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傳奇故事 打牛過江開海眼

話說牛魔王迎娶紫霞仙子, 在婚禮中至尊寶化身孫悟空攪局, 打鬥中失手殺了他一生所愛的紫霞仙子。 他從此看透人世間的愛恨情愁,

早就聽到彩雲之南美、四季如春, 就離開火焰山, 帶著他的徒子徒孫, 騰雲到了嵩明。 他看到楊林海子嘉麗澤的沼澤濕地後, 就化身巨石躺在江水不想走了, 落地生了根。

這牛魔王, 可不是打封神榜上姜太公封過神的有名之人。 因此, 請算有打神鞭在手, 也只能打封神榜上有名有姓的, 卻打不動牛魔王。

這一坐倒好, 牛魔王堵住了海眼, 小牛們順江而臥, 嘉麗澤的八十裡湖水出不去了。

河淺而牛多, 河窄而牛硬, 土地老爺請不動他們起身, 石牛入澤, 欄住海眼, 洪水倒灌, 危及水澤四周百姓。

牛欄海眼, 鞭打不得, 神請不動, 最後只能憑藉人力, 愚公移山了。

這可不是出現在《封神演義》中的神話小說, 而是嘉麗澤水利史上的真實的傳奇故事。

再說到牛欄江, 是嵩明的母親河, 它的源頭是嵩明壩子最低海子嘉麗澤。

嘉麗之澤, 古稱東湖, 嵩明因此湖而靈秀, 波光粼粼, 湖光十色。 徐霞客兩次目測, 有八十裡之闊。 人們稱讚大美嵩明, 奇山"秀嵩", 麗水"澤明", "秀嵩澤明"中的"澤明", 就是指嘉麗澤。

嵩明盆地, 一馬平川, 四面八方的萬壑山洪, 從山上下來, 流經八條河道, 最後注入到嘉麗澤中。

在這片蘆天葦地的澤國水鄉, 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沼澤濕地, 清代之後湖水四溢為民患。

作為雲南第二大壩子的嵩明, 治理嘉麗澤水患, 一直都是治理嵩明壩子水利的重中之重。

然而, 自清代至民國治理嘉麗澤水患, 歷經二百餘年, 效果甚微。

至到民國二年, 才有了奇跡出現。 雲南都督蔡鍔親自視察嘉麗澤水患, 提出加寬加深改直牛欄江, 讓夏秋季洪水從牛欄江暢泄, 當即下令成立民國水利局, 責令縣長李和聲積極治理。

成立後的民國水利局局長趙伸、副局長劉侗依照清代光緒二十四年貢生查連升《三挖海河正論中“先泄後蓄”的理論作為治水方針,得到蔡鍔都督的支援。

於是興開河工,疏挖測量牛欄江嘉麗澤出口河道。

民國水利局改稱水利工程處之後。 1942年—1947年,李少竹主持嘉麗澤水利工程處,提出綜合治理繼續疏挖出水河道,修築圍堤圩子進行防洪墾植成效顯著,涸出海地2,000余畝,建立“嘉麗新村”和“經濟農場”。

自蔡鍔都督成立民國水利局開始, 民國年間治理嘉麗澤歷經34年,改直嘉麗澤出口河道12公里,斷面為底寬15米,深3米,疏挖清水海及八步海河5公里,底寬10米,深2.5米。 澤內水位有所下降,涸出海地2000餘畝。

