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機器越來越智慧,人會越來越“智障”

在剛剛過去的CES上, AI音箱十分火爆, 穀歌也發佈了Assistant, 正面對標Alexa。 黎萬強透露, 小米AI音箱銷量不到100萬, AI音箱首先要是一個好的音箱。 小米後臺資料顯示,

使用者聽音樂需求占比達60-70%。 另外, 使用者使用AI音箱開燈和控制電視是最多的。 同時, 用戶也喜歡把智慧音箱當做聊天機器人, 問很多很奇怪的問題。

那麼, 智慧音箱會不會是下一個關鍵的智慧終端機入口呢?

黎萬強表示, 未來在家庭環境, 語音會是一個最重要的對話模式, 智慧音箱會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 但未來關於聲音的介面還有很多, 絕對不只是智慧音箱。

使用環境也很重要。 中國和歐美不一樣, 歐美用戶小時候就灌輸了很多科技文化, 但是中國人對機械的東西就覺得很遠。 對於培養用戶習慣而言, 要先把兩三個場景做透、做深。

黎萬強介紹, 小米公司有兩條線:個人連接(即手機)和中國最大的IOT廠商(小米生態鏈)。

截至目前, 小米生態鏈連接了8500萬設備。 未來萬物互聯以後, 硬體之間的互聯也會非常有意思。 機器會越來越智慧, 而人會越來越機械化, 物理化。

據瞭解, 獵豹移動CEO傅盛將在2018年3月21日舉辦的獵豹移動發佈會上, 發佈一系列智慧硬體和機器人產品。 傅盛在本次圓桌論壇上分享了做機器人的初衷:

一方面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人越來越懶, 機器人將成為新的勞動力;

另一方面, 機器可以做到對情感的需求, 雖然機器在人機對話過程中不一定懂, 但是可以找到一句合適的話回答。 因為機器通過大量資料回答的問題足夠多, 能根據各種信號可以給使用者一個喜歡的信號。

他還認為, 目前的AI技術現狀是在語義理解上全球沒有重大突破。

人對情感的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且語義只是一部分, 還有很多的細節, 比如攝像頭對人臉的判斷, 是一個多個環節的鏈條, 只要一個鏈條沒做好效果就非常不好。

以下為圓桌對話的詳細內容:

嘉賓:傅 盛 獵豹移動創始人 &CEO

黎萬強 小米聯合創始人 &品牌戰略官

主持: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

張鵬:音箱是今年的新起點, 你怎麼理解音箱這件事?

傅盛:我今天覺得音箱本身還是一個設備, 談它對人的理解還稍早了一些。

今天第一波的語音這場技術的崛起, 其實帶來的是操作更簡單, 我們最早和喜馬拉雅發了小雅, 小米音箱有一部分也是我們提供的語音解析服務, 大部分的使用者還是把它當成是一個簡單的操作設備來用的,

比如說我想聽《羅輯思維》, 聽GeekPark的演講, 這個打字很麻煩, 離的很遠, 聽的差不多的時候再聽一遍。 還是一個遠端的搖控器, 情感訴求會有, 你會盤道用戶有很多問題, 但是事實上我認為解答好不容易。 我認為今天的現狀是在這個階段, 這個設備大概只能去滿足你對它操作的一些需求(以我做產品的角度來說)。 但是, 我給我爸媽一個, 我跟我爸媽講的時候, 我媽突然來一句說, 這個好可愛。

一個不是太理解技術和產品的消費者就會認為, 這個事情好像她沒有經歷過, 一個設備跟她撒撒嬌, 雖然在我們看來就是一些代碼重複的搜尋的撒嬌, 但是她看來就是很可愛的。 我認為第二個階段也是會很快到來的,

有一些情感的訴求, 和你有這樣的交互, 甚至解決一些所謂你說的孤獨感的問題。

張鵬:技術可能還在路上, 但是有一些趨勢是必然的。 今年在音箱這個層面上, 國內還是挺風起雲湧的, 小米的小愛同學怎麼樣?用戶對它的回饋怎麼樣?

