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日臘八」喝了臘八粥,就把年來辦

臘八節

“小孩小孩你別讒,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鬧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 ”這首民謠形象地道出了臘八節和過年的民俗。

過了臘八就是年

民間的童歌也說明了辦年的緊張和歡快:“臘八,祭灶,新年快到。 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媽媽吃著桂花糕,老頭子戴著新氊帽……”“小孩子,

你別饞, 吃罷臘八飯, 馬上糖瓜粘, 盼到新年穿新衣, 吃好飯, 還有人給壓歲錢。 ”儘管正值數九嚴寒、冰天雪地, 但是過年的歡樂之情卻是熱情洋溢、紅紅火火, 辛勞了一年的人們滿懷豪情, 盡情享受著收穫後的喜悅, 和諧溫馨、幸福美滿的神情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

祭祀與臘八粥

“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 藉此慰中情。 ” 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魏收的《臘節》詩寫出了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 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 感謝百神的福佑, 抒發久已宿居於心中的敬神之情。 可見古時的臘八節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 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 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說文》記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 ”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是臘日。 《荊楚歲時記》記載:“其日, 並以豚酒祭灶神。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 人們還要逐疫。 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 《禮記》雲:“儺人所以逐厲鬼也。 ”《呂氏春秋·季冬紀》注釋說:“今人臘前一日, 擊鼓驅疫謂之逐除。 ”《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諺語:“臘鼓鳴, 春草生。 ”村人並擊細腰鼓, 戴胡頭, 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

清朝詩人李福在《臘八粥》詩中說:“臘月八日粥, 傳自梵王國。 七寶美調和, 五味香糝入。 用以供伊蒲, 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 踵事增華飾……”這首詩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製作方法, 同時還反映了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饑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 思想內容極為深刻。 人們在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 從唐代以前有關臘八節的詩文看尚無喝臘八粥的文字, 從宋代的詩文裡開始出現臘八粥的記載,

如陸遊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 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 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 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 更覺江村節物新。 ”詩中說今天早晨喝了寺院舍的粥, 肚子不餓, 心情漸好, 覺得我們這個江邊小村草木漸萌, 有些新春的景象了呢。 可見喝臘八粥最早開始于宋代, 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夢粱錄》載:“此月八日, 寺院謂之‘臘八’。 大刹等寺, 俱設五味粥, 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 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 供僧, 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 ”

在明清時期,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永樂大典》載:“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後來粥裡又加入紅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實,使得臘八粥不但用料逐漸增多而且製作亦越來越精美。《帝京景物略》載:“是日,家效庵寺,豆果雜米為粥,供而朝食,曰臘八粥。”

民間喝臘八粥有很多的規矩和習俗,臘八粥煮好後要用青紅絲和乾果紅糖在粥上擺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圍還用瓜子仁擺放個圓,寓意福臨祥至圓圓滿滿,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之意。如果把粥送給窮苦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寫道:“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老北京人過臘八喝臘八粥的情景躍然紙上。

雍和宮的臘八盛典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晚清詩人夏仁虎在《臘八》詩中描寫了雍和宮臘八盛典的情景。

清廷歷來重視雍和宮臘八盛典,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雍和宮原址為明太監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為雍和宮親王府。雍正即位後,將其中的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行宮,後行宮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將上院改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靈於此。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改作正式藏傳佛教的寺廟,並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據《雍和宮志》記載,臘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獻粥,舍粥四大環節。臘月初一,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帶領許多雜役人等,用馬車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到初五晚上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淩晨,六鍋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司員開始在佛前供粥。供粥時宮內燈火通明,嫋嫋的煙霧中飄著粥的香味,鼓樂齊奏,全體喇嘛上殿誦經。第一鍋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鍋才進獻皇帝及宮內,第三鍋賞賜各親王府、郡王府等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奉送給在京的文武官員,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僧侶(不放奶油),第六鍋舍濟給貧苦百姓,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方告結束。京城的老百姓們為了喝上雍和宮的臘八粥,天不明就來排隊,為的就是在即將到來的新年有個吉祥的開端。

據《舊京風俗志》載:皇家御用的臘八粥原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穀雜糧,有乾果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耗銀甚巨,每年竟耗銀達十萬兩,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道光帝有《臘八粥》詩雲:“一陽初夏中大呂,穀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

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

在北京,無論是是皇宮官府,還是民間百姓都有吃“臘八冰”的風俗。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日,先期鑿冰方尺,至日納冰窖中,鑒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內冰啟冰,中涓為政。凡蘋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啟之,如初摘於樹,離乎冰,則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門及崇文門外。”這段文字記載了藏冰的過程。臘八正值三九嚴寒,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鴨。”皇城內的南海、中海、北海等湖泊內都結成了厚厚的堅冰,皇宮裡人員將這些冰運至景山西門外的雪池冰窖等皇家冰窖裡儲存起來,待暑天時,供皇宮及皇族們消暑時享用。

老百姓進不了皇城內取冰,也沒有冰窖儲存,就在臘八的前一兩天用陶瓷盆盛滿冷開水,並放在院中結成冰,待臘八這天早上磕出冰塊全家分食之,民間有“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的說法。

“臘八蒜”與“嫁閨女”

