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飛到韓國吃的泡菜,大多是“中國製造”, 韓媒表示很恥辱

泡菜是韓國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單元, 韓國人不僅以它為重要的食物來源, 而且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沉澱, 泡菜文化已經凝結了韓國人的歷史人文情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名錄中有7項飲食文化遺產, 韓國泡菜就是其中之一。

泡菜之所以在韓國得到昇華, 並非憑藉其工藝和風味, 而是韓國人給泡菜注入了文化因素。 韓國地處高緯度, 冬天時間長, 氣候寒冷, 這直接導致韓國大部分地區蔬菜的生長季節短, 於是一進入冬季, 韓國的婆婆們就會手把手的教兒媳婦製作泡菜以備過冬。 另外, 在韓國很多傳統家庭中, 製作泡菜的手藝會被當成“獨門絕技”代代相傳。 祖母傳授給母親, 母親傳給兒媳, 兒媳再傳給兒媳, 因此泡菜在許多韓國人的心目中意味著“媽媽的味道”。 就是這些代表家庭和睦和母慈子孝的文化因素的加入, 使得泡菜不僅僅成為一種食品,

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韓國當年申遺成功, 也主要是憑藉泡菜的文化內涵。 韓國本地基本每年也都會舉辦“泡菜節”, 把這一飲食傳統發揚光大。

然而韓國關稅廳日前發佈的一項貿易統計報告讓韓國人不大能自豪的起來, 資料顯示,

2017年韓國泡菜的進口量為27.56萬噸, 達到出口量(2.4萬噸)的10倍以上, 而在進口的泡菜中, 99%來自中國。 小編不太懂得外貿的概念, 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作為泡菜名義上的發源地韓國, 其實他們生產的泡菜根本賣不了多少, 不僅如此, 他們自己吃的泡菜反而絕大多數都是從中國製造的(如果理解有誤, 還望讀者指正)。

根據瞭解, 在山東、遼寧、吉林等地有100個以上的泡菜工廠, 他們常年往韓國源源不斷的輸送泡菜。 那也就是說, 中國的很多遊客乘飛機大老遠的灰到韓國, 興致勃勃的品嘗了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泡菜, 實際上吃的卻是我們翠花兒家醃制的東北大酸菜?

我們之所以憑藉一顆大白菜就可以席捲韓國, 憑的就是價格。 韓國地方小, 氣候不佳, 蔬菜成本自然會高, 而我們的大白菜遍地都是, 我們甚至把便宜東西都稱之為“白菜價”。 根據2016年的平均數據, 韓國泡菜出口單價為每公斤3.36美元(約合人民幣21.6元), 而進口泡菜的單價只有每公斤0.5美元(約合人民幣3.2元)。

無論怎樣,資料是不會騙人的,韓國泡菜正在逐漸被打上“中國製造”的標籤。在首爾一位賣手工泡菜的大媽說:作為泡菜從業者,看到韓國的餐館和家庭都在吃中國的泡菜,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也沒辦法,中國經濟已經影響到韓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離開了中國商品,自己也難以生活。就連辛奇公司(為了和中日泡菜撇清關係,韓國人把泡菜改名為“辛奇”)的CEO洪金寬也無奈的說:“我一直為泡菜文化感到驕傲,但事實就是泡菜正在失去它在社會中的地位,這讓我略有傷感。”對於這份資料包告,韓聯社更是發文表達憤慨,“這是泡菜宗主國的恥辱”。

小編本著同情的態度,原不想較真,不過爾等自封為泡菜宗主國,我就有些坐不住了。其實從棒子們搶端午搶李白的時候,就已經體現了他們文化匱乏的自卑。我想韓國泡菜估計也是舶來品,而且少不了受身邊這位“老師”的啟發,經查閱資料,果不其然。

韓國泡菜何止是“中國製造”,其實還是“中國創造”!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這是《詩經.小雅》裡的詩句,其中的“菹”說的就是醃菜,正是這種醃菜後來傳到了韓國。再細緻點說,韓國泡菜大抵來自重慶渝北區。唐朝薛仁貴將軍被發配高麗,也就是今天的韓國,並在那裡安家。他的僕從裡面很多來自重慶江北縣,會做家鄉的泡菜,後來這些手藝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韓國泡菜”才得以傳承。不過這種說法估計也只有咱們自己說說罷了,人家棒子們是鐵定不承認的。

