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當前IPO發審會低通過率的反思

原標題:對當前IPO發審會低通過率的反思

2017-2018年的這個冬天, 對投行來說有點冷。 1月23日和24日兩天上會12家IPO, 竟然只有兩家通過, 圈內震動。

其實這不是本屆發審委第一次發威了, 之前曾有過1月10日的5過1, 11月29日的3過0, 11月7日的6過1, 10月31日的6過2。 甚至上屆發審委臨換屆前還有過一次8過3(9月13日)。

否決率超出預期, 一些可過可不過的項目否了正常, 一些覺得沒什麼大問題的項目或者覺得能過的專案也被否了, 投行圈內震動很大。

然而, 大量的觀點是指責發審委審核尺度不統一, 指責發審委不負責任濫殺無辜, 還編排了一些段子調侃發審委和發行人, 然後哀號過會靠命投行沒法幹了。

有些積極應對的業內同仁在總結新發審委的審核理念和政策變化動態, 主動調整適應變化, 繼續前行。

但在我看來, 這種反思還遠遠不夠!都是別人的錯的思路下, 反思不可能徹底, 局面不可能扭轉。

IPO發審會高否決率低通過率是個結果, 導致這個結果的可能性有多種。 有可能是發審委員尺度變緊, 也可能是發行部新審核員經驗不夠未能發現問題而被更高水準的委員發現了問題, 也可能是發行人有硬傷, 還可能是仲介機構的執業品質和內控出了問題。 板子都打到發審委身上, 不反思自己的問題, 是不充分不徹底的。

就近期的審核情況, 我私下與監管部門的老師們做了些溝通, 也與業內同行有些溝通, 從投行從業人員的角度, 做以下反思:

一、近期審核通過率低, 部分原因是集中清理堰塞湖的結果

一些在會時間長, 拖著慢慢解決問題的專案和以中止審核名義待著的專案被拖出來斃了, 相當於清理滯銷品,

否了很正常。 顯示了證監會打擊帶病申報的決心。

發行部領導反復要求不要帶病上報搶排隊, 但在幾百家堰塞湖慢慢清理的背景下, 先上報排隊占位元再規範解決問題, 是投行和發行人理性的選擇。 現在審核節奏加快了, 審核形勢嚴峻了, 威懾作用產生了, 相信搶排隊的事會大幅遏制, 而清完滯銷存貨後過會率也會恢復常態。

二、投行執業水準下降, 是發審委否決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有些項目沒過會, 可以說是發行人有硬傷。 但發行人有硬傷還能申報直至上會否掉, 以投行為代表的仲介機構沒有責任麼?什麼項目都敢報, 沖關心態僥倖心態下, 投行的執業水準在哪兒?有不止一位發行部審核老師說有些專案明顯要否還報上來,

就是浪費審核資源。

還有一些項目被否, 與發行人本身資質無關, 就是投行的招股書和回饋意見回復太差了。 這點甚至都寫進書面回饋意見了, 可見有些連預審員都忍無可忍了。

去年底幾次高否決率出現後, 就有同行指出:撇開價值判斷不說, 仲介機構和企業往往連基本的合規要求和內控邏輯都不講, 解釋問題又不夠理直氣壯。

有在交易所工作的前預審員指出:回饋意見回答都不帶總結和提煉的, 更不要說邏輯了, 一堆無效的數位和文字, 難道讓委員幫你總結提煉?!優秀的預審員, 提出的問題, 都是有邏輯的。 發行部一直沒有變過, 那麼多年了, 投行越活越回去了, 是看不懂, 還是不好好看,

不好好答呢?不把自己的答題水準提高, 投行連叫冤的資格都沒有。 。 。 企業都還蒙在鼓裡。 。 。 還以為真的都是委員的問題

我自己做質控內核5年多了, 也是看到項目組回復水準參差不齊。 有的專案組對重點問題的回復只有堆砌文字和數位, 沒有邏輯框架, 沒有要點提煉, 回復越來越長, 問題卻解釋不清楚。 你投行都解釋不清楚的問題, 讓委員又如何放心?

