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大美昌吉|呼圖壁的美——海納百川 包羅萬象

呼圖壁縣是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驛站和北疆旅遊資源優勢區。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 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丹霞岩畫吉祥地、西域春城呼圖壁”之美譽揚名四方, 這次將讓您知道呼圖壁的美是如此的包羅萬象。

康家石門子岩畫景區距縣城80多千米在縣境內天山深處, 海拔1500多米。 據說清朝末年, 這裡深山荒野, 禽獸出沒, 人跡罕至。 後有一康姓農民, 避禍深山, 在此耕種居住。 由於附近山勢突兀峻峭, 石壁豁開如門, 故有“康家石門子”之稱。 岩畫在一座雄偉壯觀的赭色山峰底層中間向內凹進的砂礫岩壁上。 岩畫畫面長約14米, 上下高9米, 面積達120多平方米。 畫面佈滿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形象300多個。 人物大者, 過於真人;小者, 只10—20釐米。 人像有男有女, 或立或臥, 或衣或裸, 手舞足蹈, 神情不同, 身姿各異, 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 據有關專家考證, 康家石門子岩畫雕鑿屬西元前1000年前半期父系氏族部落時期的岩雕藝術,

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 這幅岩畫為研究原始思維特徵、宗教起源、原始生活, 以及民族學、考古學、原始舞蹈、雕刻藝術、中亞古代文明和塞種人的歷史、民俗、服飾等, 均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澇壩灣子

澇壩灣子位於石門子岩畫西南方, 海拔1700米。 距國防公路4.0公里, 由一條寬約4米的砂石路面相連接。 因雨雪水及山谷溪流注入窪地形成天然澇壩一處, 故此得名, 哈薩克語把此地叫“闊勒”, 澇壩灣子的一泓碧水如同寶石般鑲嵌在山間, 澇壩灣子所在的溝呈南北走向, 溝長約10公里, 溝內山巒起伏, 泉水淙淙, 溪水潺潺, 鬱鬱蔥蔥的雲杉倒映湖中, 湖邊座落著頂頂白色氈房, 奶茶飄香, 牧歌悠悠, 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山地草原風光。

百里丹霞

百里丹霞麗景位於呼圖壁縣城南山80千米、康家石門子岩畫以東廣大地區。 它所在的喀拉紮組山是中國最長的侏羅紀山脈, 形成於7000萬年前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 由西向東綿延百餘裡, 被人稱為天山地理風光走廊, 又謂百里丹霞畫廊。 而位於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景區的侏羅紀山系, 是新疆侏羅紀地質地貌的標誌地。 沿途山體雄渾巍峨, 呈赭紅色, 橙、黃、青、綠相雜其間, 峭壁懸崖, 層層疊疊, 酷似摩天大廈, 更多的山體像奇形怪狀的巨型雕塑,

以不同的姿態展示著各自的風韻。

白樺林

白樺林景點位於雀爾溝鎮西溝村, 一條背靠青山面向丹霞的山谷溪澗, 因林間有白樺樹, 故稱為白樺林, 每到九月底十月初近兩周時間裡, 山谷間的白樺樹、河楊的樹葉就由綠變紅, 再由紅變黃, 層層跌跌就蔓延開來,把山谷裝扮的十分華麗,2015年左右在戶外驢友的推介下名聲鵲起。

赤壁天湖石門子水庫

赤壁天湖石門子水庫位於南部山區國防公路S101和呼圖壁河交點區域,距離縣城50多公里。石門子水庫兩側的石壁陡峭,遠遠看如鬼斧神工辟開的巨大石門,雄偉壯觀,呼圖壁河河水從山上奔騰咆哮而來,彙集于此,形成高峽平湖之景,而後順著自然衝擊而出的河道向北流下。

石屋山莊

石屋山莊所在的山坳距縣城75千米,海拔1700米,當地人稱它為“石頭房子”,這是20世紀60年代為適應戰備需要而規劃修建的一處山區醫院(建成後無戰事而閒置),房屋都是用一塊一塊方方正正的大石頭壘砌而成。此山谷地勢險要,蒼松茂密,十棟大小不一的石屋錯落有致地隱藏在山坳和松林之中。大山雲霧繚繞,奇峰突兀,而從山頂俯首則又是懸崖峭壁、滿目森林,卻不見一幢石屋。當你踏進石屋山莊的坡溝時,會感到滿坡的芳草如毯,花鳥四溢;相接的溝穀處溪流潺潺,清澈見底。美得讓人禁不住翹首長歎,而那藍天白雲、蒼鷹飛旋又盡收眼底。

