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絕對“亮瞎眼”!美輪美奐的何家村窖藏金銀器、玉器!

上面的文章我們說了,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千多件寶貝, 件件精美絕倫, 讓人驚歎不已。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些寶貝!

舞馬銜杯紋銀壺

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 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內有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 而在這十八件組中唯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 您現在所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一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為什麼說它這麼珍貴?首先從外形上看,

壺身呈扁圓形, 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

唐朝初期政權統一, 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 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 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其次, 此壺的製作工藝非常獨特。 壺蓋帽為捶揲成型的覆式蓮瓣, 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 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釐米的銀鏈與提梁相連, 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像弓劍形狀的提梁。

壺身是先將一整塊銀板捶打出壺的大致形狀, 再以模壓的方法在壺腹兩面模出兩匹相互對應奮首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 然後再將兩端黏壓焊接, 反復打磨致平, 幾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而更為珍貴的還要數壺身上的兩匹祝壽馬, 這裡面還蘊含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 唐玄宗在位後期越發的驕奢淫逸, 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 天寶年間, 每逢“千秋節”皇帝的生日都會在興慶宮期的勤政樓前, 舉行盛大的宴會, 接受文武百官、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朝賀,

並以舞馬助興。

這時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 伴隨著《傾杯樂》曲的節拍, 躍然起舞, 奮首鼓尾, 舞姿翩翩。 高潮時, 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如飛。 而此時領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

唐代許多文人曾寫下很多關於舞馬的詩句如“屈膝銜杯赴節, 傾心獻壽無疆, 更有銜杯終宴曲, 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形容舞馬銜杯祝壽這一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

而這盛大的宮廷祝壽活動在天寶十四載, 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 安史之亂爆發後, 唐玄宗棄城而逃, 這批舞馬散落到安祿山的一名大將田成嗣手中。

有一天, 軍中宴樂, 舞馬聽見樂曲聲應節拍躍然起舞, 士兵見狀誤以為是妖孽, 田成嗣命士兵將舞馬鞭打而死。

此後, 盛行一時的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的形式在歷史的變革中永遠的銷聲匿跡了, 但這件銀壺卻成為大唐王朝的興衰最好的見證。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

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

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

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歎絕。

唐代,香囊還可用於佛事。人們認為將佛經盛放在香囊之中,隨身攜帶,能起到消災辟邪的作用。

金開元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39類466枚錢幣,其中金開元通寶30枚。

金開元通寶正面楷書“開元通寶”,四個字,錢文間架端莊,疏密均勻,字跡清晰,製作規整,背面沒有指甲紋或月牙紋,也沒有文字。

製作規整、精緻,30枚金開元通寶出土時存放在“大粒光明砂”銀盒之中,可見其珍貴程度。

金開元和銀開元都是仿照銅質的開元通寶鑄造的。

唐朝時,金開元和銀開元並不作流通貨幣使用,主要是皇室貴族用來作遊戲、壓勝,或者是皇帝賞賜臣屬時用的。

以金銀錢作為賞賜,至遲在漢代就已出現。唐代賞賜、進奉金銀成風。

唐玄宗時期,長安城大內的承天門,是唐代各朝皇帝頒佈詔令、赦書或舉行朝會慶典的地方。

唐玄宗常常在承天門樓上陳樂設宴,招待臣屬,並向樓下抛灑金銀錢以作賞賜,形成有名的金錢會。

當時的後宮三千粉黛,為了排遣孤獨,消磨時光,也經常做拋擲金銀錢的遊戲。後來這種遊戲還傳至宮外,在貴族中廣泛流行。直到明代,宮廷中還流行這種遊戲。

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兩件這種金碗。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捶揲製作,造型飽滿莊重。

一件高5.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2克

另一件高5.6釐米,口徑13.5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1克

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

每一個蓮瓣單元裡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

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

金箔

這件文物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自古皇室就有追求長生不老之風,宮廷內供養方士仙人,為皇室煉製仙丹。

唐代不僅盛行服用丹藥,還服食黃金,當時認為黃金具有“鎮心安神、定驚除癇,辟惡去邪”神奇療效。

金梳背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生活在這個時期的女性具有不同於其他朝代女性的精神風貌。

唐代婦女流行高髻,講究髮式造型。特別是開元、天寶以後,婦女的髮式更加蓬鬆多樣,頭部裝飾也就更加複雜華麗。

我們看到的這件精美的金梳背就是唐代婦女特別流行的一種發飾用具,其用法是插在頭髮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一種裝飾作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這件金梳背由兩層金片剪裁合併成型。頂端的掐絲工藝和主題紋上金珠焊綴工藝的嫺熟運用,反映出了高超的工藝水準。

