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趙顯:從亡國皇帝到一代高僧

鹹淳十年(1274年), 度宗一病不起, 太子趙顯(“顯”同“顯”)繼位。 趙顯就是恭帝, 歷史上又稱少帝、幼帝、德祐皇帝。

恭帝即位時才4歲。 他母親度宗全皇后未擅權干政,

而由理宗謝皇后垂簾聽政, 被尊為太皇太后。 此時宋朝已風雨飄搖, 危在旦夕。 元軍水陸並進, 長驅直入, 宋朝已完全喪失抵抗能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 元軍兵臨臨安城下, 謝太皇太后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傳國玉璽, 並以恭帝名義向元軍統帥伯顏上降表。 降表上說:臣正值幼年, 不幸國家多難, 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 以致貴國興師問罪。 我並非不打算趨吉避凶以求苟全, 怎奈天命有歸, 我又能逃往何處?今謹奉太皇太后之命, 削去帝號, 以兩浙、福建、江東、江西、湖南、兩廣、四川、兩淮等宋朝州郡, 悉數獻於聖朝, 以為宗社生靈乞哀請命。 還望可憐宋朝300年江山不致斷絕, 使趙氏子孫後來有靠, 大恩大德永遠不忘。
這篇降表哀婉悽楚, 儘管已經明言拱手以讓國家, 元朝也並未放過這位小皇帝。

伯顏攻破臨安城第二天, 傳來元世祖的詔書, 要宋朝皇帝速往大都(今北京)朝見元朝皇帝。 全太后哭著對恭帝說:“承蒙天子仁慈, 留你一條性命, 還不趕快拜謝!”當時年僅7歲的趙懵懂無知,

在別人的攙扶下行了跪拜禮。 隨後便由全太后和很少幾個侍從陪同啟程前往大都。 謝太皇太后因病暫緩。 恭帝一行棲棲惶惶奔走, 沿途在瓜州(今江蘇揚州東南)、真州(今江蘇儀征), 不斷有宋軍前來劫持。 但由於兵力不夠, 均未成功。 恭帝一行走了一個多月到達大都。

恭帝到大都不久, 南宋又立端宗趙昰, 各地宋軍又在繼續抵抗, 元朝要完全控制新征服的土地尚有很大難度。 元世祖富有政治經驗, 他知道, 恭帝仍有潛在的號召力, 可以用他來制約端宗, 也可以招降那些尚未歸附的宋將, 便封恭帝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行政、瀛國公。 這當然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實際上仍軟禁他們母子於深院中。

隨行的四位宮女不堪淩辱, 到大都十天便自縊身亡。 其中一位朱氏還留下了一首詩:“既不辱國, 倖免辱身。 世食宋祿, 羞為北臣。 妾輩之死, 守於一貞。 忠臣孝子, 期以自新。 ”元世祖對全太后的屈辱偷生很看不起, 便砍下那四人的頭懸在她寓所以示羞辱。 全太后因兒子年幼不忍棄世。 後來她提出不服水土, 請求遷到南方居住。 元世祖察必皇后也非常同情, 為之求情, 但元世祖出於政治考慮而未允諾。 至元十九年(1282年)年底, 忽然命其遷往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為什麼要讓恭帝遷往上都呢?原來福建有位僧人夜觀星相, 發現土星侵犯帝座, 便告訴元世祖此事, 說可能有人要加害皇帝, 應該提防。 不久, 中山(今河北定縣)有狂人, 自稱宋王, 聚眾千人, 聲言要進大都劫取丞相文天祥。 京城有個叫薛保柱的上匿名信稱有人要為文丞相起兵。 雖然後來查明都是謠言, 但元世祖卻感到了不安。 關了四年的文天祥仍不屈服, 元世祖終於殺了他。 他對恭帝當然更要大加戒備了。 第二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員全部遷往內地。全太后奉命到大都正智寺削髮為尼,以後悄然死在那裡。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冬天,元世祖賜19歲的恭帝許多錢財,送他去吐蕃(今西藏)學佛。恭帝到吐蕃,居住於薩迦大寺,改名為合尊法寶,學會了藏語,曾任總持。恭帝靈慧,又有好性情,他不僅在佛學理論上鑽研頗深,而且成為出色的翻譯大師,深奧的佛教邏輯著作《因明入正理論》即是他的譯筆。這段經歷只見藏文記載。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恭帝突然被誣以煽動天下人心,賜死於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原因是他寫了一首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詩中所說黃金台是指戰國時燕昭王在大都朝陽門附近築的土台,燕昭王置千金于上,以招攬天下賢士。林和靖是北宋著名高士,結廬於錢塘孤山。恭帝死時年僅53歲。

恭帝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廣為流傳,文人墨客又再加想像,多有發揮。有人甚至說元代最後的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他的兒子,這當然是離奇故事。這離奇故事寄託著國破家亡的宋朝人的哀思,也把他們的國魂託付給了未來。宋代最後的皇帝端宗趙昰、衛王趙昺都死了,這是人們都知道的事實。然而江山並不能因此而死去,宋朝人在心中總是隱隱地想,有一天恭帝還會回來,因為他只是在某個地方出家。

恭帝為大智者,如果他壯年掌政,很可能是個明君,超過南宋所有君主。可惜他生不逢時。當年元世祖不殺恭帝,自然有前述穩定國家的考慮。也許,和對待文天祥一樣,元世祖一定喜歡上了這位英俊懂事又淒苦不堪的少年。

第二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員全部遷往內地。全太后奉命到大都正智寺削髮為尼,以後悄然死在那裡。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冬天,元世祖賜19歲的恭帝許多錢財,送他去吐蕃(今西藏)學佛。恭帝到吐蕃,居住於薩迦大寺,改名為合尊法寶,學會了藏語,曾任總持。恭帝靈慧,又有好性情,他不僅在佛學理論上鑽研頗深,而且成為出色的翻譯大師,深奧的佛教邏輯著作《因明入正理論》即是他的譯筆。這段經歷只見藏文記載。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恭帝突然被誣以煽動天下人心,賜死於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原因是他寫了一首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詩中所說黃金台是指戰國時燕昭王在大都朝陽門附近築的土台,燕昭王置千金于上,以招攬天下賢士。林和靖是北宋著名高士,結廬於錢塘孤山。恭帝死時年僅53歲。

恭帝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廣為流傳,文人墨客又再加想像,多有發揮。有人甚至說元代最後的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他的兒子,這當然是離奇故事。這離奇故事寄託著國破家亡的宋朝人的哀思,也把他們的國魂託付給了未來。宋代最後的皇帝端宗趙昰、衛王趙昺都死了,這是人們都知道的事實。然而江山並不能因此而死去,宋朝人在心中總是隱隱地想,有一天恭帝還會回來,因為他只是在某個地方出家。

恭帝為大智者,如果他壯年掌政,很可能是個明君,超過南宋所有君主。可惜他生不逢時。當年元世祖不殺恭帝,自然有前述穩定國家的考慮。也許,和對待文天祥一樣,元世祖一定喜歡上了這位英俊懂事又淒苦不堪的少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