嘉麗澤中, 地勢低窪,河淺且窄, 水漲3寸即淹沒數千畝。 若遇較大洪水,澤面增至10多萬畝。 冬春水退,澤地大半成葦草沼澤地。 水患時常年水域面積3萬多畝。

秋洪暴漲, 嵩明壩子泥沙俱下, 四面八方的雨水順著八條河道, 注入洪澤, 白浪滔天。

嘉麗澤沼澤所形成的海子, 黑山村後山的鯰魚洞口的暗河, 被稱為嘉麗澤的“海眼”, 其實不能從根本上泄水。

八河入澤, 之後匯成牛欄江, 真正的海眼在大海口外的河道, 才是出澤海眼的入江口。

牛欄江上游嘉麗澤河段, 河中有巨石橫欄嘉麗澤出海口河道, 河中多鐵板石和風化石山, 石如牛身攔截江水, 隔斷洪水去處, 所以得名牛欄江。

如果要根除嘉麗澤水患,那就得鑿開攔住江水的石牛,才能打通海眼。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囿於當時條件所限,石牛攔住江口,海眼不通,河彎且窄,澤區大海口外楊高橋至小河口段,河床呈倒坡,阻塞壅水,澤區清水海和八步海常年積水,每年秋洪過後,洪水倒灌成為水患。

歷經民國三十四年的治理,建國後治理嘉麗澤水患,也一直未停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嵩明縣臨時人民政府,接管改稱為嘉麗澤水利生產處。在原民國水利生產處舊址,1952年建立國營嘉麗澤農場(之後簡稱農場),即雲南第一勞改支隊(現在的楊林監獄)。

建場初期,接收原嘉麗澤水利生產處包括永荒、半荒、間荒土地總面積26,268畝,劃定場界,嘉麗新村居民全部遷出場外。

建國後,1951年,沿海各鄉群眾出工,在嘉麗澤周圍加高圩堤。1955年,相繼在上游各河及支流興建蓄水工程,中型、小型骨幹水庫和壩塘245座,蓄水量8000余萬立方米,攔截徑流面積498平方公里,可控制各河道洪峰40%以上。

國營嘉麗澤農場在洪水沼澤中,一邊大興土木建設,一邊投入農業生產,不斷加快治理水患進程。

1966年8月26日晚,暴雨一夜降雨量100.6毫米。27日,上游水庫出現險情開閘放水。30日,六鄉橋標高水位達到4,635公尺,嘉麗澤全部淹沒於汪洋大海之中。

房屋除原民國水利生產處李少竹的“八角樓”,場部原水利生產處辦公樓,及一、二隊磚木結構的倉庫未倒塌外,其餘1,800餘間房屋全部倒塌。

雲南省航空站用飛機空投救生圈、橡皮船以搶救受災人畜物資:人畜物資遷到大板橋園藝場、四營煤礦、小哨七中隊,羅邦村、對龍鄉、十四冶楊林轉運站以及安寧少管所等地,全場被淹,財產損失重大。

有老人回憶,嘉麗澤1966年的那場洪災,等水退之後,雞豬鴨鵝逃到水中高地,蛤蟆,老鼠和長蛇奄奄一息。從沒見過蛇鼠一窩,那場洪災中見到了。老鼠擠著長蛇,竄來竄去,毫無恐懼和防備之心;長蛇也是任由老鼠踏踩,亳無攻擊的欲望和進食的念頭;天災面前,食物鏈就變成了相依為命、變成了抱團取暖...

遭遇了1966年的特大洪災,農場終於在1973年發起大海口圍埂大會戰。

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出動拖拉機10台,租用四營公社和小街公社拖拉機6台,共16台拖拉機推土施工。1974年2月,四營和小街的拖拉機撤走後,靠農場的10台拖拉機懸掛推土機及牽引4台“3M3鏟運機”施工,並動用“昆—40”膠輪拖拉機二台,手扶拖拉機2台輔助運土,於1974年5月4日全部竣工。

圍河築壩在大海口會戰中,共耗柴油137噸,耗工13,200個工日,共完成土方量161,505立方米,支砌石方11,166立方米,修築好圍堤長3,100公尺,頂寬4.5公尺,底寬30公尺,高4.5公尺。挖好排灌幹溝全長7,460公尺,修建好大型排灌站一座。

大海口會戰,是嘉麗澤建場以來最大的一次圍堤工程,使1,497畝耕地免受洪澇災害。大海口圍堤工程大會戰取得經驗後,農場在“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畝基本建設高潮中,至1975年相繼又組織三次圍堤大會戰,完成三隊大沙埂圍堤、二隊大三尖角圍堤、場部防洪堤等三個圩子的堤壩工程,共出動推土機、鏟動機一千多台班,耗勞力4萬餘工日,除出動全場犯人,留隊就業人員外,場部機關幹部、工人、家屬、駐場部隊、小學生均參加勞動。

