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蟲夏草的傳世傳說,告訴你隱秘的冬蟲夏草故事

冬蟲夏草, 一物也。 冬則為蟲, 夏則為草, 蟲形似蠶, 色微黃, 草形似韭, 葉較細。

冬蟲夏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冬蟲夏草, 一物也。 冬則為蟲, 夏則為草, 蟲形似蠶, 色微黃, 草形似韭, 葉較細。 入夏, 蟲以頭入地, 尾自成草, 雜錯於蔓草間, 不知其為蟲也;交冬, 草漸萎黃, 乃出地蠕蠕而動, 其尾猶簌簌然帶草而行。 蓋隨氣化轉移, 理有然者。 ”

其實每一根冬蟲夏草的背後, 都有一段美麗的故事。

每當盛夏, 雪山草甸上的冰雪消融, 蝙蝠蛾便將蟲卵留在花葉上。 散落在花葉之上的蛾卵慢慢變成小蟲, 鑽進潮濕疏鬆的土壤裡, 吸收植物根莖的營養, 逐漸將身體養得白白胖胖。 此時, 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蟲草蝙幅蛾幼蟲, 便鑽進蟲體內部, 吸收它的營養, 萌發菌絲。 真菌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 受真菌感染的幼蟲, 逐漸蠕動到距地表2至3釐米的地方, 頭上尾下而死, 這就是“冬蟲”。 幼蟲雖死, 體內的真菌卻日漸生長, 直至充滿整個蟲體。 第二年春末夏初, 蟲子的頭部長出一根紫紅色的小草, 高約2至5釐米, 頂端有鳳梨狀的囊殼, 這就是“夏草”。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外集》中寫道:“冬蟲夏草名符實, 變化生成一氣通。 一物竟能兼動植,
世間物理信難窮。 ”

《紅樓夢》裡有段故事, 說的是住在大觀園的姑娘們, 有一天聚會在一起猜燈謎, 慧黠過人、博學多才的林黛玉出了個燈謎, 謎面是“花”字, 謎底是“螢”, 將“花”字折開, 不是“艸”(古草字)所化嗎?姑娘們都稱讚這個燈謎是傳神之作。 腐草化螢的說法,

在儒家典籍中早有記載, 小姑娘們當然都不會懷疑這種傳說的真實性, 儘管誰也沒有親眼看到這種神奇的變化。 至於這種生物為什麼能蟲草互變, 趙學敏按照古代陰陽化生的理論, 有過一番議論, 但卻是不可能正確解釋冬蟲夏草生成真象的。

冬蟲夏草出產在我國西南高寒地區, 其名始見於吳儀洛《本草從新》(1757年)和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 1723年, 法國人巴拉南在中國採集生物標本, 發現了冬蟲夏草, 把它帶回巴黎, 以後又由英國人利維當作世外珍奇帶往倫敦。 直到1842年, 經過真菌學家伯克利的研究, 才發現所謂“冬蟲夏草”, 乃是一種叫蟲草菌的子囊菌寄生於蝙蝠蛾的幼蟲上所形成的, 才初步弄清蟲草菌的廬山面目。

在青藏高原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線地帶, 陽春三月, 蝙蝠蛾便在草叢間翩翩起舞, 尋求配偶, 並把卵產在土塊中。 高寒地區的隆冬, 酷冷異常, 孵化出來的蝙蝠蛾幼蟲便蟄伏在潮濕而溫暖的土內越冬。 好在滿山遍野都生長著頭花蓼、珠芽蓼、小葉杜鵑和蒿草之類植物, 它們的嫩根多汁而富於營養,為幼蟲的越冬準備了充足的糧食。然而,這裡並非蝙蝠蛾幼蟲的伊甸園,隨時都會遭到它的宿敵——蟲草菌的襲擊。

說來頗也奇怪,儘管在土壤裡有各種各樣的幼蟲,蟲草菌卻可以讓它們在那裡安享童年之樂,唯獨不放過蝙蝠蛾的幼蟲,一且在土壤中相遇,便黏附到它們的表皮之上,並鑽進體腔內,以幼蟲的內臟為養料,滋生出無數新菌絲。有的新菌絲萌生在體表之外,看上去就像蟲身披著白毛。

當幼蟲死亡後,體腔內的五臟六腑都被菌絲消耗殆盡,只留下一具被菌絲所充滿的皮殼,蟲草菌斷絕了食源,便安然進入休眠期。待到來年春暉轉發,幼蟲屍體的頭部長出一根像圓棒的東西,就是古人所說的“草”。不過與其稱之為“草”,倒不如說它是從菌絲上結出的“果實”更為恰當,真菌學家便稱之為“子囊果”。

