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草原兒女再出發」天地之大 黎元為先——內蒙古民生發展報告

有一種關懷, 總能穿越時間, 在人心中觸發綿綿不絕的感動。

有一種情誼, 即便相隔萬里, 也總能感受到發自肺腑的力量。

4年前, 頂風冒雪、不懼風寒, 習近平總書記帶著黨中央對內蒙古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和牽掛來到祖國北疆大地。 迎著飛雪走進社區、牧戶, 深入林場、企業。 從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到呼和浩特市, 總書記溫暖的話語、戍邊戰士堅定的眼神、各民族同胞幸福的笑臉……那個冬天的一幕幕動人情景, 依然深深銘記在每個人的心中。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

4年來, 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

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內蒙古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心全意增進各族群眾的獲得感。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 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 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

4年來, 在這片被總書記深深掛念的熱土上, 各族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擼起袖子加油幹, 以實際行動為“建設亮麗內蒙古, 共圓偉大中國夢”奮力拼搏!

過去與現在交匯:深刻變化見證滿滿幸福

“我們大夥兒都想讓習近平總書記再來一次阿爾山,

看看我們現在的好日子!”49歲的李唐玉打出生就和父母擠在林區的小土房裡。 “搬進樓房的第一個晚上, 我和媳婦高興得一夜沒合眼, 盤算著以後的好日子。 ”回憶起這4年間生活的變化, 李唐玉感慨萬分。

2014年1月26日午後, 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嚴寒, 來到地處邊陲的興安盟阿爾山市。 在林區困難群眾的家裡, 總書記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 排出時間表, 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問困難群眾工作, 讓每個家庭都過好節。

“從板夾泥房搬進了嶄新的樓房, 我們這些林區的困難職工前前後後都住進了樓房, 搬家的時候大家都高興得敲鑼打鼓, 放上了鞭炮!”在和李唐玉一樣的困難林業職工眼裡,

今天的日子美得確實像做夢, 而這夢也真真切切發生在了阿爾山的老百姓身上。

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 讓阿爾山林業職工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阿爾山市委、政府將棚戶區改造作為“頭號民生工程”。 2016年, 全市圓滿完成城區棚戶區改造任務, 投入資金36億元, 完成房屋徵收9688戶62萬平方米, 籌措回遷安置房源2829戶, 已經回遷安置1857戶……一片片設施齊全的標準化居民區拔地而起, 安居讓阿爾山棚戶區居民幸福感倍增。 2017年, 阿爾山市還新增改造6處城市生態廣場, 建設實施11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

夢幻阿爾山, 已經成為人們心中全新的故鄉。 春天, 萬物復蘇, 滿山開遍杜鵑花;夏天, 花紅樹綠、天藍水清, 不化的冰雪令人叫絕稱奇;秋天,

層林盡染, 配上金燦燦的陽光, 盡顯生命華章;冬天, 純淨的霧凇晶瑩剔透, 靜謐的山林環抱著阿爾山人的富足和恬靜。

在遼闊的內蒙古大地, 這樣可喜的變化俯拾皆是。

2014年1月27日,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錫林浩特市楚古蘭街道愛民社區。 總書記的話語讓社區工作有了明確方向: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千方百計使群眾生活更方便一些, 使群眾表達訴求管道更暢通一些, 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4年間, 愛民社區發生著看得見的變化。

“馬大夫你好, 我的體檢結果有問題嗎?”“您別著急, 大夫正在給您制定健康綜合建議, 我明天把結果送到您家。 ”進入2018年1月份, 社區醫生馬燕飛格外忙碌。 “錫林浩特市推行凡是65歲以上老年人和高血壓、糖尿病重點慢性病人群,

都可以在社區免費體檢。 我們社區衛生服務站新增了B超機、心電圖機等儀器, 以便於大家就近體檢。 ”馬燕飛介紹說。

“社區雖小, 卻連著千家萬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我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領悟了黨的十九大精神, 愛民社區黨總支書記李佳對社區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為深入瞭解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改善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巴彥淖爾嘎查, 看望了81歲的牧民瑪姬格。 這位4年前向習近平總書記反映當地有的牧戶在用電、通行上還有些困難的老額吉, 滔滔不絕地說起這幾年的好光景:“現在嘎查通了常電,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自來水嘩嘩地流出來。我現在每個月還有600多元的養老金呢!”