唐代發梳用材十分考究,一般因用途而別。梳發用梳多以木、竹、牛角製成。插戴用梳常以金、銀、玉為材。另外,從梳背的尺寸和工藝來看,這件金梳背應為裝飾用梳而非梳理用品。

鎏金飛獅寶相花紋銀盒

銀盒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高5.6釐米,重425克。

銀盒上下以子母口相扣合,捶打成型後又經切削打磨處理修整得光滑圓潤。

盒內面以魚子紋為底,蓋面在麥穗紋圓形框架中,鏨刻出一隻飛揚雙翼的獅子,周圍繞以折枝花,蓋底中心平鏨出一朵團花及石榴花結等。

紋飾全部鎏金,黃白輝映,煜煜奪目。

雙獅紋金鐺

獅紋金鐺是何家村窖藏發現的金銀鐺中最華麗的一件。

在鐺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條水波紋曲線,將外壁分成九個“S”形區間,內鏨刻出雙鳥銜綬、獅子及花卉等紋飾,底部飾滿魚子紋。

鐺內底還飾有高浮雕式的雙獅在奔跑嬉戲。整體構圖協調華美,體現了唐代金銀器富麗華美的特點。

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

帶蓋銀碗在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三件,這三件蓋碗在屬窖藏中時代較晚的器物,大體屬於唐德宗時期。

此銀蓋碗重1380克,蓋足內有蓮葉組成的六出團花一朵,蓋周圍散點排列出六朵忍冬結,腹部鏨刻六株形像葡萄石榴的折枝花,蓋面和底部的外沿均有六朵小花,紋飾鎏金,圈足內沿還鏨刻有“進”字。

盛放丹砂的銀盒

“丹砂”通常被人們稱為“朱砂”、“真朱”、“貢砂”,為天然的辰砂礦石,是唐代煉丹的常用藥物。

丹家認為將煉丹原料盛放于金銀器皿中,會沾染金銀之氣,能鞏固和提高藥效,因此何家村出土的丹砂均盛放於有墨書標記的銀盒內。

唐代品質上乘的丹砂是很難得到的。而何家村出土丹砂不僅品質好,而且數量多,總重達兩百餘兩。

蓮瓣紋提梁銀罐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銀器中,有很多器物上的蓮瓣紋飾內都雕刻有唐代流行的各種花鳥紋、珍禽異獸紋等。

這件銀罐的蓮瓣內沒有裝飾任何圖案,蓮瓣彼此相連突起,增加了紋飾立體感,顯得素雅大方。出土時罐內有玻璃杯等器物。

鎏金雙魚紋銀碗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兩件鎏金雙魚紋銀碗,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碗底內有兩條鎏金的魚,當碗內盛滿水時,水波流動,碗底的小魚就如同在水裡遊動一樣。

碗內底的雙魚和裝飾的水草均為錘揲而成,並鏨刻修身魚身,紋飾鎏金。圈足為焊接,出土時脫落。這種內底裝飾風格是在伊朗薩珊銀器上的徽章式紋樣的影響下創制而成的。

白瑪瑙帶跨

白瑪瑙帶跨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時銀盒子上寫有墨書稱其為“鉸具”,同時銀盒上還有墨書記錄“一十五事”,這組帶具由圓首矩形跨和圓首矩形鉈尾各一枚、半圓形跨九枚、方形跨四枚組成,共計一十五件,與墨書相符合。

但這些帶跨背面都沒有鑽孔,不能懸掛蹀躞帶,因此推測有可能是一件半成品。

何家村出土的文物中有部分的半成品,這條玉帶應該是其中的一件。

鎏金團花紋六曲銀盒

高4.7釐米,直徑11.4釐米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銀盒是唐代金銀器中較多見的種類,造型也最為豐富。

初唐時期,銀盒的裝飾上還有濃厚的外來影響,如蓋面中心帶有雙翼的神異動物與外圈一周麥穗圓框組成“徽章式紋樣”。這是薩珊、粟特金銀器最具特點的裝飾風格。

這件銀盒蓋面上的主題紋飾已由粟特、薩珊的神異動物轉變為唐代流行的團花、折枝花,徽章式的圓框也轉變為活潑流暢、首尾相接的闊葉折枝。

盒上的紋樣變化、反映了唐代金銀器從完全接受外來物到模仿改造,再到自主創新這一發展軌跡,是研究唐代器物變化最有說服力的實物資料。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