很早以前,蟲草菌即已成為頗負盛名的滋補藥品,並具有奇特療效。《文房肆考》中記述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邇年蘇州皆有之,其氣陽性溫,孔裕堂述其弟怯汗大世,雖盛暑處密帳中,猶畏風甚。病三年,醫藥不效,症在不起。適有戚自川歸,遺以夏草冬蟲三斤,逐日和葷蔬作,燉食,漸至愈。”一時桐鄉茶肆酒樓,傳為奇談,許多人爭相求購。

關於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古代醫籍及筆記中皆有論述,《本草綱目拾遺》謂“羌俗采為上藥,功與人參同。”《本草從新》謂“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桔園小識》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或雲,與雄鴨同煮食,宜老人。”關於蟲草鴨制法,見《本草綱目拾遺》:“用夏草冬蟲三五枚,老雄鴨一隻,去肚雜,將鴨頭劈開,納藥於中,仍以線紮好,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其藥氣能從頭中直貫鴨全身,無不透浹。凡病後虛損之人,每服一鴨,可抵人參一兩。”今川菜中“蟲草鴨子”仍用其法。冬蟲夏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治痰飲喘嗽、虛喘、癆嗽、咯血、盜汗、自汗、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病後久虛不復、老人畏寒、涕多淚出等症。

冬蟲夏草主要分佈在我國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區。專業人士根據產地的不同又分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也有把產自青海、西藏的統稱為藏冬蟲夏草。一般來講,青海、西藏兩地出產的冬蟲夏草內在品質要比其他地方的好,很受市場歡迎,售價也較高。

它們的嫩根多汁而富於營養,為幼蟲的越冬準備了充足的糧食。然而,這裡並非蝙蝠蛾幼蟲的伊甸園,隨時都會遭到它的宿敵——蟲草菌的襲擊。

說來頗也奇怪,儘管在土壤裡有各種各樣的幼蟲,蟲草菌卻可以讓它們在那裡安享童年之樂,唯獨不放過蝙蝠蛾的幼蟲,一且在土壤中相遇,便黏附到它們的表皮之上,並鑽進體腔內,以幼蟲的內臟為養料,滋生出無數新菌絲。有的新菌絲萌生在體表之外,看上去就像蟲身披著白毛。

當幼蟲死亡後,體腔內的五臟六腑都被菌絲消耗殆盡,只留下一具被菌絲所充滿的皮殼,蟲草菌斷絕了食源,便安然進入休眠期。待到來年春暉轉發,幼蟲屍體的頭部長出一根像圓棒的東西,就是古人所說的“草”。不過與其稱之為“草”,倒不如說它是從菌絲上結出的“果實”更為恰當,真菌學家便稱之為“子囊果”。

很早以前,蟲草菌即已成為頗負盛名的滋補藥品,並具有奇特療效。《文房肆考》中記述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邇年蘇州皆有之,其氣陽性溫,孔裕堂述其弟怯汗大世,雖盛暑處密帳中,猶畏風甚。病三年,醫藥不效,症在不起。適有戚自川歸,遺以夏草冬蟲三斤,逐日和葷蔬作,燉食,漸至愈。”一時桐鄉茶肆酒樓,傳為奇談,許多人爭相求購。

關於冬蟲夏草的藥用價值,古代醫籍及筆記中皆有論述,《本草綱目拾遺》謂“羌俗采為上藥,功與人參同。”《本草從新》謂“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桔園小識》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或雲,與雄鴨同煮食,宜老人。”關於蟲草鴨制法,見《本草綱目拾遺》:“用夏草冬蟲三五枚,老雄鴨一隻,去肚雜,將鴨頭劈開,納藥於中,仍以線紮好,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其藥氣能從頭中直貫鴨全身,無不透浹。凡病後虛損之人,每服一鴨,可抵人參一兩。”今川菜中“蟲草鴨子”仍用其法。冬蟲夏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治痰飲喘嗽、虛喘、癆嗽、咯血、盜汗、自汗、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病後久虛不復、老人畏寒、涕多淚出等症。

冬蟲夏草主要分佈在我國青海、西藏、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區。專業人士根據產地的不同又分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也有把產自青海、西藏的統稱為藏冬蟲夏草。一般來講,青海、西藏兩地出產的冬蟲夏草內在品質要比其他地方的好,很受市場歡迎,售價也較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