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正優秀的職場人,都做到了這一點

01

前幾天和表妹聊天, 得知她找工作遇到了點麻煩。

她之前投廣告公司的簡歷, 發現廣告公司對應屆生的要求, 都是至少要有一年工作經驗。

尤其是國際4A廣告公司, 條件更是高的嚇人。

她的很多同學, 在大三時, 要麼已經在外邊的大公司實習了, 要麼考了商務英語, 不少人都能寫出漂亮的簡歷了。

她直到大四才知道, 簡歷原來是有格式的。

現在看著周圍的朋友都收到了offer, 只有她的簡歷一直石沉大海。

於是開始著急, 慌慌張張地找我要經驗。

讀書時, 沒有事先做好準備, 畢業後, 就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去彌補, 在那些門檻最低的選擇中徘徊。

因為人生中的許多決策和選擇, 都要提前點滿技能, 你才能有選擇的餘地。

02

大四的時候, 陪朋友參加寶潔公司的群面。

其他的面試人都緊張的不行, 很多人甚至拿著自己的簡歷, 不安地在走廊來回走著。

只有她站著和我嘻嘻哈哈, 特別淡定。

我問她:你怎麼都不緊張?

她說:

我提前為這個面試做了很多功課, 事先預想了面試官會問的問題, 所有情況都在腦海中預演過一遍了。

遇到任何一個情況, 我都有相應的對策拿出來, 按照計畫做就好了, 沒什麼好怕的。

我記得一位前輩曾說過:

在職場中, “走一步, 算一步”這樣的思維, 是最不可取的。

成大事的人, 往往都是善於提前做計畫的人。

之前大熱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 羅子君搬家後第一次上班, 在地鐵裡不小心被擠掉了高跟鞋。

她站在地鐵站門口, 孤零零地給賀涵打電話求助, 卻被拒絕了。

晚上吃飯的時候, 賀涵解釋了不去幫她的原因:

實戰之前, 必須預演, 以排除一切意外的可能。

沒有人在乎你所謂的特殊情況, 更沒有人有心情有時間去聽你解釋, 如果出了問題, 那麼就一定是你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好。

賀涵的這段話, 說的就是提前計畫的重要性。 ‍

定一個計畫, 必須把人力、財力、時間, 人事等關係都要預算到。

知道擠地鐵穿高跟鞋不方便, 那就換一雙球鞋;知道上班高峰會遲到, 那就比平時更早起床, 更早出門。

既然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那就做好萬無一失的計畫。

03

除了要懂得事先做好計畫之外, 還要學會將目標分解, 逐一擊破。

大四的時候, 我曾在一家大型外企的市場部實習。

在市場部工作, 需要每天和成堆的資料打交道。

每次接到上司派來的調查任務, 我都頭疼不已, 總覺得自己完成不了, 唉聲歎氣。

但和我一起進公司的夥伴小Q, 卻顯得淡定很多。

不管接到什麼樣的任務, 都不慌不忙, 一點抱怨都沒有, 而且總是能在deadline之前, 將資料完美上交。

有次週六,她回公司拿文件,看見我一個人待在辦公室默默加班,實在忍不住了,主動向我傳授經驗:

你只是被這個工作本身給嚇著了,覺得它太複雜,其實只要你學著把它一點一點拆解,每天按目標做一點,肯定能在deadline前完成。

比如說,要在五天時間內調查某公司十年的資料,你可以將任務拆成2×5,即每天調查兩年的資料。

一針見血。

很多人會被龐大的計畫本身所擊垮,要麼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要麼就拖拖延延,遲遲完成不了。

愛看電視的人都會知道,中間插播的廣告,都會有一個倒數讀秒的設計,這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心理預期,讓我們有信心去等待。

同樣的,工作時把任務分割,這就相當於有了進度條。

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斷地進展,你總會達到你的目標,你會有一個時間估計。

相反的,如果任務沒有分割,整個任務的目標對你來說,就只有兩個狀態——“完成”和“未完成”。

不光是在職場上,在運動場上,這種方法也同樣適用。

日本馬拉松冠軍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曾解釋他的取勝的原因:

每次比賽前,我都會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且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記記下來。

比如第一個標誌物是銀行,第二個標誌物是一顆大樹,第三個標誌物是一個紅房子,就這樣一直記到比賽的終點。

等到真正比賽的時候,我會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刺,等到達一個目標之後,再用相同的速度跑向第二個目標。

這樣一來,不管多遠的賽程,只要分解成幾個小目標,我就可以輕鬆跑完全程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完全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會把目標定在終點線,結果跑不到十幾千米,便疲憊不堪,被眼前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可見,拆解目標後,成功的概率,絕對比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碰壁,要強的多。

04

參加過大學四六級考試的人,應該都會有類似的經歷。

許多人每天拿著厚厚的單詞本背,過了一段時間,你問他單詞背了多少。

大多數人估計還是笑呵呵地回答“abandon”。

你會發現,他們每天背單詞,從來只從第一頁開始,背了忘,忘了再從第一頁開始背。

而那些真正背完整本單詞書的人,則是將任務拆分,比如說用60天的時間,每天背20頁的單詞。

所以,不要畏懼計畫本身的力量,再龐大的計畫,只要巧妙地分割,每天完成一點點,總有一天能實現。

有過面試經驗的人都會知道,HR在面試的時候,總會來個“經典之問”: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因為她們明白:一個明確自己定位、對未來有積極規劃的人,往往具有不可小看的力量。

作者:haruko,精讀主創,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有次週六,她回公司拿文件,看見我一個人待在辦公室默默加班,實在忍不住了,主動向我傳授經驗:

你只是被這個工作本身給嚇著了,覺得它太複雜,其實只要你學著把它一點一點拆解,每天按目標做一點,肯定能在deadline前完成。

比如說,要在五天時間內調查某公司十年的資料,你可以將任務拆成2×5,即每天調查兩年的資料。

一針見血。

很多人會被龐大的計畫本身所擊垮,要麼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要麼就拖拖延延,遲遲完成不了。

愛看電視的人都會知道,中間插播的廣告,都會有一個倒數讀秒的設計,這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心理預期,讓我們有信心去等待。

同樣的,工作時把任務分割,這就相當於有了進度條。

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斷地進展,你總會達到你的目標,你會有一個時間估計。

相反的,如果任務沒有分割,整個任務的目標對你來說,就只有兩個狀態——“完成”和“未完成”。

不光是在職場上,在運動場上,這種方法也同樣適用。

日本馬拉松冠軍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曾解釋他的取勝的原因:

每次比賽前,我都會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一遍,並且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記記下來。

比如第一個標誌物是銀行,第二個標誌物是一顆大樹,第三個標誌物是一個紅房子,就這樣一直記到比賽的終點。

等到真正比賽的時候,我會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刺,等到達一個目標之後,再用相同的速度跑向第二個目標。

這樣一來,不管多遠的賽程,只要分解成幾個小目標,我就可以輕鬆跑完全程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完全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會把目標定在終點線,結果跑不到十幾千米,便疲憊不堪,被眼前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可見,拆解目標後,成功的概率,絕對比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碰壁,要強的多。

04

參加過大學四六級考試的人,應該都會有類似的經歷。

許多人每天拿著厚厚的單詞本背,過了一段時間,你問他單詞背了多少。

大多數人估計還是笑呵呵地回答“abandon”。

你會發現,他們每天背單詞,從來只從第一頁開始,背了忘,忘了再從第一頁開始背。

而那些真正背完整本單詞書的人,則是將任務拆分,比如說用60天的時間,每天背20頁的單詞。

所以,不要畏懼計畫本身的力量,再龐大的計畫,只要巧妙地分割,每天完成一點點,總有一天能實現。

有過面試經驗的人都會知道,HR在面試的時候,總會來個“經典之問”: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因為她們明白:一個明確自己定位、對未來有積極規劃的人,往往具有不可小看的力量。

作者:haruko,精讀主創,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