銀盤在製作上採用了唐代金銀器製作工藝中常用的兩種製作方法,即捶揲法和鎏金法。

銀盤為雙桃相連形,在兩桃盤底各捶揲出一隻行走的狐狸,其中一隻狐狸回首俯視,另一隻狐狸回首仰視,兩隻狐狸均呈現出機警的神態。

狐狸的頸部及腹股出鏨刻細紋,通體鎏金。銀盤造型優美,做工精細。這種動物圖案是用模具沖出來的,圖案高於盤底,因而具有浮雕效果。這件器物從造型到紋飾深受波斯薩珊藝術風格的影響。

在唐代狐狸同龍、鳳、獅、犀、熊、鹿、兔等一樣,均屬祥瑞之獸。以桃、狐狸作為裝飾題材是迎合了中國傳統的“辟邪”和“祈福”的心理要求。

《華豫之門》民間收藏真品館

電話:0371-55322400

覺得不錯,請點贊↓↓↓

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

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

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

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歎絕。

唐代,香囊還可用於佛事。人們認為將佛經盛放在香囊之中,隨身攜帶,能起到消災辟邪的作用。

金開元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39類466枚錢幣,其中金開元通寶30枚。

金開元通寶正面楷書“開元通寶”,四個字,錢文間架端莊,疏密均勻,字跡清晰,製作規整,背面沒有指甲紋或月牙紋,也沒有文字。

製作規整、精緻,30枚金開元通寶出土時存放在“大粒光明砂”銀盒之中,可見其珍貴程度。

金開元和銀開元都是仿照銅質的開元通寶鑄造的。

唐朝時,金開元和銀開元並不作流通貨幣使用,主要是皇室貴族用來作遊戲、壓勝,或者是皇帝賞賜臣屬時用的。

以金銀錢作為賞賜,至遲在漢代就已出現。唐代賞賜、進奉金銀成風。

唐玄宗時期,長安城大內的承天門,是唐代各朝皇帝頒佈詔令、赦書或舉行朝會慶典的地方。

唐玄宗常常在承天門樓上陳樂設宴,招待臣屬,並向樓下抛灑金銀錢以作賞賜,形成有名的金錢會。

當時的後宮三千粉黛,為了排遣孤獨,消磨時光,也經常做拋擲金銀錢的遊戲。後來這種遊戲還傳至宮外,在貴族中廣泛流行。直到明代,宮廷中還流行這種遊戲。

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兩件這種金碗。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捶揲製作,造型飽滿莊重。

一件高5.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2克

另一件高5.6釐米,口徑13.5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1克

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

每一個蓮瓣單元裡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

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

金箔

這件文物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自古皇室就有追求長生不老之風,宮廷內供養方士仙人,為皇室煉製仙丹。

唐代不僅盛行服用丹藥,還服食黃金,當時認為黃金具有“鎮心安神、定驚除癇,辟惡去邪”神奇療效。

金梳背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生活在這個時期的女性具有不同於其他朝代女性的精神風貌。

唐代婦女流行高髻,講究髮式造型。特別是開元、天寶以後,婦女的髮式更加蓬鬆多樣,頭部裝飾也就更加複雜華麗。

我們看到的這件精美的金梳背就是唐代婦女特別流行的一種發飾用具,其用法是插在頭髮上,露出漂亮的梳背,起到一種裝飾作用。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這件金梳背由兩層金片剪裁合併成型。頂端的掐絲工藝和主題紋上金珠焊綴工藝的嫺熟運用,反映出了高超的工藝水準。

唐代發梳用材十分考究,一般因用途而別。梳發用梳多以木、竹、牛角製成。插戴用梳常以金、銀、玉為材。另外,從梳背的尺寸和工藝來看,這件金梳背應為裝飾用梳而非梳理用品。

鎏金飛獅寶相花紋銀盒

銀盒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高5.6釐米,重425克。

銀盒上下以子母口相扣合,捶打成型後又經切削打磨處理修整得光滑圓潤。

盒內面以魚子紋為底,蓋面在麥穗紋圓形框架中,鏨刻出一隻飛揚雙翼的獅子,周圍繞以折枝花,蓋底中心平鏨出一朵團花及石榴花結等。

紋飾全部鎏金,黃白輝映,煜煜奪目。

雙獅紋金鐺

獅紋金鐺是何家村窖藏發現的金銀鐺中最華麗的一件。

在鐺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條水波紋曲線,將外壁分成九個“S”形區間,內鏨刻出雙鳥銜綬、獅子及花卉等紋飾,底部飾滿魚子紋。

