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竟然這麼大,別再走彎路了

文|曼陀羅

本文的作者是玖媽的閨蜜, 首發於佛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前些日子讀完此篇, 深受觸動。

因為玖媽其實也是原生家庭童年暴力的受害者。

性格中比較固執和玻璃心的一面是受其影響所致。

如今自己當了媽, 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堅決不該讓命運的輪回再重蹈覆轍。 我不會用我外婆對我母親的方式, 我母親對我的方式, 再繼續對待我的孩子。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 特別是原生家庭, 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認識小迪那年, 他22歲。 剛從一個城市流浪到我們身邊。 他在這座小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學外賣奶茶, 因為這個, 我們相識了。 接觸的多了, 漸漸知道他的經歷:13歲離家, 初二那年因為跟校長不和, 中途退學到處流浪。 他做過侍應, 推銷過東西, 承包過學校的雜貨鋪, 最窮的時候, 靠撿垃圾販賣維持生活。

小迪看起來很斯文, 個子不高, 身型偏瘦, 戴著一副黑框鏡, 說起話來文文靜靜。 他很重視朋友間的情誼, 經常會來我們家做飯給大家吃。 他錢不多, 但每次都是主動去菜場買好食材帶來, 有一次,

因為囊中實在羞澀, 竟然偷偷賣掉了手機。

這樣一個人, 在一個話題上始終有所保留, 沒人知道他為什麼不斷流浪, 為什麼逢年過節, 從不回家。

有一次宵夜, 他喝的大醉。 忽然講起了自己的身世。 他出生在浙江沿海的一個村子裡。 母親因為不堪貧困,

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 他跟奶奶、父親生活在一起。

跑了老婆的父親因為生活失意, 經常醉酒回家, 然後找各種理由打他。 他還記得第一次捱打不過三四歲, 因為不小心砸碎了一隻杯子, 被父親剝光了衣服吊起來, 用一根長捆狠狠地打。

他的奶奶跪在身邊求饒, 被父親踢到了屋角。 等到打累了, 父親才沉沉地睡去。 奶奶抱著他跑到鄰居家, 一住就是幾天, 等兒子情緒正常了才敢回去。

他的童年就在這種暴力的輪回中周而復始。 因為恐懼, 所以異常的懂事。 當很多孩子還被大人追著餵食的六七歲, 他已經能為自己做好一頓飯了。 但即使這樣, 也沒能獲得一點孩子應有的疼愛。

印象中, 他幾乎見不到母親, 父親越來越少回家,

一旦回來, 就是無休止的暴打。 直到初中住校, 這樣的生活才算終止。

“我恨他們。 ”這是他說到父母時, 唯一的話。 這樣的童年經歷, 他的恨, 似乎能被所有人理解。 於是這個話題又繼續在朋友圈中沉寂下去, 不再提起。

十幾年來, 為了逃避這種恨, 他走了很多地方。 離開我們的第二年, 他去了大理。 在一家客棧做義工, 老闆包吃住, 交往很多新朋友, 我想他是試圖在不同的生活中, 尋找內心的安寧。

然而很難。

一年後他離開了大理, 去了深圳, 在朋友的餐廳做事, 他依然不打電話不回家, 對父母的話題諱莫如深。

去年, 他忽然在微信中告訴我, 他要結婚了。 他的女朋友懷了寶寶, 他也要為人父了。 接著就在朋友圈中看見各種曬圖:他們幸福的結婚照, 他那甜美可人的女兒,他孩子的大名和小名……然後我就在他的全家福中看見了他的父親。

他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但是聽到這些,我依然很感慨。想起一年前,他還在電話中問我,要結婚是不是就得告訴家裡,是不是就得見面……

而今天,他已經悄無聲息地原諒了。

是的,他也是個爸爸了。

他願意跟我說起這些,除了彼此投緣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我特別能理解他,因為在過去,我也曾經對自己的父母有著深深地怨恨。

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度過的,到了讀幼兒班的年齡,我的父母才把我接回家。因為父親工作繁忙,平時都是母親負責料理我的生活,他們在物質上從來沒有虧待過我。其實現在想來,當時很多的矛盾,只是源於他們對教育的無知。

比如,他們會逼我學我不喜歡的樂器,而他們自己在外頭玩牌享樂,如果我不聽話,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

然後把我扔到家外,關上走廊的燈,聽我因為恐懼被拋棄,無助地痛哭聲。成績不好,他們告訴我:我丟盡了他們的臉,讓他們好沒面子,因為班上家長多半認識,拒絕參加要被排名家長會……

我在他們感情不合、不斷爭吵、卻又不敢分開的婚姻中長大,聽他們在我面前互相抱怨自己的委屈,訴說對方的過錯,然後逼問我到底站在哪一邊?我在這種充滿威脅和隨時準備抽離的愛中成長,非常分裂。

長大後,交往的第一個男朋友就遭到了家裡強烈的反對,被要脅再繼續就斷絕父女關係後,忍痛分手。接著再經歷結婚、反對、離婚……一系列的事件下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自己不過是他們充滿不安全感的心智下,唯一能抓取和控制的東西。

這種潛意識的聲音幾乎每天都在各種大事小事中重複。

自己為人母后,看了很多心理、教育、靈修類的書才明白,為何我的內心會有如此深的憎恨。只因陪伴我成長的是他們那份有條件的愛。

比如,你只有做的好,我們才會喜歡你。但什麼才是“做的好呢?”,喔,那是合他們心意。看見了吧?並不是憑道理,而是憑喜好,喜好喔!

