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海信或拿下東芝電視業務,日系彩電僅索尼苦撐,行業格局正重構

[釘科技報導]當下的彩電市場有兩大消息:一是樂視因監管原因放棄了對美國本土最大的電視廠商Vizio的收購, 二是日本老牌科技公司東芝因為巨虧或出售電視業務, 而中國彩電品牌海信是潛在購買方。 從這兩條新聞不難看出, 全球彩電業正處於一個格局重組的關鍵時期, 而中國品牌有可能在格局重塑的過程中, 扮演關鍵角色。

東芝家電業務頻頻出售

拿下東芝有三大利好

東芝要出售電視業務並不奇怪, 因為此前為逆轉巨額虧損, 東芝已先後出售了白電、醫療設備等業務, 而快閃記憶體業務也正在出售的談判中。

實際上, 東芝雖然貴為電視業務的老牌企業, 但近年來的狀況並不樂觀。 2016年4-9月, 東芝的電視業務銷售額同比減少42%, 僅為279億日元, 營業損益為虧損105億日元。 而在2015年底, 東芝就針對電視業務做過一次調整, 減持了與TCL集團合資的液晶電視銷售公司股份,

持股比例從51%降至30%。 此次要出售是東芝電視業務子公司“東芝映射solution”的過半股權, 而業界傳接盤者很可能是中國品牌海信。

在釘科技看來, 海信如拿下東芝電視業務, 有三大利好:

一是提升畫質技術。 海信一直以來對彩電的畫質技術青睞有加, 獨家研發了ULED動態背光分區技術、Hiview Pro畫質引擎晶片等, 而東芝恰好在畫質技術方面也有較為深厚的積累, 其擁有幾百人的研發中心和兩座工廠, 一直專注於畫質晶片和圖像核心演算法等方面, 擁有數千項專利。 如購得東芝電視業務, 顯然會有利於海信提升電視的畫質水準。

二是拓展全球市場。 東芝電視雖然整體境遇不佳, 但在部分國家市場, 東芝電視還有享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

比如, 在日本市場, 東芝電視品牌知名度仍然位居第二, 高於索尼和松下。 如果購得東芝電視業務, 對海信的全球市場拓展大有裨益。

三是鞏固全球前三的地位。 海信是國內的第一大彩電企業, 全球市場位列前三。 但海信與身後TCL、索尼的差距並不大, 而與三星、LG的距離又有些遠。 因此, 要鞏固全球前三的位置, 拉進與三星、LG的距離, 通過資本並購的方式擴大品牌和市場佔有率, 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

對於海信來說, 一方面自身有並購的動力, 另一方面也有拿下東芝的實力。 此前, 海信就已經購得夏普墨西哥的工廠, 並獲得在美洲的品牌使用權。 其在全球擁有12個生產基地, 其中海外生產基地3個;在全球擁有12個研發中心,

其中海外研發中心共7個。

海信電視熱衷海外並購

日系品牌集體沒落

東芝出售包括電視在內的家電業務並不是首次。 2016年, 中國白色家電巨頭美的, 就耗資514億日元收購了東芝80%的白色家電業務股權, 並獲得了40年的品牌授權。 東芝不斷出售家電業務,

折射出的是日系品牌在家電行業的集體沒落。

夏普作為液晶鼻祖, 其電視業務也不佳。 在將墨西哥工廠以及美洲的品牌使用權賣給海信之後, 夏普2016年又以38億美元的價格將電視業務賣給了鴻海集團, 正式放棄了自己運營彩電業務。

再看看另一家日系家電品牌松下。 據報導, 由於長時間處於虧損狀態, 業績低迷, 松下將對多個部門進行裁員, 並有可能將液晶面板生產線出售。 從財報看, 松下預計2016財年的淨利潤為1300億日元, 同比下降20%, 銷售額為7.35萬億日元, 下降4%, 將創2012財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因等離子電視業務的潰敗, 松下2011和2012財年都出現了超過7500億日元的淨虧損, 並一蹶不振到現在。

除了東芝、夏普將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品牌之外, 長虹公司很早就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海爾也收購了三洋的白色家電業務,先鋒電視品牌在中國的使用權也早已賣給了蘇寧。

