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一句千錯萬錯的話,家長卻總喜歡對孩子說

總有人說, 現在親子關係很難維繫, 為孩子付出那麼多, 他們卻總是那麼不領情。 其實, 現在的父母, 在孩子的生活裡, 總是以“犧牲者”的形象出現, 介入了太多, 對孩子期待太大, 所以失望也就難免多一點。

01

下午放學後, 學校的孩子都快走光了, 我還沒有看見到女兒, 手機又沒帶, 站在學校門口, 我都快急哭了。 後來, 兒子指著對面的小店鋪說“姐姐”。

順著兒子的小手指望過去, 果然看到了女兒的身影。 內心竄出一股火, 騎著車過去了, 走上前, 剛準備開口, 發現她旁邊還有一個同學。

為了給女兒留個面子, 我沒有發脾氣,

只嗔怪地問:“你怎麼不打招呼就來商店了, 我急死了。 ”

女兒抱歉地對我笑笑, 和女同學說了什麼, 那個女同學搖搖頭說:“不用了”。

然後, 我帶著女兒回家了, 吃完飯, 坐在沙發上看手機, 發現班級群裡砸開鍋了, 有一個女同學到現在都沒有回家, 家長特別著急。 我喊來女兒, 她跟我說:“她就是下午你看到那個同學, 她和她媽媽生氣了, 心情不好, 所以她說去商店我就陪著她一起的, 可是, 她明明說是回家的啊”

我趕緊和這個同學家長私聊了幾句, 跟她說了我知道的所有情況。 剩下也只能安慰幾句, 好在九點多, 終於在單元樓下找到了孩子。

女兒告訴我那個女同學特別討厭自己的媽媽。 而據我所知, 這個女同學是二寶, 她媽媽把她當著寶一樣疼, 為了她辭去了工作, 在家照顧她, 為了她上學方便, 專門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 老公忙, 為了週末帶孩子出去玩方便, 還學了車……

女兒對我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說, 說這個女同學最討厭的就是她媽媽每天說:“要不是為了你, 我就怎麼樣”。

一句話驚醒我, 這句話我對女兒也說過。 我假裝無所謂地問:“這話也是真的, 幹嘛要這麼排斥?”

女兒認真地說:“這話讓人不舒服, 感覺自己特別不好”。

具體怎麼樣不好, 女兒沒有說。 可是, 我在一個心理學家那裡找到了答案。

02

“為了你”這句話, 90%的父母都對孩子說過, 而這句話背後隱藏了什麼, 父母卻沒有去深究, 也正是這被隱藏的東西, 傷害了孩子的內心, 破壞了親子關係。

這句話背後藏著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的形象, 以此來要脅孩子, 達到自己希望的模樣。 卻不知道這句話, 就像一個包袱壓著一個孩子, 讓他們有強烈的負重感, 如果自己做的不夠好, 還有負罪感。 但是, 有的孩子呢, 卻會以叛逆的方式表達反抗。

最常見的一個事例, 就是很多父母在婚姻關係不好的時候, 會為了選擇孩子而湊合過日子。 如果孩子平時做錯了什麼, 他們就抓狂了, 那一句“要不是為了, 我早離婚了”的話, 輕易就說出了口, 而這話的殺傷力, 遠遠要比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要大的許多。

孩子會錯誤地以為, 是自己導致了父母婚姻不幸福, 這種負罪感讓孩子有過重的心裡負擔, 他們會隱藏那個真實的自己, 而去迎合家長。 一個不快樂, 不能在平時生活裡, 有真實狀態的孩子, 在長大以後, 就會變成一個危險的人。

就如新聞中出現的那些人, 刺殺了老師還有室友, 而這些孩子給熟人的一貫印象, 都是老實聽話的好孩子。 其實, 他們內心是壓抑的, 因為要對得起父母的那一句“為了你”, 他們選擇壓制了平常的那些情緒, 卻終有一日, 以洪水爆發的模式“決堤”了。

家長們說這句話的目的呢, 無非就是刺激和鼓勵孩子, 希望他們可以變得更好。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 我們完全可以從別的方面入手。

