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交作業的學生原本令她十分厭惡,直到讀了《教育導報》的一篇文章……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有些課文, 我特別喜歡上, 開學後, 我迫不及待, 甚至想打破教學總計畫提前上, 上到那些課時, 我眉飛色舞,

口若懸河。 當然, 也有覺得難以把控, 產生莫名不安的課, 上過幾天後, 我還情緒低落。

有的學生我特別喜歡, 課堂上, 我總多看他們幾眼, 課外也會額外關注, 來問問題, 我問一答十。 我原來十分厭惡不交作業的學生, 只要累計幾次, 我就會毫不猶豫給他們貼上朽木不可雕的標籤, 我找他, 總是掛著臉, 他來找我, 我總是語氣生硬, 草草打發。

哪年哪月哪日, 我記不清了, 大約是二十年前, 《教育導報》一篇文章深深打動我, 消除了我的成見。

那是一篇充滿濃濃學院氣的學術文章, 作者應該是一位研究教育學或心理學的專家。 可能是作者研究得太過精細, 論證太過嚴密, 案例太過生動, 也許是觸發到我內心深處隱隱的痛。 作者對小學生未交作業的心理、生理、家庭、學業因素分析是那麼透徹,

以致於當時身為教書育人十多年老師的我, 對自己小學時, 因未交作業, 上學路上步履沉重, 坐在教室裡的恐慌不安, 面對老師嚴厲批評那種百口莫辯的委屈都歷歷在目。

我清楚記得, 放下報紙, 我不由自主走出辦公室, 在學校操場上走了好幾圈, 反復掂量報紙上話:作業只是加強鞏固認知的一個重要手段, 並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原來, 就像活踹亂跳的孩子偶爾傷風感冒。 因種種原因, 一次兩次沒有交作業既不是學習習慣也不是行為品德不好, 甚至與學習成績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從此以後, 面對未交作業, 我大致能按照報紙的支招, 找出原因, 有效彌補。

學生因故沒交作業對我傷害從此清除。

每星期有讓我牽掛的四天, 因為週二四五六出版的《教育導報》如約來到我們學校。 我到閱覽室找到《教育導報》, 特別是報上的探索欄中“學科探索”, “教育機智”, 教研欄中的“教研管見”, 讀書欄中“教師書苑”“深度”, “話題”等幾個專欄, 我視為良師益友, 都用心流覽。 我甚至還給報紙的副刊“綠原”欄投過幾次稿。

寒暑假一結束, 我會把假期的落下沒看到的都找來, 翻看一下。 有時還把報紙從閱覽室借到辦公室仔細閱讀。 同事取笑我, 說, 現在是電子閱讀時代, 還有誰瞅報紙呢?是的, 儘管我的手機和電腦的我的最愛裡收藏了http://jydb.scedumedia.com《教育導報》電子版, 微信訂閱號也訂了“教育導報1988”。 我還是理直氣壯地反駁了他:“儘管電子閱讀能看到幾乎想看到的任何資料,

你讀到會心處, 把報紙抖得沙沙響, 電腦能做到嗎?有了讓你強烈共鳴或有感而發的文章, 你掩卷長歎, 或把報紙重重扔在桌子上, 拳頭擂得山響, 手機能做到嗎?”同事怔怔看了我好一會, 搖搖頭, 大笑, 說, “那倒是, 還真做不到。 ”

我愛《教育導報》。

作者:安徽省全椒縣武崗學校 蔣傳珍

編輯 | 劉小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