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你是“凍瘡體質”嗎?“亞凍傷”是凍瘡的早期表現,要警惕

有網友表示自己是一名凍瘡患者, 每年冬天, 手背上、腳上和耳朵上都會出現凍瘡, 發癢、發痛。 天氣一暖和, 就都好了。 聽人說, 這是“凍瘡體質”所致, 真的嗎?

真有“凍瘡體質”嗎

隨著天氣轉冷, 很多人身體暴露部位會出現凍瘡。 臨床發現, 凍瘡的發生確實與個人體質有一定關係, 還與年齡、性別和環境有關。

兒童少年易患

研究發現, 兒童以及少年非常容易發生凍瘡, 青壯年相對來說發生概率減少, 老年人最不容易發生凍瘡。 這是因為, 兒童和少年接受寒冷刺激以後, 皮下小血管收縮反應比成年人, 特別是比老年人強得多。 換句話說, 在寒冷的刺激下, 兒童和少年的皮下血管會發生痙攣性收縮, 導致血液淤滯、局部組織營養不良, 容易發生損傷;老年人的皮下小血管對寒冷的刺激不敏感, 不易生凍瘡。

女性比男性易患

女性皮膚對寒冷的抵抗力低, 故女性比同年齡的男性容易生凍瘡。

體質不佳者易患

體質強弱、血液迴圈狀況的好壞與凍瘡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患心臟疾病、血管疾病和末梢血液迴圈功能差的人, 其局部皮膚對寒冷的適應性、耐受性和抵抗力差, 經不起寒冷的刺激, 容易發生凍瘡。 長期站立、缺乏活動、衣服窄小、營養不良及過度疲勞者也容易發生凍瘡。

潮濕環境易致凍瘡

潮濕的空氣會明顯加重寒冷對皮膚的影響和危害, 促使凍瘡形成。

“亞凍傷”, 要警惕

亞凍傷是凍瘡的早期表現, 主要表現為外露部位(如面部、耳朵、四肢)出現冷、硬和發白的症狀, 24 小時內出現脫皮或水皰。

這時還沒有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如果立即干預, 有望防止凍瘡加重。

馬上去暖和的室內;

如果衣服濕了, 應立即換上幹衣服;

把被凍傷的部位浸泡在溫水(37.7~40.0℃ ) 中, 不要用熱>水, 以免被熱水灼傷;

或者用溫毛巾敷在凍傷的地方, 保持至少30 分鐘;

不要揉搓被凍傷的皮膚, 以免對組織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不要試圖使凍傷皮膚溫度上升而使用暖寶寶、取暖器或爐子, 以免導致皮膚溫度過高, 甚至灼傷皮膚。

中晚期凍瘡, 早就醫

凍瘡中期表現為:皮膚變硬、皮膚表面很有光澤或者呈蠟狀, 當皮膚變軟後, 會出現水皰或血皰;晚期則表現為皮膚很硬, 摸起來很涼, 皮膚顏色很快變深, 可能有點發藍, 最後變為黑色。 如果出現了上述表現, 患者應立即就診。

耐寒鍛煉防凍瘡

預防凍瘡的關鍵是進行耐寒鍛煉。

從秋末冬初開始, 循序漸進地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凍瘡的部位,

如手和腳。 每天嘗試浸泡半小時, 以後逐漸增加到一小時, 隨後在易受凍部位搽上凡士林或其他油脂類以保護皮膚。

注意局部保暖, 如冬天外出時要使用口罩、手套、防風耳套、圍巾等, 鞋子不宜過緊。

從食物上進行“溫補”, 適當吃些牛肉、羊肉等溫性食品, 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

經常按摩手、足及耳朵等部位, 促進這些器官的血液迴圈。

有條件者還可輔以物理治療, 如在入冬前用紫外線照射以往患凍瘡的部位, 可起到一定預防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