2017年,自治區啟動對2.3萬戶偏遠農牧戶用電升級改造工程,繼續開展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里程8635公里。針對北部牧區缺水嚴重,錫林郭勒盟在2015年和2016年共投資2.2億元,在北部6個牧區旗市建成3000個儲水窖,通過送水服務隊送水上門、集中供水等方式,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難題。

一戶普通的三室一廳,佈置溫馨,家電傢俱齊全。4年前,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模擬家庭”裡的孩子們在這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我現在是一名老師了!”當年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鼓勵的大學生閆志淨特別驕傲,201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學錄用。聾啞女孩王雅妮去年6月從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習總書記到福利院時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學業有成’,這些話我都牢記心中。我要像福利院的叔叔阿姨們一樣,從事平凡而有意義的工作!”聾啞女孩用手語表達著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諄諄囑託化成了前進的動力——福利院確定“感恩的心,感謝有您”為文化主線; -下轉第2版

繼續重點打造小家庭式養育模式;建立兒童福利機構標準體系……

福利院院長武文俊說:“全面奔小康,一個都不能掉隊,孤殘兒童也包含其中。未來福利院將繼續堅持以兒童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全力保障好孤殘兒童基本權益,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脫貧與致富同步:深度發力不負總書記囑託

冬日的阿爾山銀裝素裹。這幾天,白狼鎮林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包五月家拉扒犁的馬每天都不閑著,皚皚白雪上,遊客們三三兩兩坐上扒犁,一邊看景一邊說笑。“夏天趕馬車,冬天拉扒犁,人多的時候,一天下來能掙個兩百多元。”今非昔比的包五月在“政府+企業+貧困戶”扶貧措施的幫扶下,貸款10萬元搞起了旅遊。通過入股,她還拿到當地特色養殖合作社和林俗文化公司的分紅,實現了穩定脫貧。去年,阿爾山市40%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旅遊業實現了增收脫貧。

困難群眾的生活,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深關切。興安盟是自治區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4年,這裡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風雪兼程的足跡,也傾注了他心系困難群眾、情牽脫貧攻堅的一片深情。

堅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堅決守好民生底線!

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全區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把群眾放在心裡,把責任扛在肩上,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自治區黨委明確責任目標: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舉全區之力,向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聚焦發力。

行動是決心最好的體現。2017年,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員由每村2至3人調整為5至10人,全區選派駐村工作隊7239個,駐村幹部近4萬名,覆蓋全部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經過一輪又一輪攻堅,脫貧攻堅戰迎來了歷史性的轉變: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7.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7%下降到3%以下。2017年實現全年減貧20萬人以及1個國貧旗縣、13個區貧旗縣摘帽任務,累計減少深度貧困人口6.64萬人。

打贏脫貧攻堅戰,方法尤為關鍵。扶貧與扶志、扶智咋結合?自治區向15個深度貧困旗縣、258個深度貧困嘎查村、12.9萬深度貧困人口聚焦發力,把“扶貧扶志扶智”的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和產業扶貧結合起來,加強政策引導、教育引導、典型引導,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樹立勤勞致富光榮脫貧導向,加快補齊“精神短板”,讓貧困群眾敢想敢幹、能幹會幹。

大病一場,小康泡湯。2017年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的占41%,是第一大致貧因素。面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個特殊貧困群體,全區建立起了因病致貧人口資訊化動態管理系統,貧困人口免費進行健康體檢。全面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行動計畫,推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模式。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分類施策,扎實推進產業扶貧,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手段。帶資入股龍頭企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東八號鄉天和永村貧困戶張潤廷喜領4000元分紅;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包要斯圖家通過養羊產業脫了貧。充分發揮農牧業大區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特色產業,幾年來,全區已經形成了乳、肉、絨、薯、糧油、飼草、食用菌、瓜果、藥材、旅遊以及民族用品等十大扶貧特色產業。去年,70%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全區有214萬戶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有24.4萬貧困人口在產業化利益聯結中獲得穩定收入,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通過產業扶貧“強筋健骨”。

