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預測|2018 媒體價值回歸之年

金融之家1月25日訊 今天跟大家談談我2013年轉型創業以來的一些心得和教訓。 其實大家也知道這幾年媒體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

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我們同一批媒體人現在越來越少人留在媒體了, 要麼在裡面當大領導, 要麼去做企業高管或者像我這樣出來創業的人, 其實非常多。 今天我們群裡也還是有非常多年輕的記者或者資深的同仁, 所以我就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感慨。 因為我們正好是2018年的開始, 2018年我覺得媒體可能又會有一個大的變化節點, 所以這次我自己定了一個主題叫《2018 媒體價值回歸之年》。

我先來分別給大家講講各種類別的媒體或者整個大形勢。 所謂價值回歸是怎麼樣的概念?進入2018年以來, 大家都能關注到, 其實股市已經連續漲了很多天了, 而且這一波股市其實是被金融股炒起來的。 現在我在跟外面一些朋友交流,

大家會覺得2018年應該是一個新週期的起點, 也許不知道未來幾年會怎麼走, 但是總體來講, 後面一兩年的經濟形勢還是比較向好的。 大家看到上周發佈最新的GDP資料, 也是從2010年之後第一次進入增長的狀態, 大家普遍感覺可能已經經濟已經慢慢開始要爬起來了。

但是在我們金融行業, 都屬於強監管。 大家看到樓市已經被鎖死了, 上周住建部和銀監會都發話, 2018年只會更緊。 這兩年像P2P行業、金融行業, 監管都是非常嚴, 不要說P2P這種金融創新, 很多傳統的銀行、機構, 其實現在已經受不了了。 但是我把這種強監管, 理解為新週期的起點, 在這輪週期中, 我認為上一個週期對金融領域的泡沫被擠掉了, 很多事情它就自然而然就回歸到原來的專業邏輯,

這就是我所謂的價值回歸的邏輯。 所以我覺得價值回歸其實不僅僅是媒體的價值回歸, 我們看到大的週期裡面, 其實各行各業的價值都在回歸。 比如說新零售, 馬雲說新零售, 那新零售誰來做, 我覺得不是靠你去外面講一些很好聽的概念就能圈到錢的。

你是不是真的做過很長時間的供應鏈, 你對各種品控的標準, 還有對供應鏈效益的把控, 這些才能真正成為你真正專業的能力。 金融行業其實也很明顯, 企業風控的能力, 對週期的把握, 這些其實可能是考驗內功的。 如果新零售原來講的是效率, 然後金融講究是風控, 那其實媒體行業其實也是一樣的。 真正具備專業內容生產能力的團隊,

將會越來越吃香或者說越來越有價值。

內容能力就是核心能力, 這也是我講的所謂價值回歸, 將真正回歸到我們專業價值本身, 媒體其實就是看內容生產能力到底夠不夠強以及你能不能夠持續不斷地生產優質的內容。 我經常也跟一些朋友聊, 包括我公司也有年輕的作者, 我也跟他們講, 就是很簡單, 你生產一片爆款, 其實不是那麼難, 難的是你們持續穩定輸出, 就是非常穩定的那種。 這方面我覺得在財經媒體行業, 《財經》雜誌還是一個不錯的案例, 就是你看他經常也會出一些爆款文章, 但是這些爆款文章跟他特定的資源有一定的關係, 但他整體的品控其實做得很好。 他有一道業務線卡得很死, 這道業務線我們在目前新媒體行業裡面是看不到的,

比如說對時事的把控, 對專業邏輯的精確度, 其實很多的自媒體是很難做到的。 因為這件事情是有成本的, 也是有專業地位的, 我也經常看到很多人, 對做內容這件事情, 心裡沒概念。 一些行業外的人, 他就會覺得你做內容不就是寫一些字嗎?感覺有點收穫就能寫, 這讓我想起一個什麼案例?

大概是上上周, 大家在朋友圈有沒有看到韓寒寫的一篇文章?一個業餘愛好者怎麼被專業人員虐, 他是跟潘曉婷打檯球, 他就是只有開球的份, 他一開球, 潘曉婷就是一杆到底。 韓寒就是覺得自己是“松江新城區的奧沙利文”, 碰到這種職業選手, 他碰球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其實我覺得專業內容是不是沒有價值, 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分開來說,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我覺得是機構媒體的瓦解,傳統機構媒體的瓦解。傳統機構媒體為什麼瓦解?因為在中國大家都很清楚傳統媒體是持牌機構,也就是說我是有出版監管特殊的牌照,所以我可以連續寫東西。就好像我們以前在南方報業,就是經常寫一些影響力很大的新聞,但是你現在再來看,其實是因為南方報業這些記者很厲害嗎?我覺得其實也不是,是因為很多文章當時是因為南方報業能發、敢發,當時南方報業的領導有這個魄力。但是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為什麼全中國媒體裡面只有南方報業的領導敢這麼做,最後發現中央給廣東有一些相對比較開放的政策,但是這個政策一旦出現之後,我們再來看個人的價值其實沒有那麼大。

