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福州高新區提振精氣神系列報導之一:底氣,是這樣煉成的

快速發展中的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

福州日報記者 林洪相 陳敏靈 歐陽進權 黃淩/文 池遠/攝 通訊員 汪永輝

成績單:去年10月以來,

福州高新區累計完成交地3300多畝、拆遷75萬平方米, 拆除建平村24萬平方米違規根雕廠房, 完成高新區實驗小學征遷, 打通高新大道、烏龍江大道、浦上西橋頭, 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4號路、11號路、2號路延伸段等11條道路的最後堵點。 啟動高新區產業項目集中交地月行動, 任務已完成過半。 一批擱置多年的項目和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幹部職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形成了擔當負責、提速增效的良好局面。

“市里安排2018年高新區開工51個項目, 我們願意自加壓力, 增加到85個!”

在去年12月24日召開的市政府常務會議上, 各縣(市)區分別領到2018年“抓項目、促發展”專項行動任務。 福州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的一番表態, 出人意外。

一向給人“低調”印象的高新區,

猛然間“調高”了“嗓門”, 這樣的“底氣”, 源自何方?

“底氣”源自壓力動力

——高新區怎麼建, 廣大幹部群眾寄予厚望

新時代的高新區, 成為福州城市發展戰略“棋局”中的重要一著, 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對其發展建設寄予厚望。

福州高新區位於福州中心城的西南側, 與倉山區僅一江之隔, 下轄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等主體園區, 2013年起託管閩侯縣南嶼鎮和上街鎮5個村。 隨著近年來福州城市大發展、大交通格局逐漸形成, 其區位優勢日益突出, 高端產業和房地產項目競相入駐, 市民也紛紛在此置業安家。

如今, 高新區交通十分便捷。 從鼓樓區烏山路附近驅車, 途經尤溪洲大橋、浦上大橋或灣邊大橋均可到達高新區,

也可經金山大橋、橘園洲大橋前往, 正常車程僅20分鐘左右;此外, 福永高速、福銀高速、省道203、縣道117穿境而過, 路網四通八達。

在產業規劃上, 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定位以高端研發、科技孵化、總部經濟和雙創平臺為主體;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定位為高新技術輻射區域, 以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機電和光電產業等生產性項目為主。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和聚集區, 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區成為福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把高新區建設成為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科技新城。 為此,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甯和市長尤猛軍短時間內多次調研高新區, 為高新區指明發展路徑, 提出殷切期望。

“這既給我們壓力,

也是巨大的推動力。 ”高新區党工委書記許舜舉說, 把高新區建設好, 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更是廣大幹部群眾的美好願望, 重任在肩, 關鍵要化作具體行動。

“底氣”源自思變求變

——幹部們憋著一股勁, 都想把工作做好

審視自身發展定位, 首先須正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新區原處城鄉接合部, “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 能否對標中心城區, 做到精細化建設管理?

區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產業附加值總量不夠, 如何打造最優環境, 促進項目落地, 凸顯產業優勢?

園區編制有限, 機構和人員偏少, 承擔著園區和縣區的雙重任務, 如何進一步提振幹部幹事創業精氣神, 推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

“最大的問題, 是幹部缺乏身份認同和感情認同。 ”新一屆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領導到任後, 發現一些幹部存在消極情緒, 認為工作上幹好幹壞一個樣。 另外, 由於高新區“一區多園”的管理格局, 還託管部分鎮村, 不少幹部群眾習慣性地把自己當作某某園區或某某鎮村的人, 很少意識到自己是高新區的一員,是“高新區人”。

“沒有身份認同,就不會有價值認同和感情認同,就不會有歸屬感。”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葉仁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有各種因素。但在調研後他發現,高新區的大多數幹部不是不能幹,也不是幹不好,他們一直在思變求變,“明顯感到上上下下憋著一股勁,大家都想把工作做好,把高新區建設好”。

如何摒棄思想包袱,謀求更大作為,實現趕超跨越?高新區的決策者們在思索,幹部群眾在關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去年8月底以來,高新區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用好一線考察幹部機制,樹立“以戰果論英雄”的鮮明導向,並形成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援、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的綜合激勵機制,促進廣大幹部在專案引進、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各方面爭當排頭兵,主動紮根基層一線,重燃工作激情,提升他們作為一名“高新區人”和高新區幹部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今年1月26日上午,馬排村,寒風凜冽。包村幹部張瑋同往常一樣,帶著組員在村中來回忙碌。“已經完成10個征遷項目了。”他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疲態。

去年12月9日,高新區啟動產業項目集中交地月行動,其中馬排村安排了13個專案。張瑋考慮的,不是按時完成,而是提前交地;不是完成99%,而是“清零光碟”,不留“尾巴”。為此,他拼著一股勁,風餐露宿,沒休息過一天。

