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46所高校將更名,為的是“名分”還是“名利”?

剛進入2018年沒多久, 新一輪高校更名大幕就拉開了。

日前,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正式公佈了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名單, 共有46所高校入選。 其中包括新設本科學校(21所)、更名大學(1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6所)和同層次更名(3所)。 換言之, 2018年有46所高校要變更校名。

但這只是列入專家考察的高校名單, 最終結果還需要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最終評議。

高校熱衷更名, 究竟為了什麼?

有資料顯示, 在2010-2016年期間, 中國有300餘所高校更換了名稱。 這些高校更名的標準路線分為三類:一是逐級升格:職業學院改為學院, 學院再改為大學;二是獨立院校與母體學校脫鉤或更名;三是地域命名的擴大:原本由城市命名的大學改為省字頭,

省字頭再改為方位命名。

據2011年至2016年間的統計, 全國至少有70多所學院“升格”為大學。 此次更名的16所高校, 大多也是此類情況, 如上海電力學院更名為上海電力大學、成都學院更名為成都大學、湖北民族學院更名為湖北民族大學。

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 其校名變動的幅度差異也很大。

“985工程”高校校名穩定性最高, 老校名絕大多數都存活了下來。 “211工程”院校其次, 一般院校校名變動最大。

專家分析稱, 這主要是因為“985”、“211”高校的校名本身已成為良好品牌, 多數高校早已馳名海內外, 高校進入平穩發展期。 在這種情況下, 自然不會輕易變更校名。

一般院校有更名訴求, 是由於這類院校尚處於成長中。 隨著辦學層次的提高,

諸多院校因“專升本”、“學院”升格“大學”校名發生變化;一些院校隨著辦學思路的變化, 校名也發生了改變。

近年來, 高校改名、升級已成一股風潮。 專家認為, 高校“更名潮”的出現, 與政府力量的推動及高校自身的發展訴求不無關係。

一方面, 政府基於教育整盤棋的統籌規劃, 對高等院校重新佈局;另一方面, 不同發展水準的高等院校, 其所享受到的政府和社會資源也差異巨大。 一些高校期待通過更名實現這些目的:吸引考生、提高錄取分數線;提高影響力;學校行政級別上升, 爭取更多的教育經費與資源。

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羅志敏指出, 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 用人單位更傾向于從有名望的大學裡選人用人,

家長和學生也因此把校名看得很重。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 高校自然都希望擁有一個能擴大社會影響力的名字。 “從以往經驗來看, 這被普遍認為是拓展高校發展空間的一條捷徑。 ”

不健康的“更名潮”, 如何遏制?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高校往往看重有無大學的“名分”,期待更名帶來更多的現實紅利。可一窩蜂的更名,也時不時地在高校間引發齟齬。

最有名的例子要屬“川醫”事件。2015年四川瀘州醫學院改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隨即致函教育部表示反對,因為四川大學下屬的華西醫學中心簡稱“川醫”,與瀘州醫學院改名後的簡稱相同。另外,河南許昌學院申請更名河南理工學院、山東濱州學院申請更名山東航空學院也因為類似問題引發過不小爭議。

另外,在追逐更名的過程中,不少高校為達到更名條件,增設學科或專業。這也導致了不少問題的出現,譬如辦學者往往忽視增設的學科或專業是否符合本校定位,反而丟失了原來的辦學特色。

2017年2月,教育部發佈《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檔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於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熊丙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高校辦學應更注重內涵發展,要讓高校安於定位,不在更名上做文章,就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和評價模式,不能把學校按校名分為三六九等,要強調對高等教育的專業評價,形成各類型、各層次高校都能辦出一流水準的辦學環境。

羅志敏表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抓緊在高校名稱使用、更名上做出更細化的規定,把好“入口關”。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嚴格規範更名標準和程式。從長遠來看,還要落實高校辦學品質評價機制、高校資訊公開機制等。

高校更名,如何立規矩?

雖然有這麼多高校提出更名需求,但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更名成功,高等學校的更名在審批和申請程式上也有講究。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實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學校的設立、分立、合併、變更和終止審批 服務指南》,高校應依據學校層次、類型、所設學科類別、規模、教學和科學研究水準以及所在地,使用名實相符的學校名稱。

申請設立(含更名為“大學”)、分立或合併本科學校的,要按照教育部形式審查、專家考察、專家評議、批復做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基本流程辦理。

具體來說,按照教育部規定,接到高校設置申請後,教育部啟動形式審查程式,納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且辦學條件達到設置標準者,經公示後進入高評委專家考察和評議環節。之後,高評委將對照“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設置標準等對擬設置本科學校進行考察和評議,評議結果報經教育部黨組審定並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後,辦理批准檔。

那麼,什麼樣的大學更名才算合理?

羅志敏表示,當一所學校的地位及辦學定位發生了改變、學科專業及人才培養方向發生了顯著變化,都可以考慮更名。同時,當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層次和規格發生了變化,政府政策導向發生了改變,高校也可通過更名這一契機重獲發展空間。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馮玲玲

編輯:郭淩潔

高校往往看重有無大學的“名分”,期待更名帶來更多的現實紅利。可一窩蜂的更名,也時不時地在高校間引發齟齬。

最有名的例子要屬“川醫”事件。2015年四川瀘州醫學院改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隨即致函教育部表示反對,因為四川大學下屬的華西醫學中心簡稱“川醫”,與瀘州醫學院改名後的簡稱相同。另外,河南許昌學院申請更名河南理工學院、山東濱州學院申請更名山東航空學院也因為類似問題引發過不小爭議。

另外,在追逐更名的過程中,不少高校為達到更名條件,增設學科或專業。這也導致了不少問題的出現,譬如辦學者往往忽視增設的學科或專業是否符合本校定位,反而丟失了原來的辦學特色。

2017年2月,教育部發佈《關於“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檔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於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熊丙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高校辦學應更注重內涵發展,要讓高校安於定位,不在更名上做文章,就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和評價模式,不能把學校按校名分為三六九等,要強調對高等教育的專業評價,形成各類型、各層次高校都能辦出一流水準的辦學環境。

羅志敏表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抓緊在高校名稱使用、更名上做出更細化的規定,把好“入口關”。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嚴格規範更名標準和程式。從長遠來看,還要落實高校辦學品質評價機制、高校資訊公開機制等。

高校更名,如何立規矩?

雖然有這麼多高校提出更名需求,但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更名成功,高等學校的更名在審批和申請程式上也有講究。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實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學校的設立、分立、合併、變更和終止審批 服務指南》,高校應依據學校層次、類型、所設學科類別、規模、教學和科學研究水準以及所在地,使用名實相符的學校名稱。

申請設立(含更名為“大學”)、分立或合併本科學校的,要按照教育部形式審查、專家考察、專家評議、批復做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基本流程辦理。

具體來說,按照教育部規定,接到高校設置申請後,教育部啟動形式審查程式,納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且辦學條件達到設置標準者,經公示後進入高評委專家考察和評議環節。之後,高評委將對照“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設置標準等對擬設置本科學校進行考察和評議,評議結果報經教育部黨組審定並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後,辦理批准檔。

那麼,什麼樣的大學更名才算合理?

羅志敏表示,當一所學校的地位及辦學定位發生了改變、學科專業及人才培養方向發生了顯著變化,都可以考慮更名。同時,當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層次和規格發生了變化,政府政策導向發生了改變,高校也可通過更名這一契機重獲發展空間。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馮玲玲

編輯:郭淩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