啃下“硬骨頭”,要有硬措施。去年,面對脫貧攻堅中一塊比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內蒙古迎難而上,拿出更精准的舉措、採取超常規的力度,無畏挑戰,全力攻堅。

各級財政扶貧資金支出121億元。自治區本級出資20億元設立扶貧產業基金,還整合了49.3億元涉農涉牧資金用於脫貧攻堅,協調金融機構新增扶貧貸款215億元。

——投入各類資金33億元,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41個,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搬遷,3.7萬人入住新居。

——資助各類學生531萬人次,2017年全區新增幼稚園173所,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達到66%。

——l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範圍,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485家企業結對幫扶673個貧困村,實施幫扶專案826個。

這一系列數字背後,折射著內蒙古在全面脫貧攻堅進程中扎實的前進步伐。

無論脫貧攻堅有多難,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必須將困難群眾記在心坎上、扶到緊要處,才能不負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美麗與發展共贏:綠水青山刷屏草原“朋友圈”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烏素圖村地處大青山腳下,村民張宏奎家這幾天有不少工人進進出出。“趁著冬天旅遊淡季,我把這幾間客房重新裝修一下,來年好吸引更多遊客來我這‘農家樂’嘛!”張宏奎滿心歡喜地設計著他的農家樂客房。

呼和浩特大青山生態環境曾經遭到破壞,到處是裸露的沙坑和岩石,水土流失嚴重。2014年以來,大青山前坡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深入推進,搬遷改造26個行政村,栽植大樹1000萬株以上,由野生動物園、萬畝草原風情園、蒙古部落、5萬畝森林公園等組成的大型休閒生態觀光帶基本形成,重現了綠水青山。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內蒙古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4年前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話語,言猶在耳。

自治區黨委十屆五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增進各族人民福祉,持續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守好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內蒙古的生態環境”——自治區黨委明確:要使內蒙古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發揮持續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內蒙古以綠色為底色和價值,以生態為責任和潛力,築起祖國北疆生態環境的安全屏障。

2017年,全區營造林完成作業面積1462.2萬畝;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作業面積451.8萬畝,義務植樹6108萬株;全區持續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三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2017年全區平均優良天數307天,較2015年增加17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4年來,內蒙古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

“要保護好草原生態,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減羊增牛’,1頭牛和5只羊的經濟價值相同,1頭牛有4只蹄子,而5只羊有20只蹄子,當然是這20只蹄子對草原的破壞力更大。”廷·巴特爾說:“為了驗證我的想法,我先把自家的400多隻羊賣掉,全部改養肉牛!”激增的打草量和可觀的收益驗證了“蹄腿理論”,嘎查牧民紛紛效仿……

近年來,自治區連續打出改善草原生態“組合拳”——“減羊增牛”、草原生態補獎、深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以來,內蒙古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10.2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保護範圍,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實施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重點加強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草原建設,每年完成草原建設4500萬畝以上。全區天然草原生態逐步好轉,植被蓋度達到44%,比“十一五”末提高7個百分點,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好水準。

減畜不減收,草原美如畫,一筆雙贏的“生態帳”算出了牧民的幸福生活。

從2014年至2017年,內蒙古通過政策引導、專案傾斜和資金支持,基本形成以林木培育、特色經濟林、灌木原料林、中蒙藥材、森林食品、森林旅遊、沙產業等產業為主導,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利益聯結機制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阿爾山不凍河邊,來自海南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不凍河兩岸的樹掛瓊花晶瑩剔透,美不勝收。習近平總書記在4年前盛讚阿爾山美景,讓阿爾山有了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的底氣。4年來,阿爾山依託落雪早、雪質好等優勢,將“冷資源”變成“熱產業”,要將“冰雪童話世界”推向全世界。

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一首首生態讚歌被各族兒女傳唱——呼倫湖碧波蕩漾,肥美的魚兒躍出水面;毛烏素沙地綠色滿眼,荒沙不再無度肆虐;烏梁素海蘆葦搖盪,無數水鳥在這裡棲息;美麗的薩拉烏蘇河九曲盤轉、迂回滌蕩,流水穿行于鬱鬱蔥蔥的群峰之間;呼倫貝爾大草原聞名遐邇,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標誌性草原景觀……

