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天走160多公里,廣外外校10歲娃完成環勃朗峰徒步

春節越來越近, 年會成為許多單位的重頭戲。 在廣外外校, 他們的“年會”卻非常特別:從2007年至今, 他們已經拍攝了12部賀歲片, 而今年的賀歲片《我是英雄》記錄的是由42名老師、學生、家長、校友組隊6天征服世界最難徒步線路之一的阿爾卑斯環勃朗峰徒步經歷, 完成者中年紀最小的僅10歲, 12歲以下兒童則有6人。

■11年拍攝12部賀歲片

1月19日晚7時許,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外語學校 (以下簡稱“廣外外校”)禮堂裡座無虛席, 搶不到座位的學生、老師們只能站在走廊或禮堂後排, 他們期待著學校的年度大戲——賀歲片如期上演。

這已經是該校的第12部賀歲片, 在46分鐘的時間裡, 講述了42名外校老師、學生、家長、校友組隊征服世界最難徒步線路之一的阿爾卑斯環勃朗峰徒步經歷, 歡樂與感動縈繞在禮堂中。

“從當初簡單的賀歲短片, 到後來的打打鬧鬧、哭哭笑笑, 再到近幾年展現人文,

呈現精神, 外校賀歲片成了這所學校全體師生和校友的共同期待, 成了大家盼望一年的精神大餐。 ”廣外外校電視臺台長張洪亮是這所學校賀歲片傳統的締造者之一, 許多作品也出自他手, 從2007年至今, 已經連續11年拍攝了12部賀歲片, 內容豐富, 既有模仿《舌尖上的中國》的視頻, 通過美食講述人物故事;又有記錄“流動課堂”的戶外之旅, 包括克服高原反應自駕去雲南香格里拉、25天在美國自駕1.2萬公里等。

“今年這一次隊員招募就是在去年賀歲片結束放映後進行的。 ”張洪亮說, 結果短短兩個小時的報名時間裡, 報名的學生和老師人數超過百人。

■大部分師生少有徒步經歷

從去年賀歲片上映之後開始招募, 到開展集訓,

再到暑假出征, 最後到完成剪輯, 一部賀歲片的完成歷時大半年。 而為了增加難度, 並體現出“老弱病殘”也能征服艱難旅程的精神, 張洪亮特意選擇了少有徒步經歷的師生們, 最後加上3位工作人員在內, 廣外外校42名老師、學生、家長、校友成功組隊, 賀歲片名定為《我是英雄》。

為什麼會選擇環勃朗峰徒步呢?張洪亮給出了解釋:“我們之前去過香格里拉和美國, 我們想彰顯外校的國際化視野, 所以將目標鎖定在國外。 另外, 環勃朗峰徒步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徒步路線之一, 綜合考慮之後我們選定在那裡。 ”

環勃朗峰徒步旅行路線綿延100多英里(約161千米), 穿越了三個國家:瑞士、義大利和法國。 這條線路也是“環勃朗峰極限馬拉松”的舉辦地,

被人們譽為全球13條最受歡迎的徒步線路之一, 不過旅程也非常困難, 累計爬升高度超過珠穆朗瑪峰海拔, 徒步總耗時在6天左右。

“我們的隊員裡, 大部分都沒有徒步經歷, 但為了安全, 我們在分小組後特意在每組中分配了一個比較專業的組員。

” 張洪亮說, 最終有6個學生家庭加入, 42名隊員中年紀最大的已有60歲;而其中12名是學生, 年紀最小的僅6歲, 最大的則是17歲。

■花半年準備極限挑戰

因為少有戶外經歷, 知識儲備和體能準備成為挑戰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確定隊員後, 一系列培訓開始展開。

富有戶外經歷的高中地理老師侍行迅成為全隊的研學導師, 在週末時, 他就會專門為隊員們開設西方文化知識課程, 講述挑戰路線當地的情況等。 同時, 隊員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體能訓練, 以往很少出現在運動場的生物、語文、英語等學科老師和家長們也紛紛出現, 重拾年輕時的活力。

