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手術室:婦產科醫生的另一個陣地!

作者|吳芳

來源|健康安徽HealthyAnhui

早晨8:00, 攝影師來到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時, 這裡已經是一片忙碌。 醫生通道裡陸續抵達的醫生在忙著更換手術服, 患者通道裡, 即將手術的患者也一個接一個被護工們接入。 27個手術室, 8:30後將有27台手術開始, 而這僅僅是今天一天的開始。

每一次手術前都要洗手, 這是手術中心進入手術室的最基本的規矩。

手術的術前準備很複雜, 檢查、麻醉、消毒,

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

手術室內外是兩個世界

進入手術室, 仿佛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裡面都是墨綠色短袖, 沒有喧嘩, 甚至有些寂靜。

準備手術器械、小聲詢問、然後麻醉……一切在靜靜地進行著。

24手術室外, 70歲的朱佳根靜靜地躺在移動擔架上。

朱佳根來自潛山縣, 要做腔鏡直腸手術。 朱佳根有些緊張, 畢竟是第一次做這麼大的手術, 他更希望這次手術後能夠好起來, 這樣兒子和女兒不用為自己擔心, 不再有負擔。

一場耗時10個小時的手術

醫生在等待手術, 即將開始的是一台腹腔鏡輔助下結腸癌根治切除手術。

手術前, 醫生在詳細查看病人的影像。

手術前, 一名醫生在檢查手術器械。

上午8:20, 從趙智偉醫生踏進第22手術室的那一刻開始, 註定了他將在這個手術室站上10個小時,中間不能接電話,不能休息,更不能吃飯,甚至連喝水都沒有時間,而這種情況對心外科醫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累不算,壓力也非常大。

今天是一個患者的心臟搭橋外加大血管手術,期間要將病人的心臟停止跳動一兩個小時,要將血液迴圈移到體外,其複雜程度不是常人可以理解和想像的。和所有大手術一樣,從麻醉師到助手、護士等,十幾個人,分工嚴密,嚴陣以待。

心臟手術特別複雜,趙智偉戴著自己的特殊眼鏡進行工作。

8:30,手術正式開始,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眾多的機器、資料和密密匝匝的管子,嚴密監控著患者的生命指征。

同樣緊張的還有麻醉師魯顯福,麻醉的劑量,什麼時候蘇醒,昏迷多長時間,都有嚴格的控制,從病人進入手術室後,魯顯福就開始跟蹤,瞭解病人病情,手術狀況。“對麻醉師來說,手術的過程就是和主刀醫生配合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細微的地方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釀成事故。”

上午10時許,其他手術室陸陸續續已經完成手術,準備接受下一台手術,而22手術室內,趙智偉和葛建軍等醫生正在緊張之中。中午12:00,其他手術室醫生和護士們已經結束第二台手術,並已經吃完中餐準備第三台手術,22手術室內手術主要環節才剛剛過半。直到下午3點,所有人都已經饑腸轆轆,手術主環節才結束,開始止血。而這個過程,還需要2-3個小時,也只有這個時候,主刀醫生才可能去喝一口水。

下午6點,趙智偉已經在手術臺上站了10個小時。

手術室裡,護士將用過的紗布擺放得整整齊齊,用來清點數位,領取數位與使用數位一定要吻合,以防止遺落在病人身體內。

長達10個小時的手術,一些醫護人員開始顯出疲態。

下午6:30左右,手術結束,病人被送往ICU,此時,趙智偉醫生和助手們已經在手術臺上站了10個多小時。而這僅僅是他們極其普通的一天。

一天83台手術

手術室護士中心螢幕顯示,手術中心27個手術室都在手術。

手術過程的麻醉是手術中特別重要的環節,要求也非常嚴格,任何一點意外和隱瞞都有可能發生意外。已經在手術室工作20多年的麻醉師汪醫生告訴記者,她就曾經遇到病人隱瞞年齡的情況,差點發生意外。她說,一位95歲的老人摔骨折了,需要急診手術,結果去了好幾家醫院,醫院都是藉口老人年齡太大不能手術拒絕接收,後來送到安醫,家人直接說成85歲。“相差10歲,麻醉藥物劑量會有很大的變化,因為相差10歲,老人的身體機能和臟器功能是有很大差別的。幸運的是手術還算順利。”

手術中心有一個專門和患者家屬溝通的視窗,由一塊玻璃隔開,每一次醫生出現,差不多都會引起患者家屬的一陣騷動。

“你的父親是不是有點咳嗽?手術要插管,插管術後肺部感染的可能性就增大,你們要考慮好。” 在手術室患者家屬交流視窗平臺裡,一位元醫生正在跟患者的兒子溝通。像這樣的溝通很重要,在手術開始前甚至手術中經常發生。“不是為了免責,而是為了對病人的生命負責。”

