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桂林96歲老人臨終重托:“這25元一定按時交!”年輕黨員都該看看!

1月16日, 蘆笛社區居委會收到了一筆黨費——家住江岸美廬社區的93歲老黨員莊楊根的女兒, 向居委會工作人員遞上了25元黨費。 她說, 父親13日剛剛離世, 而這筆按時上交的黨費, 是老人最後的叮囑。

記者24日來到莊楊根老人女兒的家中, 通過家人的描述, 探尋這25元黨費背後老人的赤膽忠心和信仰力量。

最後黨費顯初心 女兒代繳鑄忠誠

回溯1月16日, 據蘆笛社區相關負責人回憶, 當時他正在辦公室裡做事。 “同志, 我是幫父親來交一月份的黨費的, 請問交給誰?”莊女士一進門就問。

據介紹, 莊女士的父親叫莊楊根, 今年已經93歲了, 是一位有66年黨齡的老黨員。 早前他作為高級技術工程師, 從上海調到桂林絹紡廠, 之後就在桂林工作到退休。

“我到社區時間不長, 只和老人見過幾面, 早幾年老人還是自己來交黨費的, 後來就由女兒來交了。 ”該相關負責人說。

見到莊女士再次幫父親交黨費, 該相關負責人說順口問了一下莊楊根老人的身體情況。 可沒想, 莊女士提到父親, 就開始有些哽咽, 原來她的父親在13日就離世了。 這筆一月份的黨費, 共計25元, 是父親在去世前交代後事時特別囑咐的。

莊女士說, “父親離世前, 一次家庭聚會時,

和我們五個女兒說了他的後事料理的想法。 不但要求喪事從儉, 不搭靈棚、不放炮、不擾民, 必須要按時交最後一次黨費……”

說話間, 女兒拿出了老人的一疊黨費證, 上面清楚地記錄了莊楊根老人按時繳納黨費的情況。

此外, 在莊楊根老人的遺物裡, 有各種黨員學習材料, 甚至還有一本老人93歲時, 留下的“十九大”的學習筆記。

莊女士說:“早前, 父親一直堅持自己繳納黨費, 後面幾年腿腳不便了, 父親就會叫我去交, 每臨近繳納黨費時, 他就一直提醒我。 對於黨的政策的學習, 父親也是一直與時俱進……”

66年黨員生涯 他始終不忘初心

這筆“特殊黨費”, 凝聚著莊楊根老人對黨員信仰的忠誠和情感。

據莊女士介紹, 父親是上海人。

1949年全國解放, 祖國開始了振興之路。 父親就職于上海紡織研究院, 是一名高級紡織工程師, 還獲得過上海勞動模範。

為了響應國家復興工業的號召, 父親毅然離開了上海, 投身到當時工業基礎薄弱的桂林, 成為了桂林市絹紡廠的一名工程師。

“當時我還小,

只依稀地記得, 一家人在上海時, 住的是寬敞的小洋房。 ”莊女士回憶說, “但到了桂林後, 一家7口只能擠在當時分配的一間小宿舍裡。 來桂時, 父親常會給孩子們買些糖果, 或者帶大家去公園玩。 但桂林在解放初期, 這些設施、物資都特別匱乏, 就連父親的工資也被大幅縮減了, 我們姐妹有時還會因此哭鬧, 可父親從來沒有怨言。 ”

“父親是廠裡的機器技術骨幹, 每台機器的組裝、製作, 幾乎都離不開他的指導和畫圖。 ”莊女士回憶, “當時工廠人手緊缺, 父親幾乎每晚都要畫圖到深夜, 第二天又早早去上班。 ”

莊女士說, 為了提高廠裡紡織技術水準, 父親還自掏腰包托人從上海買回大量紡織技術書籍, 並無私地和工友們交流。

莊楊根老人退休後,一直訂閱《桂林日報》和《桂林晚報》,認真學習黨的精神。社區有黨員活動,他幾乎都會積極參與。

前些年,汶川、玉樹等地受地震災害時,莊楊根老人還動員全家捐款,而他自己卻一直十分節儉。莊女士說:“父親有一件藍色的土布衫,他穿了40多年,布已經磨得很薄了,打了不少補丁,但他始終捨不得扔……”

68年的家庭薰陶 為女兒們留下珍貴“遺產

莊老先生入黨66年,他對信仰的堅守、忠誠、奉獻,讓人欽佩。

而這位老黨員在68年的家庭生活中,其實還留下了一筆更為珍貴的“遺產”。

據莊女士介紹,父母親結婚68年了。兩人的5個女兒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都是各自單位的業務骨幹。

莊女士談起父親給兒女們的影響時,她說起了家裡一個延續至今的“小習慣”……

她說,父母剛到桂林時,父母兩人每月的工資合計有100多元,這些錢平時都放在一個特定的櫃子裡,櫃子從來不上鎖,家人可以任意支取。

“櫃子雖然不上鎖,但父親一直教育我們,為人要正直、守信,不是自己份內的錢絕不能多拿。”莊女士說,“對此,我們五姐妹一開始並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只是一直照做。後來,我們才知道父親是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正直和誠信,留在女兒們的心裡……”

