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蘇兩會】政協委員談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民俗也能帶來經濟效益,蘇繡要推廣還得結合現代傳播手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了本屆省政協委員, 尤其是文化界委員們的熱議。 昨天記者採訪了同為政協委員的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建萍和著名書法家劉燦銘, 他們兩人不約而同談到了文化傳承問題:一個聚焦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 一個把目光投向了以往被關注並不多的地方民俗。 愛南京·南京晨報記者 劉娟 孔芳芳

江蘇著名書法家劉燦銘:優秀民俗是能帶來收益的

劉燦銘今年提出的兩個提案都是文藝界當下的熱點議題或需要關注的選題。 他的提案一個是發展文化產業,

促進文化消費, 另一個是有關加強傳承與保護江蘇地方民俗的建議。 尤其是後者, 記者瞭解到, 有關江蘇地方民俗的提案並不多。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以及外來文化的傳播, 我省一些民俗文化其實受到了較大的衝擊, 一方面, 有些優秀民俗面臨著漸被遺忘的危險, 另一方面, 有的地方卻出現了祭祀先人燒‘小蜜’等‘民俗異化’的糟粕。 ”劉燦銘在提案中說, 對江蘇優秀民俗文化的梳理、搶救、保護、傳承和創新, 應當提上議事日程了。

“首先要區分醜陋民俗和優秀民俗, 才能用不同方式對待, 達到保護傳承的目的。 ”劉燦銘認為, 可以用剛性手段, 制止醜陋陳規陋習的傳播。 他建議有關部門應該與當代草根民俗傳承人、專家學者一起,

共同普查和梳理當地傳統民俗, 記錄、整理、保護之餘, 也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民俗, 擯棄偽民俗, 挖掘真民俗, 讓優良的“民俗活動”變成“文化資源”, 甚至是“文化瑰寶”。 “民俗做得好, 是可以帶來收益的。 ”劉燦銘說, 江蘇可以在建設鄉村民俗文化村和民俗文化旅遊業發展上動腦筋, 打造富有江蘇地方民俗特色與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 讓民俗變成帶來社會和經濟“雙效益”的獨特資源。

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建萍:傳統藝術傳承要結合現代傳播手段

蘇繡, 是最能體現專注、堅持工匠精神的傳統藝術。 省政協委員、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建萍一直在致力於去高校、中學、小學的傳播蘇繡藝術。

“讓年輕人學會靜下心來,

專注、勤奮、刻苦地自我勞動, 通過針和線呈現出很美的圖像。 這樣, 通過他自己的手有了成果, 就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的歷史感興趣, 長大了記憶會很深刻。 讓傳統藝術和文化與青少年互動, 對傳承意義重大。 ”

姚建萍覺得, 如今傳統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需要搭上現代傳播方法的快車。 2017年, 她擔任一部說刺繡的電視連續劇的藝術總監。 “蘇繡既是江蘇的名片, 也是中國的名片, 但是缺乏現代媒體的傳播, 我們來為劇本把關, 用電視連續劇的形式, 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蘇繡, 我們植入了很多生活中的場景, 最後這個電視劇有過億的點擊率, 對蘇繡和非遺是巨大的推廣。 ”

姚委員表示, 還需要把刺繡作品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

例如教孩子給自己繡一個小荷包, 給包包衣服繡一個漂亮的裝飾花樣, 這樣就更能讓年輕人有興趣, 傳承下去。 但是姚委員還是很遺憾, 現在缺少這種管道, “我做了很多嘗試, 走進小學、高校, 但都是一單一單的, 太散了。 沒有系統性和計劃性, 我們希望刺繡能夠成為學校的一門興趣課程, 最好能成為一個專科, 納入教材, 走進校園。 我也很榮幸, 被南京大學聘請為兼職教授, 為高等學府的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傳播。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