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環境新聞速覽|2017年國內國際十大環境新聞發佈(中國環境新聞)

中國環境報社1月27日在北京發佈了2017年國內國際十大環境新聞。

本次評出的2017年度國內十大環境新聞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舉措密集出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中辦、國辦通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中央環保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大氣十條”5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多部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環境立法進展明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國務院批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首次形成全國地表水“一盤棋”管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地球衛士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世界肯定;國家地表水采測分離工作全面啟動,確保資料“真准全”。

本次評出的2017年度國際十大環境新聞是: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提出打造“零污染地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倡議建立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旨在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的危害;《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周年,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歐洲發達國家競相宣佈“燃油車禁售”時間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提出努力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剛果(金)、葉門等地因食品和飲用水污染引發霍亂疫情;歐洲深陷“毒雞蛋”危機,化學品污染引關注;聯合國波恩氣候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此次發佈儀式由中國環境報社主辦,泛測(北京)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2017 年國內十大環境新聞

1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17年10月在京召開的黨的十九大, 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論斷, 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 將污染防治作為到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目標,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2

改革舉措密集出臺,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

2017年中央審議通過多項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 《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排汙授權管理暫行規定》等一批具有標誌性、支柱性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 協調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區、市)以及寧夏等15省(區、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 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 “四梁八柱”性質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3

中辦、國辦通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

2017年初,由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中央督查組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項督查。7月,中辦、國辦就此問題發出通報,包括3名副省級幹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幹部被嚴肅問責。為貫徹落實“兩辦通報”精神,環境保護部等七部委聯合開展“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全面排查全國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問題,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活動。

4

中央環保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實現了31個省(區、市)全覆蓋。四批督察累計向地方交辦群眾舉報10.4萬件,地方已辦結逾10萬件,切實解決了8萬多個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有力推動落實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的意識,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有效推動了地方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中央環保督察取得明顯效果,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

5

“大氣十條”5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大氣十條”5 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7 年,環境保護部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城市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派出102個巡查組進駐“2+26”城市及所屬縣(市、區)開展為期4個月的巡查;強力推進“散亂汙”企業治理和清潔能源取暖;完善預警應急方案和措施,開展錯峰生產,大氣環境品質明顯改善。2017年1月~11月,全國338 個地級以上城市PM10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比2013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8.2%、31.7%、25.6%,下降幅度均大幅高於考核標準。

6

多部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環境立法進展明顯

2017年,我國環境立法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水污染防治法》《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及《核安全法》等陸續制修訂並發佈。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在政府水環境保護責任、水生態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飲用水保護等重點領域規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新修訂的《條例》在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設計了很多操作性強的制度措施;我國首部《核安全法》明確了核事業“安全第一”的根本原則。4月,環境保護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對改善環境品質、防範環境風險的積極作用。

7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4月,中央深改組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7月,國辦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幹傑強調,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入境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舉措。自7月1日起,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了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對1792家企業開展為期1個月的拉網式、全覆蓋異地執法檢查,多途徑、多環節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實現了固體廢物進口量總體下降。

8

國務院批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首次形成全國地表水“一盤棋”管理

經國務院正式批准,2017年10月,環境保護部、發改委、水利部聯合發佈《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規劃》將“水十條”水質目標分解到各流域,明確了各流域污染防治重點方向和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水環境保護重點,第一次形成覆蓋全國範圍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環境保護部、發改委、水利部還聯合印發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部開展了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沿江126個地級市排查出的490 個飲用水水源地問題全部得到徹底整改。

9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地球衛士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世界肯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2月5日宣佈,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 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55年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林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為世界提供了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借鑒經驗。

10

國家地表水采測分離工作全面啟動,確保資料“真准全”

6月16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西安環境品質監測資料造假案作出一審判決,涉案7人行為均構成破壞電腦資訊系統罪,獲刑1年3個月~1 年10個月不等。環境保護部7月印發《通報》,要求各級環保部門充分汲取教訓,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環境監測資料品質,並于9月印發《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監測網采測分離實施方案》,改變現行屬地監測模式,從機制上與利益相關方脫鉤。自10月起,全面啟動國家地表水采測分離工作,全國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的監測事權將實施采測分離,計畫2018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自動站建設。

2017 年國際十大環境新聞

1

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提出打造“零污染地球”

12月4日~6日,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在肯亞奈洛比召開,主題為“邁向零污染地球”。大會在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等環境領域通過了13項非約束性決議和3項決定。同時,地球衛士獎揭曉,智利總統蜜雪兒·巴切萊特、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等悉數獲獎。會議期間,聯合國發佈了多份環境報告,給各國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建議。

2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倡議建立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北京召開。論壇強調了中國將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宣導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與其他國家一起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設立生態環保大資料服務平臺,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為相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援助。

