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期末考試結束,除了焦慮的孩子的成績,父母最應該做什麼?

這段時間, 我一直在糾結于孩子要不要上美術興趣班。 因為我看到, 我自作主張想要幫孩子保持畫畫的興趣而選擇每週美術班一次的繪畫,

到最後發現他特別依賴老師的主題, 老師的引導, 畫面漸漸呆板, 離我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 我只是期待畫畫成為孩子觀察生活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思維一種方式, 而今似乎南轅北轍了。 老師回饋給家長的所謂“進步”, 與我所期待的“思維”, 該如何取捨?

01

如何取捨, 家長最難的功課

如何取捨, 在孩子學習成長路上, 這大概是家長最難的做的功課。 從前一個人, 至少可以在拼盡全力後告訴自己不管結果如何自己已盡力了, 來維持內心的平衡。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 一切都變了, 有多少金句都在“培育”著中國父母們的焦慮: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這是一個拼爹媽的時代, 請別給孩子拖後腿!

好孩子都是教育出來的。

……

諸如此上, 中國父母各種怕, 怕自己不夠努力, 怕給孩子的不夠, 怕給孩子選錯路, 怕……於是從孩子在肚子裡就開始了各種糾結與取捨。 要不要給孩子胎教、早教, 要學畫畫音樂嗎?英語啟蒙幾歲開始?……這麼多的東西想要給孩子, 到底該怎麼取捨?什麼都難以取捨!

然而, 這些還只是開始呀!當孩子幼升小、小升初時, 擇校問題已是白熱化程度;“中考”之後, 孩子又進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 他們開始準備高考, 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吊膽。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 又開始擔心工作單位……父母說起來估計都是淚吧, 父母總在焦慮孩子的事情。

例如上海的幼升小。 網路上相關報導無數。 隨便摘一篇來看看。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上海幼升小調查:為了邁進5%階層的“軍備競賽”。 文章中總結了孩子上學的最優路徑: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和海外常春藤。 而想進名牌學校, 不僅僅需要亢奮的競爭狀態, 更需要在升學之路上, 必須參加各類課外培訓機構, 額外學習閱讀、奧數、英語口語等。 而順利考入民辦小學的孩子, 被稱為“牛蛙”, 其他孩子則被稱為“青蛙”。 之後的五年, 他們都同樣不能鬆懈, 繼續打雞血, 以參加小升初。 這所謂的“軍備競賽”真是名副其實。

當中, 父母對於孩子, 到底是上公辦學校, 還是拼盡全力給孩子找最好的私立學校?到底是讓孩子保持身心愉悅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

還是榨幹所有的時間去沖奧數杯、田徑名次而擠進最優的通道的私立學校?……其中競爭的激烈與父母取捨的殘酷, 沒有親身經歷過是難以想像的。

02

小捨得, 舍與得

沒親歷不足以談。 直到我看完取材于現實生活的小說《小捨得》之後, 聯想到自己的家庭教育狀況,

真是像上了一次戰場, 被虐到“體無完膚”, 但又不得不想:如果是我, 我該如何取捨?

《小捨得》作者魯引弓。 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 文藝學碩士, 浙江傳媒學院教授, 曾任潛江晚報副總編輯, 近年來創作《小別離》、《放假後》、《職場紙牌屋》、《愛情課》、《音樂會幾種開法》、《放學路上》等長篇作品。 作為跨界新聞與文學的新銳作家, 魯引弓對時代擁有敏銳觸覺, 正面強攻社會熱點, 擅寫現實人生, 溫情哲思, 暖心勵志。

這篇小說以報社副總編輯南麗在女兒小升初、兒子幼升小為主線的整個過程中, 對女兒要不要上奧等各種培訓班擠私立學校的個人內心的轉變與煎熬、與丈夫夏君山(大學教授)的衝突與和解, 以及輻射的整個教育現狀、教輔培訓機構的市場現狀與商業操作、以及這些社會現狀下的女兒歡歡和同學的抵制與順服, 以及老師的無奈與掙扎等等,語言生動細節形象,人物立於紙上,讓你跟隨書中人物一起忐忑、煎熬、開心,焦慮……讓讀者全盤看到一個社會教育現狀下,每個鏈條裡的人的所有的情緒,思考、行為,那麼真實,真實到直至你的心坎,直擊你的心肺,直指你的神經——捨得捨得,如何舍,又能得什麼?

例如有段南麗與丈夫夏君山關於捨得的討論:

夏君山說:我可捨不得了,你就別給她加課了,她才這麼大。

南麗說:一上午我就坐在她身邊,你說我就捨得了?連我都聽得頭大了,我會捨得她嗎?我捨得的話,我會陪她這麼坐一上午嗎?我正是不捨得她累才這麼陪著她。哪像你,待在家裡說風涼話啊,你不捨得,那你幹嘛不去陪呢?別說你數學不好,不好可以學啊,這麼小的小孩都在學,你幹嗎不學呢?