莊女士說,一家人剛剛到桂林時,家裡的條件比較艱苦。但即使是這樣,當工友、老鄉借錢借米,父親只要能幫上忙,即使自己勒緊褲腰,也會擠出餘力幫助。

2007年前後,父母在上海老家的房子進行了拆遷,按照當時的政策,父母倆除了會獲得一筆可觀的補償款外,還能獲得3套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回遷房。這些福利,即使按照當時的價值來看,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但父母倆卻主動放棄了,將它們全部留給了在上海的幾位親戚。問及原因時,莊楊根說,這些親戚大都有子女,且都在上海打拼。比起已經在桂林定居的自己一家人來,更需要這些回遷房。而且,其中一位親戚家裡,還有人不幸罹患癌症,這些補償款剛好可以幫他度過難關。

回憶起這件事,莊女士說,父親常常教育我們說,“比起金錢,善良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幫助困境中的人,是每個人都該有的品質……”而父親這樣的教誨,也通過他的言傳身教,牢牢印在了莊女士腦海裡。

25元“特殊黨費” 化成一盞信仰的“明燈”

記者也從社區黨委副書記李繁燕處得知,莊楊根老人這筆由女兒代繳的25元黨費,已經按照相關規定存入了指定的黨費帳戶,並按相關規定詳細地進行了登記。

莊楊根老人最後的心願,已經妥善完成了。

對於莊楊根老人送上這筆“特殊黨費”,李繁燕感慨頗多,不少社區黨員知道莊先生事蹟後,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

李繁燕說,莊先生最後一筆‘特殊黨費’,是他66年黨員生涯,堅守信仰、甘於奉獻的縮影,莊楊根老人背後的故事,更值得我們學習。

蘆笛社區相關負責人說,這筆特殊的黨費雖然只有25元,卻像一盞照亮信仰的明燈,值得我們學習、憧憬。

在市內某單位任職的新晉黨員申先生說,知道莊先生的事蹟後,回想起剛剛宣讀過入黨誓言,發現每一句話都有了更深的含義。莊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身體力行地詮釋出信仰和忠誠的力量。

25元的黨費雖小,

但其中蘊含的精神,

值得我們新一代黨員,

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莊楊根老人退休後,一直訂閱《桂林日報》和《桂林晚報》,認真學習黨的精神。社區有黨員活動,他幾乎都會積極參與。

前些年,汶川、玉樹等地受地震災害時,莊楊根老人還動員全家捐款,而他自己卻一直十分節儉。莊女士說:“父親有一件藍色的土布衫,他穿了40多年,布已經磨得很薄了,打了不少補丁,但他始終捨不得扔……”

68年的家庭薰陶 為女兒們留下珍貴“遺產

莊老先生入黨66年,他對信仰的堅守、忠誠、奉獻,讓人欽佩。

而這位老黨員在68年的家庭生活中,其實還留下了一筆更為珍貴的“遺產”。

據莊女士介紹,父母親結婚68年了。兩人的5個女兒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都是各自單位的業務骨幹。

莊女士談起父親給兒女們的影響時,她說起了家裡一個延續至今的“小習慣”……

她說,父母剛到桂林時,父母兩人每月的工資合計有100多元,這些錢平時都放在一個特定的櫃子裡,櫃子從來不上鎖,家人可以任意支取。

“櫃子雖然不上鎖,但父親一直教育我們,為人要正直、守信,不是自己份內的錢絕不能多拿。”莊女士說,“對此,我們五姐妹一開始並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只是一直照做。後來,我們才知道父親是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正直和誠信,留在女兒們的心裡……”

莊女士說,一家人剛剛到桂林時,家裡的條件比較艱苦。但即使是這樣,當工友、老鄉借錢借米,父親只要能幫上忙,即使自己勒緊褲腰,也會擠出餘力幫助。

2007年前後,父母在上海老家的房子進行了拆遷,按照當時的政策,父母倆除了會獲得一筆可觀的補償款外,還能獲得3套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回遷房。這些福利,即使按照當時的價值來看,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但父母倆卻主動放棄了,將它們全部留給了在上海的幾位親戚。問及原因時,莊楊根說,這些親戚大都有子女,且都在上海打拼。比起已經在桂林定居的自己一家人來,更需要這些回遷房。而且,其中一位親戚家裡,還有人不幸罹患癌症,這些補償款剛好可以幫他度過難關。

回憶起這件事,莊女士說,父親常常教育我們說,“比起金錢,善良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幫助困境中的人,是每個人都該有的品質……”而父親這樣的教誨,也通過他的言傳身教,牢牢印在了莊女士腦海裡。

25元“特殊黨費” 化成一盞信仰的“明燈”

記者也從社區黨委副書記李繁燕處得知,莊楊根老人這筆由女兒代繳的25元黨費,已經按照相關規定存入了指定的黨費帳戶,並按相關規定詳細地進行了登記。

莊楊根老人最後的心願,已經妥善完成了。

對於莊楊根老人送上這筆“特殊黨費”,李繁燕感慨頗多,不少社區黨員知道莊先生事蹟後,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

李繁燕說,莊先生最後一筆‘特殊黨費’,是他66年黨員生涯,堅守信仰、甘於奉獻的縮影,莊楊根老人背後的故事,更值得我們學習。

蘆笛社區相關負責人說,這筆特殊的黨費雖然只有25元,卻像一盞照亮信仰的明燈,值得我們學習、憧憬。

在市內某單位任職的新晉黨員申先生說,知道莊先生的事蹟後,回想起剛剛宣讀過入黨誓言,發現每一句話都有了更深的含義。莊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身體力行地詮釋出信仰和忠誠的力量。

25元的黨費雖小,

但其中蘊含的精神,

值得我們新一代黨員,

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