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河南日報|2018河南兩會特刊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代表委員熱議污染防治攻堅

河南日報記者趙力文

生態環境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實施藍天、清水、淨土行動,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 這些涉及改善環境的內容, 引起代表、委員的極大關注。

增添福祉的務實之舉

省人大代表、平頂山市市長張雷明說,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 也是為人民群眾增添福祉的務實之舉。

張雷明認為, 在堅持鐵腕治汙的同時, 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為實現更高層次轉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平頂山市將設立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工業綠色發展基金, 對工業企業綠色發展進行獎補。 對照國際先進標準制定獎勵政策, 支持煤炭、鋼鐵、水泥、焦化、電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企業實行超低排放改造, 積極創建全省工業清潔生產試點城市。

省政協委員、省環保廳輻射環境管理處處長郜國玉說, 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 “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履責、公眾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已經初具雛形。 人民群眾對改善環境的訴求日益強烈, 國家對大氣、水、土壤的考核會越來越嚴, 污染防治攻堅是持久戰,

越到後頭, 攻堅難度越大。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持續發力、克難攻堅, 改善環境品質。

讓防治成果可持續化

省政協委員、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教授于魯冀表示, 如何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 讓防治成果可持續化, 是值得思考的。 治管並重、精准施策、實現科學管理, 方能實現環境持續改善。 在城市規劃上, 有關部門要充分考慮發展中的環境容量等因素, 比如管網建設、城市風道、森林綠地等, 讓城市發展更美麗更生態。

于魯冀是一名水處理專家。 他舉例說, 隨著城鎮化加快, 更多人口進入城市, 隨之而來的是城市汙水處理量增加。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 也就意味著新增160萬人口進入城市,

每天就要多產生30萬噸生活污水量, 城市汙水處理能力一定要跟上。

省政協委員、開封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霍傳富說, 去年的污染防治攻堅行動中, 關閉了很多工藝水準低、污染重、防治差的“散亂汙”企業, 樹立起了正確的發展導向。 他呼籲所有企業將環境保護作為生產經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將生態環境影響盡可能削減到最低, 將環境保護與生產經營同設計、同施工、同運轉, 真正擔負起企業環保責任。

環保產業迎來新機遇

“近年來, 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的重視, 環保產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誠睿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義彪說,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省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具體目標,

這為我們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下一步將圍繞鄉鎮汙水處理推出智慧化小型水污染處理設備, 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貢獻。

省人大代表、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劉長義表示, 2018年, 公司將繼續全力服務大氣污染防治攻堅, 積極配合火電機組關停, 加快配套電網工程建設, 在交通、工業、商業、居民生活等領域廣泛推進電能替代, 擴大清潔能源消納空間。

“城市垃圾也是資源。 ”省人大代表、天能集團(濮陽)迴圈經濟產業園總經理韓峰說, 必須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我們是做新能源電池回收處理的, 可以實現廢舊電池的回收再利用。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 亟待建立廢舊電腦、廢舊手機等物品的迴圈利用體系。

一場特殊的“聯席會”

河南日報記者劉亞輝

1月26日上午8點多, 早早趕到省人民會堂的省人大代表魯玉, 在走廊裡等到了前來列席會議的省政協委員潘偉斌。

這次見面, 緣于魯玉帶來的一份建議。 作為永城市芒碭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她非常關注永城的文化古跡, 特別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在永城的遺存。 到有關部門調研、進行實地查看、請教考古專家……為寫好關於保護大運河的建議, 魯玉來開會前做了很多“功課”。 看到政府工作報告裡明確提出要“啟動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規劃”, 魯玉深感振奮的同時, 想修改完善自己建議的內容, 請省裡的專家再把把脈。

25日有人向魯玉推薦了潘偉斌。 潘偉斌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室副主任,他還有一個更能體現專業水準的頭銜——曹操高陵考古隊隊長。正好第二天代表委員都要去參加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大會,魯玉覺得是當面向潘偉斌請教的好機會。

兩人一見面,潘偉斌就說:“我去年對大運河河南段做過調研,還在省政協月協商座談會上作了專題發言。”對於大運河遺址保護開發中的問題,潘偉斌直指要害:“咱們河南段的大運河,遺跡大多埋藏在地下,考古、保護、利用都很困難。”

“您認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大運河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撐起了盛唐繁榮了大宋。發掘好、保護好、利用好這一文化遺產,可以讓大家直觀地體驗到咱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潘偉斌認為,目前要做好勘定大運河的精確走向、建設遺址展示區、宣傳大運河文化等工作。

“那不是王館長嗎?正好一起來聊聊。”正說著話,兩人遇到了一個共同的熟人——省政協委員、商丘博物館館長王良田。近年來當地所有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他都參加了。

三個人索性站在走廊一側,利用會前的間隙,開起了代表委員“聯席會”。

“商丘夏邑,是當年通濟渠上的重要節點,發掘出的遺存很多,河邊的車轍、縴夫的腳印都清晰可見,反映出當年的繁忙景象……”說起大運河,王良田滔滔不絕。

時間緊張,潘偉斌不得不打斷他:“你們商丘南關碼頭遺址保護規劃定了嗎?”