安醫大一附院總共有兩個手術中心。這一天,攝影師所在的手術中心完成了83台手術。其中,時間最短的手術不到半個小時,最長的10個多小時。

攝影師手記:生命之門

這只是安醫大一附院手術室的普普通通的一天,手術83例。83,一個貌似簡單的數字,卻承擔著巨大的責任。

手術時間裡,手術室內除了儀器的滴答聲和手術器械聲,異常安靜。

攝影師在手術室呆了將近12個小時,從跨進手術室大門那一刻,就感覺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而這種感受絕不是溫度的變化。

手術室內,醫生戴著3D眼鏡對一名55歲的婦女進行腎上腺腫瘤手術,旁邊還有一些醫生戴著眼鏡學習。

中午11:20,26手術室外,一名95年出生的孕婦在等待進入手術室接受剖宮產手術,她已經等了1個多小時,她說有些緊張,裡面的手術還沒有結束。

剖宮產手術室內,一名護士在用剪刀剪掉孩子的臍帶,對孩子來說,一生從這裡開始起步。

孩子出生後,一名護士用手彈孩子腳底,讓孩子哭出聲來。

在手術室12小時,同時感受到的還有醫生巨大的體力消耗,一個醫生三台、四台手術連軸轉,一台手術十幾個小時,不能休息和飲食,還不能有絲毫差錯,這無論對誰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但他們依然在堅持。

中午12:34,手術室內,婦科醫生李宏顏(右)簡單午餐後已經做好準備,開始他的第二台手術,而這台手術後,還有一個卵巢癌手術等著他。

整個手術過程,醫生必須特別小心和仔細。

手術中心有一個自己的餐廳,手術的醫生在這裡刷卡就餐,然後繼續下一場手術 。

手術中心的休息室內存放著醫護人員的茶杯,茶杯不允許帶進手術室。

過道裡,一名醫生在通電話,電話被允許帶進手術室,因為手術前和術後有很多工作需要溝通 。

塞姆來自巴基斯坦,是手術室裡唯一的老外醫生。

中午,醫生在沙發上小憩幾分鐘,然後接著手術。

觀察室內,一個孩子術後醒來哭著要媽媽,幾名年輕的護士在哄他。

在攝影師看來,手術室大門隔開的的確是兩個世界。手術室裡面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在給患者手術,常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大門外面,家屬個個心急如焚,總希望有好的消息傳出來,總希望自己的親人痊癒出來。也正是這種過高的期望,常常使得手術室內外成為對立的兩面,從而引發醫患矛盾。

近年來醫患糾紛不斷增加,中國目前的醫療糾紛發生率已與發達國家相當,但暴力傷醫事件卻獨在中國接二連三地發生。

一名懷孕幾個月的護士在等待病人蘇醒。病人手術後被推到觀察室進行蘇醒,幾乎每一個病人都有專門的醫生對接,蘇醒後才被送到病房。

看到家人推出手術室,得知手術順利,一位患者家屬立即給其他等待的親屬打電話報告消息。

手術室大門是一個生命之門。攝影師在手術室12個小時,截取的僅僅是一個片段,但可以說明的是,當今的醫療技術已經越來越發達,醫生也很敬業、很辛苦,也正是這種發達和敬業讓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攀升。然而生命總會有盡頭,因此,當我們在面對醫患矛盾的時候,可能要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一想。多一些理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和睦。

護士中心裡已經做完手術的單子密密匝匝,第二天的手術也在需要提前安排。

註定了他將在這個手術室站上10個小時,中間不能接電話,不能休息,更不能吃飯,甚至連喝水都沒有時間,而這種情況對心外科醫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累不算,壓力也非常大。

今天是一個患者的心臟搭橋外加大血管手術,期間要將病人的心臟停止跳動一兩個小時,要將血液迴圈移到體外,其複雜程度不是常人可以理解和想像的。和所有大手術一樣,從麻醉師到助手、護士等,十幾個人,分工嚴密,嚴陣以待。

心臟手術特別複雜,趙智偉戴著自己的特殊眼鏡進行工作。

8:30,手術正式開始,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眾多的機器、資料和密密匝匝的管子,嚴密監控著患者的生命指征。

同樣緊張的還有麻醉師魯顯福,麻醉的劑量,什麼時候蘇醒,昏迷多長時間,都有嚴格的控制,從病人進入手術室後,魯顯福就開始跟蹤,瞭解病人病情,手術狀況。“對麻醉師來說,手術的過程就是和主刀醫生配合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細微的地方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釀成事故。”

上午10時許,其他手術室陸陸續續已經完成手術,準備接受下一台手術,而22手術室內,趙智偉和葛建軍等醫生正在緊張之中。中午12:00,其他手術室醫生和護士們已經結束第二台手術,並已經吃完中餐準備第三台手術,22手術室內手術主要環節才剛剛過半。直到下午3點,所有人都已經饑腸轆轆,手術主環節才結束,開始止血。而這個過程,還需要2-3個小時,也只有這個時候,主刀醫生才可能去喝一口水。