為了驗證體力, 2017年上半年, 隊員們還被安排到香港麥理浩徑進行了體能測試。 另外, 為了預防拍攝過程中出現意外,張洪亮還特意開設了旅行攝影知識講座,告訴隊友們該如何拍攝。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隊員們安全,策劃團隊同步聯繫了法國當地的嚮導團隊,2017年8月暑假之際,挑戰之旅正式開啟。

■挑戰第一天下起大雨,一台攝像機壞了

不作美的還有天氣。“其實條件越艱苦,我們拍攝的畫面會越好,沒想到徒步第一天就下起了大雨,一下子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張洪亮說,原本拍攝團隊準備了兩台攝像機,結果第一天就有一台攝像機浸水壞掉了。

攝像師變成只有張洪亮一個人,疲於奔命的他在徒步的第三天甚至跟大部隊失去了聯繫。“那天霧很大,我跟拍完第一組,返回原地等第二組等了40多分鐘都沒看到人,原來他們在嚮導的帶領下走了另外一條路。那時候岔路很多,我只能按照判斷一個人往高處走,最後才終於會合。”張洪亮說。慶倖的是,因為有智慧手機和進行了旅行拍攝培訓,在《我是英雄》的賀歲片裡,這一畫面被隊員們記錄了下來,成為珍貴的材料。

■39名隊員完成挑戰,年紀最小僅10歲

在6天的徒步中,平均每天需要徒步20多公里,累計爬升高度超過珠穆朗瑪峰海拔,大雨、冰雹、大風、大霧、寒冷等天氣現象,大家都經歷了一遍。但每天還必須不斷趕路,因為一旦停止,也將錯過下一個驛站。

“所有的高山木屋都是提前預定的,而且木屋幾乎都是訂滿的,如果錯過了晚上都不知道住在哪裡。” 紀錄片中現實,高山木屋的條件並不算好,有時候要睡上下鋪,有時候甚至需要男女混住。張洪亮說,在選點時,他特意要求訂環境較艱苦的木屋,結果有一晚住的是“純粹的牛棚”改造的大通鋪。

艱苦的條件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挑戰,最後42人中僅有39人完成,其中2個孩子和1位老師未能堅持下去。“我們原來的計畫為了體現團隊合作,有一個人走不下來就失敗了。後來到了現場我們發現氣候環境不允許,把傷患抬下來也不現實,法國嚮導建議我們尊重人的生理極限,最後那位老師雇了車帶著兩個孩子到車下等我們。”張洪亮說,這其中就包含了那位6歲的孩子。最終,完成者中年紀最小的為10歲,剛好是兩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孩子。

■感言:孩子是家長的導師

徒步挑戰中,家長們都是帶著以身垂範的理念來的,然而讓她們沒想到的是,孩子們卻成了她們堅持下去的動力。相比家長,孩子們的體力恢復得更快,甚至變成了家長們的“導師”。

“在過一個埡口時,我這個專業運動員出身的人都覺得吃力了,想跟孩子分擔背包,沒想到孩子就是不肯,堅持要自己背,最後我們母女倆都感動得哭了。”35歲的張文瑛此前是廣東省花樣游泳隊一位專業運動員,還斬獲過國際大獎,在隊員中算是體力最好的之一,但讓她沒想到的是,10歲的女兒王湘皖竟如此堅強。而王湘皖告訴記者,之所以想堅持下去,是因為已經接近最後一程。

8月份拍攝結束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剪輯,成片最終完成。10月中旬,小範圍的“首映”上演,隊員們再次齊聚,以這份特殊的禮物為兩位剛好10歲的小壽星慶生。1月19日晚,這部賀歲片登上學校禮堂。

”2019年的賀歲片我們定為《家在外校》,試圖通過紀錄片形式體現一所學校的溫情、溫暖、溫馨的人文環境和氛圍,我們將在日常瑣碎中發現亮點、找到故事。”張洪亮說。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秦松