“很快就能定下來,我們準備借鑒殷墟的做法,在原址上抬高展示,既不破壞深埋地下的遺址本體,又能在地面上看到當時的壯觀景象。”

“土質遺址保護是個難題,我向你們推薦一種加固保護的新技術……”

“丁零零!”會議鈴聲響起,三人暫時停下討論,帶著滿滿的收穫,走向自己的履職崗位。

兩會影像

圖①1月27日,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漯河代表團代表在認真審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兩院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董亮攝

圖②1月27日,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九三學社、無黨派界委員在認真閱讀兩院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史長來攝

圖③1月26日,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杜小偉攝

把准“綠”的時代脈搏

河南日報記者夏遠望

“從一木為主到百樹競彩,樹種之變折射出理念之變。”省兩會期間,本報刊發的通訊《樹種之變》,以時代視角敘寫了商丘市民權林場綠色蝶變的歷史邏輯。河南“塞罕壩”贏來代表委員們交口稱讚,新時代下如何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美麗河南建設,成為大家熱議話題。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不同歷史階段,由於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準差異,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與應對方法也大不相同,民權林場樹種之變就是一個鮮活例子。當前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而新時代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好地促進綠色發展?那就要把準時代“脈象”,“對症下藥”,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優良環境保障。

環境保護當前緊缺的是什麼?是資金。過去,國家70%以上環境保護投資由政府和公共部門投入,新時代要實現綠色發展,舊的投資模式難以為繼,據央行測算,“十三五”期間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至15%綠色投資需求。

怎麼辦?拓寬環境污染整治資金籌集管道。一是發展綠色金融。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保險及相關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推行環境污染協力廠商治理。引入專業治汙組織,打破“誰污染、誰治理”的傳統環境污染治理理念,實現污染排放者與污染治理者相分離,能有效彌補政府環保投入的不足,讓環境整治資金投入的社會資本更加活躍。

我國僅用一年時間就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綠色金融與協力廠商治理,在推進綠色發展中必將發揮越來越大作用。把准“綠”的時代脈搏,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綠色中原、美麗河南的綽約身影正向我們走來。

“讓全世界都知道二裡頭遺址”

河南日報記者歸欣

“建議進一步加強保護和宣傳力度,讓越來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二裡頭遺址。”1月26日,在參加洛陽代表團分組討論時,省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裡頭工作隊高級技師王叢苗發言說。

1983年,高考落榜的王叢苗趕上一個機會——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駐二裡頭工作隊招聘考古技工。王叢苗當上了考古技工,一干就是35年。中國社科院發佈的大型考古報告《二裡頭》涉及近萬幅插圖,絕大部分由她手工繪製,王叢苗也因此被譽為“一支鉛筆繪出中國最早歷史”的女人。

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及二裡頭遺址,這讓王叢苗很興奮。王叢苗說:“經過我國考古界對二裡頭遺址近60年的研究,夏朝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中國的歷史往前推了至少1500年。所以我這次的議題也跟保護、宣傳二裡頭遺址有關。”

王叢苗說,二裡頭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目前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中,預計2019年10月份向公眾開放。她建議,加快二裡頭遺址公園的立項和建設進度,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也能給當地鄉親帶來經濟收益。

健全殘疾人保障制度

河南日報記者盧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生實事進行重點安排,其中提出鞏固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這對全省700多萬殘疾人來說是個好消息。”1月27日,省政協委員、駐馬店市殘聯理事長張銀良說,殘疾人群體致貧原因複雜、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要對他們格外關心、格外關注。

張銀良建議,要進一步健全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村貧困殘疾人憑殘疾人證就可以享受到低保政策,以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項補貼政策。同時,逐年提高保障標準,使全省貧困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長期保障。

“為殘疾人提供精准康復服務,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過上美好生活。”張銀良建議,要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體系,提高貧困殘疾人醫療救助的額度,解決殘疾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難題。

此外,需要進一步完善救助制度。張銀良建議,相關部門設立專項救助資金,對貧困殘疾人突發重病住院、因自然災害受到損失等進行臨時救助。制定與殘疾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暖、氣、有線電視等費用具體的優惠政策,減輕貧困殘疾人的生活壓力。

全省高校都是“雙一流”建設的參與者

河南日報記者史曉琪

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佈,我省鄭州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河南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怎樣抓住“雙一流”建設的契機,在促進鄭大河大再上新臺階的同時,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品質?1月27日,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就這一話題展開熱議。