三次圍壩大會戰,在於避免洪水倒灌,淹沒涸出的良田。圍壩之後,直1975年,嵩明舉全縣力,農場全力投入疏挖車洪江(牛欄江上游叫車洪江)最大一次工程,鑿開石牛,打牛過江,通了海眼。

1967年6月20日,雲南省水利廳設計院,曲靖專署農水科(當時嵩明屬曲靖地區)、嵩明、尋甸兩縣負責幹部和農場代表孫大賢參加共同協商設計的“整治牛欄江工程規劃方案,”分配給嘉麗澤農場自大海口的劉公渡至兔街橋全長4公里疏挖任務。

農場自1967年11月至1969年4月的三年中,施工310天,耗工121,125個工日,完成土方量225,300立方米。

1975年初,嵩明縣治河工程指揮部新增加給農場疏挖車洪江下段,自兔街橋至果子園、阿裡塘全長2.5公里的任務,農場按縣上的要求準時於2月21日上馬,由農場軍管組長、支隊長陳伯清總指揮,動員全場部、工人、留隊就業人員,犯人和職工家屬,小學校學生、駐場部隊、全部出動,大機動車輛38輛,馬車30部,1,600餘人奮戰三天,清除河床淤泥表土工程之後,又組了一個水利中隊,調犯人200余人,留隊就業人員50余人,由副場長恭祖華負責指揮。

自1975年的11月至1977年的4月,農場每年利用冬閒(11月至次年5月)施工半年,出3M3/秒空壓機風鑽2台,12M3入秒空壓機風鑽1台,拖拉機7台,(三台鏟運台推土)作業16個月,430天耗工128,000個工日,耗柴油67噸,炸藥2噸多,完成鐵土和風化石共26萬立方米。

打通海眼之後,澤中積水逐漸被泄入牛欄江。

1979年11月雲南省勞改局的領導親臨查看,指示農場“下決心把八步海圍起來築成圩子,增加耕地面積”。農場於12月開始組織勞力安裝10餘台抽水機兩級抽水晝夜排水,於1980年2月組織全場勞力1000餘人上馬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工程是沿海的西、南、北三面挖大溝築堤,排出荒海內的積水,第二期工程從提內(荒海內)側取土加填堤身、兩期工程歷時四個月築堤壩長2800公尺。

農場從災後重建,到全面疏浚、改直河道,開溝引排,築圩防洪,機電排灌。到1973年,嘉麗澤農場90%以上的澤面涸出。

自1973年起到1983年,農場又奮戰10年,用工30萬個,完成土石方50余萬立方米,投資35萬元,開挖排灌、排澇溝100公里,疏浚河道10餘公里,築圩堤50公里,建固定式及移動式排灌站51台站,修築簡易公路20公里,建橋樑13座。同時配合全縣治水疏挖牛欄江,使其下泄量達150萬立方米/秒,基本上消除了嘉麗澤農場及其周圍的洪水威脅,為農業生產及多種經營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1981年,農場治理完最後一個荒海“八步海",吹唱了根治嘉麗澤水患的衝鋒號。

“八步海”在嘉麗澤最低窪之地,約300余畝,長年積水,冬春附近群眾到此荒海撈海草捕野魚。施工中在寒冷天氣淤泥中操作,堤壩水份很重,多為海煤土,易下塌,1980年7月被洪水衝垮覆沒,並將相連的大三尖角地的堤壩亦衝開缺口,使324畝玉米青苗淹沒,10月份排出洪水,堵好下塌的缺口,加高加固圩堤,11月份播種大麥300畝,無收成。至到1981年秋冬,繼續施工加固圩堤,播種小麥時,八步海村群眾前來搶種引起糾紛,經縣委負責幹部前來現場解決,確認八步海屬農場範圍,應由農場使用,群眾搶種下的小麥,由農場管收,農場付人民幣1,800元給八步村群眾作種子和勞力費。當年所種的小麥,仍因地下水位高全無收成。農場於1982年春季開始至1983年冬季兩次施工挖成四個大魚塘,1984年養魚初見成效。