征遷專案交地後,每當看到專案圍擋,機械進場施工,他都會由衷高興;新修道路要倒瀝青了,他特意叫來上初中的女兒,告訴她這是自己幹過的項目……看到項目一步步推進,以及高新區短短數月發生的變化,張瑋很有成就感,“這種感覺跟工資獎金無關”。

“底氣”源自實幹苦幹

——辦成了想辦沒辦成的事,解決了想解決未解決的難題

多年不通的路通了,征遷“硬骨頭”拿下了,項目不斷進駐了,幹部士氣提升了,服務群眾更優了……

如今在高新區,上上下下形成共識:辦難事、解難題必須深入一線,因為“水溫要親自試了才知道”;還要實幹苦幹,因為工作都是幹出來的。

區領導衝鋒一線、率先垂範。“這令大家很受感動,也大大鼓舞了士氣。”張瑋說,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大家都在為責任和榮譽而戰,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這就像水面漣漪,源於核心。”建平村包村幹部江祥昭說,看到要加班拆違,領導也留下蹲點,直到全部拆完才放心離去。大家看到領導這麼拼,也就埋頭跟著幹了。他說,現在高新區在全市爭當排頭兵,幹部之間也在暗自較勁,看誰的項目推進快。“不管是征遷,還是專案建設,在這樣一股拼勁下,我們辦成了不少多年來想辦卻沒辦成的事,解決了一批想解決卻未解決的難題。比如建平村的棚屋區改造已經啟動,今後將建設交通路網、綠化、污水管網、學校、安置房等,相當於拆了一個村,再造一座新城。”

這種感召力,自上而下、由裡向外,在高新區不斷洋溢。

高新區土地儲備分中心副主任、新洲村第一書記林鴻璋說,以前群眾對征遷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少數幹部不敢作為、不敢擔當,導致一些項目無法推進。現在堅持一線考察,正向激勵、反向問責,統一了幹部思想;通過耐心細緻入戶宣傳,幫助解決過渡困難,做好了群眾思想工作;在征遷補償方面,“一碗水端平”,依法打擊違法行為,杜絕了投機思想。

馬排村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過去村民出行要坐船,現在村裡仍以沙土路為主,一般車輛不願意進來;這裡連個飯館都難尋,幹部們平時吃飯,只能叫外賣。但這些,並未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日前,記者在村裡見到包村幹部嚴冰時,他剛開車趕到一戶涉遷戶家中做工作。這是他的私家車,也是征遷工作組的代步車,僅去年就跑了4萬多公里。嚴冰說,他住在閩侯甘蔗,往返總里程1萬多公里,其他公里數都是在馬排村各個項目之間跑來跑去,累積起來的。

“根據一線表現,高新區近期提拔了7名幹部。”高新區黨群工作部部長謝振東說,目前高新區廣大幹部已改變被動局面,坐辦公室的少了,下基層的多了;背後閒談的少了,積極落實的多了;有能力的各個部門搶著要,不會幹活的沒市場了。

高新區的發展變化,讓當地群眾深有感觸。在建平村高新區實驗小學項目用地征遷中,涉遷戶張康妹被幹部們的赤誠和細緻打動,在搬離老房子時,忍不住對他們豎起大拇指。建平村拆除連片無證根雕加工場,起初有個別群眾不理解,但拆完後發現刺鼻的空氣污染跟著消除了,轉而紛紛點贊。看到多年停滯的高新大道、烏龍江大道等項目重啟建設,周邊群眾皆大歡喜……

為榜樣點贊

精氣神從何而來

■陳敏靈

去年10月以來,高新區上下提振精氣神,勠力同心,辦成了許多大事實事,進步變化有目共睹。

推動發展,關鍵靠人,靠幹部的精氣神。在高新區,精氣神也不是憑空而來的。

一是靠“帶出來”。領導帶頭作表率,紮根一線,與幹部同甘苦、共進退。一級做給一級看,才會有一級跟著一級幹。

二是靠“幹出來”。廣大幹部埋頭苦幹、攻堅克難,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這麼一步步幹出來,形成良性迴圈。

三是靠“逼出來”。堅持一線考察幹部機制,嚴明考核獎懲,樹立“以戰果論英雄”的鮮明導向,發揮“推一把”作用。

精氣神是種力量,我們要以高新區為榜樣,提振精氣神,為幸福而奮鬥。

很少意識到自己是高新區的一員,是“高新區人”。

“沒有身份認同,就不會有價值認同和感情認同,就不會有歸屬感。”高新區管委會主任葉仁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有各種因素。但在調研後他發現,高新區的大多數幹部不是不能幹,也不是幹不好,他們一直在思變求變,“明顯感到上上下下憋著一股勁,大家都想把工作做好,把高新區建設好”。

如何摒棄思想包袱,謀求更大作為,實現趕超跨越?高新區的決策者們在思索,幹部群眾在關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去年8月底以來,高新區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用好一線考察幹部機制,樹立“以戰果論英雄”的鮮明導向,並形成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援、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的綜合激勵機制,促進廣大幹部在專案引進、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各方面爭當排頭兵,主動紮根基層一線,重燃工作激情,提升他們作為一名“高新區人”和高新區幹部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今年1月26日上午,馬排村,寒風凜冽。包村幹部張瑋同往常一樣,帶著組員在村中來回忙碌。“已經完成10個征遷項目了。”他的臉上,看不到一絲疲態。

