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綜述:糖尿病腎病的由來和影響因素

近年來, 隨著糖尿病腎病(DKD)的發病率不斷升高, 其發生機制和影響因素已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 本文對肥胖、血脂異常、C-反應蛋白(CRP)、遺傳因素等對DKD病程發生及發展的影響作一綜述。

DKD是如何發生的

DKD主要發生機制包括以下4點:

1. DKD的遺傳易感基因。

2. 與腎入球小動脈壓力升高密切相關。

3. 白蛋白排泄量:白蛋白排泄量是判斷DKD病情的指標,也是導致DKD發生的原因。 DKD早期以腎小球損害為主, 當腎小球濾過膜的通透性增加時會出現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DKD早期損害的敏感指標, 微量白蛋白含量與患者的病程長短密切相關, 即尿微量白蛋白與腎損害程度有關。 減少尿蛋白的排泄, 有利於延緩DKD的發展進程, 改善預後。

4. 與葡萄糖對組織的毒性作用相關。 當患者處於糖尿病狀態時, 腎、神經、眼等組織或器官的糖代謝增強, 約50%的葡萄糖在腎代謝,

降低了機體發生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風險, 同時也增加了腎的糖負荷。

肥胖、血脂對DKD的影響

肥胖是糖尿病發生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是糖尿病患者發生微量白蛋白尿的高危因素, 且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肥胖。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均已證實肥胖可導致腎損害, 其機制可能為:

1. 脂肪組織對腎造成機械壓力, 導致腎組織局部缺氧, 引發腎結構和功能改變。

2. 肥胖常伴高胰島素血症, 使水鈉瀦留和心輸出量增加, 兩者均導致組織血流量增加, 使腎呈高灌注和高濾過狀態。

3. 脂肪細胞可分泌多種脂肪因數,包括脂聯素、瘦素、抵抗素、內脂素、趨化素等,均可影響DKD的發生。

肥胖體質的患者多有血脂異常, 在DKD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血脂異常, 且早期DKD的血脂異常以甘油三酯升高為主, 進展至臨床期DKD時, 則以混合性血脂異常為主。 臨床期DKD患者的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明顯高於早期DKD患者。 隨著DKD病情的發展, 尿蛋白排泄增多, 腎功能逐漸下降, 血脂異常程度加重, 可對低密度脂蛋白水準正常的DKD患者預防性使用他汀類藥物。

C反應蛋白(CRP)對DKD的影響

CRP是一種炎症血清標記物, 是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或炎症刺激時產生的一種蛋白質, 是與炎症細胞相關的細胞因數, 其可通過多種途徑對腎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傷, 是急性炎症最為敏感的指標之一。 CRP的生物活性包括宿主對感染的防禦反應、對炎症反應的吞噬作用和調節作用等,

其可與受損細胞、凋亡細胞及核抗原相結合, 使其在自身免疫病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CRP的功能重要性已在梗阻性腎病、缺血性腎損傷、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模型中得到證實, 但CRP 與糖尿病及DKD之間的相關機制尚不明確,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炎症狀態, 可能是細胞因數相關的急性相位反應與先天免疫應答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他因素

高血壓、糖尿病與腎功能損害三者之間密切相關, 高血壓是DKD病變的常見併發症。 因此, 須加強腎損傷的早期診斷, 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 這對延緩或阻止腎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即使尚未發生蛋白尿,

較多患者已存在高血壓。 有前瞻性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表明, 嚴格血壓控制可降低大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微血管併發症。 隨著DKD的進展, 高血壓與腎損害相互促進, 高血壓可加速DKD的發展, 因此, 有效的抗高血壓治療有助於延緩病情。 尿酸(UA)是核蛋白和核酸中嘌呤的代謝產物, 肝是生成UA的主要器官, 除小部分UA可在肝內分解或隨膽汁排泄外, 約70%的UA被腎排泄。 血UA的濃度受腎小球和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響, 高UA可能導致DKD, 其通過損傷內皮功能障礙, 增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活性並誘導炎症性級聯,促進微血管疾病的發展, 從而導致腎損傷。

遺傳因素

DKD是多基因疾病,可能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相關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血管緊張素轉換原基因等有關。 遺傳因素在決定DKD易感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上述遺傳基因在DKD發生及發展中的具體作用尚有待研究。

遺傳因素在決定DKD易感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上述遺傳基因在DKD發生及發展中的具體作用尚有待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