她有些語無倫次的言語,像打轉的風,向他吹來。他知道她是說捨不得女兒這層意思。

他說,我看哪,你捨得!

她又歎了口氣,覺得她老跟自家人生氣有什麼用,有本事你去怪外面的人吧。

她就告訴他,我怎麼會捨得?我當媽的,你沒法跟我比誰捨不得小孩誰捨不得小孩,我當媽的,心肝拿出來我都捨得,但我當媽的,也知道這個年頭“舍”與“得”不是由媽媽說了算,這年頭沒有“舍”,那會有“得”呢?

他對老婆睜大眼睛,說,就為那麼一點點的“得”?快別聽那補課老師說的了,嚇什麼人啊,永遠跟不上了,歡歡才10歲啊,就永遠了?我倒覺得她這10歲過去了才永遠沒有了呢。……

那些舍與得的討論,多熟悉真實啊,就像昨天我才跟朋友討論過的(小學課業忙,還要去上興趣班嗎?奧數到底要不要學?樂高的程式設計以後真的有用嗎?……),那“舍”與“得”就直接撞進你的內心,良久都無法消化。你是給孩子快樂童年還是天天培優擠上獨木橋?無論什麼決定,有人馬上跟你說,最後孩子到底怎麼樣了?到底怎樣?其實誰也不知道。這裡的舍與得,誰又能說服了誰呢?如何取捨?誰也沒有答案。因為我們無法獨自作答。

小說的最後,留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夏君山帶著一雙兒女,丟棄那些培訓來到泰國度假,享受藍天白雲大海給內心的寧靜。南麗從最初的惱火,到最後自己也迫不及待奔向了大海。似乎,他們悟到了他們為了所謂的擇校“舍”棄太重,“得”之太輕。然而,這其中“舍”與“得”他們其實一直清楚,所以他們才如此糾結,當他們再回到那個環境,他們究竟如何繼續?

03

努力奔跑,到底為了什麼?

如何繼續?一千個家庭估計有一千種設想,然後到最後我悲觀地認為也許只有一種結局,那就是順應當下,繼續“舍”與“得”的掙扎。為什麼?

這讓我想起《愛麗絲夢遊仙境》裡說的:我們努力奔跑,只為留在原地。即使如南麗、夏君山等社會的中間力量,生活體面的中產階級,同樣還是在努力向前奔跑,因為這個社會呈斷裂式變化,所有人都在卯足了勁往前沖,你不前進,就是在後退。所以人人都活在對自己的焦慮當中,父母的焦慮是可以傳遞的。

當他們成為父母,則成 “負重前行”,只為保持目前的水準。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只要自己一鬆懈,孩子一鬆懈,將來也許還打不到我們目前的生活。就如書中南麗的那句話:不然,孩子連我們目前的狀況都到不了。種種擔憂與焦慮,讓父母們在“狂躁往前奔跑的人群”中大概真的很難停下來,

如果可以停下來細細來想:

孩子只有一種如父母一樣的生活途徑嗎?

這樣恐慌的童年生活最終留給孩子的是什麼呢?

為了那一點點的“得”如此捨棄真的值得嗎?

一直在焦慮害怕,你到底焦慮害怕的是什麼?

……等等,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想明白自己努力奔跑到底是為了什麼?就像考慮孩子是否去美術考級時,問問自己:考級的成績與繪畫的興趣,父母短時的安心與孩子才華的消耗,考級的功利和美育的長遠,孰輕孰重?

想明白之後,才發現自己於焦慮之中,正做著“本末倒置”的事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指出:社會的種種壓力往往最終是通過父母傳遞給孩子,可以說,父母是防止孩子“童年恐慌”最重要的防線。父母沒有必要提前吹哨,逼迫孩子踉蹌搶跑,因為,只有不慌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正如童書媽媽所說: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除了焦慮之外,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給孩子健康成長一道牢固的防線。父母是孩子的大樹,請先為孩子撐起一片快樂的天空。因為,你的格局才是決定孩子成長的最大半徑。

文/範恒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更多請關注 頭條號/微信公眾號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以及老師的無奈與掙扎等等,語言生動細節形象,人物立於紙上,讓你跟隨書中人物一起忐忑、煎熬、開心,焦慮……讓讀者全盤看到一個社會教育現狀下,每個鏈條裡的人的所有的情緒,思考、行為,那麼真實,真實到直至你的心坎,直擊你的心肺,直指你的神經——捨得捨得,如何舍,又能得什麼?