3

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

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佈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堅持“氣候變化懷疑論”態度,經過美國政府各方勢力斡旋,最終決定退出協定。這一行為遭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有專家認為這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造成重大打擊。中國、歐盟、加拿大等多國及地區紛紛表示將會繼續履行協定內容,推動全球治理進程。由於條款規定這一協定生效3年後締約方才可申請退出,目前美國仍是《巴黎協定》締約方之一。

4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旨在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的危害

8月16日,《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5月18日,歐盟及其7個成員國向聯合國遞交《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批准文書,使公約未來締約方數量達到52個。根據公約規定,公約將在第50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書交存之日後第90天生效。這一公約是近10年來環境與健康領域內訂立的一項新的世界性公約,旨在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為排放和釋放的危害。中國為該公約的達成發揮了建設性引領作用。

5

《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 周年,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

9月12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自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年來,國際社會廣泛參與,淘汰了近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目前全球197個國家和地區都是該議定書締約方。

6

歐洲發達國家競相宣佈“燃油車禁售”時間表

7月7日~8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德國漢堡召開。儘管各國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產生分歧,但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歐洲多國及其他國家或地區表示將全面禁售燃油車以推動目標達成。目前,荷蘭、挪威、英國、德國、法國、印度等已經分別公佈其“燃油車禁售時間表”。一時間從歐洲刮起“燃油車禁售風”,其影響力仍在不斷延伸。

7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提出努力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9月6日~17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召開,主題為“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會上,各締約方積極分享防治荒漠化的經驗和模式。同時,通過了《鄂爾多斯宣言》,並發佈《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議》,動員全球青年參與,相關國家共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進一步促進全球履約和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各國攜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8

剛果(金)、葉門等地因食品和飲用水污染引發霍亂疫情

7月~8月,由於電力短缺,剛果(金)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飲用水供應中斷,居民使用被污染的水後,霍亂疫情迅速暴發,造成至少117 人死亡。4月下旬,葉門暴發霍亂疫情並不斷擴散,截至12月21日,疑似感染人數已突破100萬,其中2219人死亡。持續戰亂及其造成的基礎設施損毀、飲用水供應和衛生系統“崩潰”是葉門霍亂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

9

歐洲深陷“毒雞蛋”危機,化學品污染引關注

8月,包括比利時、荷蘭、德國在內的16個歐洲國家相繼發現“毒雞蛋”,檢測顯示雞蛋中氟蟲腈含量超標。氟蟲腈可殺滅跳蚤、蟎和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有中度毒性”的化學品。“毒雞蛋”在歐洲範圍發酵,影響範圍波及中國香港等地,事件使得化學品污染受到廣泛關注。

10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11月6日~18日,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在德國波恩召開。通過各締約方艱苦談判,大會通過了名為“斐濟實施動力”的一系列成果,就《巴黎協定》實施涉及的各方面問題形成了平衡的談判案文,進一步明確了2018年促進性對話的組織方式,通過了加速2020年前氣候行動的一系列安排。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2017年初,由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成中央督查組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專項督查。7月,中辦、國辦就此問題發出通報,包括3名副省級幹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幹部被嚴肅問責。為貫徹落實“兩辦通報”精神,環境保護部等七部委聯合開展“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全面排查全國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問題,嚴肅查處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活動。

4

中央環保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實現了31個省(區、市)全覆蓋。四批督察累計向地方交辦群眾舉報10.4萬件,地方已辦結逾10萬件,切實解決了8萬多個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有力推動落實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的意識,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有效推動了地方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中央環保督察取得明顯效果,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

5

“大氣十條”5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大氣十條”5 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在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7 年,環境保護部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區域“2+26”城市進行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派出102個巡查組進駐“2+26”城市及所屬縣(市、區)開展為期4個月的巡查;強力推進“散亂汙”企業治理和清潔能源取暖;完善預警應急方案和措施,開展錯峰生產,大氣環境品質明顯改善。2017年1月~11月,全國338 個地級以上城市PM10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比2013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8.2%、31.7%、25.6%,下降幅度均大幅高於考核標準。

6

多部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環境立法進展明顯

2017年,我國環境立法工作取得明顯進展,《水污染防治法》《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及《核安全法》等陸續制修訂並發佈。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在政府水環境保護責任、水生態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治、飲用水保護等重點領域規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新修訂的《條例》在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設計了很多操作性強的制度措施;我國首部《核安全法》明確了核事業“安全第一”的根本原則。4月,環境保護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對改善環境品質、防範環境風險的積極作用。

7

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4月,中央深改組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7月,國辦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幹傑強調,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入境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舉措。自7月1日起,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了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對1792家企業開展為期1個月的拉網式、全覆蓋異地執法檢查,多途徑、多環節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實現了固體廢物進口量總體下降。

