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麗北湖」探尋七姊石與七佛寺 這裡有美麗的傳說

七姊石上的“仙人下棋”石

久聞七姊石的大名, 卻一直無暇親睹其容顏。 1月16日, 北湖區齊仙洞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宋忠偉驅車, 我們來到了北湖區保和瑤族鄉七姊石村七姊石腳下。

如今上七姊石既有水泥公路通到山腳下, 還從山腳下修築了臺階, 因此爬上去並不費力。 由於不久前的那場厚厚的冰雪, 沿路很多南竹都被壓斷, 七姊石上尚殘存小堆雪粒。 站在山上, 俯瞰四周, 七姊石、龍廣洞等山村盡收眼底, 遠處盤旋的登山公路宛如一條白帶, 鑲嵌在山間。 “現在草木蕭颯, 是七姊石風景最普通的季節, 要是在春夏秋時節來, 各種美景可讓你目不暇接。 ”宋忠偉笑道。

— 神奇的七仙女及風洞傳說 —

關於七姊石, 有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其中流傳最廣的當為七仙女的故事。 相傳遠古時期七仙女在天庭難奈寂寞, 騰雲駕霧下到凡間, 看到此處山高水美, 實乃人間仙境,

便決定留下來, 在此繁衍生息。 玉帝王母得知後, 派托塔天王請她們回天庭, 可七仙女堅決不願回去。 玉帝大怒, 把七仙女變成了七塊巨石, 屹立在山頂, 從此, 人們就把這座山叫七姊石。

七姊石

也有人說山頂上只有六塊巨石, 還有一塊滾到了半山腰,

說是七仙女中的老六被雷公劈到了山腰。 但我們和文史專家劉專可在山頂數了數, 確認七塊巨石都在山頂, 且半山腰並未發現有比較突出的巨石。

七姊石兩塊巨石之間橫亙著一塊扁圓的大石頭, 仰頭看, 就像一個大圓餅, 又像一個大圓盤。 這塊大圓石鑲在兩塊巨石之間, 讓人總擔心它似乎要掉下來, 可不知歷經了多少年的風霜雨雪, 它總巋然不動。 這塊巨石就是傳說中仙人下棋的棋盤, 可惜沒有人能爬到上面去看看圓石上是否真的有棋盤。

風洞

除了七仙女、仙人下棋等神話傳說之外, 七姊石上更神奇的當屬風洞的傳說。 劉專可帶著我們走到懸崖邊上的兩塊巨石之間, 說, 此地便是風洞。 當地傳說在風洞口禁止喧嘩, 否則就會下雨, 來年會有澇災, 影響周邊一年的收成。 因為這裡鎮壓著一個妖魔, 長年處於沉睡狀態, 如果有人在風洞口大聲喊叫, 就會把妖魔吵醒, 它就會興風作孽。

劉專可介紹, 早在2011年, 他就對七姊石進行了考察。 在山腰的守仙室, 看到有出土碑刻一塊,

碑文題目為《七姊石守仙室記》, 落款為“恩廩生陳天民子正甫謹記, 民國六年三月初二日……鳳德鄉”等字樣。 鳳德鄉指的就是江口、保和一帶。 守仙室, 其實也是一個茶室, 建在上七姊石的兩條小道的中間, 還專門有人把守收費, 招待上七姊石的人喝茶, 並叮囑人們禁止喧嘩。 如今, 守仙室已經重建成了山下七佛寺和尚閉關修煉的簡易場所。

世外桃源般的七姊石自然村

— 七姊石村中的古寺 —

距離七姊石最近的山村當屬東北面山腳下的七姊石自然村,即是以前的宋家洞村。這是一個山清水秀、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村中多為抖牆屋,但有一座平房與眾不同,牆壁被刷成了粉紅色,這座平房就是七佛寺。

七佛寺

七佛寺最早並不是佛教場所,也不叫七佛寺,而是叫七姑仙,後又叫七姑庵,始建年代不詳,何時改名七佛寺也無從得知。清《嘉慶郴州總志?寺觀志》有記載:“七姑仙,州七十裡,鳳德鄉”。這裡所記的“鳳德鄉”與上述碑文一致。而在七佛寺正門一邊的牆壁上鑲有一塊古碑,是重建七姑仙的功德碑,落款時間為“嘉慶十年五”(1810年),說明這座古庵宇在1810年重修過。

在七姊石村的東面,有一群古墓群,根據墓碑可知,這些古墓都是七姑庵圓寂和尚的墓葬,大部分為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的,據說最早的墓葬是清康熙年間的,但我們沒有找到。從這些古墓可以推斷,七姑庵在嘉慶十五年重修後,香火人丁都很旺盛。可惜古庵在“文革”期間被毀,一些古碑也不知下落。改革開放後,民間的善男信女又自發集資重建,逐漸有了現在的規模。

七佛寺旁的山泉井

在七佛寺的南面牆邊,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見底,井上還安放著一尊彌勒佛塑像。“這井水是山泉水,不僅甜潤可口,而且喝了還可保佑人們心想事成呢!”說著,宋忠偉還講了一個七佛寺非常靈驗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個廣東老闆因到七佛寺燒香許願,後願望果然實現,為了報恩還願,那個老闆請來了一尊觀音菩薩,駕車送到七佛寺來。沒想到在半路上出了事故,車子翻車滾落到路邊山下。但更令人沒想到的是,一車的人和觀音菩薩塑像竟然都安然無事。至今,這尊觀音菩薩還供奉在寺裡。