內蒙古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常常刷屏“朋友圈”,引來無數豔羨的目光。內蒙古交出了生態“綜合答卷”,示範了綠色生活。

保障和改善並舉:民生福祉增強群眾獲得感

“去年我花了3600多塊錢,就換了一雙新膝蓋。你看我現在走得越來越利索了!”說著,張淑榮下地一步一步走了起來。1年前,走路對於赤峰市林西縣新合村的張淑榮來說還是一種奢望。近幾年,自治區合理降低醫療救助病種限制標準和住院救助起付線,積極開展“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切實減輕困難群眾就醫負擔,有114.1萬人次患病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義不容辭的責任。”

“民生投入越大,相關部門權力和資源越大,就越要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規範化,增強責任心,切實把好事辦好。”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指示,字字句句離不開民生大計,時時處處關乎百姓冷暖。

4年來,特別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內蒙古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飽含溫暖的發展理念讓廣大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4年來,自治區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堅決托住基本民生需求底線,出臺完善了一系列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措施。

一項項改革新舉措落地,一個個重大專案緊鑼密鼓地開展,內蒙古在跨越發展的道路上,釋放出了強大的民生暖流,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績單擺在人們眼前:

教育更加公平。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努力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2017年,自治區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90.8%,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3.42個百分點。32個旗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全區累計達到93個旗縣。

就業局勢總體穩定。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鼓勵多管道、多形式就業,2017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6.1萬人,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25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3%的較低水準。

保障提質擴面。2017年,我區城鎮職工養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94.3萬人、743.4萬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161.5萬人。全區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979所,總床位數24.2萬張,全區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59張,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

看病更加便捷。2017年在全區範圍內實現了異地住院費直接結算和醫保資訊聯網,在全國率先實現區內住院、門診就醫、藥店購藥“無異地”。與全國31個省市區實現了異地就醫業務聯通住院直接結算,提前兌現了國務院要求的這項重大民生承諾。

每一點成績、每一次進步,都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取得,都是在全區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生動實踐中取得。

行走在內蒙古冬日的草原,隨處可見老百姓在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下幸福生活的溫暖畫面,隨處能感受到各級政府為民謀福祉的緊迫與熱烈。

1月11日天剛亮,興安盟科右中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便穿上演出服、畫好舞臺妝,在大巴車上集結完畢。他們要前往十幾公里外的敖尼斯台嘎查,與自治區文聯的文藝志願服務隊一起為那裡的農牧民送上歡樂。

窗外是滴水成冰的寒冷,精彩的演出把屋內的氣氛推向高潮。“現在下鄉的條件越來越好了,隊員們下鄉演出有汽車,道路通暢,進入村屯的演出次數更多了,節目的類型也在不斷豐富。”副隊長張學智說。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讚揚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勉勵烏蘭牧騎隊員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這是全區文藝發展和文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情,全區各族兒女歡欣鼓舞。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穿得暖,更要活出高品質、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4年來,內蒙古“建到村、通到戶、送下去、帶起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建到村”,我區旗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和蘇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實現全覆蓋。

“通到戶”,全區直播衛星用戶282萬戶,覆蓋846萬農牧民。

“送下去”,自治區75支烏蘭牧騎每年在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去年開展下基層惠民演出達到7000多場。

“帶起來”,活躍在基層一線的優秀文化志願者和體育指導員,成為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的一支有生力量。

民生投入在增加,2017年內蒙古全年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達到3158.1億元,占總支出的69.8%,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為歷年之最。

4年來,內蒙古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4年來,內蒙古的民生“難點”在突破,民生“堵點”在疏通,民生“主線”更鮮明,民生“底線”更牢固。

4年來,內蒙古奮力書寫的這張民生答卷,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實、靠得住。

目前,內蒙古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農村牧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推進“創業內蒙古”行動計畫,建立全國首家“四眾”創業市場;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5%和85%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均達到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吹響了新時代的號角。

“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住房、醫療衛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問題,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給各族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內蒙古未來的民生藍圖在自治區黨委十屆五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繪就。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壯美內蒙古的征途上,全區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邁出更加鏗鏘的步伐。

滔滔不絕地說起這幾年的好光景:“現在嘎查通了常電,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自來水嘩嘩地流出來。我現在每個月還有600多元的養老金呢!”

