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鄂爾多斯真長臉!1人頂2個北京人,還抹掉了“地球上的一塊疤”

鄂爾多斯真給我長臉——第一次閃過這或許詞語不當的念頭, 是前年在海南三亞逗留的時候, 其時, 大半個中國被霧霾, 我從河南濮陽輾轉到武漢, 才登上了去三亞的航班。 還要到別處去的, 此時對各地大氣品質格外關注。 夜裡, 打開全國城市空氣品質排行榜, 第一個名字是三亞, 第二個名字是海口, 拉薩排第三, 這都在意料之中。 目光停頓在第四名“鄂爾多斯”——意外了, 知道鄂爾多斯名次靠前, 但沒想到它會僅次於拉薩!一陣喜悅不期而至——我真沒看錯鄂爾多斯, 此地真的不負我一番苦心。

鄂爾多斯境內沙漠原貌

現在的鄂爾多斯沙漠披綠裝

鄂爾多斯是什麼地方?中國的”能量之都”, 發電量頂兩個北京;工礦重地, 人均GDP全國第一, 一人頂倆北京人;境內南有毛烏素沙地, 北有庫布其沙漠, 占國土總面積的48%, 乾旱硬梁區和丘陵溝壑區又占了48%, 宜開發土地僅4%……海南、西藏空氣品質好理所當然, 而鄂爾多斯進入前四, 喜劇了。

喜感襲來, 不僅因為優質空氣和地方特點的“大不協調”, 還因為我為摸透鄂爾多斯而付出過艱苦勞動。 隨著我成系統的獨家分析、評述的發佈, 鄂爾多斯動態已經成為驗證本人研究、預測能力的試金石,

鄂爾多斯人也已經將我的研究成果視為當地新文化的組成部分, 從意識深處, 我已經和鄂爾多斯榮辱與共。

鄂爾多斯真給我長臉——這感覺又來了, 這是第二次, 這一次, 是因為聯合國在鄂爾多斯開現場會。 聯合國也就那水準, 和我差不多。

每個知道分子都能夠在思想與表達上達到聯合國的水準, 掂量你村、本城的問題是否也是人類的問題, 是不是與人權進退與人類的智慧生存有關聯, 舍“村族主義”、地方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 像聯合國那樣抱持個“人類主義”, 加點專業精神就可以了。

聯合國為什麼垂青鄂爾多斯?(2017年,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舉行。 )因為鄂爾多斯人抹掉了“地球上的一塊傷疤”, 因為人類在對抗厄運和完美自身的事業中, 需要鄂爾多斯人的堅韌精神與勞動智慧。 尤其世界上依賴旱地為生的那20億人(其中90%來自發展中國家), 更需要鄂爾多斯的經驗與技術。

▲以前的庫布其沙漠腹地

▲如今的庫布其沙漠腹地

現時官方的資料這樣概括鄂爾多斯的治沙成績: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40多年的治理,截至2016年底,鄂爾多斯全市森林資源面積達到了348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從70年代末不足3%,提升到2016年底的26.7%,植被覆蓋率超過80%。生態狀況實現了從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局部大為好轉的歷史性轉變。而前幾年我對該地“綠色程度”的綜合估價是這樣:濃綠之城,淺綠之區。所謂“淺綠”,指的是沙漠、丘陵的綠色尚淺,新生之綠,尚無牢固根基。不過,既便如此,歷史性轉折在這塊土地上已經發生。

鄂爾多斯的荒漠治理成就,不必對聯合國整材料、搞彙報、求關注,地表上的坑坑窪窪、五顏六色,都瞞不過遙感技術和地球觀測組織。親自考察過鄂爾多斯和庫布其沙漠的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7月2日在他的臉書和推特上寫道:“從1988年到2016年,中國庫布其沙漠真是經歷了滄桑巨變”。他表示: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索爾海姆具有一種“反彈琵琶”的思路,他認為鄂爾多斯沙漠綠色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轉變了觀念。“沙漠是一個機遇,而不僅是問題,(鄂爾多斯的)這種獨特的自然觀和生態觀,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們的福祉”。“全球有些地區在飽受沙塵暴肆虐的同時,飽嘗戰亂,極度貧困。如果這些地區沙漠綠色經濟發展得好,不但能夠解決紛爭,促成和平,而且能夠幫助人們擺脫貧困”。厲害了,此議題為《荒漠治理與世界和平》。

