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體味古村落的風土人情,12個古村看傳統雲南味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

文化保留卻越來越難

每天走在鋼筋水泥之間

內心嚮往的卻是濃濃鄉音

和質樸的村落

這些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

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 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 這些“鄉愁”所在地的那些黛瓦白牆、飛簷翹角, 那些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 那些和睦安寧的鄰里關係, 無不牽動著我們的內心。

信手拈來的天作之美

麗江 石頭城村

唐新華/攝

這座施建於西元1277年的寨子, 當時為麗江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的寶山州治所, 納西語叫“刺伯魯盤塢”(寶山白石寨)。 整座寨子建在一塊巨大、獨立的蘑菇狀岩石上。 北面太子關, 南面岩石渡絕壁, 東面是滾滾而來的金沙江, 真正的“天險之城”稱謂也不為過。

唐新華/攝

白石寨少有遊客, 只偶爾有背包驢友來一探究竟, 因此每一張陌生的臉都會引來村民的駐足, 然後是爽朗的一笑, 指引你可以借住的民宿。 當你入駐, 請你開窗, 層層屋頂次第向下, 金沙江對岸的山峰插破天空, 沒入雲層。

烏蒙山中的民鎮

曲靖 白霧村

大狗熊/攝

銅, 是地處烏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 因銅而生, 隨銅而逝。 一串串的銅錢是中國幾千年的貨幣, 為了鑄幣的需要, 雲南東川府(今會澤)的銅經過人背馬馱, 萬里迢迢運往京城。 而從小江河谷開採出來的滇銅京運第一站就是娜姑。

大狗熊/攝

若干年的今天, 當年的那些外來淘金者們已經徹底地變為了白霧人, 但它們對故鄉的思念卻不是時間能夠磨滅的, 也許這就是中國文化中最為厚重的部分。 一座座會館在白霧誕生了, 拜一拜自己的祖先, 敬一敬本省的神, 聽一聽故鄉人的話語, 能夠讓自己的拳拳之心得到一點撫慰。

《小河淌水》的故鄉

大理 文盛街村

張有林/攝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千百年來在文盛街上馬玲悠揚,伴隨著亞溪河畔的歌聲,這就是素有“中國花燈之鄉”、文化之鄉的太極頂州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革命老區的文盛街。

李敏/攝

古老的文盛街,長不足一公里,如今仍是石板鋪地,古風依舊。一條幽深的小徑,穿過一座座深宅大院,向南蜿蜒而去。夕陽西下,目睹這茶馬古道不變的遺跡,時光仿佛在此停滯。

情人河畔的世外桃源

臨滄 古墨村

局部/攝

鳳慶縣有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鄉名叫“詩禮”,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地名,很容易把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聯繫在一起。但更有韻味的是在詩禮鄉還有一個“古墨”的存在。古墨之美,美在“古墨坊群”。古墨坊群點綴在情人河的河道上,境內山巒雄偉、河流奔放、古木參天,是古墨人眼裡的風景,更是古墨人心靈的皈依。

大狗熊/攝

在古墨村,無論老人小孩,十有八九都能吟詩作對,都能揮筆寫對聯。逢年過節白紅喜事,他們不照搬現成,提筆略一沉思就能寫出滿含希望和感悟的優美對聯來。

最後的契丹人

保山 木榔村

大狗熊/攝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最後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施甸,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扔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大狗熊/攝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榔村的蔣氏宗祠裡,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之上。在祠院東開正面尖頂簷下,篆刻有“耶律”二字。

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孔道

保山 板橋村

局部/攝

雲南稱為板橋的地方很多,大體上形成的原因都是河上有一座木板搭成的橋,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地名。而我們今天說的板橋卻是一個“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約四萬余人,繁盛為全縣之冠”的保山隆陽區板橋鎮板橋村。

大狗熊/攝

板橋是一個滋生傳說的地方,西莊寺是全國唯一供奉豬八戒的寺廟,西遊記中的故事幾乎原封不動地在這裡世代相傳。光尊寺則變成了“段平章家廟”。各種文化在板橋演變,又變為了這裡歷代相傳的往事,亦真亦假,總會出生幾許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

“快樂拉祜”唱響的地方

普洱 猛根村老達保組

譚春/攝

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甚至連樂譜都不認識,但是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他們以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創作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這就是老達保。

