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曆中國 | 十二月初十 · 看鄉戲

每個戲臺上都住著神明

每個戲碼裡都守著英雄

從前一過臘八,

年的腳步就越來越臨近。

此時, 臘月市便日趨紅火,

因為過了臘八,

家家戶戶就要採辦年貨了。

這時, 除了商家最忙碌之外,

有一群人也迎來一年中最火爆的時節,

他們就是常年走村穿寨的戲班子。

每當逢年過節,

尤其是臘月裡的集市或廟會,

戲班就會在人流多的地方,

就地搭建戲棚子,

獻演他們的拿手戲碼或絕活。

舊時的戲班子,

多以家庭為班底,

少則幾個人,多則十來人,

常年走村穿寨、風餐露宿,

賺來的也只是養家糊口的苦命錢。

但正是這樣的民間戲班,

猶如一道流動的民俗風景,

為鄉間的民眾帶來了歡愉和年味。

可謂:“戲服穿未倦,

破布後臺深。

傾唱鄉音潤,

圍觀多掌音。”

民間的戲班多以地方戲曲為主,

夾雜著一些雜技或皮影的藝人表演。

這些民間的藝人因為生存于民間,

故對地方上老百姓的喜好拿捏得很准,

擅長的一定是些家喻戶曉的折子戲。

所以,那時候的孩子,

關於傳統神話或故事中的英雄,

以及法力無邊的神仙妖怪,

最初往往是從看鄉戲時獲取的。

而在江西、湖南及貴州等地,

一些民俗根底較深厚的村寨,

從臘月到新年期間,

則會在集中的祭祀活動中,

舉行儺戲的儀式性演藝活動。

相比於民間戲班的演出,

儺戲的表演更具有儀式感,

但其核心故事,

依舊是頌揚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以及神靈化的演繹。

舊時有詩曰:

“鳳管似從天外落,

霓裳聊當月中看 。

誰為袖手旁觀客,

我也逢場作戲人。”

舊時的戲班子,

多以家庭為班底,

少則幾個人,多則十來人,

常年走村穿寨、風餐露宿,

賺來的也只是養家糊口的苦命錢。

但正是這樣的民間戲班,

猶如一道流動的民俗風景,

為鄉間的民眾帶來了歡愉和年味。

可謂:“戲服穿未倦,

破布後臺深。

傾唱鄉音潤,

圍觀多掌音。”

民間的戲班多以地方戲曲為主,

夾雜著一些雜技或皮影的藝人表演。

這些民間的藝人因為生存于民間,

故對地方上老百姓的喜好拿捏得很准,

擅長的一定是些家喻戶曉的折子戲。

所以,那時候的孩子,

關於傳統神話或故事中的英雄,

以及法力無邊的神仙妖怪,

最初往往是從看鄉戲時獲取的。

而在江西、湖南及貴州等地,

一些民俗根底較深厚的村寨,

從臘月到新年期間,

則會在集中的祭祀活動中,

舉行儺戲的儀式性演藝活動。

相比於民間戲班的演出,

儺戲的表演更具有儀式感,

但其核心故事,

依舊是頌揚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以及神靈化的演繹。

舊時有詩曰:

“鳳管似從天外落,

霓裳聊當月中看 。

誰為袖手旁觀客,

我也逢場作戲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