黎萬強:我們在AI音箱這個上面來講應該是剛開始, 我們還沒有到100萬使用者的規模, 但是從現在使用者的使用來看, 其核心是集中在兩塊:

第一塊, 當做一個音箱來用, 他會有聽音樂的需求、聽故事的需求, 我認為這個裡面應該是占了絕大多數, 大概60%、70%應用發起。 今天我們在談智慧音箱的時候, 首先得是一個好的音箱。

第二塊, 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應用, 我們很多用戶(大概20、30%的用戶)也會拿它來控制家裡面的智慧設備, 最多是兩樣,一個是開燈,第二個是控制電視,這兩個場景其實都很常見。

張鵬:開燈很好,尤其是冬天,人們說,從被窩到開關的距離是很遠的。

黎萬強:這兩個應該是最典型的。剛才傅盛講的一點,很多人用了一天、兩天之後,你會發現還有很多需求,他會把它當做是聊天的陪伴機器人來看,他會問很多很奇怪的問題,後臺有很多純粹基於聊天的資料。

張鵬:今天業界也有對這事的爭論,很多人認為智慧音箱是不是未來下一個關鍵的入口,這個事是一個很現實的討論,不知道你們兩位怎麼看這件事?會是一個入口嗎?會是一個關鍵的智慧終端機嗎?

黎萬強:我覺得智慧音箱不能說是未來的入口,核心是未來在家庭這個環境裡面,語音、聲音是一個最重要的對話模式。只是說今天我們在做產品,商業在切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你會發現最好的一根釘子是智慧音箱,之前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實驗,但是後來發現,原來在切開語音這個應用場景的時候,在家庭裡面,智慧音箱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所以我認為未來來講,其實用戶教育和孵化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未來應該是你的家裡面有無處不在的關於你聲音互動的介面應該很多,絕對不僅僅是智慧音箱。

張鵬: 傅盛你做機器人這件事兒是出於什麼考慮?是因為人的勞動力太貴了,所以要做替代人的東西嗎?

傅盛:其實我做機器人這個事兒考慮的因素很簡單,我們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嘛,人口紅利會減少,但是每個人越來越懶,其實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我最開始做這件事兒沒有從情感訴求上考慮過,為此我還專門去過日本見過Pepper之父的一個產品經理,給我講了一大堆關於情感陪護的理論,當時我是不認可這個事情的。

但是隨著AI的逐步深入,除了勞動本身之外對情感訴求的呵護,我認為是能做到的,如果你不太理解程式原理,你就覺得這個事兒還挺好的,你就覺得它回一句話,這麼讓我驚奇,其實它並不懂這句話,只是找了一個你想聽的那句話輸送給你,在今天這個節點上講AI理解情感,它依然是不work的。

但是,因為它拿的資料足夠多,根據你不同的問題,給一個你希望的回答這件事兒,是可以做到的。你說有一天他真的想你一樣有意識理解你的情緒本身,這件事兒能不能做到,說實話我並不懂,因為我也不是搞技術的,但是它今天根據各種信號,給你一個你喜歡的信號,這個事兒它能做到。

張鵬:你怎麼理解所謂人的社交行為在虛擬世界裡會就一些變化,你有什麼觀察嗎?

