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民與代表】為聚力創新提供有力制度供給——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聚焦創新驅動發展紀實

省人大常委會赴港澳開展保護和促進香港澳門同胞投資條例實施情況調研

省人大常委會調研沿海開發戰略實施情況

委員們在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專題詢問現場犀利發問

今年一月, 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召開《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貫徹實施座談會

《扎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的決議》為全省的創新發展營造了濃厚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省委關於創新發展的戰略部署,

發揮自身優勢, 依法履行職責, 把推動創新發展作為地方立法的重點方向和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

貫徹省黨代會部署, 讓聚力創新成為全省人民共同行動

江蘇省委高度重視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略, 著力使創新成為發展的新引擎和主動力。 省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省委決策部署, 及時把黨委主張轉變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意志, 轉化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動, 凝心聚力推動創新發展。

為推動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 2014年5月, 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於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情況的報告。 為更好開展審議工作, 省人大常委會邀請部分省人大代表先後到鹽城、常州、蘇州等地調研,

認真聽取有關意見和建議。 審議過程中, 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充分肯定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的成績同時,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建議, 促進政府和有關部門以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 更大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完善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 使創新真正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進入“十三五”, 江蘇創新發展邁入新階段。 根據法律規定, 2016年初, 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要審查批准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這是關係江蘇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 為了做好“十三五”規劃綱要審查工作, 2015年下半年, 省人大常委會組成9個調研組, 分赴全省13個設區市,召開近30場座談會,謀劃“十三五”發展大計,形成10個分報告和1個主報告。調研組指出,“十三五”時期江蘇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為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和保障。在10個分報告中,有3個事關創新發展,內容涵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為代表們審議省“十三五”規劃綱要,集中智慧推進全省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上下開拓奮進的行動綱領。為推動省黨代會精神的貫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分別帶隊,圍繞各級人大如何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服務“兩聚一高”新實踐,到全省各地開展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還委託各設區市和部分縣級人大常委會組織討論。2017年3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扎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的決議》。《決議》闡述了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重大意義和“兩聚一高”的核心內涵,對全省各級人大、“一府兩院”以及全省人民同心協力扎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提出要求。《決議》強調,全省各級政府要積極培養引進創新發展急需的領軍人才,加強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培育壯大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財政、金融等方面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持力度;全省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要綜合運用打擊、保護、監督、預防、教育等司法職能,為創新發展保駕護航;全省各級人大要積極營造鼓勵創業創新的法治環境;全省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投身“兩聚一高”新實踐,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決議》的出臺為全省的創新發展營造了濃厚氛圍,省人大常委會在工作中不斷加大立法供給,強化監督支持,推動省黨代會精神貫徹落實。

分類精准施策,為區域創新提供良好法治環境

長期以來,我省區域經濟差異明顯,蘇南、蘇北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起點不同,任務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省人大常委會堅持從實際出發,精准化、差異化地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創新發展的實際效果。

2014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支持南京、蘇州、無錫等8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了更好地推進示範區建設與發展,制定一部專門的地方性法規十分必要。2017年,省人大常委會將立法規劃之外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優先安排列入當年立法計畫。5月,省人大常委會5位負責同志分別帶隊赴蘇南5市進行調研,聽取市縣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等方面對示範區立法的意見和建議。2017年12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一系列激勵創新的政策舉措在這裡實現了集成:示範區應當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援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支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支援企業、高等院校、研究開發機構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在示範區內設立創新創業孵化載體;企業、高等院校、研究開發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可以在示範區內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智慧財產權聯盟等創新合作組織;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新合作組織依法辦理法人登記;示範區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引導支持各類創新創業主體創造、運用智慧財產權,促進創新成果智慧財產權化,這些規定都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注入了強勁動力,對於打造強競爭力科創中心和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具有深遠的影響。

相對于蘇南,蘇北是我省科技創新實力相對薄弱的地區,推動創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矛盾比較多。2017年初,在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陳平等省人大代表提出“關於加大蘇北科技創新扶持力度”的議案。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在綜合分析現狀和問題後指出,解決蘇北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要加大蘇北科技創新政策扶持落實力度,加強科技創新的資金保障,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推動科教資源和創新人才向蘇北集聚,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省人大常委會將代表議案和教科文衛委的審查意見送省政府辦理,省政府責成省科技廳等部門認真研究辦理,實施積極舉措,在支持蘇北創新突破上加強縱深部署,在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上多措並舉,在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上持續用勁,在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上全面發力,在構建良好創新生態上聯動推進,以解決蘇北科技創新能力弱等問題。

強化制度保障,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體。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取得明顯成效。