2017年,自治區啟動對2.3萬戶偏遠農牧戶用電升級改造工程,繼續開展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里程8635公里。針對北部牧區缺水嚴重,錫林郭勒盟在2015年和2016年共投資2.2億元,在北部6個牧區旗市建成3000個儲水窖,通過送水服務隊送水上門、集中供水等方式,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難題。

一戶普通的三室一廳,佈置溫馨,家電傢俱齊全。4年前,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模擬家庭”裡的孩子們在這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我現在是一名老師了!”當年受到習近平總書記鼓勵的大學生閆志淨特別驕傲,201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學錄用。聾啞女孩王雅妮去年6月從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習總書記到福利院時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學業有成’,這些話我都牢記心中。我要像福利院的叔叔阿姨們一樣,從事平凡而有意義的工作!”聾啞女孩用手語表達著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諄諄囑託化成了前進的動力——福利院確定“感恩的心,感謝有您”為文化主線; -下轉第2版

繼續重點打造小家庭式養育模式;建立兒童福利機構標準體系……

福利院院長武文俊說:“全面奔小康,一個都不能掉隊,孤殘兒童也包含其中。未來福利院將繼續堅持以兒童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全力保障好孤殘兒童基本權益,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脫貧與致富同步:深度發力不負總書記囑託

冬日的阿爾山銀裝素裹。這幾天,白狼鎮林俗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包五月家拉扒犁的馬每天都不閑著,皚皚白雪上,遊客們三三兩兩坐上扒犁,一邊看景一邊說笑。“夏天趕馬車,冬天拉扒犁,人多的時候,一天下來能掙個兩百多元。”今非昔比的包五月在“政府+企業+貧困戶”扶貧措施的幫扶下,貸款10萬元搞起了旅遊。通過入股,她還拿到當地特色養殖合作社和林俗文化公司的分紅,實現了穩定脫貧。去年,阿爾山市40%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旅遊業實現了增收脫貧。

困難群眾的生活,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深關切。興安盟是自治區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4年,這裡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風雪兼程的足跡,也傾注了他心系困難群眾、情牽脫貧攻堅的一片深情。

堅決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堅決守好民生底線!

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全區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把群眾放在心裡,把責任扛在肩上,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自治區黨委明確責任目標: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舉全區之力,向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聚焦發力。

行動是決心最好的體現。2017年,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員由每村2至3人調整為5至10人,全區選派駐村工作隊7239個,駐村幹部近4萬名,覆蓋全部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經過一輪又一輪攻堅,脫貧攻堅戰迎來了歷史性的轉變: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7.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7%下降到3%以下。2017年實現全年減貧20萬人以及1個國貧旗縣、13個區貧旗縣摘帽任務,累計減少深度貧困人口6.64萬人。

打贏脫貧攻堅戰,方法尤為關鍵。扶貧與扶志、扶智咋結合?自治區向15個深度貧困旗縣、258個深度貧困嘎查村、12.9萬深度貧困人口聚焦發力,把“扶貧扶志扶智”的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和產業扶貧結合起來,加強政策引導、教育引導、典型引導,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樹立勤勞致富光榮脫貧導向,加快補齊“精神短板”,讓貧困群眾敢想敢幹、能幹會幹。

大病一場,小康泡湯。2017年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的占41%,是第一大致貧因素。面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個特殊貧困群體,全區建立起了因病致貧人口資訊化動態管理系統,貧困人口免費進行健康體檢。全面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行動計畫,推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模式。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

分類施策,扎實推進產業扶貧,是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重要手段。帶資入股龍頭企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東八號鄉天和永村貧困戶張潤廷喜領4000元分紅;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包要斯圖家通過養羊產業脫了貧。充分發揮農牧業大區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特色產業,幾年來,全區已經形成了乳、肉、絨、薯、糧油、飼草、食用菌、瓜果、藥材、旅遊以及民族用品等十大扶貧特色產業。去年,70%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全區有214萬戶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有24.4萬貧困人口在產業化利益聯結中獲得穩定收入,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通過產業扶貧“強筋健骨”。

