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你驕傲嗎?2017年央媒眼中的合肥是這樣子的……

你若盛開 蝴蝶自來

2017:中央媒體眼中的合肥

中國聲谷 記者 張大崗 攝

新聞摘要

影響力決定關注力, 吸引力創造傳播力。

2017年,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合肥一周年,

註定是合肥發展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從悟空、墨子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到北京展覽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醒目的“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沙盤演示;從浩瀚太空的悟空探秘、墨子傳信, 到合肥這片土地上“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等閃耀的科技之光;從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躋身國家層面, 到首款合肥造無人駕駛公車亮相深圳;從科學島“八劍客”成為全國科技創新重大典型, 到“雙創”示範基地活力迸發的追夢群體;等等, 這一切, 通過螢屏、報刊、微信、電波傳遍全國各地, 生動展示著合肥的創新元素, 講述著合肥的創新故事, 傳遞著合肥的創新精神。

據不完全統計,

2017年, 僅《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6家主要媒體刊發關於合肥的稿件共有2154篇, 其中頭版頭條稿件10篇, 頭版稿件52篇, 立體、生動地展示了“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嶄新形象, 鮮明、鮮活地詮釋了合肥邁向具有國際影響力創新之都的豪邁風采。

創新合肥蓄勢待發

中央媒體紛紛“點贊”

美國矽谷因為“創新”與“先行”而聞名於世。 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因創新而生, 因創新而強。

城市和人一樣, 都有它獨一無二的特質, 與眾不同的性格基因。 翻開合肥的發展史, 會發現是一部創新史。 創新猶如合肥這座千年古城的“DNA”, 讓曾經古老的江淮小邑, 快速蝶變成現代化的“大湖名城、創新高地”, 持續創新是這一場蝶變的關鍵。

7月24日, 新華社《半月談》推出《合肥, 何肥?》一文, 探究合肥這個家底薄弱、長期“不緊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趕超的奧秘所在。

文章指出, 多位專家認為, 科技創新是合肥未來發展的“底氣”和“利器”。 合肥過去十年的黃金期靠創新, 合肥的未來, 關鍵還在創新!

湧動著創新基因的合肥, 吸引了各級各類媒體尤其是中央主要媒體的頻頻“聚焦”、紛紛“點贊”。 其中,《人民日報》《砥礪奮進的五年·安徽篇》以及央視《還看今朝·安徽篇》、《輝煌中國》中,聚焦我市京東方10.5代線、大科學裝置、量子科學團隊、機器人、新能源等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報導合肥科技創新的雄厚實力,全面展示了合肥創新奮進的風采。

《經濟日報》推出合肥專版《大湖名城“領跑”科技創新》,對合肥打好科教“優勢牌”,下好創新“先手棋”,實現科技創新由“跟跑”變為“並跑”“領跑”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報導。《經濟日報》在文中這樣評價合肥:從上世紀中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內遷,到被確定為國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創新合肥厚植基礎;從2004年獲批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到2011年躋身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創新合肥蓄勢待發;從“十二五”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到2017年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合肥強勢崛起。集 “創新王冠”於一身的合肥,向著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邁出了鏗鏘步伐。

城市之韻身影頻現

新聞報導成“富礦”

2017年,是召開黨的十九大的重要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合肥不僅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經濟運行“成績單”,在城市管理、人才建設、脫貧攻堅、文化創意、展會活動等方面也展現出了新亮點、新成就,“合肥身影”頻繁出現在全國媒體上,儼然成為了新聞報導的“富礦資源”。

去年,中央主要媒體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一周年”“集聚海歸創新人才”“中國聲谷”“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掃黃打非進基層”、“創新驅動”等主題來肥開展6次專題採訪活動,合肥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受到了中宣部以及中央主要媒體負責人的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新聞宣傳衝擊波。

轉型升級,人才先行。2017年,合肥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針對“調轉促”需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來肥創新創業。8月24~25日,中央各主要媒體紛紛聚焦我市發揮科學島的“強磁場”吸力作用,吸引海歸創新人才來肥創業。《人民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的《我在祖國,有更大舞臺(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採錄)——記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留學歸國博士後集體》、新華每日電訊推出《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八位科學家放棄美國優越條件,投身祖國科研事業》等重量級稿件的閱讀率、點贊率和轉發率十分搶眼,全面展示了合肥在打造人盡其才的夢想之城方面出臺的好政策、創造的好環境、搭建的好平臺,不斷提升了合肥對外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影響力。

