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僅13歲的男妓被殘殺,而犯罪還在繼續……

現如今, 犯罪手段花樣百出, 刑偵的水準也在不斷升級。

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指紋比對, DNA鑒定, 面目識別等等技術, 都能讓不法分子難逃法網。

在那些罪案劇裡, 我們也能從中瞭解到各個領域的破案方法。

《識骨尋蹤》中實驗室的一群高材生們圍著屍骨轉, 以法醫鑒定和生物學等角度提供破案的重要線索, 看完覺得智商都得到了洗禮。

經典的《犯罪現場調查》完結之後還推出了衍生劇《網路犯罪調查》, 玩起無孔不入的駭客, 網路安全問題和超便捷的電子科技。

還有《別對我說謊》又將微表情的心理學理論發揮得神乎其神, 男主堪稱人肉測謊儀, 嫌犯的每一次肌肉舒張和瞳孔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以上專業化的東西能夠在21世紀中得以實現,

但要是把時間倒退回19世紀末, 恐怕一切都會是很原始的狀態。

沒有條件的時候, 就會必然會有去創造條件的人。

最近就有這樣一部“復古”的美劇, 追溯了歷史和刑偵的質變。

《沉默的天使》

這部TNT的新劇由Caleb Carr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

剛播出一集, 豆瓣和IMDb評分都在8分左右。

1896年的紐約, 一名13歲的男孩遇害, 雙眼被掏空, 生殖器被移除, 死相不堪。

他是把自己裝扮成女孩來賣淫的男妓, 屍體上還穿著白色的裙子。

心理學專家克雷斯勒博士得知此事, 當即傳話請他的好友約翰·摩爾前去犯罪現場查看情況,

回來向他彙報。

約翰·摩爾是紐約時報的畫師, 私下有著和青樓女子玩角色扮演的癖好, 還在興頭上就被突然打斷。

那時設備不先進, 記錄現場畫面的方式是現場手繪, 這很容易致使個人化的畫風削弱景象的真實感。

克雷斯勒之所以對這樁案子這麼上心,是因為3年前他治療過一對和死者年紀相仿的雙胞胎姐弟。

弟弟從小顯露出跨性別者的跡象,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姐姐那樣。

結果姐弟雙雙殞命,弟弟的死法和那名幼年男妓極其相似,所以很可能是同一兇手所為。

此時擔任紐約市員警總局長的是希歐多爾·羅斯福。

沒錯,他就是歷史上那個第26任美國總統。請注意這個是老羅斯福,總統山上從左數第3個就是他。

別把他和佛蘭克林·羅斯福搞混。

羅斯福當然不會允許克雷斯勒這個外人翻閱警方的檔案。

事實上,作為堂堂警察局長的他還和妓院的創建者有著經濟往來。

出事之後,他只能讓妓院立刻關門,但畢竟拿人手短,下命令都少三分底氣。

這種情況對於正值“鍍金時代”的紐約來說,早已見怪不怪。用兩個字足以概括當時盛行的風氣——腐敗。

員警受賄對地下場所的運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墮落的是員警甚至會和罪犯裡應外合施行盜竊,撈取大量好處。

在這個唯利是圖時代,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數百萬來到美利堅謀生的歐洲移民也沒少遭到本地人的歧視。

劇中,查案的警監都對身為移民的死者毫無憐憫之情。

全國共有將近200萬名童工,這些廉價的勞動力被壓榨到每天的工時最多能達到14個小時,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平均僅能活4年。