傅盛:我覺得技術和社交這兩者的界限正在模糊,比如說以前騰訊,是個社交公司,都是通過朋友的關係完成的,但是儘管小龍也說了,他不做資訊流,但是事實上我認為這個界限正在快速的模糊,你看紮克伯格在新年的那篇文章,在研究的是區塊鏈的術,Facebook我們認為它是一個社交公司,其實它在AI方面走得非常快、非常早,我們在海外做類似於頭條模式,遇到的一個巨大的阻力,就是Facebook和google很早就把他的資訊流個性化了,你今天在Facebook訂閱的各種人的資訊,不會像朋友圈都給你,是根據你的愛好、興趣、你看過的東西給你一部分。所以這樣的話也避免了所謂的資訊超載。

多說一句,我認為區塊鏈這個東西的崛起,其實也在重構人和人的關係,關係當然是從勞動合同、契約制方面去重構的,其實在重構整個社會的結構。這次我去美國,發現矽谷的區塊鏈比我們還火,一個很嚇人的事情是,你以前認為很多東西是我們信任,信任也是一種社交關係,但是今天就通過幾行代碼就給固定住了,我們兩個陌生人可以完全非常信任,因為有一堆代碼,這個代碼你不可改,這個代碼重新形成了我們的社會關係,你剛才講了點贊或者是什麼個性化的資料,又形成了你新的社交關係。

所以我認為大的方向上來說就是社交和技術之間界限的模糊會非常快,以後你很難有一家公司說,我是一家社交公司或者是技術公司,比如說頭條也在推它的微頭條,微頭條也是關注,這個裡面這種模糊化非常非常明顯。

張鵬: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其實在這兒就能看到,本質的原因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資料化,資料與資料中間的關聯,其實就是一種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也是你的行為的關聯最後變成。

黎萬強:我們在做產品的話,你會發現關係都是分成了強關係和弱關係,在區分強關係的產品或者是弱關係的產品,背後代表了使用者對這個產品信任的期待,你希望這個產品離你很近,你需要它有高頻的交付的時候,它可能是個強關係的產品。比如說手機、AI音箱就是強關係的產品。

但是,你也會發現智慧家庭裡面有很多產品,比如說空氣淨化器,它就是弱關係的產品。

所以,往往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就說,我們會大致上有個大概的判斷和定義,很多時候我們做產品,本來就是個弱關係的產品,但是你給它強加了一堆的所謂的情感的需求或者是做了很多噱頭性的功能,那是沒有必要的,相反來講,像AI這樣強關係的產品,在未來的進化來講,對我們的理解應該還是離你很近,是個親密夥伴。

所以我們在一開始設定的時候,應該是儘量地智慧化擬人化,會跟你有很強的距離感,一下子會消除。而且中國人,對於機器這個事情,跟歐美和日本是不一樣的,歐美是小時候他會有很強的機甲文化或者是硬科幻的文化,你要讓他對著機器交流的時候,他會覺得很有趣、挺自然。包括日本,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面和宗教裡面,他們會相信萬物有靈,會認為個杯子都是有靈魂的。所以很多時候日本為什麼會出現很多的匠人的情節,都與宗教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中國人相對來講,對於工具和機械,會覺得隔得很遠,要破掉這層,其實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們在產品定義的時候,一開始就給它一個擬人化的設定,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培養用戶跟機器交互的習慣的過程中,我認為是先集中精力,把兩三個經典場景做透做熟,會比立刻要做一堆場景變得更好。

其實現在我們更多的精力都聚焦在怎麼樣把你聽音樂的體驗、聽故事的體驗或者是控制家電的體驗能夠超預期,先有幾個突破點給集中做好。

張鵬:什麼時候人和機器的關係會從工具再真的衍生出真正的情感,這需要多長時間,我們該怎麼理解它?

傅盛:索菲亞我就不評價了,我特別驚訝,我就跑去我們做語義和語音的同事。

張鵬:說是被人類求婚拒絕了。

傅盛:我覺得效果就不只一個索菲亞了,反正今天的技術現狀,在語義理解上,全球都沒有真正的重大突破,今天的深度學習如果不能通過學習本身理解語義的話,你讓它真的做到情感訴求是非常難的,最近我還看了一個挑戰賽,誰得了冠軍,能夠讓人和機器對話20分鐘,冠軍是12分鐘。這個裡面應該還有大量的規則的限制,不是自由開放式的對話,自由開放式的對話,我的理解是3—4歲的小朋友,幾分鐘就可以覺得機器不能跟上趟了。我還是比較悲觀的覺得對情感的理解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

