐漸走向下坡,存在感越來越低、發展速度明顯同步放緩。與同為交通大學系的上海交通差距也越來越大。

作為理工特色老牌名校,西安交大只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2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檔,同為學校一級學科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則跌出了5%。

在1995年武書連排行榜中,西安交大位列第五,而這已經是其近年綜合實力排名較為理想的一次了。2017年,學校與上海交通大學已經難以並駕齊驅。就去年一年的上榜情況而言,無論是國際範圍內的ARWU、TIMES、QS、USNEWS,還是國內的艾瑞深、武書連、網大排名,上交大無不穩居前10,而西安交大,躋身前10的次數為:0。

10

大連理工大學

圖 /考研網

大連理工大學作為曾經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相對於其他三所(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存在感相對較低。而且在985名單裡僅有的三所“XX理工大學”中,大家聽過北京理工大學、聽過華南理工大學,卻都不太知道還有一個是大連理工大學。

線民也炮製起了段子:

大連水產學院改名為“大連海洋大學”,大連理工受到1000點傷害,隔壁大連海事大學受到2000點傷害,倒地不起;

大連鐵道學院改叫“大連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又受到1000點傷害;

最後,大連輕工學院改名為“大連工業大學”,從此以後你們誰也說不清“大工”和“工大”到底誰是誰了,大連理工大學受到致命一擊。

大連理工大學萎靡不振,當然不光是名字惹的禍。學校多年來“比大多數211強,比大部分985弱”的定位幾乎不變。而且在第四輪學科評估所有大學所有工學門類評估成績榜單中,大連理工排名16,一個A+評級都沒有,令人歎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