到1985年底農,場內墾用面積1.9萬畝(原3萬畝,劃給其它單位1萬餘畝),總人口4350人,共有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種植水稻7000畝,旱地作物4200畝,葡萄園及其他果園、苗圃900畝,魚池2000畝,年產糧食300萬公斤,鮮魚105噸,飼養肥豬3000頭。場內建有酒廠兩座,生產的玫瑰露酒行銷全國各地,昔日的水鄉澤國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打牛過江,開了海眼,不是神話,而是傳奇。

持續二百餘年的嘉麗澤水患,到民國蔡鍔將軍這裡,開啟了新的紀元,做成了前人做不到的大事。

前赴後繼,建國後嘉麗澤繼續治水近百年,牛欄江源頭嘉麗澤的洪水終於出澤,匯成了一江牛欄江春水。

站在松坡橋頭,回望世事如滄海。在嘉麗澤水利史上,留下名字的不多,沒有留下名字的卻多如當年洪澤之水,或許以後也沒有人會記得,蔡鍔將軍的果斷、人民的智慧和愚公的精神,開了嘉麗澤海眼,才有了這牛欄江滾滾春水徜徉。

站在六鄉橋頭,再也看不見雞鳴橋(為紀念縣長李和聲積極支持治理嘉麗澤水利的功績在大海口“放馬橋”處建起“雞鳴橋”的木橋),沒了劉公渡橋(為紀念劉澗任副局長治理嘉麗澤水患的功績在大海口下段建起“劉公渡”木橋),如今,誰還會記得他們?

滄海洪流,方顯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打牛過江,才有了嘉麗澤的風光這邊獨好。

在嘉麗澤百年水利史上,應當讓歷史永遠銘記他們,那些為嘉麗澤默默奉獻、耕耘和付出的人們。

這不是神話,而是傳奇。

如果要根除嘉麗澤水患,那就得鑿開攔住江水的石牛,才能打通海眼。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囿於當時條件所限,石牛攔住江口,海眼不通,河彎且窄,澤區大海口外楊高橋至小河口段,河床呈倒坡,阻塞壅水,澤區清水海和八步海常年積水,每年秋洪過後,洪水倒灌成為水患。

歷經民國三十四年的治理,建國後治理嘉麗澤水患,也一直未停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嵩明縣臨時人民政府,接管改稱為嘉麗澤水利生產處。在原民國水利生產處舊址,1952年建立國營嘉麗澤農場(之後簡稱農場),即雲南第一勞改支隊(現在的楊林監獄)。

建場初期,接收原嘉麗澤水利生產處包括永荒、半荒、間荒土地總面積26,268畝,劃定場界,嘉麗新村居民全部遷出場外。

建國後,1951年,沿海各鄉群眾出工,在嘉麗澤周圍加高圩堤。1955年,相繼在上游各河及支流興建蓄水工程,中型、小型骨幹水庫和壩塘245座,蓄水量8000余萬立方米,攔截徑流面積498平方公里,可控制各河道洪峰40%以上。

國營嘉麗澤農場在洪水沼澤中,一邊大興土木建設,一邊投入農業生產,不斷加快治理水患進程。

1966年8月26日晚,暴雨一夜降雨量100.6毫米。27日,上游水庫出現險情開閘放水。30日,六鄉橋標高水位達到4,635公尺,嘉麗澤全部淹沒於汪洋大海之中。

房屋除原民國水利生產處李少竹的“八角樓”,場部原水利生產處辦公樓,及一、二隊磚木結構的倉庫未倒塌外,其餘1,800餘間房屋全部倒塌。

雲南省航空站用飛機空投救生圈、橡皮船以搶救受災人畜物資:人畜物資遷到大板橋園藝場、四營煤礦、小哨七中隊,羅邦村、對龍鄉、十四冶楊林轉運站以及安寧少管所等地,全場被淹,財產損失重大。

