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千世界,探訪敕建天寧寺舍利塔

天寧寺

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北濱河路西側的前街上, 一座巍峨的古塔屹立其中, 它身處於一座古生古色的寺廟之中, 這個寺叫做敕建天寧寺。

天甯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 初名光林寺。 隋代仁壽年間光林寺改名弘業寺。 相傳隋文帝未稱帝時, 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 他登上帝位後, 在仁壽年間將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 法門寺、天寧寺均為其一。 仁壽二年(西元602年)佛舍利入塔。 這裡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佛家聖地, 香火綿延了數年。

今天天氣極好, 萬不可放過這個拍塔的好機會,

老樣子咱今天用照片展現寶塔的莊嚴和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座標:北京, 天寧寺。

這裡是北京系列之天寧寺舍利塔 。

接著聊這裡的前世今生。 遼代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西元1119—1120年), 於寺內建八角十三層舍利磚塔, 建塔歷時十個月,

其造型取《華嚴經》經義。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 此人於保大年間(西元1122年)稱帝, 帝號:天賜皇帝。 但僅三個月而死, 此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念。 此塔的建築師是寇世英、寇世興。 金代(西元1115—1234年), 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 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裡, 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 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時此寺修建得更為輝煌, 並改名為大萬安寺。

元朝末年, 天寧寺遭到滅頂之災, 整座寺廟隨豪華的金中都毀於兵火, 僅餘孤塔, 煢孑無依。 明朝永樂元年, 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廟, 依遼代原狀更換舍利塔基座磚雕,

擴大寺廟規模。 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廣孝, 不要爵位封號, 退隱雙塔慶壽寺, 後來移居天寧寺。 天甯寺西北角, 曾有一處院落, 名為宗師府, 即為姚廣孝所居之所。

明宣德十年更名天寧寺, 明正統十年改稱廣善戒壇,

不久, 又恢復天寧寺舊名。 明正德十年和嘉靖三年兩度修繕天寧寺, 整修一新的天寧寺規模宏大。 塔後有大覺殿和廣善戒壇, 西北處有宗師府。 明末天寧寺再毀。

清初時塔頂坍塌。 康熙二十一年重建天寧寺。 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天寧寺, 寺中心為遼代舍利塔, 將遼代鐵塔刹改為磚砌寶頂。塔前為山門、接引佛殿、東西配殿,塔後為三大士殿、戒壇、東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再次修繕天寧寺,使天寧寺門廡殿宇齋堂規制一新,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跡。

接下來是重點,舍利塔。

天寧寺舍利塔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磚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臺上。大平臺上是兩層八角形平臺塔基,塔基上為雕有蓮花、獅頭、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蓮花座。

蓮花塔座上為高大的塔門層,塔門層以上為十三層密簷塔層。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一般為皇家特許。天寧寺塔上過去每層還懸掛有銅塔鈴,迎風作響,悠揚悅耳,聲聞數裡,到清代銅鈴漸落。

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西元1083年)。天甯寺塔塔高57.8米,為八角十三層簷密簷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簷、塔頂、寶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個壺門形龕,內雕獅頭。上層略內收,每面為5個壺門形龕,內浮雕坐佛,上下層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仰蓮座共3層,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設有半圓形券門,門兩邊雕有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雕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簷逐層收減,呈現出豐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體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

在須彌座束腰部位的壼門雕有獅獸頭,間柱上浮雕纏枝蓮紋,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須彌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壼門內雕刻坐佛像,間柱及轉角處均雕有金剛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欄、鬥栱均仿木結構,再上施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門,門側磚雕天王像。餘之四面為直欞窗,窗側磚雕菩薩像,形象生動,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塔簷為飛簷疊栱十三層,逐層收迭,使塔的外輪廓形成緩和弧線。每層塔簷下施仿木結構的雙抄磚雕鬥栱。塔頂用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承寶珠。

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簷磚塔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同時該塔又是研究遼代南京(今稱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

望著眼前的舍利塔,不由的感覺時間在指尖的流逝,

多少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在這裡也留下墨蹟。

一如清代的查嗣栗所做的《塔燈》

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雲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將遼代鐵塔刹改為磚砌寶頂。塔前為山門、接引佛殿、東西配殿,塔後為三大士殿、戒壇、東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再次修繕天寧寺,使天寧寺門廡殿宇齋堂規制一新,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跡。

接下來是重點,舍利塔。

天寧寺舍利塔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磚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臺上。大平臺上是兩層八角形平臺塔基,塔基上為雕有蓮花、獅頭、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蓮花座。

蓮花塔座上為高大的塔門層,塔門層以上為十三層密簷塔層。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一般為皇家特許。天寧寺塔上過去每層還懸掛有銅塔鈴,迎風作響,悠揚悅耳,聲聞數裡,到清代銅鈴漸落。

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築。據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西元1083年)。天甯寺塔塔高57.8米,為八角十三層簷密簷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簷、塔頂、寶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個壺門形龕,內雕獅頭。上層略內收,每面為5個壺門形龕,內浮雕坐佛,上下層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仰蓮座共3層,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設有半圓形券門,門兩邊雕有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雕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簷逐層收減,呈現出豐富有力的卷刹。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體現了遼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

在須彌座束腰部位的壼門雕有獅獸頭,間柱上浮雕纏枝蓮紋,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須彌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壼門內雕刻坐佛像,間柱及轉角處均雕有金剛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欄、鬥栱均仿木結構,再上施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門,門側磚雕天王像。餘之四面為直欞窗,窗側磚雕菩薩像,形象生動,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塔簷為飛簷疊栱十三層,逐層收迭,使塔的外輪廓形成緩和弧線。每層塔簷下施仿木結構的雙抄磚雕鬥栱。塔頂用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承寶珠。

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簷磚塔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同時該塔又是研究遼代南京(今稱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

望著眼前的舍利塔,不由的感覺時間在指尖的流逝,

多少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在這裡也留下墨蹟。

一如清代的查嗣栗所做的《塔燈》

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雲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