啃下“硬骨頭”,要有硬措施。去年,面對脫貧攻堅中一塊比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內蒙古迎難而上,拿出更精准的舉措、採取超常規的力度,無畏挑戰,全力攻堅。

各級財政扶貧資金支出121億元。自治區本級出資20億元設立扶貧產業基金,還整合了49.3億元涉農涉牧資金用於脫貧攻堅,協調金融機構新增扶貧貸款215億元。

——投入各類資金33億元,集中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41個,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搬遷,3.7萬人入住新居。

——資助各類學生531萬人次,2017年全區新增幼稚園173所,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達到66%。

——l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範圍,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485家企業結對幫扶673個貧困村,實施幫扶專案826個。

這一系列數字背後,折射著內蒙古在全面脫貧攻堅進程中扎實的前進步伐。

無論脫貧攻堅有多難,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必須將困難群眾記在心坎上、扶到緊要處,才能不負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美麗與發展共贏:綠水青山刷屏草原“朋友圈”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烏素圖村地處大青山腳下,村民張宏奎家這幾天有不少工人進進出出。“趁著冬天旅遊淡季,我把這幾間客房重新裝修一下,來年好吸引更多遊客來我這‘農家樂’嘛!”張宏奎滿心歡喜地設計著他的農家樂客房。

呼和浩特大青山生態環境曾經遭到破壞,到處是裸露的沙坑和岩石,水土流失嚴重。2014年以來,大青山前坡生態綜合治理工程深入推進,搬遷改造26個行政村,栽植大樹1000萬株以上,由野生動物園、萬畝草原風情園、蒙古部落、5萬畝森林公園等組成的大型休閒生態觀光帶基本形成,重現了綠水青山。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內蒙古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4年前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話語,言猶在耳。

自治區黨委十屆五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增進各族人民福祉,持續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守好發展、民生、生態三條底線,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內蒙古的生態環境”——自治區黨委明確:要使內蒙古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發揮持續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內蒙古以綠色為底色和價值,以生態為責任和潛力,築起祖國北疆生態環境的安全屏障。

2017年,全區營造林完成作業面積1462.2萬畝;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作業面積451.8萬畝,義務植樹6108萬株;全區持續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三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2017年全區平均優良天數307天,較2015年增加17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4年來,內蒙古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

“要保護好草原生態,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減羊增牛’,1頭牛和5只羊的經濟價值相同,1頭牛有4只蹄子,而5只羊有20只蹄子,當然是這20只蹄子對草原的破壞力更大。”廷·巴特爾說:“為了驗證我的想法,我先把自家的400多隻羊賣掉,全部改養肉牛!”激增的打草量和可觀的收益驗證了“蹄腿理論”,嘎查牧民紛紛效仿……

近年來,自治區連續打出改善草原生態“組合拳”——“減羊增牛”、草原生態補獎、深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以來,內蒙古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10.2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保護範圍,禁牧休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實施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重點加強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草原建設,每年完成草原建設4500萬畝以上。全區天然草原生態逐步好轉,植被蓋度達到44%,比“十一五”末提高7個百分點,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好水準。

減畜不減收,草原美如畫,一筆雙贏的“生態帳”算出了牧民的幸福生活。

從2014年至2017年,內蒙古通過政策引導、專案傾斜和資金支持,基本形成以林木培育、特色經濟林、灌木原料林、中蒙藥材、森林食品、森林旅遊、沙產業等產業為主導,以“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為利益聯結機制的林業產業發展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阿爾山不凍河邊,來自海南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不凍河兩岸的樹掛瓊花晶瑩剔透,美不勝收。習近平總書記在4年前盛讚阿爾山美景,讓阿爾山有了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的底氣。4年來,阿爾山依託落雪早、雪質好等優勢,將“冷資源”變成“熱產業”,要將“冰雪童話世界”推向全世界。

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一首首生態讚歌被各族兒女傳唱——呼倫湖碧波蕩漾,肥美的魚兒躍出水面;毛烏素沙地綠色滿眼,荒沙不再無度肆虐;烏梁素海蘆葦搖盪,無數水鳥在這裡棲息;美麗的薩拉烏蘇河九曲盤轉、迂回滌蕩,流水穿行于鬱鬱蔥蔥的群峰之間;呼倫貝爾大草原聞名遐邇,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標誌性草原景觀……