北京有民諺說:“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在京城做生意的商號店鋪要在春節到來之前的臘月決算,算清一年來的收支盈餘和虧空,一般在臘八這天開始盤點清算,該還錢的還錢,該收債的收債,所以稱臘八節為“臘八算”。帳房先生去收債時,帶上一壇用醋泡的“臘八蒜”送給欠債人,不用明言欠債人就明白該還錢了。一些無力償還的小商小販,用蒜代替“算”字,回避這個算帳的“算”字,以示忌諱,圖個歡歡喜喜過個平安年、吉祥年。

“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這也是流傳北京一帶的民謠。臘月初八是雙月雙日,為黃道吉日,所以老百姓多選擇這一天嫁閨女、辦喜事。這一天,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裡,處處張燈結綵,鞭炮齊鳴,吹吹打打,嗩呐聲聲,迎親送親的隊伍在歡快的人群中穿行,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作者:鄭言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兩少年冒死密藏南京大屠殺暴行血證
董其昌其人其畫
1937年天津大出擊:十幾架日軍飛機在火海中報銷

被時代誤解的晚清大藏家端方

郝柏村:重走淞滬抗日戰場

【紀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濟深在香港創建民革始末

熊希齡與香山慈幼院

抗日名將高桂滋:他的公館扣押了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在明清時期,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永樂大典》載:“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紅糟粥以供佛飯僧。”後來粥裡又加入紅小豆、糯米等米豆及果實,使得臘八粥不但用料逐漸增多而且製作亦越來越精美。《帝京景物略》載:“是日,家效庵寺,豆果雜米為粥,供而朝食,曰臘八粥。”

民間喝臘八粥有很多的規矩和習俗,臘八粥煮好後要用青紅絲和乾果紅糖在粥上擺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圍還用瓜子仁擺放個圓,寓意福臨祥至圓圓滿滿,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之意。如果把粥送給窮苦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寫道:“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老北京人過臘八喝臘八粥的情景躍然紙上。

雍和宮的臘八盛典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晚清詩人夏仁虎在《臘八》詩中描寫了雍和宮臘八盛典的情景。

清廷歷來重視雍和宮臘八盛典,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雍和宮原址為明太監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為雍和宮親王府。雍正即位後,將其中的一半改為黃教上院,另一半作為行宮,後行宮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將上院改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靈於此。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改作正式藏傳佛教的寺廟,並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據《雍和宮志》記載,臘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獻粥,舍粥四大環節。臘月初一,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帶領許多雜役人等,用馬車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到初五晚上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淩晨,六鍋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司員開始在佛前供粥。供粥時宮內燈火通明,嫋嫋的煙霧中飄著粥的香味,鼓樂齊奏,全體喇嘛上殿誦經。第一鍋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鍋才進獻皇帝及宮內,第三鍋賞賜各親王府、郡王府等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奉送給在京的文武官員,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僧侶(不放奶油),第六鍋舍濟給貧苦百姓,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方告結束。京城的老百姓們為了喝上雍和宮的臘八粥,天不明就來排隊,為的就是在即將到來的新年有個吉祥的開端。

據《舊京風俗志》載:皇家御用的臘八粥原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小米、江米、羊肉丁和五穀雜糧,有乾果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耗銀甚巨,每年竟耗銀達十萬兩,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道光帝有《臘八粥》詩雲:“一陽初夏中大呂,穀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

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

在北京,無論是是皇宮官府,還是民間百姓都有吃“臘八冰”的風俗。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日,先期鑿冰方尺,至日納冰窖中,鑒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內冰啟冰,中涓為政。凡蘋婆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啟之,如初摘於樹,離乎冰,則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門及崇文門外。”這段文字記載了藏冰的過程。臘八正值三九嚴寒,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鴨。”皇城內的南海、中海、北海等湖泊內都結成了厚厚的堅冰,皇宮裡人員將這些冰運至景山西門外的雪池冰窖等皇家冰窖裡儲存起來,待暑天時,供皇宮及皇族們消暑時享用。

老百姓進不了皇城內取冰,也沒有冰窖儲存,就在臘八的前一兩天用陶瓷盆盛滿冷開水,並放在院中結成冰,待臘八這天早上磕出冰塊全家分食之,民間有“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的說法。

“臘八蒜”與“嫁閨女”

北京有民諺說:“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在京城做生意的商號店鋪要在春節到來之前的臘月決算,算清一年來的收支盈餘和虧空,一般在臘八這天開始盤點清算,該還錢的還錢,該收債的收債,所以稱臘八節為“臘八算”。帳房先生去收債時,帶上一壇用醋泡的“臘八蒜”送給欠債人,不用明言欠債人就明白該還錢了。一些無力償還的小商小販,用蒜代替“算”字,回避這個算帳的“算”字,以示忌諱,圖個歡歡喜喜過個平安年、吉祥年。

“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這也是流傳北京一帶的民謠。臘月初八是雙月雙日,為黃道吉日,所以老百姓多選擇這一天嫁閨女、辦喜事。這一天,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裡,處處張燈結綵,鞭炮齊鳴,吹吹打打,嗩呐聲聲,迎親送親的隊伍在歡快的人群中穿行,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作者:鄭言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兩少年冒死密藏南京大屠殺暴行血證
董其昌其人其畫
1937年天津大出擊:十幾架日軍飛機在火海中報銷

被時代誤解的晚清大藏家端方

郝柏村:重走淞滬抗日戰場

【紀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濟深在香港創建民革始末

熊希齡與香山慈幼院

抗日名將高桂滋:他的公館扣押了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