— 七仙女神話故事的起源地 —

七姊石海拔1128米。《嘉慶郴州總志 山川志》記載:“七姊石,在州西南五十裡,頂上七大石合成一岩,內有七姊妹石像,祈求靈驗。下有七姑庵,水經下石江。”下石江與萬華岩相通。從這記載可知,七姊石即是七仙女的化身,這是大家都認同的民間傳說。七仙女的神話故事在全國流傳很廣,尤其是南方地區,比如郴州的各個縣,幾乎都有類似的神話故事,那麼七仙女這個神話故事到底起源於哪裡呢?

“應該就起源于七姊石。”劉專可認為,“五嶺一線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考古已經證實,早在12萬年前,五嶺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如馬壩人遺址),這些早期人類慢慢演化成古蒼梧部落,他們在五嶺一線勞作繁衍,創造了稻作文明的輝煌,使得我們南方不僅風光優美,而且物產富庶,以至於玉皇大帝的七個女兒都流連其間,連玉帝派天兵天將來擒拿都不肯返回天上,寧可化作巨石留下來,這樣的傳說合乎情理。七仙女的神話故事應該有著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七姊石位於郴州的西邊山脈,正處於五嶺之一——騎田嶺山脈的核心地帶,因此很有可能就是七仙女神話故事的起源地。”

七仙女的神話故事來自民間,文字記錄最早見於漢代。不管這個故事起源於哪裡,我們都可以說,郴州是不能排除在外的。

世外桃源般的七姊石自然村

— 七姊石村中的古寺 —

距離七姊石最近的山村當屬東北面山腳下的七姊石自然村,即是以前的宋家洞村。這是一個山清水秀、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村中多為抖牆屋,但有一座平房與眾不同,牆壁被刷成了粉紅色,這座平房就是七佛寺。

七佛寺

七佛寺最早並不是佛教場所,也不叫七佛寺,而是叫七姑仙,後又叫七姑庵,始建年代不詳,何時改名七佛寺也無從得知。清《嘉慶郴州總志?寺觀志》有記載:“七姑仙,州七十裡,鳳德鄉”。這裡所記的“鳳德鄉”與上述碑文一致。而在七佛寺正門一邊的牆壁上鑲有一塊古碑,是重建七姑仙的功德碑,落款時間為“嘉慶十年五”(1810年),說明這座古庵宇在1810年重修過。

在七姊石村的東面,有一群古墓群,根據墓碑可知,這些古墓都是七姑庵圓寂和尚的墓葬,大部分為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的,據說最早的墓葬是清康熙年間的,但我們沒有找到。從這些古墓可以推斷,七姑庵在嘉慶十五年重修後,香火人丁都很旺盛。可惜古庵在“文革”期間被毀,一些古碑也不知下落。改革開放後,民間的善男信女又自發集資重建,逐漸有了現在的規模。

七佛寺旁的山泉井

在七佛寺的南面牆邊,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見底,井上還安放著一尊彌勒佛塑像。“這井水是山泉水,不僅甜潤可口,而且喝了還可保佑人們心想事成呢!”說著,宋忠偉還講了一個七佛寺非常靈驗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個廣東老闆因到七佛寺燒香許願,後願望果然實現,為了報恩還願,那個老闆請來了一尊觀音菩薩,駕車送到七佛寺來。沒想到在半路上出了事故,車子翻車滾落到路邊山下。但更令人沒想到的是,一車的人和觀音菩薩塑像竟然都安然無事。至今,這尊觀音菩薩還供奉在寺裡。

— 七仙女神話故事的起源地 —

七姊石海拔1128米。《嘉慶郴州總志 山川志》記載:“七姊石,在州西南五十裡,頂上七大石合成一岩,內有七姊妹石像,祈求靈驗。下有七姑庵,水經下石江。”下石江與萬華岩相通。從這記載可知,七姊石即是七仙女的化身,這是大家都認同的民間傳說。七仙女的神話故事在全國流傳很廣,尤其是南方地區,比如郴州的各個縣,幾乎都有類似的神話故事,那麼七仙女這個神話故事到底起源於哪裡呢?

“應該就起源于七姊石。”劉專可認為,“五嶺一線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考古已經證實,早在12萬年前,五嶺一帶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如馬壩人遺址),這些早期人類慢慢演化成古蒼梧部落,他們在五嶺一線勞作繁衍,創造了稻作文明的輝煌,使得我們南方不僅風光優美,而且物產富庶,以至於玉皇大帝的七個女兒都流連其間,連玉帝派天兵天將來擒拿都不肯返回天上,寧可化作巨石留下來,這樣的傳說合乎情理。七仙女的神話故事應該有著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七姊石位於郴州的西邊山脈,正處於五嶺之一——騎田嶺山脈的核心地帶,因此很有可能就是七仙女神話故事的起源地。”

七仙女的神話故事來自民間,文字記錄最早見於漢代。不管這個故事起源於哪裡,我們都可以說,郴州是不能排除在外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