03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說,而是你怎麼去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家長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根本不需要做無為的嘮叨。

鄭淵潔的父親,面對這個被學校開除的兒子,最成功的教育就是“只做不說”,他不埋怨兒子不聽話,被學校開除了,他帶著他一起讀書,寫故事。正是他這種教育方式,才有了如今的“童話大王”,自己包攬一本雜誌所有的撰文。

聰明的父母,不是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奴隸,一邊做一邊抱怨。而是過好自己的生活,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和榜樣,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孩子。

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去買水果,家長拿了剛上市的草莓,特別新鮮,價格不菲,家長的內心,只想給孩子最好的。孩子卻一再拒絕,一直大哭,指著那些不起眼的蘋果,說要吃蘋果。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這麼捨得為他花錢,孩子卻不領情。

在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家長經常犯錯的錯誤,就是我們經常去以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所謂最好的,而忘了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很多的時候,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所謂“為了你”的犧牲,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

這裡建議家長們轉變一下自己“犧牲者”的形象,在自己給孩子“東西”之前,去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渴望被重視和尊重。不要以一個“獨裁者”的方式,否定孩子的一切想法。

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溝通可以直接點,告訴孩子你期待的是什麼,而不是在他們做錯事情以後,才來抱怨,附帶上自己的付出,導致孩子情緒包袱重。

比如,你希望孩子考試可以認真一些,那麼,在考試前,你就可以明確告訴他,“媽媽希望做完試卷以後,再檢查一遍”。而不是在孩子的成績出來以後,拿著試卷唉聲歎氣地說“你說媽媽為了你每天早起晚睡的,你卻這麼粗心”。

把“為了你”無為犧牲,變成“媽媽希望你這樣做”。當然,只要孩子盡力了,如果結果不是很理想,也要理解他們。

少說多做,給孩子一些空間,也給自己一些餘地,不僅利於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培養,也對孩子的個人發展有更大的好處。扔掉手中那一把“為了你”的劍,因為他不僅刺傷了孩子,也破壞了你和孩子之前的親情。

03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說,而是你怎麼去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家長的行為,孩子都看在眼裡,根本不需要做無為的嘮叨。

鄭淵潔的父親,面對這個被學校開除的兒子,最成功的教育就是“只做不說”,他不埋怨兒子不聽話,被學校開除了,他帶著他一起讀書,寫故事。正是他這種教育方式,才有了如今的“童話大王”,自己包攬一本雜誌所有的撰文。

聰明的父母,不是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奴隸,一邊做一邊抱怨。而是過好自己的生活,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和榜樣,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孩子。

有一個小故事,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去買水果,家長拿了剛上市的草莓,特別新鮮,價格不菲,家長的內心,只想給孩子最好的。孩子卻一再拒絕,一直大哭,指著那些不起眼的蘋果,說要吃蘋果。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這麼捨得為他花錢,孩子卻不領情。

在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家長經常犯錯的錯誤,就是我們經常去以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所謂最好的,而忘了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很多的時候,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所謂“為了你”的犧牲,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

這裡建議家長們轉變一下自己“犧牲者”的形象,在自己給孩子“東西”之前,去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渴望被重視和尊重。不要以一個“獨裁者”的方式,否定孩子的一切想法。

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溝通可以直接點,告訴孩子你期待的是什麼,而不是在他們做錯事情以後,才來抱怨,附帶上自己的付出,導致孩子情緒包袱重。

比如,你希望孩子考試可以認真一些,那麼,在考試前,你就可以明確告訴他,“媽媽希望做完試卷以後,再檢查一遍”。而不是在孩子的成績出來以後,拿著試卷唉聲歎氣地說“你說媽媽為了你每天早起晚睡的,你卻這麼粗心”。

把“為了你”無為犧牲,變成“媽媽希望你這樣做”。當然,只要孩子盡力了,如果結果不是很理想,也要理解他們。

少說多做,給孩子一些空間,也給自己一些餘地,不僅利於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培養,也對孩子的個人發展有更大的好處。扔掉手中那一把“為了你”的劍,因為他不僅刺傷了孩子,也破壞了你和孩子之前的親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