例如有段南麗與丈夫夏君山關於捨得的討論:

夏君山說:我可捨不得了,你就別給她加課了,她才這麼大。

南麗說:一上午我就坐在她身邊,你說我就捨得了?連我都聽得頭大了,我會捨得她嗎?我捨得的話,我會陪她這麼坐一上午嗎?我正是不捨得她累才這麼陪著她。哪像你,待在家裡說風涼話啊,你不捨得,那你幹嘛不去陪呢?別說你數學不好,不好可以學啊,這麼小的小孩都在學,你幹嗎不學呢?

她有些語無倫次的言語,像打轉的風,向他吹來。他知道她是說捨不得女兒這層意思。

他說,我看哪,你捨得!

她又歎了口氣,覺得她老跟自家人生氣有什麼用,有本事你去怪外面的人吧。

她就告訴他,我怎麼會捨得?我當媽的,你沒法跟我比誰捨不得小孩誰捨不得小孩,我當媽的,心肝拿出來我都捨得,但我當媽的,也知道這個年頭“舍”與“得”不是由媽媽說了算,這年頭沒有“舍”,那會有“得”呢?

他對老婆睜大眼睛,說,就為那麼一點點的“得”?快別聽那補課老師說的了,嚇什麼人啊,永遠跟不上了,歡歡才10歲啊,就永遠了?我倒覺得她這10歲過去了才永遠沒有了呢。……

那些舍與得的討論,多熟悉真實啊,就像昨天我才跟朋友討論過的(小學課業忙,還要去上興趣班嗎?奧數到底要不要學?樂高的程式設計以後真的有用嗎?……),那“舍”與“得”就直接撞進你的內心,良久都無法消化。你是給孩子快樂童年還是天天培優擠上獨木橋?無論什麼決定,有人馬上跟你說,最後孩子到底怎麼樣了?到底怎樣?其實誰也不知道。這裡的舍與得,誰又能說服了誰呢?如何取捨?誰也沒有答案。因為我們無法獨自作答。

小說的最後,留給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夏君山帶著一雙兒女,丟棄那些培訓來到泰國度假,享受藍天白雲大海給內心的寧靜。南麗從最初的惱火,到最後自己也迫不及待奔向了大海。似乎,他們悟到了他們為了所謂的擇校“舍”棄太重,“得”之太輕。然而,這其中“舍”與“得”他們其實一直清楚,所以他們才如此糾結,當他們再回到那個環境,他們究竟如何繼續?

03

努力奔跑,到底為了什麼?

如何繼續?一千個家庭估計有一千種設想,然後到最後我悲觀地認為也許只有一種結局,那就是順應當下,繼續“舍”與“得”的掙扎。為什麼?

這讓我想起《愛麗絲夢遊仙境》裡說的:我們努力奔跑,只為留在原地。即使如南麗、夏君山等社會的中間力量,生活體面的中產階級,同樣還是在努力向前奔跑,因為這個社會呈斷裂式變化,所有人都在卯足了勁往前沖,你不前進,就是在後退。所以人人都活在對自己的焦慮當中,父母的焦慮是可以傳遞的。

當他們成為父母,則成 “負重前行”,只為保持目前的水準。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只要自己一鬆懈,孩子一鬆懈,將來也許還打不到我們目前的生活。就如書中南麗的那句話:不然,孩子連我們目前的狀況都到不了。種種擔憂與焦慮,讓父母們在“狂躁往前奔跑的人群”中大概真的很難停下來,

如果可以停下來細細來想:

孩子只有一種如父母一樣的生活途徑嗎?

這樣恐慌的童年生活最終留給孩子的是什麼呢?

為了那一點點的“得”如此捨棄真的值得嗎?

一直在焦慮害怕,你到底焦慮害怕的是什麼?

……等等,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想明白自己努力奔跑到底是為了什麼?就像考慮孩子是否去美術考級時,問問自己:考級的成績與繪畫的興趣,父母短時的安心與孩子才華的消耗,考級的功利和美育的長遠,孰輕孰重?

想明白之後,才發現自己於焦慮之中,正做著“本末倒置”的事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指出:社會的種種壓力往往最終是通過父母傳遞給孩子,可以說,父母是防止孩子“童年恐慌”最重要的防線。父母沒有必要提前吹哨,逼迫孩子踉蹌搶跑,因為,只有不慌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正如童書媽媽所說:短期看成績,中期看興趣,長期看格局。除了焦慮之外,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給孩子健康成長一道牢固的防線。父母是孩子的大樹,請先為孩子撐起一片快樂的天空。因為,你的格局才是決定孩子成長的最大半徑。

文/範恒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更多請關注 頭條號/微信公眾號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