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資料告訴你丨北京上班族的“三宗罪”

北京很大, 大得可以容下所有人的野心和夢想;北京很小, 小得容不下一個人的孤獨和淚水。 在這裡, 繁華與殘酷同在, 挑戰與機遇並存。

每天, 無數懷揣夢想的人向這裡彙聚, 每天, 也有無數不堪重負的人從這裡逃離。 這座天子腳下的城市, 像一個巨大的舞臺, 永遠有人剛剛登場, 也永遠有人剛剛離開。

視頻《大資料告訴你:北京人上班有多難?》

視頻用視覺化呈現了北京上班族的通勤流動情況:整座城市像一個龐然大物, 機場, 車站是巨人體內的重要器官, 縱橫交錯的馬路是體內密佈的血管, 人們像一個個微小的細胞, 被裹挾著迅速運往各地。

北京早高峰通勤流動圖(滴滴資料)

北京晚高峰通勤流動圖(滴滴資料)

上面的兩張動態圖,

分別截取了早八點和晚六點時段的20分鐘內, 北京上班族使用滴滴出行的通勤流動示意圖。 早高峰的通勤車流如水滴般由四面八方向北京中心城區湧入, 到了晚高峰則恰恰相反, “水滴”從中心城區向週邊地區四散開來。

早出晚歸, 兩點一線, 上班族的生活已簡化成一條單行軌道, 除了單調, 每位上班族還每天飽受“三宗罪”的困擾。

職住分離, 是北京城市結構的明顯特徵。 北京常住人口有一半以上住在五環以外, 回龍觀、天通苑、門頭溝、通州、燕郊和大興是上班族的主要居住區域, 而就業區則主要集中於中關村、西二旗、望京和國貿這4大區域。 工作區和居住區的明顯分割, 使得北京通勤距離和時間都排在全國第一,

據統計, 北京上班族平均通勤時間52分鐘, 平均通勤距離19.2公里。

▲圖:北京市主要居住區

職住分離也是住房由單位分配到市場化的必然結果。 從90年代起, 中國各城市經歷了激烈的制度轉型和空間重構, 伴隨著城市的激烈變革和擴張, 從前“前場後院”的職住接近格局被打破,

就業、居住空間被不斷拉長, 導致上班族的通勤距離和通勤時間不斷延長。

表1 北京各居住區早高峰通勤對比

上表詳細分析了幾個居住區的早高峰通勤特徵。 “熱度指數”是指日均早高峰通勤人次, 採用了最大值標準化的計算方法。 “平均距離”和“平均耗時”分別是早高峰訂單距離和耗時的中位數。在通勤熱度上,通州足足領先第二名回龍觀0.36,是北京最集中的生活居住區。燕郊和房山因地理位置較偏,在早高峰通勤距離更遠、耗時更久。

上班族從四面八方趕往中關村、望京、國貿上班

對於上班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家在北京這頭,而公司在北京那頭,每天都跟隨浩蕩蟻族大軍,跨越迢迢路遠,從一頭到另一頭。

“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這樣的生活對於蝸居北京的北漂來說實屬無奈選擇,在“公司離家近”“房價(租金)低”兩個互相矛盾的訴求面前,囊中羞澀的蟻族們不得向房價妥協,房價讓人絕望,只好兩點一線奔忙。

2017年交通擁堵損失排行

作為“首堵”,北京路況的擁堵情況名不虛傳。根據《2017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北京的高峰擁堵延長指數(市民高峰擁堵時期所花費的時間與暢通時期所花費的時間的比值)為2.033,僅次於濟南的2.067,位居全國第二。但是北京居民的平均時薪較高,時間更為“值錢”,導致 2017年耗在路上的時間換算成人民幣的話足夠給每個人買一台 iPhone 8Plus,還得是 256G 的。

由上圖可見,工作日早晚高峰主要交通幹道幾乎全軍覆沒,二環、三環是擁堵重災區,特別是二環,除了南部環路外,工作日從早上7點一直堵到晚上8點,從東堵到北,從白堵到黑。

由於北京東部有燕郊、通州等廣闊居住區域,北部天通苑、回龍觀、昌平一帶也是上班族的通勤腹地,而朝陽區是北京最主要的就業區域,因此東部的主幹道最為擁堵,從二環到六環,東部和北部環路都明顯比其他方向的路段擁堵程度更高。

另外,幾條高速公路:京開高速(西紅門南橋-菜戶營橋)、京承高速(來廣營橋-三環)、京滬高速(大羊坊橋-分鐘寺橋)由於承擔了從東、南到市中心的大批上班族,工作日的早高峰也嚴重擁堵。

▲北京主幹道如同血管,部門路段早晚高峰定時“梗塞”

北京的交通為何如此擁堵?通過衛星地圖對比其他國家城市的俯瞰圖可以發現其中端倪:

巴黎與華盛頓的街道縱橫交錯幾乎無法統計,而東京雖然從表面上看來密密麻麻的都是房子,但其間的細小道路卻佈滿了整個畫面。而北京是以社區和大院為單位的,無論是居民社區還是企業的廠房寫字樓,都極其熱衷於圈地皮作為他們的獨佔資產,不得輕易路過。導致北京雖然主幹道的寬度要大於上面那些大城市,但總體道路面積卻遠遠小於前者。

如果說馬路是城市的動脈,那密佈的地鐵就構成了城市靜脈。北京有18路地鐵,工作日客運量約1269.43萬人次,希臘人口不到1200萬,也就是說北京地鐵一天能運走一個希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也就是說,按每人每天乘坐2次地鐵計算,每天全市有接近30%的人乘坐地鐵出行。如果只計算上班族中乘坐地鐵的人數,這一比例會更高。