去年12月9日,高新區啟動產業項目集中交地月行動,其中馬排村安排了13個專案。張瑋考慮的,不是按時完成,而是提前交地;不是完成99%,而是“清零光碟”,不留“尾巴”。為此,他拼著一股勁,風餐露宿,沒休息過一天。

征遷專案交地後,每當看到專案圍擋,機械進場施工,他都會由衷高興;新修道路要倒瀝青了,他特意叫來上初中的女兒,告訴她這是自己幹過的項目……看到項目一步步推進,以及高新區短短數月發生的變化,張瑋很有成就感,“這種感覺跟工資獎金無關”。

“底氣”源自實幹苦幹

——辦成了想辦沒辦成的事,解決了想解決未解決的難題

多年不通的路通了,征遷“硬骨頭”拿下了,項目不斷進駐了,幹部士氣提升了,服務群眾更優了……

如今在高新區,上上下下形成共識:辦難事、解難題必須深入一線,因為“水溫要親自試了才知道”;還要實幹苦幹,因為工作都是幹出來的。

區領導衝鋒一線、率先垂範。“這令大家很受感動,也大大鼓舞了士氣。”張瑋說,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大家都在為責任和榮譽而戰,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這就像水面漣漪,源於核心。”建平村包村幹部江祥昭說,看到要加班拆違,領導也留下蹲點,直到全部拆完才放心離去。大家看到領導這麼拼,也就埋頭跟著幹了。他說,現在高新區在全市爭當排頭兵,幹部之間也在暗自較勁,看誰的項目推進快。“不管是征遷,還是專案建設,在這樣一股拼勁下,我們辦成了不少多年來想辦卻沒辦成的事,解決了一批想解決卻未解決的難題。比如建平村的棚屋區改造已經啟動,今後將建設交通路網、綠化、污水管網、學校、安置房等,相當於拆了一個村,再造一座新城。”

這種感召力,自上而下、由裡向外,在高新區不斷洋溢。

高新區土地儲備分中心副主任、新洲村第一書記林鴻璋說,以前群眾對征遷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少數幹部不敢作為、不敢擔當,導致一些項目無法推進。現在堅持一線考察,正向激勵、反向問責,統一了幹部思想;通過耐心細緻入戶宣傳,幫助解決過渡困難,做好了群眾思想工作;在征遷補償方面,“一碗水端平”,依法打擊違法行為,杜絕了投機思想。

馬排村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過去村民出行要坐船,現在村裡仍以沙土路為主,一般車輛不願意進來;這裡連個飯館都難尋,幹部們平時吃飯,只能叫外賣。但這些,並未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日前,記者在村裡見到包村幹部嚴冰時,他剛開車趕到一戶涉遷戶家中做工作。這是他的私家車,也是征遷工作組的代步車,僅去年就跑了4萬多公里。嚴冰說,他住在閩侯甘蔗,往返總里程1萬多公里,其他公里數都是在馬排村各個項目之間跑來跑去,累積起來的。

“根據一線表現,高新區近期提拔了7名幹部。”高新區黨群工作部部長謝振東說,目前高新區廣大幹部已改變被動局面,坐辦公室的少了,下基層的多了;背後閒談的少了,積極落實的多了;有能力的各個部門搶著要,不會幹活的沒市場了。

高新區的發展變化,讓當地群眾深有感觸。在建平村高新區實驗小學項目用地征遷中,涉遷戶張康妹被幹部們的赤誠和細緻打動,在搬離老房子時,忍不住對他們豎起大拇指。建平村拆除連片無證根雕加工場,起初有個別群眾不理解,但拆完後發現刺鼻的空氣污染跟著消除了,轉而紛紛點贊。看到多年停滯的高新大道、烏龍江大道等項目重啟建設,周邊群眾皆大歡喜……

為榜樣點贊

精氣神從何而來

■陳敏靈

去年10月以來,高新區上下提振精氣神,勠力同心,辦成了許多大事實事,進步變化有目共睹。

推動發展,關鍵靠人,靠幹部的精氣神。在高新區,精氣神也不是憑空而來的。

一是靠“帶出來”。領導帶頭作表率,紮根一線,與幹部同甘苦、共進退。一級做給一級看,才會有一級跟著一級幹。

二是靠“幹出來”。廣大幹部埋頭苦幹、攻堅克難,自信心和自豪感就這麼一步步幹出來,形成良性迴圈。

三是靠“逼出來”。堅持一線考察幹部機制,嚴明考核獎懲,樹立“以戰果論英雄”的鮮明導向,發揮“推一把”作用。

精氣神是種力量,我們要以高新區為榜樣,提振精氣神,為幸福而奮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