2013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於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充分肯定各級政府所做工作的同時,強調要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全域高度,更大力度地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省經濟轉型升級步伐,要繼續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為推進我省企業技術進步營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

2014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蘇省企業技術進步條例》。《條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強化企業在技術進步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進步的導向作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推進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立法專家指出,新《條例》亮點在於內容很實在,幾乎每一個條款都有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在逐步縮小企業技術進步項目的審批、核准或者備案範圍的同時,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企業技術進步做好引導和服務、激勵和扶持。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從根本上說要靠科技創新。2014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帶隊赴南京市江甯區,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優化提升我省先進裝備製造企業自主創新水準的建議”進行重點督辦,在聽取了省有關部門工作彙報和代表意見後強調,要充分認識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意義,深入分析我省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立足於解決問題,抓好相關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加強指導、扶持和服務,以實實在在的舉措著力提升我省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水準。 2017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在督辦我省科技創新方面的4件代表建議時強調,要抓好企業這個創新主體,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水準,建立企業家交流學習機制,發揮團隊整體創新力量,制定有效的金融扶持政策,切實減輕企業家融資壓力。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關鍵是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技術進步。2014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了省政府關於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的報告,並進行了專題詢問。農村合作社如何規範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如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紐帶?怎樣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問的都是農民兄弟關心的問題,分管副省長和12個部門負責同志在攝像機前,在全民農民兄弟的關注下,提出了思路,做出了承諾。現場旁聽詢問的農業問題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博導周應恒頻頻點贊,“過去教農民怎樣走出農村。現在是培訓他們創新發展農業,好!”

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在2013年初召開的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李萍等10位代表提出了“關於提升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助推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議案。省人大財經委對我省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支持代表們提出的意見,並建議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把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抓好政策落實和研究工作,抓緊完善企業創新法制保障。在省人大常委會和代表們的積極推動下,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抓緊會辦落實這一議案,採取有效措施,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載體,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人才支撐,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緩解融資難題,健全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步伐。

推動開放開發,不斷拓展創新驅動發展空間

創新和開放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堅持不斷擴大開放,才能彙聚創新資源,推動創新發展。

沿海地區處在對外開放的前沿,但長期以來,江蘇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並不充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江蘇沿海地區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是我省發展的希望所在、空間所在、潛力所在。2016年,省人大常委會圍繞推進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問題,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並報請省委同意,由省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我省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的決議,明確了今後五年沿海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奮鬥目標和重點任務,對“十三五”時期我省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將產生深遠影響,也為我省沿海地區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決議》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區;要推動土地利用、灘塗圍填開發和海洋管理機制創新;要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要加大政策創新和集成力度……創新將成為江蘇沿海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江蘇是全國興辦開發區時間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效益最優的省份之一,多年來,各類開發區為全省的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在新的地點上推動我省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和開放發展,今年1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蘇省開發區條例》。《條例》的出臺,有利於全省開發區將30多年建設發展中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以法律法規形式傳承下去,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培育創新創業平臺、提高發展品質和效能等方面邁上新臺階,確保各項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進行。

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必須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2014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於“走出去”戰略實施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代表在審議中指出,要適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需要,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和全球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形成以國際化企業為主體、國際化城市為基礎、國際化人才為支撐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增強江蘇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支持企業積極拓展境外發展空間,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要推動優勢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帶動上下游企業聯合“走出去”,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和產業集聚區,實現集群式、集約化發展。要強化政府服務和指導,完善包括融資、保險、資訊等在內的服務保障體系,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營造有利於企業“走出去”的良好環境。要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適時推進相關地方立法工作,為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法制保障。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對於促進政府和有關部門強化服務和指導,推動優勢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斷增強江蘇經濟國際競爭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優化創新環境,讓創新創業活力充分釋放

創新能力的增強,不僅取決於資源要素的投入,還取決於創新環境的優化。本屆省人大常委會圍繞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加大了監督和推動力度。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關係到創新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釋放。省人大常委會圍繞這一問題廣泛開展了調研活動,6個調研組赴全省11個設區的市和部分縣區開展實地調研,全面瞭解我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優化發展環境的情況,認真聽取各類市場主體和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同時,還開展了網路問卷調查,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篇很有份量的調研報告,在全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16年11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全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在審議過程中,委員們群策群力,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凝心聚力把我省打造成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新創業活力最強區域。

為創造和諧有序的法治環境,吸引更多的港澳僑胞投身我省創新發展,本屆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在上一屆制定江蘇省保護和促進臺灣同胞投資條例的基礎上,先後制定了江蘇省保護和促進香港澳門同胞投資條例、保護和促進華僑投資條例。並於2017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就兩部法規的貫徹實施情況開展了檢查。檢查報告指出:兩部條例頒佈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及有關方面認真履行條例規定的職責,不斷改進服務和管理,有力推動了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江蘇投資擴大和轉型發展。