“人進去,相片出來;餅乾進去,麵粉出來。”這是人們對北京地鐵擁擠程度的形象描寫。通常用滿載率表示地鐵的擁擠程度,當滿載率達到80%,乘客想要進車廂就需要外面人推一把,而北京滿載率超過100%的地鐵有9條,最擁擠的是10號線,工作日客運量約170萬人次,滿載率最高甚至達到了144%,相當於每平方米擠進了7、8個人,每個車廂都擠成沙丁魚罐頭。

京城居大不易,你也一定能從繽紛的視覺化中尋找到自己的痕跡吧,那個為生活工作奔忙的你,不也正每天行走在都市的高樓廣廈,穿梭于人群的熙來攘往中嗎?

週末話題:

若能擇一城終老,你會選那座城市?

北上廣一線城市——大城盛市,機遇與挑戰並存

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宜居宜業,風景這邊獨好

三四線小城市——歲月靜好,安享小城生活

鄉村田園生活——落戶山水,尋找詩和遠方

鄉村田園生活——落戶山水,尋找詩和遠方

“平均距離”和“平均耗時”分別是早高峰訂單距離和耗時的中位數。在通勤熱度上,通州足足領先第二名回龍觀0.36,是北京最集中的生活居住區。燕郊和房山因地理位置較偏,在早高峰通勤距離更遠、耗時更久。

上班族從四面八方趕往中關村、望京、國貿上班

對於上班族,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家在北京這頭,而公司在北京那頭,每天都跟隨浩蕩蟻族大軍,跨越迢迢路遠,從一頭到另一頭。

“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這樣的生活對於蝸居北京的北漂來說實屬無奈選擇,在“公司離家近”“房價(租金)低”兩個互相矛盾的訴求面前,囊中羞澀的蟻族們不得向房價妥協,房價讓人絕望,只好兩點一線奔忙。

2017年交通擁堵損失排行

作為“首堵”,北京路況的擁堵情況名不虛傳。根據《2017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北京的高峰擁堵延長指數(市民高峰擁堵時期所花費的時間與暢通時期所花費的時間的比值)為2.033,僅次於濟南的2.067,位居全國第二。但是北京居民的平均時薪較高,時間更為“值錢”,導致 2017年耗在路上的時間換算成人民幣的話足夠給每個人買一台 iPhone 8Plus,還得是 256G 的。

由上圖可見,工作日早晚高峰主要交通幹道幾乎全軍覆沒,二環、三環是擁堵重災區,特別是二環,除了南部環路外,工作日從早上7點一直堵到晚上8點,從東堵到北,從白堵到黑。

由於北京東部有燕郊、通州等廣闊居住區域,北部天通苑、回龍觀、昌平一帶也是上班族的通勤腹地,而朝陽區是北京最主要的就業區域,因此東部的主幹道最為擁堵,從二環到六環,東部和北部環路都明顯比其他方向的路段擁堵程度更高。

另外,幾條高速公路:京開高速(西紅門南橋-菜戶營橋)、京承高速(來廣營橋-三環)、京滬高速(大羊坊橋-分鐘寺橋)由於承擔了從東、南到市中心的大批上班族,工作日的早高峰也嚴重擁堵。

▲北京主幹道如同血管,部門路段早晚高峰定時“梗塞”

北京的交通為何如此擁堵?通過衛星地圖對比其他國家城市的俯瞰圖可以發現其中端倪:

巴黎與華盛頓的街道縱橫交錯幾乎無法統計,而東京雖然從表面上看來密密麻麻的都是房子,但其間的細小道路卻佈滿了整個畫面。而北京是以社區和大院為單位的,無論是居民社區還是企業的廠房寫字樓,都極其熱衷於圈地皮作為他們的獨佔資產,不得輕易路過。導致北京雖然主幹道的寬度要大於上面那些大城市,但總體道路面積卻遠遠小於前者。

如果說馬路是城市的動脈,那密佈的地鐵就構成了城市靜脈。北京有18路地鐵,工作日客運量約1269.43萬人次,希臘人口不到1200萬,也就是說北京地鐵一天能運走一個希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也就是說,按每人每天乘坐2次地鐵計算,每天全市有接近30%的人乘坐地鐵出行。如果只計算上班族中乘坐地鐵的人數,這一比例會更高。

“人進去,相片出來;餅乾進去,麵粉出來。”這是人們對北京地鐵擁擠程度的形象描寫。通常用滿載率表示地鐵的擁擠程度,當滿載率達到80%,乘客想要進車廂就需要外面人推一把,而北京滿載率超過100%的地鐵有9條,最擁擠的是10號線,工作日客運量約170萬人次,滿載率最高甚至達到了144%,相當於每平方米擠進了7、8個人,每個車廂都擠成沙丁魚罐頭。

京城居大不易,你也一定能從繽紛的視覺化中尋找到自己的痕跡吧,那個為生活工作奔忙的你,不也正每天行走在都市的高樓廣廈,穿梭于人群的熙來攘往中嗎?

週末話題:

若能擇一城終老,你會選那座城市?

北上廣一線城市——大城盛市,機遇與挑戰並存

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宜居宜業,風景這邊獨好

三四線小城市——歲月靜好,安享小城生活

鄉村田園生活——落戶山水,尋找詩和遠方

鄉村田園生活——落戶山水,尋找詩和遠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