“哈佛八博士”因穩態強磁場齊聚科學島。快速發展的合肥,也正如一個強磁場,吸引著海內外優秀人才來肥共謀創新創業大計。正如新華社在去年6月20日~22日連續刊登的三篇長篇通訊其中一篇《校城之問——“中國科大現象”啟示錄”(下)》中,是這樣解碼合肥廣聚八方英才的魅力所在:如今,合肥確立城市品牌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成為吸引海內外人才前來工作、交流的一方熱土。文中引用了國家千人計畫學者、中科大教授盧征天的一句話解釋說:合肥的區位、人力、資訊優勢已經顯現。“吸引自己回到科大與合肥的,正是這裡有尊重科學、力求創新的環境。”

2017年,合肥在歷史文化、生態保護、城市發展等方面的風貌風情和經驗成果也吸引了海內外各級各類媒體的普遍關注: “絲路大V”中國行參訪團探訪“大湖名城”、“合肥之美”散文名家看合肥……《人民日報》在12月11日推出《合肥記勝》一文,文中飽含深情的筆觸、細膩優美的文風,無不向世人傳達出合肥這座城市的包容與開放、務實而趨新的城市品格特徵,讓世人感受到了合肥之美。

聚焦十九大主題宣傳

繪就跨越發展新篇章

經濟發展持續穩中向好、創新驅動實現重大突破、產業轉型邁出重大步伐、城市建設譜寫嶄新篇章……2017年,合肥以一份滿意的答卷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央媒體紛紛把鏡頭和筆頭對準合肥,聚力聚焦展示合肥在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方面的新舉措、新成效,新聞報導濃墨重彩、有聲有色。

圍繞“砥礪奮進的五年”,4月19日,央視財經頻道推出《供給側改革看地方 合肥GDP十年趕超八省會》專題報導,報導合肥在供給側改革思路引領下闖出的發展路子,時長16分鐘; 10月12日,《光明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安徽:創新驅動交答卷(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一文,報導了總書記調研安徽一多年以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路“京滬幹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世界最薄0.15毫米資訊顯示觸控玻璃實現量產等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主題採訪活動方面,中宣部安排每省只有1個採訪點,安徽採訪點是我市的中國聲穀。12月17日,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報導中國聲穀在人工智慧新時代裡的新作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也作了大篇幅專題報導,引發全國關注:其中《以核心技術為引領,形成語音及人工智慧產業鏈——中國聲穀拔節壯大》、《中國聲穀:用人工智慧撥響新時代的旋律》、《中國聲谷 搶佔智慧風口》等系列重磅稿件,聚焦中國聲穀在佈局新一代人工智慧生態體系建設方面的生動經驗,形成強勁的全媒體宣傳態勢。

正如央媒在報導中評價的:“中國聲穀”的名片越來越厚,近千畝的創新園區也成為合肥高新區乃至合肥市的城市地標。統計顯示,作為國內唯一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穀佔據了全球中文智慧語音應用市場80%的份額,“安徽聲音”正是從這裡向世界散播。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2018年的腳步悄然而至,合肥五大發展的步伐也將更加鏗鏘有力、行穩致遠。新的一年,合肥將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各項決策部署,聚焦聚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落地落實續寫中國夢的合肥篇章,讓合肥故事、合肥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把合肥名片、合肥精神打造得更具特色、更加響亮。

其中,《人民日報》《砥礪奮進的五年·安徽篇》以及央視《還看今朝·安徽篇》、《輝煌中國》中,聚焦我市京東方10.5代線、大科學裝置、量子科學團隊、機器人、新能源等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報導合肥科技創新的雄厚實力,全面展示了合肥創新奮進的風采。

《經濟日報》推出合肥專版《大湖名城“領跑”科技創新》,對合肥打好科教“優勢牌”,下好創新“先手棋”,實現科技創新由“跟跑”變為“並跑”“領跑”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報導。《經濟日報》在文中這樣評價合肥:從上世紀中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內遷,到被確定為國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創新合肥厚植基礎;從2004年獲批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到2011年躋身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創新合肥蓄勢待發;從“十二五”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到2017年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合肥強勢崛起。集 “創新王冠”於一身的合肥,向著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邁出了鏗鏘步伐。

城市之韻身影頻現

新聞報導成“富礦”

2017年,是召開黨的十九大的重要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合肥不僅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經濟運行“成績單”,在城市管理、人才建設、脫貧攻堅、文化創意、展會活動等方面也展現出了新亮點、新成就,“合肥身影”頻繁出現在全國媒體上,儼然成為了新聞報導的“富礦資源”。