三、投行執業水準的下降, 是投行人才流失和人員浮躁的結果

2013年IPO停了一整年, 堰塞湖長期高居不下, 完成一個IPO專案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久的週期, 一旦被否幾年白乾。 一批經歷過發行部嚴苛磨練的投行人選擇了離開這個行業, 或轉身投向再融資和並購。

並不誇張的說, 整個投行業擁有兩個以上成功IPO經驗並能勝任IPO現場負責人角色的可能只有百餘人,有些人有IPO簽字經歷,但並不能勝任IPO專案。而因為IPO的低性價比,這些人還在離開,或者把苦活累活丟給小弟們,於是申報品質每況愈下。

投行新人多,大量投行員工都是2015年市場重新熱起來以後招來的。而進來後沒有系統性培訓就撲上再融資和並購專案去掙錢了,IPO加速了再轉回來,導致投行整體年輕化IPO經驗不足,IPO尺度稍緊點否決率上升也是正常。

“最後,引用一位前監管人士的話:市場越是不願意自我反省,這樣的悲慘歲月就越持久。大背景變了,從寬鬆到嚴格,這一點不可逆,也不容改變,除非自己改變,否則,真的有去無回,十死無生!”

投行不僅僅是做盡調,寫材料,更是資源配置、價值發現,是金融業的明珠。但如果連材料都寫不好,盡調都不知道怎麼做,談其他也是空中樓閣。

把投行當作一份工作的,要起碼對得起自己的薪水。把投行當作一份職業的,要加強自己對大資本市場、行業結構,產業週期、商業邏輯等等的理解。把投行當作事業的,要想著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更有挑戰!

投行從業人員的視野在哪兒,最終的格局也就在哪兒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未來也就在哪兒了!

大眾證券報董秘第一圈微信直播群開始招募!特邀與資本市場相關的上市公司、銀行、基金、券商、會所、律所、資管等專業人員零距離互動交流,看24小時財經直播,找志同道合朋友,尋找合作機會。微信編輯單位-地區添加:dzzqdxm 為好友,通過驗證後發送拍照後的紙質名片給董小秘,邀請入群。快來和董小秘成為朋友吧!

整個投行業擁有兩個以上成功IPO經驗並能勝任IPO現場負責人角色的可能只有百餘人,有些人有IPO簽字經歷,但並不能勝任IPO專案。而因為IPO的低性價比,這些人還在離開,或者把苦活累活丟給小弟們,於是申報品質每況愈下。

投行新人多,大量投行員工都是2015年市場重新熱起來以後招來的。而進來後沒有系統性培訓就撲上再融資和並購專案去掙錢了,IPO加速了再轉回來,導致投行整體年輕化IPO經驗不足,IPO尺度稍緊點否決率上升也是正常。

“最後,引用一位前監管人士的話:市場越是不願意自我反省,這樣的悲慘歲月就越持久。大背景變了,從寬鬆到嚴格,這一點不可逆,也不容改變,除非自己改變,否則,真的有去無回,十死無生!”

投行不僅僅是做盡調,寫材料,更是資源配置、價值發現,是金融業的明珠。但如果連材料都寫不好,盡調都不知道怎麼做,談其他也是空中樓閣。

把投行當作一份工作的,要起碼對得起自己的薪水。把投行當作一份職業的,要加強自己對大資本市場、行業結構,產業週期、商業邏輯等等的理解。把投行當作事業的,要想著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作品,更有挑戰!

投行從業人員的視野在哪兒,最終的格局也就在哪兒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未來也就在哪兒了!

大眾證券報董秘第一圈微信直播群開始招募!特邀與資本市場相關的上市公司、銀行、基金、券商、會所、律所、資管等專業人員零距離互動交流,看24小時財經直播,找志同道合朋友,尋找合作機會。微信編輯單位-地區添加:dzzqdxm 為好友,通過驗證後發送拍照後的紙質名片給董小秘,邀請入群。快來和董小秘成為朋友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