既然發源於中國,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申遺呢?小編覺得,雖然我們自古就有醃制蔬菜的習慣,但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南北差異巨大,有的地方醃魚,有的地方做臘肉,有的地方醃酸菜,有的地方做醬菜,不大好形成統一風格。不像韓國,家家戶戶都清一色的醃制大白菜,雖然口味變化多端,但終究還是在醃白菜,況且棒子向來喜歡出頭,經過一頓哭天抹淚的感動,再加上大張旗鼓的宣傳,鮮明的特色很容易就形成了。況且中華美食博大精深,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數不勝數,色相不佳的醃制菜很難被重視起來。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北方的農村仍然有醃菜過冬的習慣,東北人的家裡更是一到冬天就儲備幾大缸酸菜,《舌尖上的中國》也展示過不少地區醃制的特色小菜。只不過隨著大棚種植技術和物流行業的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吃到新鮮蔬菜,醃制菜也在逐漸從越冬必備品變成嘗鮮的懷舊菜品。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資料我們可以看到,炎黃子孫正在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世界,大到科技重工,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正以昂首闊步的姿態走在發展的大路上,願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讓這條東方巨龍早日實現騰飛。

無論怎樣,資料是不會騙人的,韓國泡菜正在逐漸被打上“中國製造”的標籤。在首爾一位賣手工泡菜的大媽說:作為泡菜從業者,看到韓國的餐館和家庭都在吃中國的泡菜,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也沒辦法,中國經濟已經影響到韓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離開了中國商品,自己也難以生活。就連辛奇公司(為了和中日泡菜撇清關係,韓國人把泡菜改名為“辛奇”)的CEO洪金寬也無奈的說:“我一直為泡菜文化感到驕傲,但事實就是泡菜正在失去它在社會中的地位,這讓我略有傷感。”對於這份資料包告,韓聯社更是發文表達憤慨,“這是泡菜宗主國的恥辱”。

小編本著同情的態度,原不想較真,不過爾等自封為泡菜宗主國,我就有些坐不住了。其實從棒子們搶端午搶李白的時候,就已經體現了他們文化匱乏的自卑。我想韓國泡菜估計也是舶來品,而且少不了受身邊這位“老師”的啟發,經查閱資料,果不其然。

韓國泡菜何止是“中國製造”,其實還是“中國創造”!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這是《詩經.小雅》裡的詩句,其中的“菹”說的就是醃菜,正是這種醃菜後來傳到了韓國。再細緻點說,韓國泡菜大抵來自重慶渝北區。唐朝薛仁貴將軍被發配高麗,也就是今天的韓國,並在那裡安家。他的僕從裡面很多來自重慶江北縣,會做家鄉的泡菜,後來這些手藝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韓國泡菜”才得以傳承。不過這種說法估計也只有咱們自己說說罷了,人家棒子們是鐵定不承認的。

既然發源於中國,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申遺呢?小編覺得,雖然我們自古就有醃制蔬菜的習慣,但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南北差異巨大,有的地方醃魚,有的地方做臘肉,有的地方醃酸菜,有的地方做醬菜,不大好形成統一風格。不像韓國,家家戶戶都清一色的醃制大白菜,雖然口味變化多端,但終究還是在醃白菜,況且棒子向來喜歡出頭,經過一頓哭天抹淚的感動,再加上大張旗鼓的宣傳,鮮明的特色很容易就形成了。況且中華美食博大精深,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數不勝數,色相不佳的醃制菜很難被重視起來。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們北方的農村仍然有醃菜過冬的習慣,東北人的家裡更是一到冬天就儲備幾大缸酸菜,《舌尖上的中國》也展示過不少地區醃制的特色小菜。只不過隨著大棚種植技術和物流行業的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吃到新鮮蔬菜,醃制菜也在逐漸從越冬必備品變成嘗鮮的懷舊菜品。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資料我們可以看到,炎黃子孫正在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世界,大到科技重工,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正以昂首闊步的姿態走在發展的大路上,願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讓這條東方巨龍早日實現騰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