葦子溝

葦子溝位於呼圖壁縣南部山區的泉水溝,在國防公路南側,距縣城68千米。主要以山谷、草灘、峽谷、瀑布為主要形態特徵,以生態林地和風景林場為主的景觀植物特徵的山地型旅遊區,核心景點是葦子溝瀑布,是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野雪的好去處。

紅蓮山水庫

紅蓮山水庫位於呼圖壁縣城南30千米,呼圖壁縣紅山水庫北側,水庫集流面積759平方千米,四面環山,山勢險峻,山龜為紅色。據《呼圖壁鄉土志》記載,在水庫的東北處有座紅山廟(紅山無量菩薩廟,又叫紅蓮山大廟)。清末,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廟會,附近幾縣商賈及民眾雲集於此,熱鬧非凡。民國22年(1933)焚毀。紅山水庫既有南方山水的嫵媚秀麗,又有北方山水的雄偉壯觀,她以秀麗幽靜的景觀、夏季涼爽的氣候,成為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主要景點有觀音閣、菩提塔、神龜山、犀牛峰、聖水泉等。

世紀園

世紀園景區位於呼圖壁縣城內,是國家AAAA級景區。世紀園沿三工渠呈帶狀分佈。全長1300米,寬170米,占地約270畝,其中綠地11.2萬平方米,硬化地面2.8萬平方米,水面1.5萬平方米。建園旨在營造環境,促進發展,惠及百姓。因取世紀萬象更新之意,故名世紀園。園內有翠湖、博物館、健身廣場、科普畫廊、文化廣場等30多處景觀,是集文化、健身、休閒、生態為一身的城中園林。

烽火臺

烽火臺當年的絲綢之路至今在呼圖壁境內還有殘存的痕跡。在這條古道沿線,烽火臺連續不斷,站站相望,1000多年後的今天,它們只剩下了土堆殘垣。呼圖壁縣境內有5個烽火臺遺址,當地人稱土墩子,也叫唐墩。幹河子林場西、縣城北22.5千米處(今111團)和大營房處的3個烽火臺已毀,三十裡墩(烏伊公路63千米處北側)和五工台兩處的烽火臺尚存。現存烽火臺遺址,長、寬約為4米左右,高約5米。 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海子

大海子濕地位於呼圖壁縣城北30千米處,呼芳公路西側。大海子濕地是一處酷如詩畫的優美景區。夏秋兩季,這裡有豐腴的水草、茂密的蘆葦、撩人的鳥語、盛開的荷花。來此玩賞,你可以湖中採蓮,品嘗肥美的魚蝦;置身堤上,涼風習習,清爽宜人,放眼千畝稻田,聆聽此起彼伏的美蛙鳴唱,猶如置身南國水鄉。冬季和春季的大海子濕地則是觀賞水鳥的最佳去處。

馬橋故城

馬橋故城位於呼圖壁縣城西北90千米處的一O六團場境內、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清同治年間,漢民在正繁戶(今芳草湖)“四豪強”率領下,于同治五年(1866)在洛克倫河(馬橋河)兩岸築城,抗敵自衛。因河道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而架設木橋,供一人一騎通行,故取名“馬橋”,該城得名“馬橋城”。現馬橋城城牆尚完整,坍塌牆壁尚存,充滿歷史滄桑之感。1994年,列為昌吉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層層跌跌就蔓延開來,把山谷裝扮的十分華麗,2015年左右在戶外驢友的推介下名聲鵲起。

赤壁天湖石門子水庫

赤壁天湖石門子水庫位於南部山區國防公路S101和呼圖壁河交點區域,距離縣城50多公里。石門子水庫兩側的石壁陡峭,遠遠看如鬼斧神工辟開的巨大石門,雄偉壯觀,呼圖壁河河水從山上奔騰咆哮而來,彙集于此,形成高峽平湖之景,而後順著自然衝擊而出的河道向北流下。