即便這是美國社會的轉型期,但同時也是一段黑暗的時期。

儘管克雷斯勒和摩爾無奈打道回府,所幸摩爾的老相識薩拉·霍華德在警局總部當秘書,幫他們拿到了檔案。

薩拉是唯一一位在員警總部任職的女性,這在當時相當了不起。

可女性仍屬於弱勢群體,穿著緊到透不過氣的束身衣,還要經常應對職場性騷擾。

這起案子將克雷斯勒、摩爾和薩拉聯繫到了一起,他們三人今後也成了罪案分析的革新者。

他們超前的思想勢必會引來爭議和他人的不解。

檔案沒有詳細的描述只有籠統的記錄,為了尋找線索,克雷斯勒只能派人掘墓開棺,把雙胞胎的遺骨拿給法醫檢驗。

而雙胞胎的母親淚眼婆娑的找上門,把孩子的死怪罪到克雷斯勒頭上。

她不光認為他現在的做法不人道,還覺得他兒子異于常人的天性本應該扼殺在搖籃裡,引導和釋放才是釀成悲劇的成因。

第一集的開始引用了小說開頭的一段話,解釋精神病學家一詞的由來。

而這個詞的詞根就帶有著“異化”的意思,說白了大概就是,不論是病人還是治病的人,外界都覺得他們都有點病。

所以學識淵博的克雷斯勒,也不免時時刻刻承受著異樣的眼光。

後來他在自己的馬車上,發現廢棄的報紙團裡包著一塊切割整齊的舌頭。

看來兇手對他已經產生興趣,就像莫瑞亞提找上福爾摩斯一樣,一場善與惡的博弈正式開始。

又一個無辜的男童,即將成為獵物。

克雷斯勒意識到,要搞清兇手的動機,就是讓自己變成他。

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側寫的範疇。叔有點期待劇情接下來的走向。

TNT此次為打造《沉默的天使》花了不少心血,據說每集的預算在500萬美元。

全劇在布達佩斯取景拍攝,開拍前耗費三四個月的時間搭建場景,還原19世紀末的紐約城。

叔明顯感覺這部劇是要做成電影的水準,選的演員都是觀眾熟悉的電影明星。

飾演克雷斯勒的是丹尼爾·布魯赫,他是《再見,列寧》中幫母親偽造東德的孝子,也是《美隊3》裡的反派澤莫。

近幾年他約片不斷成功進軍好萊塢。這個正宗的德國人在劇裡操起了一口美國口音,絕對地道。

約翰·摩爾的飾演者是“擼哥”盧克·伊萬斯,貓醬前陣子還推薦過他主演的SM大戲《馬斯頓教授與神奇女俠》。

飾演薩拉·霍華德的則是昔日童星達科塔·范甯,未來在克斯汀·鄧斯特執導的《瓶中美人》中她也將出演女一號。

這部劇一邊複現著歷史,一邊揭露不堪的狀態,

首要目的不是追問兇手是誰,而是他為何犯罪,因此聚焦點就被放在了探秘者身上。

就像大衛·芬奇的《心靈獵人》中,在20世紀70年代,男主角霍爾登結合行為科學揣測犯罪心理,希望能夠預防犯罪而不是亡羊補牢。

而他在不斷深入虎穴的過程中,不僅飽受他人質疑,自己也被變態殺手所影響,他掙脫對方的懷抱慌亂地癱倒在地上。

人怎麼可能百毒不侵,一猛子紮進人性的深淵一探究竟,哪會安然無恙地輕易爬出。

克雷斯勒說摩爾總是代表著美好,所以人們更喜歡他而非自己。

有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總歸得有人看清現實的黑暗,頂住壓力和挫折去盡力改變,甚至是犧牲自己的一部分。

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先驅。

可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都被視為了異類。

克雷斯勒之所以對這樁案子這麼上心,是因為3年前他治療過一對和死者年紀相仿的雙胞胎姐弟。

弟弟從小顯露出跨性別者的跡象,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姐姐那樣。

結果姐弟雙雙殞命,弟弟的死法和那名幼年男妓極其相似,所以很可能是同一兇手所為。

此時擔任紐約市員警總局長的是希歐多爾·羅斯福。

沒錯,他就是歷史上那個第26任美國總統。請注意這個是老羅斯福,總統山上從左數第3個就是他。

別把他和佛蘭克林·羅斯福搞混。

羅斯福當然不會允許克雷斯勒這個外人翻閱警方的檔案。

事實上,作為堂堂警察局長的他還和妓院的創建者有著經濟往來。

出事之後,他只能讓妓院立刻關門,但畢竟拿人手短,下命令都少三分底氣。

這種情況對於正值“鍍金時代”的紐約來說,早已見怪不怪。用兩個字足以概括當時盛行的風氣——腐敗。

員警受賄對地下場所的運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墮落的是員警甚至會和罪犯裡應外合施行盜竊,撈取大量好處。

