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臘八|給誰的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臘八

為著新出鍋的一口熱乎粥

和廣大老百姓們供奉的心

我國大地上的神神鬼鬼怕是又要打一架了

先秦時期, 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祭祀。 對於冬季而言, 蠟祭和臘祭是至關重要的。

那時候蠟不念là, 念zhà。 蠟祭是一年到頭對八位農神的祭祀。 《劄記·郊特牲》裡說:“天子大蠟八。 ”這裡的“八”指的就是八位農神:

先嗇:農業的祖師爺神農

司嗇:農神後稷, 周朝人的先祖

農:古時候管農事和田法的官員

郵表畷:田間農舍、道路、交界處

貓虎:祭祀它們是因為它們可以吃掉毀壞農田的田鼠、野豬

坊:蓄水的地方

水庸:水溝

昆蟲:人們希望它們可以“拿人手短, 吃人嘴軟”, 來年不要造成災患

人們認為, 這八位神靈如果接受了祭祀, 下一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貴族統治者也不用大興土功, 折騰農民。 要用的祭品就是田中所產的穀粟雜糧。

後稷

另一個祭祀臘祭記載於《禮記·月令》。 在這個節日裡, 人們要供奉日月星辰, 並用獵取的禽獸以祭先祖及五祀——門、戶、井、灶、中雷。

到了漢代, 蠟、臘二祭就合二為一了, 臘祭被固定在臘月的第八天舉行。 不少人推測, 這一天可能是這樣來的:臘祭是蠟、臘合一的祭祀, 歸根到底是農業性質的。

根據陰陽觀念, 田地屬陰, 臘祭應該定在偶數的陰日。 最高的單偶數是八, “臘八”又與“天子大蠟八”諧音。 有可能人們就是取了這一巧合, 把臘月的第八日定為臘日的。

一直到唐代, 臘日人們還是用美酒、葷腥、五穀等供奉神靈祖先的。 到了宋代,

無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庶民, 都開始在臘月初八用各種果子雜料熬粥。 一鍋臘八粥熬熟, 人們首先會用它供奉神靈祖先, 然後再自己吃。

先秦時期, 我國有祭灶神的習俗。 祀灶不僅是孟冬之月的“五祀”之一, 也是“王為群姓立七祀”中的一個, “庶人庶士”更是只需要進行或“定居”或“立灶”的一種祭祀即可。

也有在夏天祀灶的, 或許是取其熱的含義。 老婆婆們往往以瓶為尊盛酒、以盆為簋盛食來祭祀灶神。

晉朝的《搜神記》和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都提到了這麼一件軼事:東漢年間, 一個臘日的早晨, 一個名叫陰子方的人用黃羊祭祀灶神,結果成了“暴發戶”,從此以後,他每逢臘日都要祭灶。據說,荊楚地區的人民紛紛效仿陰子方,使得臘日祭灶的習俗流行了開來。

和南方不同,北方人習慣在臘月的廿三日(或廿四日)祭灶,因為這一天是灶神上天彙報的日子。清代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上說,北方民間祭灶常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和清水草豆。《帝京歲時紀勝》則說,祭灶那天院子裡要立杆子、掛天燈,除了準備糖瓜糖餅,也要煮一些羹湯灶飯。

遠古時代,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比較模糊,認為頭暈、感冒、痙攣等症狀是鬼疫纏身導致的。古人為了驅鬼逐疫,會在臘日的前一天舉行一種叫作“大儺”的巫術活動,儀式包括遊戲、競技、喧叫、舞蹈等。

南朝時,民間驅鬼逐疫定於臘日舉行。《荊楚歲時記》上講到,鄉民們每每要戴“胡公頭”(一種帽子),扮作金剛力士,敲細腰鼓來驅逐疫鬼。至今,湖南新化等地區仍保留著臘月擊鼓驅疫的風俗。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後變成了惡鬼,專門嚇唬孩子。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民間一直流傳著“赤豆打鬼”的秘訣。人們最早也是用赤豆熬制臘八粥的。宋代,在陝北、河南、淮北等北方地區,供奉完神靈和祖先,人們會將臘八粥塗抹在門楣、門框、灶台之上,用來驅鬼避邪。

後來,中華道教思想體系中的五行理論使得宋代之後的臘八粥中添加了黃豆、黑米、高粱、綠豆、小麥等所謂五穀雜糧,從而煮成一鍋五色皆有、五行俱全的臘八粥,借此驅鬼逐疫,簡直“萬無一失”。