去年,中央主要媒體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一周年”“集聚海歸創新人才”“中國聲谷”“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掃黃打非進基層”、“創新驅動”等主題來肥開展6次專題採訪活動,合肥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受到了中宣部以及中央主要媒體負責人的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新聞宣傳衝擊波。

轉型升級,人才先行。2017年,合肥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針對“調轉促”需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來肥創新創業。8月24~25日,中央各主要媒體紛紛聚焦我市發揮科學島的“強磁場”吸力作用,吸引海歸創新人才來肥創業。《人民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的《我在祖國,有更大舞臺(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採錄)——記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留學歸國博士後集體》、新華每日電訊推出《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推出《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八位科學家放棄美國優越條件,投身祖國科研事業》等重量級稿件的閱讀率、點贊率和轉發率十分搶眼,全面展示了合肥在打造人盡其才的夢想之城方面出臺的好政策、創造的好環境、搭建的好平臺,不斷提升了合肥對外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影響力。

“哈佛八博士”因穩態強磁場齊聚科學島。快速發展的合肥,也正如一個強磁場,吸引著海內外優秀人才來肥共謀創新創業大計。正如新華社在去年6月20日~22日連續刊登的三篇長篇通訊其中一篇《校城之問——“中國科大現象”啟示錄”(下)》中,是這樣解碼合肥廣聚八方英才的魅力所在:如今,合肥確立城市品牌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成為吸引海內外人才前來工作、交流的一方熱土。文中引用了國家千人計畫學者、中科大教授盧征天的一句話解釋說:合肥的區位、人力、資訊優勢已經顯現。“吸引自己回到科大與合肥的,正是這裡有尊重科學、力求創新的環境。”

2017年,合肥在歷史文化、生態保護、城市發展等方面的風貌風情和經驗成果也吸引了海內外各級各類媒體的普遍關注: “絲路大V”中國行參訪團探訪“大湖名城”、“合肥之美”散文名家看合肥……《人民日報》在12月11日推出《合肥記勝》一文,文中飽含深情的筆觸、細膩優美的文風,無不向世人傳達出合肥這座城市的包容與開放、務實而趨新的城市品格特徵,讓世人感受到了合肥之美。

聚焦十九大主題宣傳

繪就跨越發展新篇章

經濟發展持續穩中向好、創新驅動實現重大突破、產業轉型邁出重大步伐、城市建設譜寫嶄新篇章……2017年,合肥以一份滿意的答卷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央媒體紛紛把鏡頭和筆頭對準合肥,聚力聚焦展示合肥在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方面的新舉措、新成效,新聞報導濃墨重彩、有聲有色。

圍繞“砥礪奮進的五年”,4月19日,央視財經頻道推出《供給側改革看地方 合肥GDP十年趕超八省會》專題報導,報導合肥在供給側改革思路引領下闖出的發展路子,時長16分鐘; 10月12日,《光明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安徽:創新驅動交答卷(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託)》一文,報導了總書記調研安徽一多年以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路“京滬幹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世界最薄0.15毫米資訊顯示觸控玻璃實現量產等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主題採訪活動方面,中宣部安排每省只有1個採訪點,安徽採訪點是我市的中國聲穀。12月17日,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報導中國聲穀在人工智慧新時代裡的新作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也作了大篇幅專題報導,引發全國關注:其中《以核心技術為引領,形成語音及人工智慧產業鏈——中國聲穀拔節壯大》、《中國聲穀:用人工智慧撥響新時代的旋律》、《中國聲谷 搶佔智慧風口》等系列重磅稿件,聚焦中國聲穀在佈局新一代人工智慧生態體系建設方面的生動經驗,形成強勁的全媒體宣傳態勢。

正如央媒在報導中評價的:“中國聲穀”的名片越來越厚,近千畝的創新園區也成為合肥高新區乃至合肥市的城市地標。統計顯示,作為國內唯一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穀佔據了全球中文智慧語音應用市場80%的份額,“安徽聲音”正是從這裡向世界散播。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2018年的腳步悄然而至,合肥五大發展的步伐也將更加鏗鏘有力、行穩致遠。新的一年,合肥將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各項決策部署,聚焦聚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落地落實續寫中國夢的合肥篇章,讓合肥故事、合肥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把合肥名片、合肥精神打造得更具特色、更加響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