創新需要濃厚的社會氛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持。為了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養,本屆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江蘇省實施〈職業教育法〉辦法》,推動建立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與江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還制定了《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出臺了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推動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思想和科學文化,培養創新思維,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濃厚氛圍。

改革未有窮期,創新永無止境。省人大常委會將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創新發展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快立法步伐,強化監督力度,持續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共同譜寫江蘇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分赴全省13個設區市,召開近30場座談會,謀劃“十三五”發展大計,形成10個分報告和1個主報告。調研組指出,“十三五”時期江蘇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為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和保障。在10個分報告中,有3個事關創新發展,內容涵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為代表們審議省“十三五”規劃綱要,集中智慧推進全省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上下開拓奮進的行動綱領。為推動省黨代會精神的貫徹落實,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分別帶隊,圍繞各級人大如何貫徹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服務“兩聚一高”新實踐,到全省各地開展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還委託各設區市和部分縣級人大常委會組織討論。2017年3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扎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的決議》。《決議》闡述了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重大意義和“兩聚一高”的核心內涵,對全省各級人大、“一府兩院”以及全省人民同心協力扎實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提出要求。《決議》強調,全省各級政府要積極培養引進創新發展急需的領軍人才,加強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培育壯大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財政、金融等方面對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持力度;全省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要綜合運用打擊、保護、監督、預防、教育等司法職能,為創新發展保駕護航;全省各級人大要積極營造鼓勵創業創新的法治環境;全省廣大人民群眾要積極投身“兩聚一高”新實踐,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決議》的出臺為全省的創新發展營造了濃厚氛圍,省人大常委會在工作中不斷加大立法供給,強化監督支持,推動省黨代會精神貫徹落實。

分類精准施策,為區域創新提供良好法治環境

長期以來,我省區域經濟差異明顯,蘇南、蘇北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起點不同,任務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省人大常委會堅持從實際出發,精准化、差異化地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創新發展的實際效果。

2014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支持南京、蘇州、無錫等8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了更好地推進示範區建設與發展,制定一部專門的地方性法規十分必要。2017年,省人大常委會將立法規劃之外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優先安排列入當年立法計畫。5月,省人大常委會5位負責同志分別帶隊赴蘇南5市進行調研,聽取市縣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等方面對示範區立法的意見和建議。2017年12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一系列激勵創新的政策舉措在這裡實現了集成:示範區應當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援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支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支援企業、高等院校、研究開發機構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在示範區內設立創新創業孵化載體;企業、高等院校、研究開發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可以在示範區內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智慧財產權聯盟等創新合作組織;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新合作組織依法辦理法人登記;示範區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引導支持各類創新創業主體創造、運用智慧財產權,促進創新成果智慧財產權化,這些規定都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注入了強勁動力,對於打造強競爭力科創中心和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具有深遠的影響。

相對于蘇南,蘇北是我省科技創新實力相對薄弱的地區,推動創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矛盾比較多。2017年初,在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陳平等省人大代表提出“關於加大蘇北科技創新扶持力度”的議案。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在綜合分析現狀和問題後指出,解決蘇北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要加大蘇北科技創新政策扶持落實力度,加強科技創新的資金保障,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推動科教資源和創新人才向蘇北集聚,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省人大常委會將代表議案和教科文衛委的審查意見送省政府辦理,省政府責成省科技廳等部門認真研究辦理,實施積極舉措,在支持蘇北創新突破上加強縱深部署,在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上多措並舉,在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上持續用勁,在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上全面發力,在構建良好創新生態上聯動推進,以解決蘇北科技創新能力弱等問題。

強化制度保障,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體。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取得明顯成效。

2013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於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充分肯定各級政府所做工作的同時,強調要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全域高度,更大力度地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全省經濟轉型升級步伐,要繼續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為推進我省企業技術進步營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