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蘇俊傑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張鴻雁

為了預防拍攝過程中出現意外,張洪亮還特意開設了旅行攝影知識講座,告訴隊友們該如何拍攝。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隊員們安全,策劃團隊同步聯繫了法國當地的嚮導團隊,2017年8月暑假之際,挑戰之旅正式開啟。

■挑戰第一天下起大雨,一台攝像機壞了

不作美的還有天氣。“其實條件越艱苦,我們拍攝的畫面會越好,沒想到徒步第一天就下起了大雨,一下子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張洪亮說,原本拍攝團隊準備了兩台攝像機,結果第一天就有一台攝像機浸水壞掉了。

攝像師變成只有張洪亮一個人,疲於奔命的他在徒步的第三天甚至跟大部隊失去了聯繫。“那天霧很大,我跟拍完第一組,返回原地等第二組等了40多分鐘都沒看到人,原來他們在嚮導的帶領下走了另外一條路。那時候岔路很多,我只能按照判斷一個人往高處走,最後才終於會合。”張洪亮說。慶倖的是,因為有智慧手機和進行了旅行拍攝培訓,在《我是英雄》的賀歲片裡,這一畫面被隊員們記錄了下來,成為珍貴的材料。

■39名隊員完成挑戰,年紀最小僅10歲

在6天的徒步中,平均每天需要徒步20多公里,累計爬升高度超過珠穆朗瑪峰海拔,大雨、冰雹、大風、大霧、寒冷等天氣現象,大家都經歷了一遍。但每天還必須不斷趕路,因為一旦停止,也將錯過下一個驛站。

“所有的高山木屋都是提前預定的,而且木屋幾乎都是訂滿的,如果錯過了晚上都不知道住在哪裡。” 紀錄片中現實,高山木屋的條件並不算好,有時候要睡上下鋪,有時候甚至需要男女混住。張洪亮說,在選點時,他特意要求訂環境較艱苦的木屋,結果有一晚住的是“純粹的牛棚”改造的大通鋪。

艱苦的條件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挑戰,最後42人中僅有39人完成,其中2個孩子和1位老師未能堅持下去。“我們原來的計畫為了體現團隊合作,有一個人走不下來就失敗了。後來到了現場我們發現氣候環境不允許,把傷患抬下來也不現實,法國嚮導建議我們尊重人的生理極限,最後那位老師雇了車帶著兩個孩子到車下等我們。”張洪亮說,這其中就包含了那位6歲的孩子。最終,完成者中年紀最小的為10歲,剛好是兩位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孩子。

■感言:孩子是家長的導師

徒步挑戰中,家長們都是帶著以身垂範的理念來的,然而讓她們沒想到的是,孩子們卻成了她們堅持下去的動力。相比家長,孩子們的體力恢復得更快,甚至變成了家長們的“導師”。

“在過一個埡口時,我這個專業運動員出身的人都覺得吃力了,想跟孩子分擔背包,沒想到孩子就是不肯,堅持要自己背,最後我們母女倆都感動得哭了。”35歲的張文瑛此前是廣東省花樣游泳隊一位專業運動員,還斬獲過國際大獎,在隊員中算是體力最好的之一,但讓她沒想到的是,10歲的女兒王湘皖竟如此堅強。而王湘皖告訴記者,之所以想堅持下去,是因為已經接近最後一程。

8月份拍攝結束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剪輯,成片最終完成。10月中旬,小範圍的“首映”上演,隊員們再次齊聚,以這份特殊的禮物為兩位剛好10歲的小壽星慶生。1月19日晚,這部賀歲片登上學校禮堂。

”2019年的賀歲片我們定為《家在外校》,試圖通過紀錄片形式體現一所學校的溫情、溫暖、溫馨的人文環境和氛圍,我們將在日常瑣碎中發現亮點、找到故事。”張洪亮說。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秦松

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蘇俊傑

廣州參考·廣州日報編輯 張鴻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