在古印度,每年佛祖成道日這天,人們都會煮羹粥。據說,在六年苦行體虛昏厥時,佛祖就是吃了牧羊女奉贈的乳糜狀的粥才得以恢復體力的,並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說,佛祖的成道日正對應中國農曆十二月初八,因此,這一天中國佛教徒們會舉行誦經、煮粥、供佛、施粥等活動。各大佛寺在浴佛會上分給門徒和貧民的“七寶五味粥”就是臘八粥。

化緣是寺廟重要的物資募集管道。每次化緣得到的糧食種類多、數量少,混存混煮更節約時間和成本,這大概是佛寺製作臘八粥的初衷之一。

到了明清時期,供佛施粥漸漸取代祭祀本土神靈祖先、慶祝豐收和驅鬼逐疫的儀式,成為臘八文化的“主旋律”。在南京水西門地區的月牙巷,有一座古老的臥佛寺。每年一到臘月,方丈就領著全寺的和尚穿著袈裟、手捧缽盂,沿街化緣米糧、果仁等食材。臘月初八,和尚們沿街抬著盛有臘八粥的木桶,把粥分給窮人們。直到今天,還會有老南京人臘月初八到毗盧寺、雞鳴寺、棲霞寺等寺廟討食臘八粥,祈保一年平安。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幼年,他家境貧困,靠給財主放牛為生。有一次,朱元璋牽牛過橋時,牛跌到橋下摔斷了腿,財主將他狠狠地揍了一頓並關進了柴房,三天三夜不給他吃飯。

柴房裡除了一口破鍋什麼都沒有。正當他感到絕望的時候,忽然,他發現角落有一個老鼠洞。他找來一把鏟子往裡挖,發現這裡竟是老鼠的糧倉,裡面大米、豆子、粟米、紅棗、芋艿、花生等量雖不多,但樣樣都有。朱元璋喜出望外地把這些糧食裝在破鍋裡,又想方設法請幫工的老伯放了一些水進去煮,結果煮成了一鍋亂七雜八的粥。他餓得厲害,所以吃起來特別香。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吃夠了山珍海味,突然想起兒時挖老鼠洞取糧煮粥吃的情景,便命禦膳房用雜糧乾果煮了一鍋粥,召來兒女、大臣共同品嘗。這天正值臘月初八,朱元璋便將此粥稱為“臘八粥”,並告誡眾人不能忘記過去打天下的苦日子,要勵精圖治。大臣們於是爭相仿效,後來傳到民間,成為了江淮地區的一個傳統習俗。

文獻典籍證實,臘八粥的產生與朱元璋並無直接關聯。不過,江淮地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臘八粥的發展流變受到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引導是難免的。《酌中志》裡說到過,明朝宮中臘八粥的烹製要在臘八前的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到臘八早上再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宮裡的辦法很快傳到民間,老百姓雖然沒有這麼多講究,但在食材和相互贈予的習俗上還是受到了其較為深遠的影響。

面對眼巴巴盯著鍋裡臘八粥的各路人馬

老百姓們表示:

這粥,

我們自己喝!

參考文獻

李 揚,孔令琦,潘彬彬:《臘八粥文化之解析》

李玉潔:《古代的臘祭一一兼談臘八節、祭灶節的來歷》

圖片來源網路

鄉村文化人

RCRA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行動,聚合全國農研專家、志願組織、公益社團、鄉友力量,為亟需支援的鄉村提供鄉土調研、創意傳播、社區凝聚、人才培訓、生態修復、鄉村設計、品牌孵化、創業眾籌等多項志願服務。作為北京志願者聯合會一級社團,RCRA本著精准造血、務實堅持、接力跨界、合作創新的態度,為全國鄉村能力建設提供志願服務。歡迎廣大鄉村基層管理者、社團領袖、研究人士、設計師、志願者加入我們,一起實現“文化鄉村夢”!

一個名叫陰子方的人用黃羊祭祀灶神,結果成了“暴發戶”,從此以後,他每逢臘日都要祭灶。據說,荊楚地區的人民紛紛效仿陰子方,使得臘日祭灶的習俗流行了開來。

和南方不同,北方人習慣在臘月的廿三日(或廿四日)祭灶,因為這一天是灶神上天彙報的日子。清代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上說,北方民間祭灶常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和清水草豆。《帝京歲時紀勝》則說,祭灶那天院子裡要立杆子、掛天燈,除了準備糖瓜糖餅,也要煮一些羹湯灶飯。

遠古時代,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比較模糊,認為頭暈、感冒、痙攣等症狀是鬼疫纏身導致的。古人為了驅鬼逐疫,會在臘日的前一天舉行一種叫作“大儺”的巫術活動,儀式包括遊戲、競技、喧叫、舞蹈等。