下午6點,趙智偉已經在手術臺上站了10個小時。

手術室裡,護士將用過的紗布擺放得整整齊齊,用來清點數位,領取數位與使用數位一定要吻合,以防止遺落在病人身體內。

長達10個小時的手術,一些醫護人員開始顯出疲態。

下午6:30左右,手術結束,病人被送往ICU,此時,趙智偉醫生和助手們已經在手術臺上站了10個多小時。而這僅僅是他們極其普通的一天。

一天83台手術

手術室護士中心螢幕顯示,手術中心27個手術室都在手術。

手術過程的麻醉是手術中特別重要的環節,要求也非常嚴格,任何一點意外和隱瞞都有可能發生意外。已經在手術室工作20多年的麻醉師汪醫生告訴記者,她就曾經遇到病人隱瞞年齡的情況,差點發生意外。她說,一位95歲的老人摔骨折了,需要急診手術,結果去了好幾家醫院,醫院都是藉口老人年齡太大不能手術拒絕接收,後來送到安醫,家人直接說成85歲。“相差10歲,麻醉藥物劑量會有很大的變化,因為相差10歲,老人的身體機能和臟器功能是有很大差別的。幸運的是手術還算順利。”

手術中心有一個專門和患者家屬溝通的視窗,由一塊玻璃隔開,每一次醫生出現,差不多都會引起患者家屬的一陣騷動。

“你的父親是不是有點咳嗽?手術要插管,插管術後肺部感染的可能性就增大,你們要考慮好。” 在手術室患者家屬交流視窗平臺裡,一位元醫生正在跟患者的兒子溝通。像這樣的溝通很重要,在手術開始前甚至手術中經常發生。“不是為了免責,而是為了對病人的生命負責。”

安醫大一附院總共有兩個手術中心。這一天,攝影師所在的手術中心完成了83台手術。其中,時間最短的手術不到半個小時,最長的10個多小時。

攝影師手記:生命之門

這只是安醫大一附院手術室的普普通通的一天,手術83例。83,一個貌似簡單的數字,卻承擔著巨大的責任。

手術時間裡,手術室內除了儀器的滴答聲和手術器械聲,異常安靜。

攝影師在手術室呆了將近12個小時,從跨進手術室大門那一刻,就感覺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而這種感受絕不是溫度的變化。

手術室內,醫生戴著3D眼鏡對一名55歲的婦女進行腎上腺腫瘤手術,旁邊還有一些醫生戴著眼鏡學習。

中午11:20,26手術室外,一名95年出生的孕婦在等待進入手術室接受剖宮產手術,她已經等了1個多小時,她說有些緊張,裡面的手術還沒有結束。

剖宮產手術室內,一名護士在用剪刀剪掉孩子的臍帶,對孩子來說,一生從這裡開始起步。

孩子出生後,一名護士用手彈孩子腳底,讓孩子哭出聲來。

在手術室12小時,同時感受到的還有醫生巨大的體力消耗,一個醫生三台、四台手術連軸轉,一台手術十幾個小時,不能休息和飲食,還不能有絲毫差錯,這無論對誰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但他們依然在堅持。

中午12:34,手術室內,婦科醫生李宏顏(右)簡單午餐後已經做好準備,開始他的第二台手術,而這台手術後,還有一個卵巢癌手術等著他。

整個手術過程,醫生必須特別小心和仔細。

手術中心有一個自己的餐廳,手術的醫生在這裡刷卡就餐,然後繼續下一場手術 。

手術中心的休息室內存放著醫護人員的茶杯,茶杯不允許帶進手術室。

過道裡,一名醫生在通電話,電話被允許帶進手術室,因為手術前和術後有很多工作需要溝通 。

塞姆來自巴基斯坦,是手術室裡唯一的老外醫生。

中午,醫生在沙發上小憩幾分鐘,然後接著手術。

觀察室內,一個孩子術後醒來哭著要媽媽,幾名年輕的護士在哄他。

在攝影師看來,手術室大門隔開的的確是兩個世界。手術室裡面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在給患者手術,常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大門外面,家屬個個心急如焚,總希望有好的消息傳出來,總希望自己的親人痊癒出來。也正是這種過高的期望,常常使得手術室內外成為對立的兩面,從而引發醫患矛盾。

近年來醫患糾紛不斷增加,中國目前的醫療糾紛發生率已與發達國家相當,但暴力傷醫事件卻獨在中國接二連三地發生。

一名懷孕幾個月的護士在等待病人蘇醒。病人手術後被推到觀察室進行蘇醒,幾乎每一個病人都有專門的醫生對接,蘇醒後才被送到病房。

看到家人推出手術室,得知手術順利,一位患者家屬立即給其他等待的親屬打電話報告消息。

手術室大門是一個生命之門。攝影師在手術室12個小時,截取的僅僅是一個片段,但可以說明的是,當今的醫療技術已經越來越發達,醫生也很敬業、很辛苦,也正是這種發達和敬業讓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攀升。然而生命總會有盡頭,因此,當我們在面對醫患矛盾的時候,可能要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一想。多一些理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和睦。

護士中心裡已經做完手術的單子密密匝匝,第二天的手術也在需要提前安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