在這個唯利是圖時代,貧富兩極嚴重分化,數百萬來到美利堅謀生的歐洲移民也沒少遭到本地人的歧視。

劇中,查案的警監都對身為移民的死者毫無憐憫之情。

全國共有將近200萬名童工,這些廉價的勞動力被壓榨到每天的工時最多能達到14個小時,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平均僅能活4年。

即便這是美國社會的轉型期,但同時也是一段黑暗的時期。

儘管克雷斯勒和摩爾無奈打道回府,所幸摩爾的老相識薩拉·霍華德在警局總部當秘書,幫他們拿到了檔案。

薩拉是唯一一位在員警總部任職的女性,這在當時相當了不起。

可女性仍屬於弱勢群體,穿著緊到透不過氣的束身衣,還要經常應對職場性騷擾。

這起案子將克雷斯勒、摩爾和薩拉聯繫到了一起,他們三人今後也成了罪案分析的革新者。

他們超前的思想勢必會引來爭議和他人的不解。

檔案沒有詳細的描述只有籠統的記錄,為了尋找線索,克雷斯勒只能派人掘墓開棺,把雙胞胎的遺骨拿給法醫檢驗。

而雙胞胎的母親淚眼婆娑的找上門,把孩子的死怪罪到克雷斯勒頭上。

她不光認為他現在的做法不人道,還覺得他兒子異于常人的天性本應該扼殺在搖籃裡,引導和釋放才是釀成悲劇的成因。

第一集的開始引用了小說開頭的一段話,解釋精神病學家一詞的由來。

而這個詞的詞根就帶有著“異化”的意思,說白了大概就是,不論是病人還是治病的人,外界都覺得他們都有點病。

所以學識淵博的克雷斯勒,也不免時時刻刻承受著異樣的眼光。

後來他在自己的馬車上,發現廢棄的報紙團裡包著一塊切割整齊的舌頭。

看來兇手對他已經產生興趣,就像莫瑞亞提找上福爾摩斯一樣,一場善與惡的博弈正式開始。

又一個無辜的男童,即將成為獵物。

克雷斯勒意識到,要搞清兇手的動機,就是讓自己變成他。

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側寫的範疇。叔有點期待劇情接下來的走向。

TNT此次為打造《沉默的天使》花了不少心血,據說每集的預算在500萬美元。

全劇在布達佩斯取景拍攝,開拍前耗費三四個月的時間搭建場景,還原19世紀末的紐約城。

叔明顯感覺這部劇是要做成電影的水準,選的演員都是觀眾熟悉的電影明星。

飾演克雷斯勒的是丹尼爾·布魯赫,他是《再見,列寧》中幫母親偽造東德的孝子,也是《美隊3》裡的反派澤莫。

近幾年他約片不斷成功進軍好萊塢。這個正宗的德國人在劇裡操起了一口美國口音,絕對地道。

約翰·摩爾的飾演者是“擼哥”盧克·伊萬斯,貓醬前陣子還推薦過他主演的SM大戲《馬斯頓教授與神奇女俠》。

飾演薩拉·霍華德的則是昔日童星達科塔·范甯,未來在克斯汀·鄧斯特執導的《瓶中美人》中她也將出演女一號。

這部劇一邊複現著歷史,一邊揭露不堪的狀態,

首要目的不是追問兇手是誰,而是他為何犯罪,因此聚焦點就被放在了探秘者身上。

就像大衛·芬奇的《心靈獵人》中,在20世紀70年代,男主角霍爾登結合行為科學揣測犯罪心理,希望能夠預防犯罪而不是亡羊補牢。

而他在不斷深入虎穴的過程中,不僅飽受他人質疑,自己也被變態殺手所影響,他掙脫對方的懷抱慌亂地癱倒在地上。

人怎麼可能百毒不侵,一猛子紮進人性的深淵一探究竟,哪會安然無恙地輕易爬出。

克雷斯勒說摩爾總是代表著美好,所以人們更喜歡他而非自己。

有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總歸得有人看清現實的黑暗,頂住壓力和挫折去盡力改變,甚至是犧牲自己的一部分。

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先驅。

可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都被視為了異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