“對於‘雙一流’建設,建議我省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科學定位、分類實施’的原則。”省政協委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王清義說,“重點突破”即對已經入圍“雙一流”的鄭大河大給予重點支援;“整體提升”即全省高校都是“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參與者,都要把“雙一流”建設作為目標任務,以此帶動我省高等教育整體水準的提升;“科學定位”即按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四個類型層次,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分類發展、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厚植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沃土;“分類實施”即注重均衡,實行差異化支援方式。比如,將我省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次學科評估獲得B類排名的高校納入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進行管理與扶持,將我省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次學科評估獲得C類以下排名的高校納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進行管理與扶持。

省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農業出路在科技,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要保住這個優勢,離不開高品質的人才。“河南農業大學是農業部與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屬農業高校,擁有不少優勢特色學科,比如作物學學科是河南省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全國省屬農業院校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希望我省以‘雙一流’大學建設為機遇,把河南農業大學建設成與河南農業大省相匹配的高水準農業大學。”

省人大代表、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認為,“雙一流”建設是我省高等教育發展遇到的一次新機遇,集中財力辦好幾所高水準大學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關係到區域經濟戰略、長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建設高水準大學,學科建設是一個重要抓手。把一個一個學科建設好,每一個學科都爭取走在省內最前沿、國內最前列,學校自然不會落後。”他說,高校要把人才引進和培養並重,積極創造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激發人才活力。

省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汪吉德說,列入“雙一流”建設名單,並不意味著已經是一流高校、一流學科。而且“雙一流”也不是一勞永逸的,2020年還要考核驗收,達不到要求會被取消。我省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與其他高水準大學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為實現建設目標,他建議:“儘快為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制定我省的‘特區’政策,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進一步加大對‘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提供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對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的財政資助力度,促進更多學科或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

潘偉斌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室副主任,他還有一個更能體現專業水準的頭銜——曹操高陵考古隊隊長。正好第二天代表委員都要去參加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大會,魯玉覺得是當面向潘偉斌請教的好機會。

兩人一見面,潘偉斌就說:“我去年對大運河河南段做過調研,還在省政協月協商座談會上作了專題發言。”對於大運河遺址保護開發中的問題,潘偉斌直指要害:“咱們河南段的大運河,遺跡大多埋藏在地下,考古、保護、利用都很困難。”

“您認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大運河凝結著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撐起了盛唐繁榮了大宋。發掘好、保護好、利用好這一文化遺產,可以讓大家直觀地體驗到咱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潘偉斌認為,目前要做好勘定大運河的精確走向、建設遺址展示區、宣傳大運河文化等工作。

“那不是王館長嗎?正好一起來聊聊。”正說著話,兩人遇到了一個共同的熟人——省政協委員、商丘博物館館長王良田。近年來當地所有大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他都參加了。

三個人索性站在走廊一側,利用會前的間隙,開起了代表委員“聯席會”。

“商丘夏邑,是當年通濟渠上的重要節點,發掘出的遺存很多,河邊的車轍、縴夫的腳印都清晰可見,反映出當年的繁忙景象……”說起大運河,王良田滔滔不絕。

時間緊張,潘偉斌不得不打斷他:“你們商丘南關碼頭遺址保護規劃定了嗎?”

“很快就能定下來,我們準備借鑒殷墟的做法,在原址上抬高展示,既不破壞深埋地下的遺址本體,又能在地面上看到當時的壯觀景象。”

“土質遺址保護是個難題,我向你們推薦一種加固保護的新技術……”

“丁零零!”會議鈴聲響起,三人暫時停下討論,帶著滿滿的收穫,走向自己的履職崗位。

兩會影像

圖①1月27日,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漯河代表團代表在認真審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兩院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董亮攝

圖②1月27日,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九三學社、無黨派界委員在認真閱讀兩院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史長來攝

圖③1月26日,出席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杜小偉攝

把准“綠”的時代脈搏

河南日報記者夏遠望

“從一木為主到百樹競彩,樹種之變折射出理念之變。”省兩會期間,本報刊發的通訊《樹種之變》,以時代視角敘寫了商丘市民權林場綠色蝶變的歷史邏輯。河南“塞罕壩”贏來代表委員們交口稱讚,新時代下如何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美麗河南建設,成為大家熱議話題。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不同歷史階段,由於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準差異,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與應對方法也大不相同,民權林場樹種之變就是一個鮮活例子。當前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而新時代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好地促進綠色發展?那就要把準時代“脈象”,“對症下藥”,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優良環境保障。

環境保護當前緊缺的是什麼?是資金。過去,國家70%以上環境保護投資由政府和公共部門投入,新時代要實現綠色發展,舊的投資模式難以為繼,據央行測算,“十三五”期間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至15%綠色投資需求。