從目前看,日系品牌中唯有索尼一家在苦苦支撐。索尼家電業務近年來經過一系列調整,出現了向好的態勢,2月初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索尼的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了12.8%;2016財年,索尼各門類電子業務也都按計劃進入到贏利性增長階段。從全球份額看,索尼彩電也位居全球前五,成為5強中唯一的日系品牌。

儘管有索尼的支撐,但日系品牌的集體沒落已是大勢所趨,夏普、松下、三洋、東芝、先鋒等曾經家喻戶曉的品牌,其家電業務都難逃業績下滑被出售的命運。

全球彩電出貨排名

格局重塑中的中國機會

日系品牌以及Vizio這樣的品牌相繼出售,對於中國家電業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有些人會認為,日系品牌等出售的都是他們非核心的業務和資產,中國企業買到的只是一些過時的東西。釘科技認為,這樣的評價並不客觀。

首先,利用資本杠杆擴大知名度和市場滲透率是很經濟的選擇。聯想購得IBM的PC業務,加速了聯想的國際化征程;TCL購得的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到現在都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系品牌的業務低迷期拿下他們的品牌、工廠和技術資源,實際上是找到了一塊價值窪地,應該毫不猶豫拿下並好好利用。

其次,加強終端市場的能力建設仍具有很大的價值。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等終端市場,從現在看,並非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屬於低價值的領域。即便是智慧化的IOT時代或AI普及的新科技時代,終端都是與消費者直接聯繫和交互的載體,也是資料、業務、服務等內容和應用的載體,終端的價值一直都存在且會愈發重要。因此,中國品牌通過並購等手段加強終端市場的全球能力,既不過時,也不冒失。

最後,並購讓中國品牌創新的基礎更扎實。從目前看,中國品牌在並購的過程中,除了品牌資源之外,一般還會購得工廠、專利和研發機構等,而盤活這些資源,有利於消化吸收再創新,一些在日系品牌手中看似無用的資源到中國品牌手中有可能發揮更大的效能。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包括家電業在內的很多行業都在重塑競爭格局,海信、海爾們應該抓住這一的機會,扮演推動格局重塑的重要力量。

長虹公司很早就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海爾也收購了三洋的白色家電業務,先鋒電視品牌在中國的使用權也早已賣給了蘇寧。

從目前看,日系品牌中唯有索尼一家在苦苦支撐。索尼家電業務近年來經過一系列調整,出現了向好的態勢,2月初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索尼的中國市場銷售額增長了12.8%;2016財年,索尼各門類電子業務也都按計劃進入到贏利性增長階段。從全球份額看,索尼彩電也位居全球前五,成為5強中唯一的日系品牌。

儘管有索尼的支撐,但日系品牌的集體沒落已是大勢所趨,夏普、松下、三洋、東芝、先鋒等曾經家喻戶曉的品牌,其家電業務都難逃業績下滑被出售的命運。

全球彩電出貨排名

格局重塑中的中國機會

日系品牌以及Vizio這樣的品牌相繼出售,對於中國家電業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有些人會認為,日系品牌等出售的都是他們非核心的業務和資產,中國企業買到的只是一些過時的東西。釘科技認為,這樣的評價並不客觀。

首先,利用資本杠杆擴大知名度和市場滲透率是很經濟的選擇。聯想購得IBM的PC業務,加速了聯想的國際化征程;TCL購得的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到現在都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系品牌的業務低迷期拿下他們的品牌、工廠和技術資源,實際上是找到了一塊價值窪地,應該毫不猶豫拿下並好好利用。

其次,加強終端市場的能力建設仍具有很大的價值。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等終端市場,從現在看,並非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屬於低價值的領域。即便是智慧化的IOT時代或AI普及的新科技時代,終端都是與消費者直接聯繫和交互的載體,也是資料、業務、服務等內容和應用的載體,終端的價值一直都存在且會愈發重要。因此,中國品牌通過並購等手段加強終端市場的全球能力,既不過時,也不冒失。

最後,並購讓中國品牌創新的基礎更扎實。從目前看,中國品牌在並購的過程中,除了品牌資源之外,一般還會購得工廠、專利和研發機構等,而盤活這些資源,有利於消化吸收再創新,一些在日系品牌手中看似無用的資源到中國品牌手中有可能發揮更大的效能。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包括家電業在內的很多行業都在重塑競爭格局,海信、海爾們應該抓住這一的機會,扮演推動格局重塑的重要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