內蒙古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常常刷屏“朋友圈”,引來無數豔羨的目光。內蒙古交出了生態“綜合答卷”,示範了綠色生活。

保障和改善並舉:民生福祉增強群眾獲得感

“去年我花了3600多塊錢,就換了一雙新膝蓋。你看我現在走得越來越利索了!”說著,張淑榮下地一步一步走了起來。1年前,走路對於赤峰市林西縣新合村的張淑榮來說還是一種奢望。近幾年,自治區合理降低醫療救助病種限制標準和住院救助起付線,積極開展“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切實減輕困難群眾就醫負擔,有114.1萬人次患病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義不容辭的責任。”

“民生投入越大,相關部門權力和資源越大,就越要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規範化,增強責任心,切實把好事辦好。”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指示,字字句句離不開民生大計,時時處處關乎百姓冷暖。

4年來,特別是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內蒙古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飽含溫暖的發展理念讓廣大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4年來,自治區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堅決托住基本民生需求底線,出臺完善了一系列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措施。

一項項改革新舉措落地,一個個重大專案緊鑼密鼓地開展,內蒙古在跨越發展的道路上,釋放出了強大的民生暖流,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績單擺在人們眼前:

教育更加公平。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努力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2017年,自治區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90.8%,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3.42個百分點。32個旗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全區累計達到93個旗縣。

就業局勢總體穩定。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鼓勵多管道、多形式就業,2017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6.1萬人,農村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25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3%的較低水準。

保障提質擴面。2017年,我區城鎮職工養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94.3萬人、743.4萬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161.5萬人。全區擁有各類養老機構2979所,總床位數24.2萬張,全區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59張,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

看病更加便捷。2017年在全區範圍內實現了異地住院費直接結算和醫保資訊聯網,在全國率先實現區內住院、門診就醫、藥店購藥“無異地”。與全國31個省市區實現了異地就醫業務聯通住院直接結算,提前兌現了國務院要求的這項重大民生承諾。

每一點成績、每一次進步,都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取得,都是在全區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生動實踐中取得。

行走在內蒙古冬日的草原,隨處可見老百姓在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下幸福生活的溫暖畫面,隨處能感受到各級政府為民謀福祉的緊迫與熱烈。

1月11日天剛亮,興安盟科右中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便穿上演出服、畫好舞臺妝,在大巴車上集結完畢。他們要前往十幾公里外的敖尼斯台嘎查,與自治區文聯的文藝志願服務隊一起為那裡的農牧民送上歡樂。

窗外是滴水成冰的寒冷,精彩的演出把屋內的氣氛推向高潮。“現在下鄉的條件越來越好了,隊員們下鄉演出有汽車,道路通暢,進入村屯的演出次數更多了,節目的類型也在不斷豐富。”副隊長張學智說。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讚揚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勉勵烏蘭牧騎隊員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這是全區文藝發展和文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情,全區各族兒女歡欣鼓舞。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穿得暖,更要活出高品質、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4年來,內蒙古“建到村、通到戶、送下去、帶起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建到村”,我區旗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和蘇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實現全覆蓋。

“通到戶”,全區直播衛星用戶282萬戶,覆蓋846萬農牧民。

“送下去”,自治區75支烏蘭牧騎每年在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去年開展下基層惠民演出達到7000多場。

“帶起來”,活躍在基層一線的優秀文化志願者和體育指導員,成為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的一支有生力量。

民生投入在增加,2017年內蒙古全年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達到3158.1億元,占總支出的69.8%,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為歷年之最。

4年來,內蒙古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4年來,內蒙古的民生“難點”在突破,民生“堵點”在疏通,民生“主線”更鮮明,民生“底線”更牢固。

4年來,內蒙古奮力書寫的這張民生答卷,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實、靠得住。

目前,內蒙古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農村牧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推進“創業內蒙古”行動計畫,建立全國首家“四眾”創業市場;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平均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5%和85%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均達到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吹響了新時代的號角。

“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住房、醫療衛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問題,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給各族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內蒙古未來的民生藍圖在自治區黨委十屆五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繪就。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壯美內蒙古的征途上,全區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邁出更加鏗鏘的步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