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寶——永安寺

永安寺, 名列恒山腳下渾源縣古十大佛寺之首, 俗稱大寺, 亦稱永安禪寺。 位於渾源縣永安鎮鼓樓北巷, 於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列入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以獨有的整體元代建築風格和雄壯、柔和、優美的塑像, 以及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的書法, 妍麗多彩、金碧輝煌的元、明、清歷代鎮邊壁畫, 形成永安寺獨有的“寺院、塑像、榜書、壁畫”四大看點。

1246年, 歸雲大禪師對樂善居士高仲棟說:“他日兒孫當有繼我者”。 1289年, 直節高仲揮之子宣武將軍高琰,又聞保德州承天寺雲溪嗣法西庵長老是歸雲禪師重孫, 有德宗師, 馳疏邀請, 果然而來。 繼歸雲禪師的未了心願, 於1298年建大解脫門五楹, 使藏教煥然成一時之壯觀。

《永安禪寺》因元初重建發起人高定自號永安居士,

同時也為取“永遠平安”的美好祝願始稱為永安禪寺, 隱意為國泰民安、永遠不再有戰爭, 此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現存永安禪寺主體建築座北面南、方正威嚴, 主次分明, 左右對稱。 寺前建築原有“親保善林坊”牌樓。 寺內沿中軸線的主要建築是:山門、天王殿、瞻仰樓、月臺、傳法殿、鐵佛殿(原第三進院主殿)和放生池(原寺院西側、俗稱大水坑)。

在中軸線東西兩側, 依次建有琉璃二龍戲珠八字牆、五脊六獸垂花小門、東西垛殿、配殿、鐘鼓樓、禪房、碑廊。 殿內壁畫融合了大乘佛教之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儒教、薩滿教文化於一體, 另在山門屋脊的建造中, 又體現了景教的文化內涵。 景教在蒙古語中又稱“也裡可溫”, 意思是“有福緣之人”, 寓意進入永安寺的人都是有福緣之人。

第一進院是由天王殿和東西兩側的五脊六獸垂花小門、碑廊、配房和東、西、南僧房組合而成的長方形院落。 主殿是“天王殿”。 天王殿面寬五間, 進深兩間, 中開穿門連接二進院的瞻仰樓,

是一組典型的大懸山式屋頂結合二進院瞻仰樓歇山式卷棚頂的獨特建築。

天王殿(元朝初期稱為護法殿), 內兩側原塑形象神英威武、手持武器、肩負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天下太平的四大天王。 中間是, 象徵著慈悲、寬容, 能夠除去痛苦給與歡樂的彌勒菩薩和象徵著威嚴、神聖, 能夠護持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貸洲三洲出家人和護持佛、法、僧平安如願的韋馱菩薩。

第二進院的主殿是傳法正宗之殿,《傳法正宗之殿》匾額是元朝大書法家國朝禁匾之人、時任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雪庵溥光書寫的。在大殿正壁外側稍間書“莊嚴”二字,是傳法住持嗣祖沙門月溪和尚(亦稱龍山月溪段士達)書寫於1342年5月。在大殿后壁外側的次間和稍間書“虎嘯龍吟”以及在瞻仰樓東西兩側書“法相”,是由本郡書生張煖書寫於大清乾隆四十五年五月。

殿內正中塑高大的三世佛。在佛教文化中,三世佛分豎三世佛和橫三世佛。豎三世佛是從時間上體現了佛的傳承關係,是佛法永存、世代不息的意思。橫三世佛是從方位上體現了佛的關係,也就是殿內的毗盧遮那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殿內兩側塑四大菩薩的站像和兩位護法天王像。可惜這些精美的塑像毀於1967年9月份。

原第三進院的主殿是鐵佛殿,亦稱古佛殿,這些鑄像毀於1945年戰亂。

寺院西側原是放生池,俗稱大水坑,現已毀壞。放生池是明代以後,在佛家寺院逐漸形成的一種建築格局。在放生池上建有三座橋,中間建大覺橋,左邊建普渡橋,右邊建慈恩橋。寓意人們用所懂的道理去教化他人,普渡眾生從“苦”的此岸到達“樂”的彼岸。教化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人得到解脫,脫離娑婆世界的苦海。