鄂爾多斯再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2017年8月21日,《中國對庫布其沙漠的綠化值得世界學習》一文得到了廣泛關注。該刊物在褒揚鄂爾多斯的同時,沒忘記順便打他們國家的現任領導一槍:“聯合國環境署估計,過去50年來庫布其生態恢復項目(該沙漠綠化項目的正式名稱)價值18億美元。在華盛頓正在從其國際承諾中抽身退縮之際,庫布其的轉變正在為中國作為環保領軍者的資歷增光添彩。”“庫布其模式或許無法將所有沙漠都轉變為蔥翠的綠洲,因為它恢復的是近來才退化的土地。但對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卻僅有全球7%耕地、且其27%土地正遭受退化問題的中國來說,事實將證明從庫布其沙漠治理中學到的經驗會成為無價之寶。甘肅、河北、新疆和西藏都在開展類似綠化專案。此外,來自沙特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團隊也在研究庫布其模式的經驗,中國極有可能通過其‘一帶一路’倡議出口其綠化技術。”

聯合國官員和《時代》雜誌,都希望世界上被荒漠化擠壓、傷害的廣大地區,“被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大富之後可以高貴。令鄂爾多斯人達成高貴的,是賦予自己一個崇高理想,承擔一項光榮使命。那是“復古”的理想,所謂使命,就是還原古詩描述的那個歷史場景:風吹草低見牛羊。給世界一片遼闊的優質牧場,複天蒼蒼野茫茫牧歌悠揚之古,持續溫暖全世界,驚訝並歡欣全世界——我說的。而聯合國提供了一個權威的證明:鄂爾多斯人正在通往光榮與高貴的道路上疾行。

我以“鄂爾多斯學”優秀學者自居,沒什麼不好意思,翻檢我寫過的鄂爾多斯專論,連自己也感到有些驚訝,那不是一個媒體評論員的功力可以勝任的,真的好有成就感,“自己佩服自己”。去年,鄂爾多斯的朋友傳來一個讓我感到欣慰的消息:在某個公開場合,“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專委會主任陳育甯教授對我做出評價:黎明對鄂爾多斯的研究很深。

陳育甯,藍色高原上的“康巴什”(老師),他是我這個不知謙虛為何物的人所敬重的先生。我看他最可貴的一點,是實現了一個在中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身份相容——黨內高官兼純粹學者。研究民族史尤其北方民族史及草原學、墾荒史繞不開他,摸底鄂爾多斯,我得從他的研究基礎上開始。

鄂爾多斯原為水草豐美之地,曾讓成吉思汗之讚歎感慨、流連忘行。經長期的墾荒,草場逐步減少、退化,“牧人天堂”的美譽成為歷史。鄂爾多斯真正的環境災難怎麼來的?為什麼一度進入千年來生態最惡劣的時期?陳育甯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發表的《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中告訴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起,“三十多年來由於我們的失誤而造成的沙化面積相當於兩千多年來沙化面積的總和”。

我對鄂爾多斯的研究,從自我糾偏開始。前些年我印象中的鄂爾多斯,是個曾經很窮的富地方,但不是個環境宜人的好地方。煤區的煙塵,沙漠的荒涼,高原的寒冷,肆虐的風暴,牧人的艱辛,似乎都和鄂爾多斯有所關聯,煤城、富礦以及“資源枯竭城市”等地區的某些不良印象,直接轉移或嫁接到了此地。外地人對這裡產生“環境不良”的印象並不奇怪,北京頻頻迎接沙塵暴的那些年,專家們在解釋北京沙塵暴天氣形成原因時一再指出,北京沙塵主要來源地之一,便是鄂爾多斯境內的毛烏素和庫布其沙漠,於是鄂爾多斯總隨著北京沙塵暴新聞的發佈而浪得大名。那時的鄂爾多斯有兩大強項,一是輸出羊絨製品,二是輸出沙塵。別人感覺鄂爾多斯人生活在沙窩裡,很合理的想像呢——你家的沙塵洋洋灑灑跨越千里之遙侵犯北方領空,那你家平時肯定總是一派暴土揚場的光景。

等到進入鄂爾多斯,在空中和地面,都看不到黑煙與沙塵,藍天白雲和明顯好於大部分內陸地區的大氣環境,讓我深感意外。不少遊客納悶,問“煤礦、煤車在哪裡”,身處沙漠腹地的我,也曾問過“沙漠在哪裡”。我意識到個人印象的局限性,知道自己需要“清屏”,在重新認識鄂爾多斯的同時審視自己。進而,我發現鄂爾多斯有太多的特色和新事物,應該是各路人文、社會學者的淘寶之地。

——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藏富於民、實現共富,進入了“新社會”,即“橄欖形社會”。居者有其屋,行者有其車,全民大放債,最安全城市——此四者,為鄂爾多斯進入橄欖形社會的四大標誌。而絕大部分的知識份子,還理解不了這個願無接觸的“新社會”。