大狗熊/攝

少數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特性在老達保這個純拉祜族村寨得到了充分展示。寨子裡無論男女老幼都善歌善舞,最為突出的是吉他彈唱,80%村民都會彈奏吉他,最老的有七十老人,最小的還是求學幼子。

一日城子

紅河 城子村

瀘西縣旅遊局/供

城子村,這個用全村佈局似城堡而得名。整個村子依山而建,層層而上的土建築房形成一級級的臺階,最多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築房的房頂連綴在一起,形成長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臺。

瀘西縣旅遊局/供

漫步在城子村,不知道是走在院心,還是走在屋頂。前一家的屋頂就是後一家的院心,土築房層層相連,走完了這家到上面一家須得沿著梯子爬上去,到下一家呢,矮一點的可以一躍而下。

遠離草原的蒙古人

玉溪 北閣下村

局部/攝

“南錘開邊苦,滇域埋忠骨,馳騁七百載,北眷草原土”。這是興蒙鄉中的碑文,碑文記載了興蒙鄉蒙古族的來歷及變遷歷史。歲月悠悠,700年的時光,讓這馬背上縱橫馳騁的民族,在雲南通海這片上清水秀的草原上與滇中各民族一起,開墾了這片土地。

尹博林/攝

七百年,杞麓湖畔的蒙古人捂熱了興蒙這塊土壤,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著蒙古人熱情、勤勞、勇敢、誠實、善良與好客。

田園牧歌中的壯家生活

文山 石別村

朱榮/攝

這是一個藏于深山的壯族古村,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那些古老的幹欄建築依舊,壯家兒女的生活在田園牧歌中綻放光華。

朱榮/攝

石別村的街道很狹窄,有的地方牛車也難過去。造成這種現象的是石別村的宅居地很金貴,沒有更多的建房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壯族民居從古到今都是緊挨著修建,鄰里之間好溝通,是團結和睦的象徵。

古戲臺上“吹吹腔”

大理 包羅村大達社

大狗熊/攝

每逢正月初三,大達村裡鑼鼓喧天,一年一度“吹吹腔”戲開演了。這些暫時放下鋤頭的農民演員們,從臘月三十就開始忙碌著,年三十裝點戲臺,稱為“福滿福五”。

大狗熊/攝

這些演員都是村裡土生土長的農民,170多年的演出歷史使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只要學會一些折子戲,就可以登臺學邊演。“吹吹腔”戲的寓教於樂,使大達村的社會風氣良好,經濟發展也在雲龍縣的前列。

梯田深處最後的古樸村落

紅河 阿者科村

大狗熊/攝

在元陽的哈尼梯田景區,許多村寨的現代化建築也極力體現了民族風格,但村民們所居住的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蘑菇房了。唯一剩下一個原汁原味的哈尼寨子,這就是阿者科。

大狗熊/攝

村裡家家戶戶居住的蘑菇房,是哈尼族最有特色的建築。據說哈尼人以前居住的是土掌房,但是搬到潮濕多雨的紅河地區後,就在土掌房上用茅草加建了一個坡度在45度左右的四坡頂。

· END ·

綜合編輯:愛雲南

張有林/攝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千百年來在文盛街上馬玲悠揚,伴隨著亞溪河畔的歌聲,這就是素有“中國花燈之鄉”、文化之鄉的太極頂州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革命老區的文盛街。

李敏/攝

古老的文盛街,長不足一公里,如今仍是石板鋪地,古風依舊。一條幽深的小徑,穿過一座座深宅大院,向南蜿蜒而去。夕陽西下,目睹這茶馬古道不變的遺跡,時光仿佛在此停滯。

情人河畔的世外桃源

臨滄 古墨村

局部/攝

鳳慶縣有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鄉名叫“詩禮”,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地名,很容易把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聯繫在一起。但更有韻味的是在詩禮鄉還有一個“古墨”的存在。古墨之美,美在“古墨坊群”。古墨坊群點綴在情人河的河道上,境內山巒雄偉、河流奔放、古木參天,是古墨人眼裡的風景,更是古墨人心靈的皈依。

大狗熊/攝

在古墨村,無論老人小孩,十有八九都能吟詩作對,都能揮筆寫對聯。逢年過節白紅喜事,他們不照搬現成,提筆略一沉思就能寫出滿含希望和感悟的優美對聯來。

最後的契丹人

保山 木榔村

大狗熊/攝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最後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施甸,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扔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

