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史上最全糖尿病預防全攻略,層層保衛你的健康!

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 屬於中醫“脈痹”、“脫疽”的範疇。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社會老齡化, 糖尿病及其血管併發症在成倍的增多, 22%~46%的糖尿病患者併發肢體血管病變, 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 面對這麼高幾率的疾病, 我們到底該如何判斷和預防呢?

一、 未病——防患於未然

中醫學自古就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預防思想。 因此, 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的預防, 首先是預防糖尿病, 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

1.飲食: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的不合理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生的主要環境因素, 特別是嗜甜食或長期食用精米、精面、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 不但容易引起肥胖而且是糖尿病公認的危險因素。 因此, 在日常膳食中除注意營養成分的合理比例外, 應當限制總熱量和脂肪, 增加五穀雜糧和蔬菜的攝入,

從而有利於降低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

2.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糖尿病的一種基本方法, 它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和葡萄糖的利用率, 從而降低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 英國研究發現, 每天30min的中等強度運動, 可使患2型糖尿病的危險降低58%,

體重降低5%~7%。 國內學者對530例糖耐量減低者進行的一項6年的前瞻性觀察也得出相似的結論。

3.精神心理因素:糖尿病是公認的身心疾病之一, 精神緊張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長期過度的精神緊張可使體內內分泌代謝紊亂, 引起血糖升高。 由於老年人容易受到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 精神與心理問題較多, 這對於預防糖尿病是不利的。 因此, 老年人消除或減輕心理壓力, 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 對預防糖尿病有積極的意義。

4.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度人群易患糖尿病。 最新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每天睡眠少於6個小時和大於8個小時人群比睡眠在6~8個小時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幾率多1~3倍。 原因是前者分泌的胰島素較多,

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 研究人員指出, 當人體喪失對調節體內血糖的胰島素反應能力時, 血糖水準就會升高, 進而引發糖尿病。

5.肥胖: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糖尿病發病危險可隨著體重的增長而增加。 肥胖可引起胰島素抵抗, 糖耐量減低, 從而發生糖尿病。 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 而肥胖是一個可控制和可糾正的因素, 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和適當運動等來改善。 因此, 控制體重可以預防糖尿病。

目前, 醫學界公認的預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學合理的飲食, 規律適度的體育鍛煉, 控制體重, 儘量減少精神壓力和保證充足的睡眠。

二、已病——嚴防惡變

對高危人群應定期查空腹血糖或(和)餐後血糖, 做到早期診斷, 一旦發現糖尿病, 早期治療, 主要是積極控制血糖, 並針對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的各種危險因素進行積極預防, 防止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1.飲食:對於已經確診的糖尿病人, 飲食療法應作為控制血糖的首選方法。 飲食上忌食甜食, 少食麵食, 多食五穀雜糧和蔬菜。 嚴格按照糖尿病的飲食, 對於控制血糖有積極的意義, 從而延緩糖尿病肢體血管疾病的發生。

2.運動:對於血糖增高不明顯的患者, 在飲食療法的基礎上, 配合適當的運動療法, 一般可較好的控制血糖, 並對防止肥胖有積極的作用。

3.精神:精神緊張可使血糖升高。 因此, 糖尿病病人應保持精神的舒暢, 情緒的穩定,這對於控制血糖很有必要。

4.藥物:嚴格控制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基礎。經飲食、運動等非藥物控制不佳時,應根據病情選用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把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減輕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從而有效的降低下肢動脈病變的發生。

5.睡眠:糖尿病病人應養成合理的睡眠習慣,保證睡眠的充足,對於晨起空腹血糖的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6.一般的防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糖尿病病人應每天檢查雙足,保持足的清潔,鞋襪寬鬆、合適;加強勞動保護,養成良好的行走站立姿勢,避免足部損傷;避免感染及受涼,防止凍傷;對於嵌甲、雞眼與老繭、水皰、損傷及真菌感染妥善處理等。

三、病後——謹防致殘

糖尿病病人一旦發生下肢動脈病變,應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視,積極進行正確的專科治療,採用中西醫結合整體療法綜合治療,改善血液迴圈和微循環,防止病情加重,同時注意患肢的防護,以免造成截肢甚至併發心腦腎血管疾病而危及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

1. 積極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最基礎的措施。採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精神療法、藥物療法(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血糖不易降的過低,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2. 辨證論治內服中藥:根據四診合參,整體辨證,根據患肢局部情況,進行局部辨證,結合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內服中藥,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的整體優勢,延緩病變進程,防止病情加重,以免發生肢體壞疽傷失肢體甚至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