怎麼辦?拓寬環境污染整治資金籌集管道。一是發展綠色金融。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保險及相關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產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推行環境污染協力廠商治理。引入專業治汙組織,打破“誰污染、誰治理”的傳統環境污染治理理念,實現污染排放者與污染治理者相分離,能有效彌補政府環保投入的不足,讓環境整治資金投入的社會資本更加活躍。

我國僅用一年時間就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綠色金融與協力廠商治理,在推進綠色發展中必將發揮越來越大作用。把准“綠”的時代脈搏,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綠色中原、美麗河南的綽約身影正向我們走來。

“讓全世界都知道二裡頭遺址”

河南日報記者歸欣

“建議進一步加強保護和宣傳力度,讓越來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二裡頭遺址。”1月26日,在參加洛陽代表團分組討論時,省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裡頭工作隊高級技師王叢苗發言說。

1983年,高考落榜的王叢苗趕上一個機會——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駐二裡頭工作隊招聘考古技工。王叢苗當上了考古技工,一干就是35年。中國社科院發佈的大型考古報告《二裡頭》涉及近萬幅插圖,絕大部分由她手工繪製,王叢苗也因此被譽為“一支鉛筆繪出中國最早歷史”的女人。

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及二裡頭遺址,這讓王叢苗很興奮。王叢苗說:“經過我國考古界對二裡頭遺址近60年的研究,夏朝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中國的歷史往前推了至少1500年。所以我這次的議題也跟保護、宣傳二裡頭遺址有關。”

王叢苗說,二裡頭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目前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中,預計2019年10月份向公眾開放。她建議,加快二裡頭遺址公園的立項和建設進度,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也能給當地鄉親帶來經濟收益。

健全殘疾人保障制度

河南日報記者盧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生實事進行重點安排,其中提出鞏固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這對全省700多萬殘疾人來說是個好消息。”1月27日,省政協委員、駐馬店市殘聯理事長張銀良說,殘疾人群體致貧原因複雜、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要對他們格外關心、格外關注。

張銀良建議,要進一步健全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村貧困殘疾人憑殘疾人證就可以享受到低保政策,以及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項補貼政策。同時,逐年提高保障標準,使全省貧困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長期保障。

“為殘疾人提供精准康復服務,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過上美好生活。”張銀良建議,要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體系,提高貧困殘疾人醫療救助的額度,解決殘疾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難題。

此外,需要進一步完善救助制度。張銀良建議,相關部門設立專項救助資金,對貧困殘疾人突發重病住院、因自然災害受到損失等進行臨時救助。制定與殘疾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暖、氣、有線電視等費用具體的優惠政策,減輕貧困殘疾人的生活壓力。

全省高校都是“雙一流”建設的參與者

河南日報記者史曉琪

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公佈,我省鄭州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河南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怎樣抓住“雙一流”建設的契機,在促進鄭大河大再上新臺階的同時,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品質?1月27日,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就這一話題展開熱議。

“對於‘雙一流’建設,建議我省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科學定位、分類實施’的原則。”省政協委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王清義說,“重點突破”即對已經入圍“雙一流”的鄭大河大給予重點支援;“整體提升”即全省高校都是“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參與者,都要把“雙一流”建設作為目標任務,以此帶動我省高等教育整體水準的提升;“科學定位”即按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四個類型層次,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分類發展、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厚植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沃土;“分類實施”即注重均衡,實行差異化支援方式。比如,將我省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次學科評估獲得B類排名的高校納入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進行管理與扶持,將我省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次學科評估獲得C類以下排名的高校納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進行管理與扶持。

省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農業出路在科技,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要保住這個優勢,離不開高品質的人才。“河南農業大學是農業部與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屬農業高校,擁有不少優勢特色學科,比如作物學學科是河南省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全國省屬農業院校唯一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希望我省以‘雙一流’大學建設為機遇,把河南農業大學建設成與河南農業大省相匹配的高水準農業大學。”

省人大代表、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認為,“雙一流”建設是我省高等教育發展遇到的一次新機遇,集中財力辦好幾所高水準大學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關係到區域經濟戰略、長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建設高水準大學,學科建設是一個重要抓手。把一個一個學科建設好,每一個學科都爭取走在省內最前沿、國內最前列,學校自然不會落後。”他說,高校要把人才引進和培養並重,積極創造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激發人才活力。

省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汪吉德說,列入“雙一流”建設名單,並不意味著已經是一流高校、一流學科。而且“雙一流”也不是一勞永逸的,2020年還要考核驗收,達不到要求會被取消。我省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與其他高水準大學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為實現建設目標,他建議:“儘快為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制定我省的‘特區’政策,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進一步加大對‘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提供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對河南省優勢特色學科的財政資助力度,促進更多學科或高校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