——根據產量、儲量、安全生產、技術水準尤其“綠色煤業”等綜合指標,認定鄂爾多斯為“終極版煤都”;綜合比較現有產能、探明儲量、能源氣種類,認定鄂爾多斯乃沉默而毫無疑問的“氣都”,至少相當於十個業已鼓噪成名的“中國氣都”;研究全國電力資料和國家能源戰略,據現有發電量、在建裝機和送電專案、風電和光電資源,認定鄂爾多斯為“將來的電都”,僅在數年內即可超越“中國水電之都”。

另有“鬼城超級品牌說”,“鄂爾多斯從經濟知名到文化知名的轉型升級”,“鄂爾多斯國際化水準”……等等,或逆風發佈時就無可辯駁,或已被近年事實所驗證。

鄂爾多斯取得了絕大部分地區難以企及的經濟、社會成就,不過,我從未將被我認可的那些成就當作鄂爾多斯的首要功績。那樣的話,水準就低了一個檔次,和聯合國有了一定的距離。從聯合國和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那些成就,那都是次要的,不特別起眼,往後排。

鄂爾多斯的“首功”,不是作為軟黃金羊絨產品“溫暖全世界”的業績,並非作為“能源之都”給全國提供巨量能源的貢獻,不是“羊煤土氣電”所能提供、造就的一切,甚至不是以“四大標誌”昭示的橄欖型社會。那些,都了不起,也都被別處所羡慕,但要論此地首功,非“綠色功德”莫屬——倘若沒有這一項功績,我對鄂爾多斯沒一句好話可說。經濟與社會發展連健康都沒了,那還表揚的話,沒學術,良心也大大地壞了。

鄂爾多斯“綠色大市”,造福中華母親河,為京都與華北減災,讓無望荒漠充滿希望。在黑色能源充足之地,儘早為子孫後代形成綠色產業、迴圈產業;在欠帳頗巨、改善生態難度最大的地方,為廣大不宜居住地區、更為“宜人之區”樹立了一個足可學習、借鑒的榜樣。

富民等經濟成就及其多項先進經驗,屬於當地、自治區和本國,而建設“綠色大市”,不僅建設了鄂爾多斯。黃河主要泥沙來源區之一,中國四大沙塵暴源區之一,中國荒漠化嚴重地區之一,而今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地區。鄂爾多斯的泛綠,實乃本土及全體國民的千秋之利,同時,這項事業、這種經驗是世界的,此處發生的財富與智慧,屬於全人類。

世界先進文化,其實樸素、簡單,它尊重人的生存本能、人的生存意志和為生存、進步而萌生的創造力。創造了綠色奇跡的鄂爾多斯勞動者,靠的不是以學歷為記號的文化,也不擅長創作豪言壯語、至理名言。還好,有聯合國和我等,來為鄂爾多斯背書。

(鄂爾多斯)擁有其他大陸地市級區域難得一遇的“全球圍觀價值”,不僅是此地國際化程度的證明,這實實在在的“軟實力”,還是鄂爾多斯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這還是我早先說過的話。以全球圍觀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我早就指出的那個“全球圍觀價值”——它就明擺在今天的鄂爾多斯。

作者

作者:黎明

原標題:黎明: 我和聯合國為什麼如此垂青鄂爾多斯 (受篇幅限制,有刪減)

黎明, 山東人,居河南濮陽,資深專欄作家,凱迪網路首席評論員,uc簽約名家,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現流竄民間各籃球場,業餘寫作和唱歌(歌唱界文章第一,評論界第一歌手)。

▲如今的庫布其沙漠腹地

現時官方的資料這樣概括鄂爾多斯的治沙成績: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40多年的治理,截至2016年底,鄂爾多斯全市森林資源面積達到了348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從70年代末不足3%,提升到2016年底的26.7%,植被覆蓋率超過80%。生態狀況實現了從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局部大為好轉的歷史性轉變。而前幾年我對該地“綠色程度”的綜合估價是這樣:濃綠之城,淺綠之區。所謂“淺綠”,指的是沙漠、丘陵的綠色尚淺,新生之綠,尚無牢固根基。不過,既便如此,歷史性轉折在這塊土地上已經發生。