2014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蘇省企業技術進步條例》。《條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強化企業在技術進步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進步的導向作用,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推進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立法專家指出,新《條例》亮點在於內容很實在,幾乎每一個條款都有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在逐步縮小企業技術進步項目的審批、核准或者備案範圍的同時,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企業技術進步做好引導和服務、激勵和扶持。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從根本上說要靠科技創新。2014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帶隊赴南京市江甯區,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優化提升我省先進裝備製造企業自主創新水準的建議”進行重點督辦,在聽取了省有關部門工作彙報和代表意見後強調,要充分認識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意義,深入分析我省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立足於解決問題,抓好相關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加強指導、扶持和服務,以實實在在的舉措著力提升我省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水準。 2017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在督辦我省科技創新方面的4件代表建議時強調,要抓好企業這個創新主體,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水準,建立企業家交流學習機制,發揮團隊整體創新力量,制定有效的金融扶持政策,切實減輕企業家融資壓力。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關鍵是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技術進步。2014年7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了省政府關於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的報告,並進行了專題詢問。農村合作社如何規範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如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紐帶?怎樣建設一支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問的都是農民兄弟關心的問題,分管副省長和12個部門負責同志在攝像機前,在全民農民兄弟的關注下,提出了思路,做出了承諾。現場旁聽詢問的農業問題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博導周應恒頻頻點贊,“過去教農民怎樣走出農村。現在是培訓他們創新發展農業,好!”

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在2013年初召開的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李萍等10位代表提出了“關於提升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助推江蘇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議案。省人大財經委對我省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支持代表們提出的意見,並建議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把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抓好政策落實和研究工作,抓緊完善企業創新法制保障。在省人大常委會和代表們的積極推動下,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抓緊會辦落實這一議案,採取有效措施,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載體,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人才支撐,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緩解融資難題,健全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步伐。

推動開放開發,不斷拓展創新驅動發展空間

創新和開放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堅持不斷擴大開放,才能彙聚創新資源,推動創新發展。

沿海地區處在對外開放的前沿,但長期以來,江蘇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並不充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江蘇沿海地區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是我省發展的希望所在、空間所在、潛力所在。2016年,省人大常委會圍繞推進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問題,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並報請省委同意,由省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我省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的決議,明確了今後五年沿海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奮鬥目標和重點任務,對“十三五”時期我省新一輪沿海開發開放將產生深遠影響,也為我省沿海地區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決議》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區;要推動土地利用、灘塗圍填開發和海洋管理機制創新;要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機制;要加大政策創新和集成力度……創新將成為江蘇沿海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江蘇是全國興辦開發區時間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效益最優的省份之一,多年來,各類開發區為全省的創新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在新的地點上推動我省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和開放發展,今年1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蘇省開發區條例》。《條例》的出臺,有利於全省開發區將30多年建設發展中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以法律法規形式傳承下去,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培育創新創業平臺、提高發展品質和效能等方面邁上新臺階,確保各項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進行。

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必須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2014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於“走出去”戰略實施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代表在審議中指出,要適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需要,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和全球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形成以國際化企業為主體、國際化城市為基礎、國際化人才為支撐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不斷增強江蘇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支持企業積極拓展境外發展空間,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要推動優勢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帶動上下游企業聯合“走出去”,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和產業集聚區,實現集群式、集約化發展。要強化政府服務和指導,完善包括融資、保險、資訊等在內的服務保障體系,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營造有利於企業“走出去”的良好環境。要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適時推進相關地方立法工作,為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法制保障。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對於促進政府和有關部門強化服務和指導,推動優勢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斷增強江蘇經濟國際競爭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優化創新環境,讓創新創業活力充分釋放

創新能力的增強,不僅取決於資源要素的投入,還取決於創新環境的優化。本屆省人大常委會圍繞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加大了監督和推動力度。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關係到創新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釋放。省人大常委會圍繞這一問題廣泛開展了調研活動,6個調研組赴全省11個設區的市和部分縣區開展實地調研,全面瞭解我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優化發展環境的情況,認真聽取各類市場主體和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同時,還開展了網路問卷調查,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篇很有份量的調研報告,在全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16年11月,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省政府關於全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在審議過程中,委員們群策群力,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凝心聚力把我省打造成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新創業活力最強區域。

為創造和諧有序的法治環境,吸引更多的港澳僑胞投身我省創新發展,本屆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在上一屆制定江蘇省保護和促進臺灣同胞投資條例的基礎上,先後制定了江蘇省保護和促進香港澳門同胞投資條例、保護和促進華僑投資條例。並於2017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就兩部法規的貫徹實施情況開展了檢查。檢查報告指出:兩部條例頒佈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及有關方面認真履行條例規定的職責,不斷改進服務和管理,有力推動了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江蘇投資擴大和轉型發展。

創新需要濃厚的社會氛圍和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持。為了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素養,本屆以來,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江蘇省實施〈職業教育法〉辦法》,推動建立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與江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還制定了《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出臺了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推動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思想和科學文化,培養創新思維,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濃厚氛圍。

改革未有窮期,創新永無止境。省人大常委會將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創新發展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快立法步伐,強化監督力度,持續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共同譜寫江蘇在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