8

國務院批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首次形成全國地表水“一盤棋”管理

經國務院正式批准,2017年10月,環境保護部、發改委、水利部聯合發佈《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規劃》將“水十條”水質目標分解到各流域,明確了各流域污染防治重點方向和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水環境保護重點,第一次形成覆蓋全國範圍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環境保護部、發改委、水利部還聯合印發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部開展了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沿江126個地級市排查出的490 個飲用水水源地問題全部得到徹底整改。

9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地球衛士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世界肯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2月5日宣佈,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 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55年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林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為世界提供了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借鑒經驗。

10

國家地表水采測分離工作全面啟動,確保資料“真准全”

6月16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西安環境品質監測資料造假案作出一審判決,涉案7人行為均構成破壞電腦資訊系統罪,獲刑1年3個月~1 年10個月不等。環境保護部7月印發《通報》,要求各級環保部門充分汲取教訓,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環境監測資料品質,並于9月印發《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監測網采測分離實施方案》,改變現行屬地監測模式,從機制上與利益相關方脫鉤。自10月起,全面啟動國家地表水采測分離工作,全國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的監測事權將實施采測分離,計畫2018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自動站建設。

2017 年國際十大環境新聞

1

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提出打造“零污染地球”

12月4日~6日,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在肯亞奈洛比召開,主題為“邁向零污染地球”。大會在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等環境領域通過了13項非約束性決議和3項決定。同時,地球衛士獎揭曉,智利總統蜜雪兒·巴切萊特、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等悉數獲獎。會議期間,聯合國發佈了多份環境報告,給各國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建議。

2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倡議建立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5月14日~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北京召開。論壇強調了中國將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宣導綠色、低碳、迴圈、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與其他國家一起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設立生態環保大資料服務平臺,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為相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援助。

3

美國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受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

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佈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堅持“氣候變化懷疑論”態度,經過美國政府各方勢力斡旋,最終決定退出協定。這一行為遭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有專家認為這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造成重大打擊。中國、歐盟、加拿大等多國及地區紛紛表示將會繼續履行協定內容,推動全球治理進程。由於條款規定這一協定生效3年後締約方才可申請退出,目前美國仍是《巴黎協定》締約方之一。

4

《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旨在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的危害

8月16日,《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5月18日,歐盟及其7個成員國向聯合國遞交《關於汞的水俁公約》批准文書,使公約未來締約方數量達到52個。根據公約規定,公約將在第50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書交存之日後第90天生效。這一公約是近10年來環境與健康領域內訂立的一項新的世界性公約,旨在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為排放和釋放的危害。中國為該公約的達成發揮了建設性引領作用。

5

《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 周年,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

9月12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自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30年來,國際社會廣泛參與,淘汰了近99%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目前全球197個國家和地區都是該議定書締約方。

6

歐洲發達國家競相宣佈“燃油車禁售”時間表

7月7日~8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德國漢堡召開。儘管各國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產生分歧,但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歐洲多國及其他國家或地區表示將全面禁售燃油車以推動目標達成。目前,荷蘭、挪威、英國、德國、法國、印度等已經分別公佈其“燃油車禁售時間表”。一時間從歐洲刮起“燃油車禁售風”,其影響力仍在不斷延伸。

7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提出努力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9月6日~17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召開,主題為“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會上,各締約方積極分享防治荒漠化的經驗和模式。同時,通過了《鄂爾多斯宣言》,並發佈《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議》,動員全球青年參與,相關國家共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進一步促進全球履約和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各國攜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8

剛果(金)、葉門等地因食品和飲用水污染引發霍亂疫情

7月~8月,由於電力短缺,剛果(金)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飲用水供應中斷,居民使用被污染的水後,霍亂疫情迅速暴發,造成至少117 人死亡。4月下旬,葉門暴發霍亂疫情並不斷擴散,截至12月21日,疑似感染人數已突破100萬,其中2219人死亡。持續戰亂及其造成的基礎設施損毀、飲用水供應和衛生系統“崩潰”是葉門霍亂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

9

歐洲深陷“毒雞蛋”危機,化學品污染引關注

8月,包括比利時、荷蘭、德國在內的16個歐洲國家相繼發現“毒雞蛋”,檢測顯示雞蛋中氟蟲腈含量超標。氟蟲腈可殺滅跳蚤、蟎和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對人類有中度毒性”的化學品。“毒雞蛋”在歐洲範圍發酵,影響範圍波及中國香港等地,事件使得化學品污染受到廣泛關注。

10

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11月6日~18日,聯合國波恩氣候變化大會在德國波恩召開。通過各締約方艱苦談判,大會通過了名為“斐濟實施動力”的一系列成果,就《巴黎協定》實施涉及的各方面問題形成了平衡的談判案文,進一步明確了2018年促進性對話的組織方式,通過了加速2020年前氣候行動的一系列安排。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