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紮根北京,臺灣青年給出理由

中新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紮根北京, 臺灣青年給出理由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2015年以來, 中國大陸已在南北多地設立50多家兩岸青創基地, 也出臺多項惠及臺胞的政策, 提供生活、工作的多重便利。 如今, 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選擇“西進”, 而北京是他們的首選地之一。

——“真正的發展機會在大陸”

中關村是尋找臺灣年輕人的一大去處, 這個北京曾經的電子商品交易中心, 現已蛻變成知名的創業基地, 聚集不少創業台青。

分別在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大學攻讀本科及碩士學位的林奕伶, 已經“登陸”三個多月, 從臺灣工薪階層投入到北京“雙創”潮中。

研究生畢業後, 林奕伶曾在臺北多家青創企業工作, 還曾任職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臺灣分公司, 收入可觀。 但在她眼裡, 臺灣企業主只會削價競爭, 思維容易被較小的市場束縛, 沒有辦法“做大事”, 也不希望員工進行過多的創新嘗試。

2017年9月, 林奕伶決定離開家鄉, 收到了包括東南亞、大陸公司在內的多份邀請。 一番瞭解後, 她看到北京的青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 與臺灣形成鮮明對比, 毅然選擇了工資水準並不算優渥的中關村創業公社孵化企業。

如今, 在同輩青年因氣候、交通、居住環境等原因對赴北方求職仍有畏懼的情況下, 林奕伶認為, 臺灣更需要有人認識北京市場、擁有在此深耕的經驗。

目前, 她從事財務諮詢工作, 並計畫先在此工作三至五年, 待完整觀察大陸創業市場的運作規律後, 再決定下一步的職業規劃。

——在北京“只要你肯幹、企業就肯給”

同樣在2017年到北京工作的林立偉, 在臺北大學就讀期間曾多次參加交流團、到大陸各地參訪, 還與一位江蘇赴台交換生成為戀人, 至今已五年。 本科畢業後, 他考入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從宏觀角度學習瞭解對岸, 還到上海復旦大學交換了一學期。

服完兵役後, 林立偉去年2月參加了北京市台辦舉辦的交流研習營, 在某中美合資醫院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實習。 結束後, 他與醫院簽訂正式合同, 目前負責化學藥品管理。

據瞭解, 當初研習營中的許多學生都已留下,

在北京醫療、互聯網、保險企業中繼續任職。

說到留在大陸的原因, 這個略帶稚氣的男生很是務實。 他說, 和臺灣職場新人長期維持的“22K”(月收入2.2萬元新臺幣)相比, 在北京“只要你肯幹、企業就肯給”, 每多待一年, 薪資水準的調漲幅度有明顯變化。 此外, 即將畢業的女友也有計劃來北京工作, 兩人共同奮鬥更讓林立偉鞏固了紮根的想法。

——“要將怎麼掙錢的本事帶回去”

多年前, 來自花蓮阿美族群的青年楊品驊偶然到北京雍和宮附近的瑪姬阿米用餐, 對這家風靡京城的藏餐廳著了迷, 遂辭職轉行, 嘗試將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向北推進”。

2017年2月, 他的酒吧在雍和宮旁的五道營開業。 小店內, 不同族群的圖騰元素在牆畫、裝飾品上呈現,

色彩斑斕、獨具一格。

楊品驊說, 臺灣少數民族文化長期囿於島內政治爭鬥且被標籤化, 將其作為噱頭的店鋪多以短期招攬遊客為目的, 加之新鮮感不足, 長期運營往往結果不理想。

“北京對不同文化有包容、開放的姿態, 這裡的人群對沉澱過後的小眾產品特別有感。 ”他希望, 在北京能將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帶向國際。

而商貿平臺不夠健全、缺乏與市場對接通路、人才遴選機制不完整……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在大陸的推廣還處於初期, 面臨諸多挑戰。

除當酒吧老闆外, 這位臺灣政治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還著手一項計畫, 不僅要讓大山裡的年輕人跨過海峽、進入大陸都市, 還説明臺灣少數民族地區的農副產品遠銷大陸各地,

提高鄉親收入。

坐在酒吧裡聊未來規劃, 他設想的不少環節已一一落地成為現實。 在北京打拼十年, 楊品驊非常肯定, 他還將在此繼續紮根。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