鄂爾多斯的荒漠治理成就,不必對聯合國整材料、搞彙報、求關注,地表上的坑坑窪窪、五顏六色,都瞞不過遙感技術和地球觀測組織。親自考察過鄂爾多斯和庫布其沙漠的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7月2日在他的臉書和推特上寫道:“從1988年到2016年,中國庫布其沙漠真是經歷了滄桑巨變”。他表示: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索爾海姆具有一種“反彈琵琶”的思路,他認為鄂爾多斯沙漠綠色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轉變了觀念。“沙漠是一個機遇,而不僅是問題,(鄂爾多斯的)這種獨特的自然觀和生態觀,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們的福祉”。“全球有些地區在飽受沙塵暴肆虐的同時,飽嘗戰亂,極度貧困。如果這些地區沙漠綠色經濟發展得好,不但能夠解決紛爭,促成和平,而且能夠幫助人們擺脫貧困”。厲害了,此議題為《荒漠治理與世界和平》。

鄂爾多斯再次登上美國《時代》雜誌。2017年8月21日,《中國對庫布其沙漠的綠化值得世界學習》一文得到了廣泛關注。該刊物在褒揚鄂爾多斯的同時,沒忘記順便打他們國家的現任領導一槍:“聯合國環境署估計,過去50年來庫布其生態恢復項目(該沙漠綠化項目的正式名稱)價值18億美元。在華盛頓正在從其國際承諾中抽身退縮之際,庫布其的轉變正在為中國作為環保領軍者的資歷增光添彩。”“庫布其模式或許無法將所有沙漠都轉變為蔥翠的綠洲,因為它恢復的是近來才退化的土地。但對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卻僅有全球7%耕地、且其27%土地正遭受退化問題的中國來說,事實將證明從庫布其沙漠治理中學到的經驗會成為無價之寶。甘肅、河北、新疆和西藏都在開展類似綠化專案。此外,來自沙特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團隊也在研究庫布其模式的經驗,中國極有可能通過其‘一帶一路’倡議出口其綠化技術。”

聯合國官員和《時代》雜誌,都希望世界上被荒漠化擠壓、傷害的廣大地區,“被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大富之後可以高貴。令鄂爾多斯人達成高貴的,是賦予自己一個崇高理想,承擔一項光榮使命。那是“復古”的理想,所謂使命,就是還原古詩描述的那個歷史場景:風吹草低見牛羊。給世界一片遼闊的優質牧場,複天蒼蒼野茫茫牧歌悠揚之古,持續溫暖全世界,驚訝並歡欣全世界——我說的。而聯合國提供了一個權威的證明:鄂爾多斯人正在通往光榮與高貴的道路上疾行。

我以“鄂爾多斯學”優秀學者自居,沒什麼不好意思,翻檢我寫過的鄂爾多斯專論,連自己也感到有些驚訝,那不是一個媒體評論員的功力可以勝任的,真的好有成就感,“自己佩服自己”。去年,鄂爾多斯的朋友傳來一個讓我感到欣慰的消息:在某個公開場合,“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專委會主任陳育甯教授對我做出評價:黎明對鄂爾多斯的研究很深。

陳育甯,藍色高原上的“康巴什”(老師),他是我這個不知謙虛為何物的人所敬重的先生。我看他最可貴的一點,是實現了一個在中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身份相容——黨內高官兼純粹學者。研究民族史尤其北方民族史及草原學、墾荒史繞不開他,摸底鄂爾多斯,我得從他的研究基礎上開始。

鄂爾多斯原為水草豐美之地,曾讓成吉思汗之讚歎感慨、流連忘行。經長期的墾荒,草場逐步減少、退化,“牧人天堂”的美譽成為歷史。鄂爾多斯真正的環境災難怎麼來的?為什麼一度進入千年來生態最惡劣的時期?陳育甯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發表的《鄂爾多斯地區沙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述論》中告訴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起,“三十多年來由於我們的失誤而造成的沙化面積相當於兩千多年來沙化面積的總和”。

我對鄂爾多斯的研究,從自我糾偏開始。前些年我印象中的鄂爾多斯,是個曾經很窮的富地方,但不是個環境宜人的好地方。煤區的煙塵,沙漠的荒涼,高原的寒冷,肆虐的風暴,牧人的艱辛,似乎都和鄂爾多斯有所關聯,煤城、富礦以及“資源枯竭城市”等地區的某些不良印象,直接轉移或嫁接到了此地。外地人對這裡產生“環境不良”的印象並不奇怪,北京頻頻迎接沙塵暴的那些年,專家們在解釋北京沙塵暴天氣形成原因時一再指出,北京沙塵主要來源地之一,便是鄂爾多斯境內的毛烏素和庫布其沙漠,於是鄂爾多斯總隨著北京沙塵暴新聞的發佈而浪得大名。那時的鄂爾多斯有兩大強項,一是輸出羊絨製品,二是輸出沙塵。別人感覺鄂爾多斯人生活在沙窩裡,很合理的想像呢——你家的沙塵洋洋灑灑跨越千里之遙侵犯北方領空,那你家平時肯定總是一派暴土揚場的光景。