他們有了面子就高興,高興就會喜歡你,一旦不合意,他們就用表面沒有任何挫傷力的語言暴力和冷漠眼神殺死你,你深深覺得在某一層面,自己已經被無情拋棄了,雖然你還吃著他們的飯,穿著他們的衣。但,有些什麼已經在你心裡徹底死掉了。像是信賴和愛。

於是,你會特別期待長大,期待逃離,期待不再花他們的錢,住他們的屋。在這些表面的怨恨下,隱藏更深的其實是一直不被尊重和認同的那份自卑,以及,內心如空洞一般的不安全感。

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想我已經好轉了。當你能夠客觀地去分析,離痊癒其實已經不遠。我花了很多年的努力,才讓自己復原。我大量閱讀、瑜伽、冥想,參加各種身心靈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放下怨恨懂得釋然:其實這並非他們的錯。因為,他們真的不懂得。

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兩股能量操控著。一種叫無意識,一種叫潛意識。後者在一些催眠、夢境中還可見,前者就得追溯地更久遠一些。這兩股能量形成了我們頭腦萬分抗拒的命運。

我們不能理解,為何有時自己的行為並非出自本意。那些因為童年創傷引起的巨大痛苦,像鯊魚潛藏在深海一般,掩蓋在生命底層,主導著我們的每一次行為與選擇。如果你信宗教,那麼佛家所說的業力與因果,更是常人難以意識到的輪回。

所有的父母都曾經是孩子,而每個受傷的孩子,都帶著內心的傷殘尋找平衡。

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

在我最青春年少、狂妄自大的二十幾歲,曾經因為無處發洩的憤怒,同頻吸引到很多這樣的孩子。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大家在那個群組中發文討伐自己的父母,博同情,找安慰。

那個群至今還在,文字之激烈,態度之憤恨,負能量之爆棚,可見一般。大家像一群受傷的小獸,在裡面各自舔傷。誰的故事最出彩,誰的經歷最悲慘,誰的父母最野獸。大家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演的悲慘入戲。

我敢這麼說,因為我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今天,我放下了受害者的身份,勇敢地走出了更好的生活。

是的,或許你的父母是非常不夠格、不盡責、不完美。但至少,他們給了你生命,而握住生命,你就擁有獲得重生的可能。試著放下憎恨,你會發現你依然有愛人的能力,於是你也會獲得愛,獲得尊重,獲得幸福,獲得平靜。

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會握有一手好牌。父母也是一樣。其實有時候想想,你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跟你沒有擁有一對愛你的父母,又有多少區別,一切都是表像。老天隨時都在等著你能看懂之後,發你一副新牌。然後轉壞給好,轉傷為動,轉悲為喜。

拿我自己來說,因為父母不夠“完美”的教育示範,讓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更加謹慎。我會給他更多的自由空間,尊重他的喜好,少給物質多給精神,不包辦他的生活。我會賺錢帶他去看世界,而不是買一堆新玩意讓他依賴物質。我會做個“懶媽媽”,一切都讓他自己動手拿主意。

而在將來,如果有一天他告訴我他準備上“刀山”闖一闖,我想我不會哭爹喊娘地以死要脅,我會給他買好安全裝備,告訴他你一定行。他混不下去回來了,我會笑著迎接:經歷過就好,因為一切,都是為了生命的成長。

我會成為有覺知的父母,不讓命運的輪回再一次降臨到我的家庭。我不會用我外婆對我母親的方式,再繼續對待我的孩子,更不會像母親那樣帶著一身的傷,將痛苦轉嫁他人。

生命中所有的困境都不是為了真正困住你,只有看清過往,才能找准前行的路。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讓你痛苦的人和事,都是上天慈悲的教導。你不屑成為“他們”這樣的人,所以你最終努力,成為了更好的人。

他那甜美可人的女兒,他孩子的大名和小名……然後我就在他的全家福中看見了他的父親。

他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但是聽到這些,我依然很感慨。想起一年前,他還在電話中問我,要結婚是不是就得告訴家裡,是不是就得見面……

而今天,他已經悄無聲息地原諒了。

是的,他也是個爸爸了。

他願意跟我說起這些,除了彼此投緣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我特別能理解他,因為在過去,我也曾經對自己的父母有著深深地怨恨。

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度過的,到了讀幼兒班的年齡,我的父母才把我接回家。因為父親工作繁忙,平時都是母親負責料理我的生活,他們在物質上從來沒有虧待過我。其實現在想來,當時很多的矛盾,只是源於他們對教育的無知。

比如,他們會逼我學我不喜歡的樂器,而他們自己在外頭玩牌享樂,如果我不聽話,唯一的處理方式就是:

然後把我扔到家外,關上走廊的燈,聽我因為恐懼被拋棄,無助地痛哭聲。成績不好,他們告訴我:我丟盡了他們的臉,讓他們好沒面子,因為班上家長多半認識,拒絕參加要被排名家長會……

我在他們感情不合、不斷爭吵、卻又不敢分開的婚姻中長大,聽他們在我面前互相抱怨自己的委屈,訴說對方的過錯,然後逼問我到底站在哪一邊?我在這種充滿威脅和隨時準備抽離的愛中成長,非常分裂。

長大後,交往的第一個男朋友就遭到了家裡強烈的反對,被要脅再繼續就斷絕父女關係後,忍痛分手。接著再經歷結婚、反對、離婚……一系列的事件下我越來越清晰地看見,自己不過是他們充滿不安全感的心智下,唯一能抓取和控制的東西。

這種潛意識的聲音幾乎每天都在各種大事小事中重複。

自己為人母后,看了很多心理、教育、靈修類的書才明白,為何我的內心會有如此深的憎恨。只因陪伴我成長的是他們那份有條件的愛。

比如,你只有做的好,我們才會喜歡你。但什麼才是“做的好呢?”,喔,那是合他們心意。看見了吧?並不是憑道理,而是憑喜好,喜好喔!

他們有了面子就高興,高興就會喜歡你,一旦不合意,他們就用表面沒有任何挫傷力的語言暴力和冷漠眼神殺死你,你深深覺得在某一層面,自己已經被無情拋棄了,雖然你還吃著他們的飯,穿著他們的衣。但,有些什麼已經在你心裡徹底死掉了。像是信賴和愛。

於是,你會特別期待長大,期待逃離,期待不再花他們的錢,住他們的屋。在這些表面的怨恨下,隱藏更深的其實是一直不被尊重和認同的那份自卑,以及,內心如空洞一般的不安全感。

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想我已經好轉了。當你能夠客觀地去分析,離痊癒其實已經不遠。我花了很多年的努力,才讓自己復原。我大量閱讀、瑜伽、冥想,參加各種身心靈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放下怨恨懂得釋然:其實這並非他們的錯。因為,他們真的不懂得。

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兩股能量操控著。一種叫無意識,一種叫潛意識。後者在一些催眠、夢境中還可見,前者就得追溯地更久遠一些。這兩股能量形成了我們頭腦萬分抗拒的命運。

我們不能理解,為何有時自己的行為並非出自本意。那些因為童年創傷引起的巨大痛苦,像鯊魚潛藏在深海一般,掩蓋在生命底層,主導著我們的每一次行為與選擇。如果你信宗教,那麼佛家所說的業力與因果,更是常人難以意識到的輪回。

所有的父母都曾經是孩子,而每個受傷的孩子,都帶著內心的傷殘尋找平衡。

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

在我最青春年少、狂妄自大的二十幾歲,曾經因為無處發洩的憤怒,同頻吸引到很多這樣的孩子。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大家在那個群組中發文討伐自己的父母,博同情,找安慰。

那個群至今還在,文字之激烈,態度之憤恨,負能量之爆棚,可見一般。大家像一群受傷的小獸,在裡面各自舔傷。誰的故事最出彩,誰的經歷最悲慘,誰的父母最野獸。大家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演的悲慘入戲。

我敢這麼說,因為我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今天,我放下了受害者的身份,勇敢地走出了更好的生活。

是的,或許你的父母是非常不夠格、不盡責、不完美。但至少,他們給了你生命,而握住生命,你就擁有獲得重生的可能。試著放下憎恨,你會發現你依然有愛人的能力,於是你也會獲得愛,獲得尊重,獲得幸福,獲得平靜。

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會握有一手好牌。父母也是一樣。其實有時候想想,你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跟你沒有擁有一對愛你的父母,又有多少區別,一切都是表像。老天隨時都在等著你能看懂之後,發你一副新牌。然後轉壞給好,轉傷為動,轉悲為喜。

拿我自己來說,因為父母不夠“完美”的教育示範,讓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更加謹慎。我會給他更多的自由空間,尊重他的喜好,少給物質多給精神,不包辦他的生活。我會賺錢帶他去看世界,而不是買一堆新玩意讓他依賴物質。我會做個“懶媽媽”,一切都讓他自己動手拿主意。

而在將來,如果有一天他告訴我他準備上“刀山”闖一闖,我想我不會哭爹喊娘地以死要脅,我會給他買好安全裝備,告訴他你一定行。他混不下去回來了,我會笑著迎接:經歷過就好,因為一切,都是為了生命的成長。

我會成為有覺知的父母,不讓命運的輪回再一次降臨到我的家庭。我不會用我外婆對我母親的方式,再繼續對待我的孩子,更不會像母親那樣帶著一身的傷,將痛苦轉嫁他人。

生命中所有的困境都不是為了真正困住你,只有看清過往,才能找准前行的路。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讓你痛苦的人和事,都是上天慈悲的教導。你不屑成為“他們”這樣的人,所以你最終努力,成為了更好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