3. 藥物靜脈注射療法:這是治療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防止其發生變證的重要療法。應用活血化瘀中成藥物靜脈點滴,配合溶栓、抗凝、促纖溶、擴張血管等藥物,或者應用患肢動脈注射療法,可以較快的改善血液迴圈和微循環,保全肢體。

4. 配合適當的外治療法:外治療法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獨特療法,運用于周圍血管疾病療效顯著。糖尿病併發下肢血管病變的早期配合適當的外治療法,如藥物熏洗療法,可以改善患肢的症狀。運用藥物熏洗時應避免燙洗,以免增加組織的代謝,引起肢體壞疽。

5.手術治療:對於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早期,動脈阻塞段還不長時,或併發肢體壞疽時可以行介入治療,可改善下肢供血狀況,有利於壞疽的早期癒合,明顯降低截肢率。肢體發生壞疽感染時,應積極控制感染,待血液迴圈改善,壞疽感染控制,形成明顯界限時,可行壞死組織切除術或趾部分切除術,以保存肢體。但是在血管病變晚期或血管重建手術失敗後,為了挽救生命仍需進行高位截肢。

6.糖尿病併發肢體血管疾病後,要使患者充分認識到保護肢體的重要性,避免一切損傷性治療,如針灸、理療、拔罐、烤電、亂用膏藥。患肢保暖但忌用熱水袋,避免外傷,穿寬鬆舒適的鞋襪等一系列防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還要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煙等。

7. 本病所造成的缺血性疼痛是長期的,使患者的活動能力減退並影響睡眠,情緒抑鬱沮傷或易怒,尤其是截肢致殘對患者造成的極大心理衝擊。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非常重要。

情緒的穩定,這對於控制血糖很有必要。

4.藥物:嚴格控制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基礎。經飲食、運動等非藥物控制不佳時,應根據病情選用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把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減輕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從而有效的降低下肢動脈病變的發生。

5.睡眠:糖尿病病人應養成合理的睡眠習慣,保證睡眠的充足,對於晨起空腹血糖的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6.一般的防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糖尿病病人應每天檢查雙足,保持足的清潔,鞋襪寬鬆、合適;加強勞動保護,養成良好的行走站立姿勢,避免足部損傷;避免感染及受涼,防止凍傷;對於嵌甲、雞眼與老繭、水皰、損傷及真菌感染妥善處理等。

三、病後——謹防致殘

糖尿病病人一旦發生下肢動脈病變,應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視,積極進行正確的專科治療,採用中西醫結合整體療法綜合治療,改善血液迴圈和微循環,防止病情加重,同時注意患肢的防護,以免造成截肢甚至併發心腦腎血管疾病而危及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

1. 積極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最基礎的措施。採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精神療法、藥物療法(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治療),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血糖不易降的過低,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2. 辨證論治內服中藥:根據四診合參,整體辨證,根據患肢局部情況,進行局部辨證,結合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內服中藥,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的整體優勢,延緩病變進程,防止病情加重,以免發生肢體壞疽傷失肢體甚至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命品質。

3. 藥物靜脈注射療法:這是治療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防止其發生變證的重要療法。應用活血化瘀中成藥物靜脈點滴,配合溶栓、抗凝、促纖溶、擴張血管等藥物,或者應用患肢動脈注射療法,可以較快的改善血液迴圈和微循環,保全肢體。

4. 配合適當的外治療法:外治療法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獨特療法,運用于周圍血管疾病療效顯著。糖尿病併發下肢血管病變的早期配合適當的外治療法,如藥物熏洗療法,可以改善患肢的症狀。運用藥物熏洗時應避免燙洗,以免增加組織的代謝,引起肢體壞疽。

5.手術治療:對於糖尿病肢體血管病變早期,動脈阻塞段還不長時,或併發肢體壞疽時可以行介入治療,可改善下肢供血狀況,有利於壞疽的早期癒合,明顯降低截肢率。肢體發生壞疽感染時,應積極控制感染,待血液迴圈改善,壞疽感染控制,形成明顯界限時,可行壞死組織切除術或趾部分切除術,以保存肢體。但是在血管病變晚期或血管重建手術失敗後,為了挽救生命仍需進行高位截肢。

6.糖尿病併發肢體血管疾病後,要使患者充分認識到保護肢體的重要性,避免一切損傷性治療,如針灸、理療、拔罐、烤電、亂用膏藥。患肢保暖但忌用熱水袋,避免外傷,穿寬鬆舒適的鞋襪等一系列防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還要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煙等。

7. 本病所造成的缺血性疼痛是長期的,使患者的活動能力減退並影響睡眠,情緒抑鬱沮傷或易怒,尤其是截肢致殘對患者造成的極大心理衝擊。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非常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