南朝時,民間驅鬼逐疫定於臘日舉行。《荊楚歲時記》上講到,鄉民們每每要戴“胡公頭”(一種帽子),扮作金剛力士,敲細腰鼓來驅逐疫鬼。至今,湖南新化等地區仍保留著臘月擊鼓驅疫的風俗。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後變成了惡鬼,專門嚇唬孩子。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民間一直流傳著“赤豆打鬼”的秘訣。人們最早也是用赤豆熬制臘八粥的。宋代,在陝北、河南、淮北等北方地區,供奉完神靈和祖先,人們會將臘八粥塗抹在門楣、門框、灶台之上,用來驅鬼避邪。

後來,中華道教思想體系中的五行理論使得宋代之後的臘八粥中添加了黃豆、黑米、高粱、綠豆、小麥等所謂五穀雜糧,從而煮成一鍋五色皆有、五行俱全的臘八粥,借此驅鬼逐疫,簡直“萬無一失”。

在古印度,每年佛祖成道日這天,人們都會煮羹粥。據說,在六年苦行體虛昏厥時,佛祖就是吃了牧羊女奉贈的乳糜狀的粥才得以恢復體力的,並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說,佛祖的成道日正對應中國農曆十二月初八,因此,這一天中國佛教徒們會舉行誦經、煮粥、供佛、施粥等活動。各大佛寺在浴佛會上分給門徒和貧民的“七寶五味粥”就是臘八粥。

化緣是寺廟重要的物資募集管道。每次化緣得到的糧食種類多、數量少,混存混煮更節約時間和成本,這大概是佛寺製作臘八粥的初衷之一。

到了明清時期,供佛施粥漸漸取代祭祀本土神靈祖先、慶祝豐收和驅鬼逐疫的儀式,成為臘八文化的“主旋律”。在南京水西門地區的月牙巷,有一座古老的臥佛寺。每年一到臘月,方丈就領著全寺的和尚穿著袈裟、手捧缽盂,沿街化緣米糧、果仁等食材。臘月初八,和尚們沿街抬著盛有臘八粥的木桶,把粥分給窮人們。直到今天,還會有老南京人臘月初八到毗盧寺、雞鳴寺、棲霞寺等寺廟討食臘八粥,祈保一年平安。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幼年,他家境貧困,靠給財主放牛為生。有一次,朱元璋牽牛過橋時,牛跌到橋下摔斷了腿,財主將他狠狠地揍了一頓並關進了柴房,三天三夜不給他吃飯。

柴房裡除了一口破鍋什麼都沒有。正當他感到絕望的時候,忽然,他發現角落有一個老鼠洞。他找來一把鏟子往裡挖,發現這裡竟是老鼠的糧倉,裡面大米、豆子、粟米、紅棗、芋艿、花生等量雖不多,但樣樣都有。朱元璋喜出望外地把這些糧食裝在破鍋裡,又想方設法請幫工的老伯放了一些水進去煮,結果煮成了一鍋亂七雜八的粥。他餓得厲害,所以吃起來特別香。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吃夠了山珍海味,突然想起兒時挖老鼠洞取糧煮粥吃的情景,便命禦膳房用雜糧乾果煮了一鍋粥,召來兒女、大臣共同品嘗。這天正值臘月初八,朱元璋便將此粥稱為“臘八粥”,並告誡眾人不能忘記過去打天下的苦日子,要勵精圖治。大臣們於是爭相仿效,後來傳到民間,成為了江淮地區的一個傳統習俗。

文獻典籍證實,臘八粥的產生與朱元璋並無直接關聯。不過,江淮地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臘八粥的發展流變受到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引導是難免的。《酌中志》裡說到過,明朝宮中臘八粥的烹製要在臘八前的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到臘八早上再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宮裡的辦法很快傳到民間,老百姓雖然沒有這麼多講究,但在食材和相互贈予的習俗上還是受到了其較為深遠的影響。

面對眼巴巴盯著鍋裡臘八粥的各路人馬

老百姓們表示:

這粥,

我們自己喝!

參考文獻

李 揚,孔令琦,潘彬彬:《臘八粥文化之解析》

李玉潔:《古代的臘祭一一兼談臘八節、祭灶節的來歷》

圖片來源網路

鄉村文化人

RCRA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行動,聚合全國農研專家、志願組織、公益社團、鄉友力量,為亟需支援的鄉村提供鄉土調研、創意傳播、社區凝聚、人才培訓、生態修復、鄉村設計、品牌孵化、創業眾籌等多項志願服務。作為北京志願者聯合會一級社團,RCRA本著精准造血、務實堅持、接力跨界、合作創新的態度,為全國鄉村能力建設提供志願服務。歡迎廣大鄉村基層管理者、社團領袖、研究人士、設計師、志願者加入我們,一起實現“文化鄉村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