等到進入鄂爾多斯,在空中和地面,都看不到黑煙與沙塵,藍天白雲和明顯好於大部分內陸地區的大氣環境,讓我深感意外。不少遊客納悶,問“煤礦、煤車在哪裡”,身處沙漠腹地的我,也曾問過“沙漠在哪裡”。我意識到個人印象的局限性,知道自己需要“清屏”,在重新認識鄂爾多斯的同時審視自己。進而,我發現鄂爾多斯有太多的特色和新事物,應該是各路人文、社會學者的淘寶之地。

——鄂爾多斯經濟、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藏富於民、實現共富,進入了“新社會”,即“橄欖形社會”。居者有其屋,行者有其車,全民大放債,最安全城市——此四者,為鄂爾多斯進入橄欖形社會的四大標誌。而絕大部分的知識份子,還理解不了這個願無接觸的“新社會”。

——根據產量、儲量、安全生產、技術水準尤其“綠色煤業”等綜合指標,認定鄂爾多斯為“終極版煤都”;綜合比較現有產能、探明儲量、能源氣種類,認定鄂爾多斯乃沉默而毫無疑問的“氣都”,至少相當於十個業已鼓噪成名的“中國氣都”;研究全國電力資料和國家能源戰略,據現有發電量、在建裝機和送電專案、風電和光電資源,認定鄂爾多斯為“將來的電都”,僅在數年內即可超越“中國水電之都”。

另有“鬼城超級品牌說”,“鄂爾多斯從經濟知名到文化知名的轉型升級”,“鄂爾多斯國際化水準”……等等,或逆風發佈時就無可辯駁,或已被近年事實所驗證。

鄂爾多斯取得了絕大部分地區難以企及的經濟、社會成就,不過,我從未將被我認可的那些成就當作鄂爾多斯的首要功績。那樣的話,水準就低了一個檔次,和聯合國有了一定的距離。從聯合國和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那些成就,那都是次要的,不特別起眼,往後排。

鄂爾多斯的“首功”,不是作為軟黃金羊絨產品“溫暖全世界”的業績,並非作為“能源之都”給全國提供巨量能源的貢獻,不是“羊煤土氣電”所能提供、造就的一切,甚至不是以“四大標誌”昭示的橄欖型社會。那些,都了不起,也都被別處所羡慕,但要論此地首功,非“綠色功德”莫屬——倘若沒有這一項功績,我對鄂爾多斯沒一句好話可說。經濟與社會發展連健康都沒了,那還表揚的話,沒學術,良心也大大地壞了。

鄂爾多斯“綠色大市”,造福中華母親河,為京都與華北減災,讓無望荒漠充滿希望。在黑色能源充足之地,儘早為子孫後代形成綠色產業、迴圈產業;在欠帳頗巨、改善生態難度最大的地方,為廣大不宜居住地區、更為“宜人之區”樹立了一個足可學習、借鑒的榜樣。

富民等經濟成就及其多項先進經驗,屬於當地、自治區和本國,而建設“綠色大市”,不僅建設了鄂爾多斯。黃河主要泥沙來源區之一,中國四大沙塵暴源區之一,中國荒漠化嚴重地區之一,而今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地區。鄂爾多斯的泛綠,實乃本土及全體國民的千秋之利,同時,這項事業、這種經驗是世界的,此處發生的財富與智慧,屬於全人類。

世界先進文化,其實樸素、簡單,它尊重人的生存本能、人的生存意志和為生存、進步而萌生的創造力。創造了綠色奇跡的鄂爾多斯勞動者,靠的不是以學歷為記號的文化,也不擅長創作豪言壯語、至理名言。還好,有聯合國和我等,來為鄂爾多斯背書。

(鄂爾多斯)擁有其他大陸地市級區域難得一遇的“全球圍觀價值”,不僅是此地國際化程度的證明,這實實在在的“軟實力”,還是鄂爾多斯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這還是我早先說過的話。以全球圍觀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我早就指出的那個“全球圍觀價值”——它就明擺在今天的鄂爾多斯。

作者

作者:黎明

原標題:黎明: 我和聯合國為什麼如此垂青鄂爾多斯 (受篇幅限制,有刪減)

黎明, 山東人,居河南濮陽,資深專欄作家,凱迪網路首席評論員,uc簽約名家,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現流竄民間各籃球場,業餘寫作和唱歌(歌唱界文章第一,評論界第一歌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