傳法正宗之殿:傳法正宗殿是永安居士高定孫(將侍郎、前本州判官)高璞重建於元延佑二年(西元1315年)四月。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是單簷減柱式廡殿頂,上覆黃、綠、藍琉璃筒板瓦,是一組以黃色為主色調的建築。屋頂正脊居中置寶刹,內書【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體現了永安禪寺傳法正宗殿普渡眾生的真實內涵。大殿坐於高大的基座上,前設寬闊的月臺、分設三面石階。傳法正宗之殿即是第二進院的主殿也是現存永安禪寺的主殿。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地建有五脊六獸的硬山式東西垛殿各兩間,東垛殿是奶奶廟、西垛殿關公廟;東西配殿各七間同樣是五脊六獸硬山式建築,東配殿是霜神殿、十八羅漢堂;西配殿是伽蘭殿、達摩殿。東西配殿南端兩角分別是二層閣樓式歇山頂的鐘樓和鼓樓。正南建瞻仰樓,瞻仰樓是歇山式卷棚頂,它于天王殿大懸山式屋頂前後呼應連成一體。

傳法正宗之殿,殿內砌高臺建須彌座,上塑巨大的金身橫三世坐佛。宿白先生在1951年2月28日的《雁北文物勘查圖報告》中寫到:“金柱間砌扇面牆,牆前砌大磚台,上置須彌座三,上塑三坐像,小磚台二,上塑阿難、迦葉。大磚台外側,東西又各斜排三磚台,上塑四菩薩和二天王。”對平基藻井和天宮樓閣中寫到:“次間、稍間都是徹上明造。當心間佛像頂上起藻井;藻井前置平基,平基藻井下,扇面牆和五椽袱上起天宮樓閣;在五椽袱上的是重簷,施斗拱三層,即上簷、下簷、平坐。扇面牆上的是單簷,施斗拱二層,上層承托藻井下緣,全部斗拱,都用四十五度斜拱”。對扇面牆的彩畫中寫到:“當心間扇面牆的正面,畫菩薩,兩側各有二侍者,上部角隅畫二飛天,全幅筆意磊落遒勁,可能是元畫,旦經重描。扇面牆後,中間畫觀音和二侍者,行筆更是雄健圓轉,大概因為位置無關重要,所以後世重描的次數比較少”。對殿內塑像中寫到:“殿內佛像,大概都是舊塑,但應經後世修飾,所以有的顯得呆板,須彌座上的三坐佛,就是如此;佛側的阿難、迦葉和菩薩,比較生動;外側的天王更為雄壯,但是能保持原來姿態的是當心間五椽袱下懸空向佛作禮拜狀的二個天女,線條柔和優美,最是妙塑!”。

五爪彩龍盤繞在梁架和天井周圍,斗拱眼壁內側彩繪天龍護法三十四組,外側彩繪坐佛護法和天龍護法共三十四組。五椽袱上天宮樓閣背面彩繪降魔坐十方佛,分列東西兩側各五尊護持佛法(西側五尊已毀壞,東側五尊比較完整)。

傳法殿壁畫是佛教在大型水陸法會時,用於舉辦儀式的恭敬畫。殿內四周壁畫歷經滄桑依然妍麗多彩、金碧輝煌,壁畫背景沒有山石草木的襯托,在東西兩側的壁畫中,分別配火焰、祥雲圖案,以石黃、朱砂為基調,紅黃兩色交替並列,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來烘托柔和,使人物形象充滿了強烈的立體感。其中895尊水陸人物,分為135組,形成八幅長卷:明王演法、化生天道、厚德載物、道化十方、虛空寶藏、轉身成佛、醒世長卷、永安長福。

能夠護持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貸洲三洲出家人和護持佛、法、僧平安如願的韋馱菩薩。

第二進院的主殿是傳法正宗之殿,《傳法正宗之殿》匾額是元朝大書法家國朝禁匾之人、時任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雪庵溥光書寫的。在大殿正壁外側稍間書“莊嚴”二字,是傳法住持嗣祖沙門月溪和尚(亦稱龍山月溪段士達)書寫於1342年5月。在大殿后壁外側的次間和稍間書“虎嘯龍吟”以及在瞻仰樓東西兩側書“法相”,是由本郡書生張煖書寫於大清乾隆四十五年五月。

殿內正中塑高大的三世佛。在佛教文化中,三世佛分豎三世佛和橫三世佛。豎三世佛是從時間上體現了佛的傳承關係,是佛法永存、世代不息的意思。橫三世佛是從方位上體現了佛的關係,也就是殿內的毗盧遮那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殿內兩側塑四大菩薩的站像和兩位護法天王像。可惜這些精美的塑像毀於1967年9月份。