所以現在媒體市場上所謂的自媒體,我認為有這樣三類人。這三類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批,就是各行各業的一些學者,他們本身是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的,那麼確實這一波媒體被革命之後,他們整個可以直接面對客戶。我覺得這確實是媒介革命的合理性,就是他壓縮了使用者接受資訊的鏈條,讓使用者能夠更直接面對資訊源。我們不需要採訪才能獲得他的觀點或者使用者需要通過記者的採訪獲得他的觀點,他能直接表達他的觀點,這是非常有效的。對於這點來說,傳統媒體的價值確實是有點式微。第二個就是說從傳統媒體出來的這類人,現在在微信有一半做得比較好的,還是傳統媒體機構出來的比較多。很明顯能夠看出,他們是經過非常專業的媒體訓練,也有一定的才華,也很勤奮,因為持續輸出高品質內容的能力和毅力。大家也知道生產內容其實是蠻辛苦的事情,不僅門檻高,同時也辛苦,他們的商業價值不再需要傳統媒體來變現。

另外在出版市場,我們現在叫得很熱,叫知識付費的市場,就是我個人覺得它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紅火。因為我覺得現在賣的知識付費不是內容,而是IP和服務,真正跟內容有關其實是不多。我今天就分享這些,剛才看到黃希已經開始提問,要不我就打字來回答一些問題。稍等一下。

問:左老師,您覺得媒體人做內容創業會不會出現固化思維?如果會的話,要怎麼破解?

左志堅:媒體人去創業,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做互聯網產品的能力。因為互聯網產品是完全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而傳統媒體人的ego也就是自我意識比較強。比如就今日頭條這個案例,傳統媒體人肯定是看不起的,但它確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再好比很多心靈雞湯,也不是我們這些精英思維的傳統媒體人所喜歡的,但是大家要明白,在傳統媒體時代,最暢銷的媒體就是知音、故事會和地攤文學。所以大家可以看看產品方面的書,我們公司我要求所有人都要用產品思維去做內容。這方面越年輕的作者,反而越容易成長,因為年輕人沒有那麼多的執念。老人如我者,拋棄執念是一件滿痛苦的事情。

問:左老師,現在自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您覺得如何在使用者需求與內容創作中尋求一種平衡,自媒體未來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什麼?

左志堅:在使用者需求和內容創作中取得平衡,是一種藝術,真的很少人能夠做到。這方面我覺得新世相做的不那麼讓人討厭。我自己也想過為什麼他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可能就是比較真誠,以及有固定的價值觀吧。大多數自媒體在賣人設,我個人認為是不持久的,只是收割一輪韭菜。

問:左老師好!傳統媒體人進行內容創業,會有先發優勢嗎?如何進行優勢轉換?

左志堅:傳統媒體人的優勢是,系統化的內容生產能力,包括知識儲備、系統流程、學習能力、傳播技巧,這些都是有一定壁壘的專業技能,可以說是先發優勢。但是如果沒有產品能力的話,這些很容易變成精英的自我娛樂,所以終歸還是要儘量接一點地氣,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又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表演。其實任何時代,好內容的標準沒有變過,都是有趣+有料。所以,只要有趣一點,可能就可以了。當然有趣這個標準,可能比有料更難。

問:左老師好,請問在資訊氾濫的時代,內容創業要怎麼做才能脫穎而出?

左志堅:想要脫穎而出,一定要有料,其次就是有趣。有趣你可以理解為有態度,有立場等等。當然,選擇一個自己擅長而市場又缺乏的品類也很重要。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總體來說我認為內容紅利才剛剛開始,而不是已經結束。只不過這個紅利,屬於我所說的,具備持續穩定輸出優質內容的專業化機構媒體。

問:左老師,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價值回歸的驅動力何在?

左志堅:自媒體如果只會賣萌、賣人設,是玩不下去的,因為用戶也會審美疲勞。大家可以看娛樂綜藝節目,爆一個不難,但是能夠持續穩定的紅幾十年的,那還真是要靠才華。至於傳統媒體我前面講過,哪怕是鼎盛時期的南方報業,其實都是靠牌照紅利,那麼很多真正有才華的人,覺得自己在體制內價值被低估了,比如連岳、咪蒙,對他們來說,離開傳統媒體,也是一種價值回歸,就是拿到市場本應給他們定的價格。

問:老師我想問,在您看來,內容創業是依託有流量優勢的微信端還是另立門戶的獨立APP,創業者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應當如何進行選擇?