有老人回憶,嘉麗澤1966年的那場洪災,等水退之後,雞豬鴨鵝逃到水中高地,蛤蟆,老鼠和長蛇奄奄一息。從沒見過蛇鼠一窩,那場洪災中見到了。老鼠擠著長蛇,竄來竄去,毫無恐懼和防備之心;長蛇也是任由老鼠踏踩,亳無攻擊的欲望和進食的念頭;天災面前,食物鏈就變成了相依為命、變成了抱團取暖...

遭遇了1966年的特大洪災,農場終於在1973年發起大海口圍埂大會戰。

1973年10月至1974年1月,出動拖拉機10台,租用四營公社和小街公社拖拉機6台,共16台拖拉機推土施工。1974年2月,四營和小街的拖拉機撤走後,靠農場的10台拖拉機懸掛推土機及牽引4台“3M3鏟運機”施工,並動用“昆—40”膠輪拖拉機二台,手扶拖拉機2台輔助運土,於1974年5月4日全部竣工。

圍河築壩在大海口會戰中,共耗柴油137噸,耗工13,200個工日,共完成土方量161,505立方米,支砌石方11,166立方米,修築好圍堤長3,100公尺,頂寬4.5公尺,底寬30公尺,高4.5公尺。挖好排灌幹溝全長7,460公尺,修建好大型排灌站一座。

大海口會戰,是嘉麗澤建場以來最大的一次圍堤工程,使1,497畝耕地免受洪澇災害。大海口圍堤工程大會戰取得經驗後,農場在“農業學大寨”大搞農畝基本建設高潮中,至1975年相繼又組織三次圍堤大會戰,完成三隊大沙埂圍堤、二隊大三尖角圍堤、場部防洪堤等三個圩子的堤壩工程,共出動推土機、鏟動機一千多台班,耗勞力4萬餘工日,除出動全場犯人,留隊就業人員外,場部機關幹部、工人、家屬、駐場部隊、小學生均參加勞動。

三次圍壩大會戰,在於避免洪水倒灌,淹沒涸出的良田。圍壩之後,直1975年,嵩明舉全縣力,農場全力投入疏挖車洪江(牛欄江上游叫車洪江)最大一次工程,鑿開石牛,打牛過江,通了海眼。

1967年6月20日,雲南省水利廳設計院,曲靖專署農水科(當時嵩明屬曲靖地區)、嵩明、尋甸兩縣負責幹部和農場代表孫大賢參加共同協商設計的“整治牛欄江工程規劃方案,”分配給嘉麗澤農場自大海口的劉公渡至兔街橋全長4公里疏挖任務。

農場自1967年11月至1969年4月的三年中,施工310天,耗工121,125個工日,完成土方量225,300立方米。

1975年初,嵩明縣治河工程指揮部新增加給農場疏挖車洪江下段,自兔街橋至果子園、阿裡塘全長2.5公里的任務,農場按縣上的要求準時於2月21日上馬,由農場軍管組長、支隊長陳伯清總指揮,動員全場部、工人、留隊就業人員,犯人和職工家屬,小學校學生、駐場部隊、全部出動,大機動車輛38輛,馬車30部,1,600餘人奮戰三天,清除河床淤泥表土工程之後,又組了一個水利中隊,調犯人200余人,留隊就業人員50余人,由副場長恭祖華負責指揮。

自1975年的11月至1977年的4月,農場每年利用冬閒(11月至次年5月)施工半年,出3M3/秒空壓機風鑽2台,12M3入秒空壓機風鑽1台,拖拉機7台,(三台鏟運台推土)作業16個月,430天耗工128,000個工日,耗柴油67噸,炸藥2噸多,完成鐵土和風化石共26萬立方米。

