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渝北篇」一項新技術將引發的“蝴蝶效應”——我區引進“凍幹技術”啟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記

近段時間以來, 一項新技術的引進, 成為撬動渝北現代農業發展的“杠杆”, 該技術為渝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這項技術, 就是位於創新經濟走廊的重慶長龍實業是從國外引進的一項高新加工技術, 被認為是生產高品質脫水食品的最好加工方法。 其原理是在真空狀態下, 利用昇華原理, 使預先凍結的物料中的水分不經過冰的解凍融化過程, 而直接從冰態昇華為水蒸汽被除去, 從而使物料在低溫狀態下被迅速乾燥, 稱為“真空冷凍乾燥”, 簡稱“凍幹”。

談宗華表示, 用此方法生產的食品簡稱為凍幹食品,

避免了傳統乾燥技術帶來的變色、變味、營養成分損失大、複水性差等缺陷, 具有保持原食品形、色、香、味、營養不變、複水性好、重量輕、可常溫貯藏等優點。

因此, 凍幹食品在市場上非常好銷, 其價格比烘乾食品高出了一大頭。 目前, 該公司已成功加工出了檸檬片、臘梅花和柑橘片等凍幹食品, 上市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從“時令鮮銷”到“四季可銷”

長期以來, 我區出產的仙桃、李子、梨子、藍莓、楊梅、草莓等時令水果, 因為季節性和存儲時間較短, 只能集中大量上市, 常會導致水果賤賣的現象發生。

“我種植楊梅有些年頭了, 除了鮮銷和製作楊梅酒外, 還想製作出更多的楊梅產品, 但苦於沒有加工技術,

只能望而卻步。 ”興隆鎮牛皇廟村楊梅種植戶劉福貴告訴記者, 由於缺乏加工技術, 影響了楊梅產業的發展壯大。

在農業產業發展中, 有劉福貴這樣困惑的種植戶很多。 凍幹技術的引進, 使我區農業生產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渝北引進了‘凍幹技術’, 我們種植的楊梅將來就可以不愁銷路了。 ”劉福貴在深入瞭解“凍幹技術”的好處後, 高興得眉開眼笑。 他表示, 由於楊梅鮮果的保存時間較短, 短期內沒有銷售出去就會腐爛, 非常可惜。 有了“凍幹技術”就不愁產品的銷路, 這使他發展產業的信心更足了。

更讓種植戶們興奮的是, “凍幹技術”除了能加工鮮銷水果外, 還能加工中藥材等農產品。 區農委負責人表示, 下一步將依託該項技術擴大農產品“凍幹”加工範圍,

延長更多農產品的銷售週期, 避免集中大量上市導致滯銷的現象發生, 有利於促進農民“倍增計畫”的實施。

從“常規收益”到“增值收益”

“你猜一下, 一斤鮮檸檬到一斤‘凍幹檸檬片’, 價值提升了多少倍呢?”採訪期間, 談宗華給記者出了一道題。

見記者沒有猜中, 談宗華抿嘴一笑:“你想不到吧!價值提升了近3倍。 ”

談宗華說, 目前公司加工的檸檬產自古路鎮長龍集團天估生態農業公司的優質水果基地, 當地生態環境優良, 自然條件好, 檸檬的品質也不錯, 過去由於加工工藝落後, 卻老是賣不起好價錢。 後來在區農委支持下, 引進國內先進水準的生產設備, 按照製藥行業淨化工廠標準建設了果蔬及中藥材真空冷凍乾燥生產線,

對檸檬實施深加工。

“經過‘凍幹技術’深加工的檸檬, 價值至少可提升近3倍。 ”談宗華拿起一片凍幹後的檸檬片自豪地說。

而檸檬的華麗轉身, 是我區大量農產品即將從“普通”變為“新貴”的前兆。

“過去出產的楊梅、檸檬、草莓、柑橘等水果, 因缺少加工環節, 制約了銷售路徑, 現在不一樣了, 通過‘凍幹技術’加工後, 大量的農產品可以變成物美質優的‘工業品’, 能出口銷售到國外去。 ”區農委負責人表示, 我區目前正在鮮果銷售基礎上實施農產品深加工開發, 將通過建設一批航空食品生產線, 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增加農民的種植收益。 同時, 農產品加工變身工業品後, 還可給渝北增加稅收, 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此外, 與重慶的其他區縣相比, 渝北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毗鄰重慶江北國際機場。 區農委負責人表示, 依託引進的“凍幹技術”, 渝北將會讓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變身“航空食品”, 進而走向世界大市場。

採訪手記>>>

讓科技助農跳出

“豐產不豐收”的怪圈

陝西乾縣3000萬斤酥梨賣不出去, 河南、山東千畝蒜薹爛在地裡……去年, 各地農產品滯銷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 從事農業產業的經營者似乎難以逃脫“豐收越多, 損失越重”的尷尬困境。

事實上, 當農產品豐收時, 遇上天氣不利、交通不暢等客觀原因, 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產品只能賤賣, 有的甚至於爛在了地裡。

而“凍幹技術”, 不僅能打破農業產業發展的壁壘, 還能讓農民們跳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 也拓寬了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徑,無疑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好事。

由此看來,要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難,既要在種植上使農業產業化,還要在技術上讓農產品實現深加工,更要在銷售上精心做好大文章,通過三管齊下、共同發力,才能解決增產不增收的大問題。

也拓寬了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徑,無疑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好事。

由此看來,要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難,既要在種植上使農業產業化,還要在技術上讓農產品實現深加工,更要在銷售上精心做好大文章,通過三管齊下、共同發力,才能解決增產不增收的大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