左志堅:APP的開發和運維成本太高,而且用戶使用門檻太高,肯定是可以先排除掉的。創業講究小步快跑,一定要用最小的成本試錯。對於我們這些會寫文章的人來說,不需要雇傭任何人員,你每週寫一篇文章嘗試一下大家的接受度,很容易測試出使用者對這部分內容的需求。可以根據這個來不斷的調整和優化你的內容產品。成本低,而且調頭很靈活。這也是產品思維的一部分,就是用最小的代價去試錯。創業的本質是試錯,金融的本質是風險。這可能跟很多業外的人理解恰恰相反。

問:左老師,我是21的梁琳,前年在上海的21讀書會與您見過,記得去年你曾經說過,內容創業領域會出估值10億美金的獨角獸。2018年你還堅持這個觀點嗎?為什麼?

左志堅: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內容創業。比如羅輯思維、一條,乃至新世相、開始眾籌,成為獨角獸都只是時間問題。區別是,有些只能成為獨角獸,有些想像空間更大。前不久,也是我們以前21的一個同事來我這聊天,他現在做投資做的很成功,也看了一堆文化產業的公司,決定不投文化產業了。我說是不是因為“天花板太低”。他說對,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內容公司可以做到獨角獸,但是做不大,如果要做更大,可能是以內容為工具,切入其他領域。比如,雪球?

問:做內容要有產品思維,可否推薦幾本“產品方面的書”?

左志堅:我讓同事看的基本產品方面的必讀書。《精益創業》、《我的互聯網方法論》(by周鴻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參與感》(小米)供您參考。

問:左老師好,您覺得媒體在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左志堅:媒體在任何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做好內容。好內容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有趣+有料”。就像任何行業一樣,做好內容,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天賦+勤奮,以及一些專注。但是時代風口切換太快,媒體人見識和機會都多,所以專注反而比較難。

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分開來說,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我覺得是機構媒體的瓦解,傳統機構媒體的瓦解。傳統機構媒體為什麼瓦解?因為在中國大家都很清楚傳統媒體是持牌機構,也就是說我是有出版監管特殊的牌照,所以我可以連續寫東西。就好像我們以前在南方報業,就是經常寫一些影響力很大的新聞,但是你現在再來看,其實是因為南方報業這些記者很厲害嗎?我覺得其實也不是,是因為很多文章當時是因為南方報業能發、敢發,當時南方報業的領導有這個魄力。但是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為什麼全中國媒體裡面只有南方報業的領導敢這麼做,最後發現中央給廣東有一些相對比較開放的政策,但是這個政策一旦出現之後,我們再來看個人的價值其實沒有那麼大。

所以現在媒體市場上所謂的自媒體,我認為有這樣三類人。這三類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批,就是各行各業的一些學者,他們本身是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的,那麼確實這一波媒體被革命之後,他們整個可以直接面對客戶。我覺得這確實是媒介革命的合理性,就是他壓縮了使用者接受資訊的鏈條,讓使用者能夠更直接面對資訊源。我們不需要採訪才能獲得他的觀點或者使用者需要通過記者的採訪獲得他的觀點,他能直接表達他的觀點,這是非常有效的。對於這點來說,傳統媒體的價值確實是有點式微。第二個就是說從傳統媒體出來的這類人,現在在微信有一半做得比較好的,還是傳統媒體機構出來的比較多。很明顯能夠看出,他們是經過非常專業的媒體訓練,也有一定的才華,也很勤奮,因為持續輸出高品質內容的能力和毅力。大家也知道生產內容其實是蠻辛苦的事情,不僅門檻高,同時也辛苦,他們的商業價值不再需要傳統媒體來變現。

另外在出版市場,我們現在叫得很熱,叫知識付費的市場,就是我個人覺得它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紅火。因為我覺得現在賣的知識付費不是內容,而是IP和服務,真正跟內容有關其實是不多。我今天就分享這些,剛才看到黃希已經開始提問,要不我就打字來回答一些問題。稍等一下。

問:左老師,您覺得媒體人做內容創業會不會出現固化思維?如果會的話,要怎麼破解?