打通海眼之後,澤中積水逐漸被泄入牛欄江。

1979年11月雲南省勞改局的領導親臨查看,指示農場“下決心把八步海圍起來築成圩子,增加耕地面積”。農場於12月開始組織勞力安裝10餘台抽水機兩級抽水晝夜排水,於1980年2月組織全場勞力1000餘人上馬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工程是沿海的西、南、北三面挖大溝築堤,排出荒海內的積水,第二期工程從提內(荒海內)側取土加填堤身、兩期工程歷時四個月築堤壩長2800公尺。

農場從災後重建,到全面疏浚、改直河道,開溝引排,築圩防洪,機電排灌。到1973年,嘉麗澤農場90%以上的澤面涸出。

自1973年起到1983年,農場又奮戰10年,用工30萬個,完成土石方50余萬立方米,投資35萬元,開挖排灌、排澇溝100公里,疏浚河道10餘公里,築圩堤50公里,建固定式及移動式排灌站51台站,修築簡易公路20公里,建橋樑13座。同時配合全縣治水疏挖牛欄江,使其下泄量達150萬立方米/秒,基本上消除了嘉麗澤農場及其周圍的洪水威脅,為農業生產及多種經營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1981年,農場治理完最後一個荒海“八步海",吹唱了根治嘉麗澤水患的衝鋒號。

“八步海”在嘉麗澤最低窪之地,約300余畝,長年積水,冬春附近群眾到此荒海撈海草捕野魚。施工中在寒冷天氣淤泥中操作,堤壩水份很重,多為海煤土,易下塌,1980年7月被洪水衝垮覆沒,並將相連的大三尖角地的堤壩亦衝開缺口,使324畝玉米青苗淹沒,10月份排出洪水,堵好下塌的缺口,加高加固圩堤,11月份播種大麥300畝,無收成。至到1981年秋冬,繼續施工加固圩堤,播種小麥時,八步海村群眾前來搶種引起糾紛,經縣委負責幹部前來現場解決,確認八步海屬農場範圍,應由農場使用,群眾搶種下的小麥,由農場管收,農場付人民幣1,800元給八步村群眾作種子和勞力費。當年所種的小麥,仍因地下水位高全無收成。農場於1982年春季開始至1983年冬季兩次施工挖成四個大魚塘,1984年養魚初見成效。

到1985年底農,場內墾用面積1.9萬畝(原3萬畝,劃給其它單位1萬餘畝),總人口4350人,共有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種植水稻7000畝,旱地作物4200畝,葡萄園及其他果園、苗圃900畝,魚池2000畝,年產糧食300萬公斤,鮮魚105噸,飼養肥豬3000頭。場內建有酒廠兩座,生產的玫瑰露酒行銷全國各地,昔日的水鄉澤國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打牛過江,開了海眼,不是神話,而是傳奇。

持續二百餘年的嘉麗澤水患,到民國蔡鍔將軍這裡,開啟了新的紀元,做成了前人做不到的大事。

前赴後繼,建國後嘉麗澤繼續治水近百年,牛欄江源頭嘉麗澤的洪水終於出澤,匯成了一江牛欄江春水。

站在松坡橋頭,回望世事如滄海。在嘉麗澤水利史上,留下名字的不多,沒有留下名字的卻多如當年洪澤之水,或許以後也沒有人會記得,蔡鍔將軍的果斷、人民的智慧和愚公的精神,開了嘉麗澤海眼,才有了這牛欄江滾滾春水徜徉。

站在六鄉橋頭,再也看不見雞鳴橋(為紀念縣長李和聲積極支持治理嘉麗澤水利的功績在大海口“放馬橋”處建起“雞鳴橋”的木橋),沒了劉公渡橋(為紀念劉澗任副局長治理嘉麗澤水患的功績在大海口下段建起“劉公渡”木橋),如今,誰還會記得他們?

滄海洪流,方顯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打牛過江,才有了嘉麗澤的風光這邊獨好。

在嘉麗澤百年水利史上,應當讓歷史永遠銘記他們,那些為嘉麗澤默默奉獻、耕耘和付出的人們。

這不是神話,而是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