原第三進院的主殿是鐵佛殿,亦稱古佛殿,這些鑄像毀於1945年戰亂。

寺院西側原是放生池,俗稱大水坑,現已毀壞。放生池是明代以後,在佛家寺院逐漸形成的一種建築格局。在放生池上建有三座橋,中間建大覺橋,左邊建普渡橋,右邊建慈恩橋。寓意人們用所懂的道理去教化他人,普渡眾生從“苦”的此岸到達“樂”的彼岸。教化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人得到解脫,脫離娑婆世界的苦海。

傳法正宗之殿:傳法正宗殿是永安居士高定孫(將侍郎、前本州判官)高璞重建於元延佑二年(西元1315年)四月。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是單簷減柱式廡殿頂,上覆黃、綠、藍琉璃筒板瓦,是一組以黃色為主色調的建築。屋頂正脊居中置寶刹,內書【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體現了永安禪寺傳法正宗殿普渡眾生的真實內涵。大殿坐於高大的基座上,前設寬闊的月臺、分設三面石階。傳法正宗之殿即是第二進院的主殿也是現存永安禪寺的主殿。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地建有五脊六獸的硬山式東西垛殿各兩間,東垛殿是奶奶廟、西垛殿關公廟;東西配殿各七間同樣是五脊六獸硬山式建築,東配殿是霜神殿、十八羅漢堂;西配殿是伽蘭殿、達摩殿。東西配殿南端兩角分別是二層閣樓式歇山頂的鐘樓和鼓樓。正南建瞻仰樓,瞻仰樓是歇山式卷棚頂,它于天王殿大懸山式屋頂前後呼應連成一體。

傳法正宗之殿,殿內砌高臺建須彌座,上塑巨大的金身橫三世坐佛。宿白先生在1951年2月28日的《雁北文物勘查圖報告》中寫到:“金柱間砌扇面牆,牆前砌大磚台,上置須彌座三,上塑三坐像,小磚台二,上塑阿難、迦葉。大磚台外側,東西又各斜排三磚台,上塑四菩薩和二天王。”對平基藻井和天宮樓閣中寫到:“次間、稍間都是徹上明造。當心間佛像頂上起藻井;藻井前置平基,平基藻井下,扇面牆和五椽袱上起天宮樓閣;在五椽袱上的是重簷,施斗拱三層,即上簷、下簷、平坐。扇面牆上的是單簷,施斗拱二層,上層承托藻井下緣,全部斗拱,都用四十五度斜拱”。對扇面牆的彩畫中寫到:“當心間扇面牆的正面,畫菩薩,兩側各有二侍者,上部角隅畫二飛天,全幅筆意磊落遒勁,可能是元畫,旦經重描。扇面牆後,中間畫觀音和二侍者,行筆更是雄健圓轉,大概因為位置無關重要,所以後世重描的次數比較少”。對殿內塑像中寫到:“殿內佛像,大概都是舊塑,但應經後世修飾,所以有的顯得呆板,須彌座上的三坐佛,就是如此;佛側的阿難、迦葉和菩薩,比較生動;外側的天王更為雄壯,但是能保持原來姿態的是當心間五椽袱下懸空向佛作禮拜狀的二個天女,線條柔和優美,最是妙塑!”。

五爪彩龍盤繞在梁架和天井周圍,斗拱眼壁內側彩繪天龍護法三十四組,外側彩繪坐佛護法和天龍護法共三十四組。五椽袱上天宮樓閣背面彩繪降魔坐十方佛,分列東西兩側各五尊護持佛法(西側五尊已毀壞,東側五尊比較完整)。

傳法殿壁畫是佛教在大型水陸法會時,用於舉辦儀式的恭敬畫。殿內四周壁畫歷經滄桑依然妍麗多彩、金碧輝煌,壁畫背景沒有山石草木的襯托,在東西兩側的壁畫中,分別配火焰、祥雲圖案,以石黃、朱砂為基調,紅黃兩色交替並列,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來烘托柔和,使人物形象充滿了強烈的立體感。其中895尊水陸人物,分為135組,形成八幅長卷:明王演法、化生天道、厚德載物、道化十方、虛空寶藏、轉身成佛、醒世長卷、永安長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