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糧食改革重點扶持種植大戶,那小農戶怎麼辦?

眾所周知, 我國農業發展改革的方向是規模化種植、核心化種植, 國家為促進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對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的扶持力度也比較大, 當前國內外糧食市場聯動性進一步增強, 糧食生產、貿易、投資等雙邊和區域合作不斷深化, 中國需要拓展全球視野, 培育國際間的大糧商也勢在必行。 但是我國的傳統種植方式以小農戶為主體的種植方式, 那麼為了我國的農業發展, 糧食改革, 難道要“消滅”小農戶經營主體嗎?答案肯定不是。

國家糧食局長張務鋒表示, 糧食行業既要千方百計幫助小農戶和大市場有機銜接;又要拓寬領域、創新手段, 適應新型經營主體對糧食倉儲技術、質檢能力、訂單收購、信貸支援和市場訊息的需求, 為其提供高效的社會化服務。

不過, 從大的方面來看, 中國糧食生產正逐步向核心主產區集中。

張務鋒介紹說,

2017年, 13個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達到78%, 糧食跨省流通量3400億斤, 預計2020年將達到3600億斤。 這意味著, 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糧食資源的順暢流通、科學調控、高效配置, 也將面臨較大壓力。

他強調, 中國糧食流通領域正在發生“四個深刻變化”:在收購方式上, 由政策性收購主導轉向市場化收購常態;在價格形成上, 由以托市價格為參照轉向市場形成價格機制;在操作主體上, 由單一政策執行主體為主轉向多元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在監管和服務上, 由主要面向行業特別是國有企業, 轉向全社會糧食流通和各類市場主體。

除了流通和倉儲的壓力, 中國糧食生產者和流通的參與者面臨的更大挑戰是消費者消費需求的升級。

在產品種類上, 消費分層明顯, 市場分化加速, 特色品種、精深加工產品和中高端糧油產品等需求快速增長。

在品質要求上, 群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高、容忍度低, 對營養健康的期望更加迫切, 綠色優質糧油產品的消費逐漸成為主流。

在供給服務上,

網路購物、定制服務、多元融合等消費模式, 呼喚更多糧食新產品、新業態的湧現。

張務鋒強調, 中國糧食“產購儲加銷”各環節中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要加快優化完善中國糧食供給體系, 儘快實現由總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

綜上可見, 我國糧食改革路徑並不是單純的規模化發展, 而是培育國際間大糧商, 扶植國內小農戶, 國內國外共同發展, 一大一小並駕齊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