鐺內底還飾有高浮雕式的雙獅在奔跑嬉戲。整體構圖協調華美,體現了唐代金銀器富麗華美的特點。

鎏金折枝花紋銀蓋碗

帶蓋銀碗在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三件,這三件蓋碗在屬窖藏中時代較晚的器物,大體屬於唐德宗時期。

此銀蓋碗重1380克,蓋足內有蓮葉組成的六出團花一朵,蓋周圍散點排列出六朵忍冬結,腹部鏨刻六株形像葡萄石榴的折枝花,蓋面和底部的外沿均有六朵小花,紋飾鎏金,圈足內沿還鏨刻有“進”字。

盛放丹砂的銀盒

“丹砂”通常被人們稱為“朱砂”、“真朱”、“貢砂”,為天然的辰砂礦石,是唐代煉丹的常用藥物。

丹家認為將煉丹原料盛放于金銀器皿中,會沾染金銀之氣,能鞏固和提高藥效,因此何家村出土的丹砂均盛放於有墨書標記的銀盒內。

唐代品質上乘的丹砂是很難得到的。而何家村出土丹砂不僅品質好,而且數量多,總重達兩百餘兩。

蓮瓣紋提梁銀罐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銀器中,有很多器物上的蓮瓣紋飾內都雕刻有唐代流行的各種花鳥紋、珍禽異獸紋等。

這件銀罐的蓮瓣內沒有裝飾任何圖案,蓮瓣彼此相連突起,增加了紋飾立體感,顯得素雅大方。出土時罐內有玻璃杯等器物。

鎏金雙魚紋銀碗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兩件鎏金雙魚紋銀碗,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碗底內有兩條鎏金的魚,當碗內盛滿水時,水波流動,碗底的小魚就如同在水裡遊動一樣。

碗內底的雙魚和裝飾的水草均為錘揲而成,並鏨刻修身魚身,紋飾鎏金。圈足為焊接,出土時脫落。這種內底裝飾風格是在伊朗薩珊銀器上的徽章式紋樣的影響下創制而成的。

白瑪瑙帶跨

白瑪瑙帶跨出土于唐代何家村窖藏,出土時銀盒子上寫有墨書稱其為“鉸具”,同時銀盒上還有墨書記錄“一十五事”,這組帶具由圓首矩形跨和圓首矩形鉈尾各一枚、半圓形跨九枚、方形跨四枚組成,共計一十五件,與墨書相符合。

但這些帶跨背面都沒有鑽孔,不能懸掛蹀躞帶,因此推測有可能是一件半成品。

何家村出土的文物中有部分的半成品,這條玉帶應該是其中的一件。

鎏金團花紋六曲銀盒

高4.7釐米,直徑11.4釐米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

銀盒是唐代金銀器中較多見的種類,造型也最為豐富。

初唐時期,銀盒的裝飾上還有濃厚的外來影響,如蓋面中心帶有雙翼的神異動物與外圈一周麥穗圓框組成“徽章式紋樣”。這是薩珊、粟特金銀器最具特點的裝飾風格。

這件銀盒蓋面上的主題紋飾已由粟特、薩珊的神異動物轉變為唐代流行的團花、折枝花,徽章式的圓框也轉變為活潑流暢、首尾相接的闊葉折枝。

盒上的紋樣變化、反映了唐代金銀器從完全接受外來物到模仿改造,再到自主創新這一發展軌跡,是研究唐代器物變化最有說服力的實物資料。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

銀盤在製作上採用了唐代金銀器製作工藝中常用的兩種製作方法,即捶揲法和鎏金法。

銀盤為雙桃相連形,在兩桃盤底各捶揲出一隻行走的狐狸,其中一隻狐狸回首俯視,另一隻狐狸回首仰視,兩隻狐狸均呈現出機警的神態。

狐狸的頸部及腹股出鏨刻細紋,通體鎏金。銀盤造型優美,做工精細。這種動物圖案是用模具沖出來的,圖案高於盤底,因而具有浮雕效果。這件器物從造型到紋飾深受波斯薩珊藝術風格的影響。

在唐代狐狸同龍、鳳、獅、犀、熊、鹿、兔等一樣,均屬祥瑞之獸。以桃、狐狸作為裝飾題材是迎合了中國傳統的“辟邪”和“祈福”的心理要求。

《華豫之門》民間收藏真品館

電話:0371-55322400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