石屋山莊

石屋山莊所在的山坳距縣城75千米,海拔1700米,當地人稱它為“石頭房子”,這是20世紀60年代為適應戰備需要而規劃修建的一處山區醫院(建成後無戰事而閒置),房屋都是用一塊一塊方方正正的大石頭壘砌而成。此山谷地勢險要,蒼松茂密,十棟大小不一的石屋錯落有致地隱藏在山坳和松林之中。大山雲霧繚繞,奇峰突兀,而從山頂俯首則又是懸崖峭壁、滿目森林,卻不見一幢石屋。當你踏進石屋山莊的坡溝時,會感到滿坡的芳草如毯,花鳥四溢;相接的溝穀處溪流潺潺,清澈見底。美得讓人禁不住翹首長歎,而那藍天白雲、蒼鷹飛旋又盡收眼底。

葦子溝

葦子溝位於呼圖壁縣南部山區的泉水溝,在國防公路南側,距縣城68千米。主要以山谷、草灘、峽谷、瀑布為主要形態特徵,以生態林地和風景林場為主的景觀植物特徵的山地型旅遊區,核心景點是葦子溝瀑布,是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野雪的好去處。

紅蓮山水庫

紅蓮山水庫位於呼圖壁縣城南30千米,呼圖壁縣紅山水庫北側,水庫集流面積759平方千米,四面環山,山勢險峻,山龜為紅色。據《呼圖壁鄉土志》記載,在水庫的東北處有座紅山廟(紅山無量菩薩廟,又叫紅蓮山大廟)。清末,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廟會,附近幾縣商賈及民眾雲集於此,熱鬧非凡。民國22年(1933)焚毀。紅山水庫既有南方山水的嫵媚秀麗,又有北方山水的雄偉壯觀,她以秀麗幽靜的景觀、夏季涼爽的氣候,成為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主要景點有觀音閣、菩提塔、神龜山、犀牛峰、聖水泉等。

世紀園

世紀園景區位於呼圖壁縣城內,是國家AAAA級景區。世紀園沿三工渠呈帶狀分佈。全長1300米,寬170米,占地約270畝,其中綠地11.2萬平方米,硬化地面2.8萬平方米,水面1.5萬平方米。建園旨在營造環境,促進發展,惠及百姓。因取世紀萬象更新之意,故名世紀園。園內有翠湖、博物館、健身廣場、科普畫廊、文化廣場等30多處景觀,是集文化、健身、休閒、生態為一身的城中園林。

烽火臺

烽火臺當年的絲綢之路至今在呼圖壁境內還有殘存的痕跡。在這條古道沿線,烽火臺連續不斷,站站相望,1000多年後的今天,它們只剩下了土堆殘垣。呼圖壁縣境內有5個烽火臺遺址,當地人稱土墩子,也叫唐墩。幹河子林場西、縣城北22.5千米處(今111團)和大營房處的3個烽火臺已毀,三十裡墩(烏伊公路63千米處北側)和五工台兩處的烽火臺尚存。現存烽火臺遺址,長、寬約為4米左右,高約5米。 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海子

大海子濕地位於呼圖壁縣城北30千米處,呼芳公路西側。大海子濕地是一處酷如詩畫的優美景區。夏秋兩季,這裡有豐腴的水草、茂密的蘆葦、撩人的鳥語、盛開的荷花。來此玩賞,你可以湖中採蓮,品嘗肥美的魚蝦;置身堤上,涼風習習,清爽宜人,放眼千畝稻田,聆聽此起彼伏的美蛙鳴唱,猶如置身南國水鄉。冬季和春季的大海子濕地則是觀賞水鳥的最佳去處。

馬橋故城

馬橋故城位於呼圖壁縣城西北90千米處的一O六團場境內、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清同治年間,漢民在正繁戶(今芳草湖)“四豪強”率領下,于同治五年(1866)在洛克倫河(馬橋河)兩岸築城,抗敵自衛。因河道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而架設木橋,供一人一騎通行,故取名“馬橋”,該城得名“馬橋城”。現馬橋城城牆尚完整,坍塌牆壁尚存,充滿歷史滄桑之感。1994年,列為昌吉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