左志堅:媒體人去創業,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做互聯網產品的能力。因為互聯網產品是完全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而傳統媒體人的ego也就是自我意識比較強。比如就今日頭條這個案例,傳統媒體人肯定是看不起的,但它確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再好比很多心靈雞湯,也不是我們這些精英思維的傳統媒體人所喜歡的,但是大家要明白,在傳統媒體時代,最暢銷的媒體就是知音、故事會和地攤文學。所以大家可以看看產品方面的書,我們公司我要求所有人都要用產品思維去做內容。這方面越年輕的作者,反而越容易成長,因為年輕人沒有那麼多的執念。老人如我者,拋棄執念是一件滿痛苦的事情。

問:左老師,現在自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您覺得如何在使用者需求與內容創作中尋求一種平衡,自媒體未來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是什麼?

左志堅:在使用者需求和內容創作中取得平衡,是一種藝術,真的很少人能夠做到。這方面我覺得新世相做的不那麼讓人討厭。我自己也想過為什麼他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可能就是比較真誠,以及有固定的價值觀吧。大多數自媒體在賣人設,我個人認為是不持久的,只是收割一輪韭菜。

問:左老師好!傳統媒體人進行內容創業,會有先發優勢嗎?如何進行優勢轉換?

左志堅:傳統媒體人的優勢是,系統化的內容生產能力,包括知識儲備、系統流程、學習能力、傳播技巧,這些都是有一定壁壘的專業技能,可以說是先發優勢。但是如果沒有產品能力的話,這些很容易變成精英的自我娛樂,所以終歸還是要儘量接一點地氣,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又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表演。其實任何時代,好內容的標準沒有變過,都是有趣+有料。所以,只要有趣一點,可能就可以了。當然有趣這個標準,可能比有料更難。

問:左老師好,請問在資訊氾濫的時代,內容創業要怎麼做才能脫穎而出?

左志堅:想要脫穎而出,一定要有料,其次就是有趣。有趣你可以理解為有態度,有立場等等。當然,選擇一個自己擅長而市場又缺乏的品類也很重要。所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總體來說我認為內容紅利才剛剛開始,而不是已經結束。只不過這個紅利,屬於我所說的,具備持續穩定輸出優質內容的專業化機構媒體。

問:左老師,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價值回歸的驅動力何在?

左志堅:自媒體如果只會賣萌、賣人設,是玩不下去的,因為用戶也會審美疲勞。大家可以看娛樂綜藝節目,爆一個不難,但是能夠持續穩定的紅幾十年的,那還真是要靠才華。至於傳統媒體我前面講過,哪怕是鼎盛時期的南方報業,其實都是靠牌照紅利,那麼很多真正有才華的人,覺得自己在體制內價值被低估了,比如連岳、咪蒙,對他們來說,離開傳統媒體,也是一種價值回歸,就是拿到市場本應給他們定的價格。

問:老師我想問,在您看來,內容創業是依託有流量優勢的微信端還是另立門戶的獨立APP,創業者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應當如何進行選擇?

左志堅:APP的開發和運維成本太高,而且用戶使用門檻太高,肯定是可以先排除掉的。創業講究小步快跑,一定要用最小的成本試錯。對於我們這些會寫文章的人來說,不需要雇傭任何人員,你每週寫一篇文章嘗試一下大家的接受度,很容易測試出使用者對這部分內容的需求。可以根據這個來不斷的調整和優化你的內容產品。成本低,而且調頭很靈活。這也是產品思維的一部分,就是用最小的代價去試錯。創業的本質是試錯,金融的本質是風險。這可能跟很多業外的人理解恰恰相反。

問:左老師,我是21的梁琳,前年在上海的21讀書會與您見過,記得去年你曾經說過,內容創業領域會出估值10億美金的獨角獸。2018年你還堅持這個觀點嗎?為什麼?

左志堅: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內容創業。比如羅輯思維、一條,乃至新世相、開始眾籌,成為獨角獸都只是時間問題。區別是,有些只能成為獨角獸,有些想像空間更大。前不久,也是我們以前21的一個同事來我這聊天,他現在做投資做的很成功,也看了一堆文化產業的公司,決定不投文化產業了。我說是不是因為“天花板太低”。他說對,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內容公司可以做到獨角獸,但是做不大,如果要做更大,可能是以內容為工具,切入其他領域。比如,雪球?

問:做內容要有產品思維,可否推薦幾本“產品方面的書”?

左志堅:我讓同事看的基本產品方面的必讀書。《精益創業》、《我的互聯網方法論》(by周鴻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參與感》(小米)供您參考。

問:左老師好,您覺得媒體在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左志堅:媒體在任何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做好內容。好內容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有趣+有料”。就像任何行業一樣,做好內容,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天賦+勤奮,以及一些專注。但是時代風口切換太快,媒體人見識和機會都多,所以專注反而比較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