大狗熊/攝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榔村的蔣氏宗祠裡,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之上。在祠院東開正面尖頂簷下,篆刻有“耶律”二字。

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孔道

保山 板橋村

局部/攝

雲南稱為板橋的地方很多,大體上形成的原因都是河上有一座木板搭成的橋,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地名。而我們今天說的板橋卻是一個“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約四萬余人,繁盛為全縣之冠”的保山隆陽區板橋鎮板橋村。

大狗熊/攝

板橋是一個滋生傳說的地方,西莊寺是全國唯一供奉豬八戒的寺廟,西遊記中的故事幾乎原封不動地在這裡世代相傳。光尊寺則變成了“段平章家廟”。各種文化在板橋演變,又變為了這裡歷代相傳的往事,亦真亦假,總會出生幾許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

“快樂拉祜”唱響的地方

普洱 猛根村老達保組

譚春/攝

從未受過專業訓練,甚至連樂譜都不認識,但是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他們以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創作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這就是老達保。

大狗熊/攝

少數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特性在老達保這個純拉祜族村寨得到了充分展示。寨子裡無論男女老幼都善歌善舞,最為突出的是吉他彈唱,80%村民都會彈奏吉他,最老的有七十老人,最小的還是求學幼子。

一日城子

紅河 城子村

瀘西縣旅遊局/供

城子村,這個用全村佈局似城堡而得名。整個村子依山而建,層層而上的土建築房形成一級級的臺階,最多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築房的房頂連綴在一起,形成長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臺。

瀘西縣旅遊局/供

漫步在城子村,不知道是走在院心,還是走在屋頂。前一家的屋頂就是後一家的院心,土築房層層相連,走完了這家到上面一家須得沿著梯子爬上去,到下一家呢,矮一點的可以一躍而下。

遠離草原的蒙古人

玉溪 北閣下村

局部/攝

“南錘開邊苦,滇域埋忠骨,馳騁七百載,北眷草原土”。這是興蒙鄉中的碑文,碑文記載了興蒙鄉蒙古族的來歷及變遷歷史。歲月悠悠,700年的時光,讓這馬背上縱橫馳騁的民族,在雲南通海這片上清水秀的草原上與滇中各民族一起,開墾了這片土地。

尹博林/攝

七百年,杞麓湖畔的蒙古人捂熱了興蒙這塊土壤,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著蒙古人熱情、勤勞、勇敢、誠實、善良與好客。

田園牧歌中的壯家生活

文山 石別村

朱榮/攝

這是一個藏于深山的壯族古村,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那些古老的幹欄建築依舊,壯家兒女的生活在田園牧歌中綻放光華。

朱榮/攝

石別村的街道很狹窄,有的地方牛車也難過去。造成這種現象的是石別村的宅居地很金貴,沒有更多的建房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壯族民居從古到今都是緊挨著修建,鄰里之間好溝通,是團結和睦的象徵。

古戲臺上“吹吹腔”

大理 包羅村大達社

大狗熊/攝

每逢正月初三,大達村裡鑼鼓喧天,一年一度“吹吹腔”戲開演了。這些暫時放下鋤頭的農民演員們,從臘月三十就開始忙碌著,年三十裝點戲臺,稱為“福滿福五”。

大狗熊/攝

這些演員都是村裡土生土長的農民,170多年的演出歷史使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只要學會一些折子戲,就可以登臺學邊演。“吹吹腔”戲的寓教於樂,使大達村的社會風氣良好,經濟發展也在雲龍縣的前列。

梯田深處最後的古樸村落

紅河 阿者科村

大狗熊/攝

在元陽的哈尼梯田景區,許多村寨的現代化建築也極力體現了民族風格,但村民們所居住的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蘑菇房了。唯一剩下一個原汁原味的哈尼寨子,這就是阿者科。

大狗熊/攝

村裡家家戶戶居住的蘑菇房,是哈尼族最有特色的建築。據說哈尼人以前居住的是土掌房,但是搬到潮濕多雨的紅河地區後,就在土掌房上用茅草加建了一個坡度在45度左右的四坡頂。

· END ·

綜合編輯:愛雲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