還有一點,對於情感的理解裡面有很多小的細節完成,剛才講的只是語義理解的一部分,包括跟他說話的時候聲音轉文字的準確率,如果用攝象頭看你的人臉的情緒的判斷,是一個很長的鏈條,這樣的話中間有一些沒做到位,多個鏈條的累積就會導致缺失特別嚴重。

舉個例子,日本有個機器人叫Pepper,我是深入訪談了他們的整個團隊的,全身的關節有1000多個2000個,想模仿人,用形態來表達,這造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造價特別貴,成品率特別低。

還有一些製造的問題,很多人看第一面都很喜歡,但是買回去會大失所望,我覺得這是定義的問題。

長期,機器一定可以滿足你在情感上的很多需求,換句話說,今天有很多人因為養一隻寵物貓和寵物狗,都會覺得很開心,你把機器做成寵物貓和寵物狗那種沒兒撒個嬌,只要全力做還是有機會的,這個能滿足一部分。

等真正像一個伴侶一樣不斷地配合你,說一些你喜歡的東西,還有挺長的路要走,在我們看到的幾年內,都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為我們經常被一些所謂的科技新聞給迷惑了,說Facebook兩個機器人之間互相聊出我們不懂的語言,嚇的給它關掉了,其實根本不是,是一個廣告,自己做的自己給停掉而已,如果真的聊不同的語言,根本不會關掉,簡直全人類都會很驚喜,但是做不到。

張鵬:我覺得機器能夠在現在做到可信賴就已經不容易了,Echo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識別率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

傅盛:它跨過了那個門檻,你在比較遠的時候,不需要掏手機,我們自己做過很多調研,在響應上,Echo這樣的產品是非常高的。比如說黎萬強說的關燈,關燈我們能夠做到95%、98%,這樣的話,你基本上就不用再去關燈了,就非常方便了。

張鵬:還是要很務實的看科技,不能往那去瞎想像,雖然我們看到必然性,我們專門談這個就是為了不要誤導大家,今天我們說完這個不要把大家帶偏了,其實先要從可靠、可信賴走到未來再有情感。

我們再多延展一句,從黎萬強的角度去看,因為小米有兩個特別有優勢的地方:

優勢一,你們有很多的用戶,用戶在小米的手機系統裡面,我覺得有大量的資料和資訊,而且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能夠觀察到他們很多行為,比如說一些跟社交相關的東西,可能會有變化。

優勢二,小米有一套非常複雜的生態鏈,各種相關的物與物之間也有變化。

人和人的關係、物與物的關係,這些層面可能在你們的觀察裡都能夠看到一些變化,我挺想瞭解你們自己,在這麼多的資料面前,有沒有看到我們平常看不到的東西,可以分享給我們。

黎萬強:今天已經可以看到,所有的互聯網公司最終都會是一個資料公司,只要擁有資料,最終都會成為一個人工智慧的公司。小米今天核心業務是兩大塊:

第一塊,以個人連接度最高的智能手機為代表。

第二塊,今天我們有很大的IOT,尤其是在智慧家居上的產品和資料,我們今天應該是中國最大的IOT的廠商,我們連接了大概有8500萬個設備。

我認為,在未來社交體系裡面,你會發現,當萬物互聯之後,硬體本身之間的互聯和資料的共用,和互相的反應,應該是非常有趣的。

張鵬:物與物之間也要有一個社交網路,他們之間也要發條推特去同步一下這個狀況。

黎萬強:你會發現機器和人都在同步往兩個方向去進化,一個產品越來越智慧、越來越人性化,當然我也很同意傅盛講的,到來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更晚,但是人其實也會越來越機械化、物理化,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看待社會言論很悲觀的時候,說什麼最終機器會取代人,我認為我比較樂觀,就算那一天到來,都是人的選擇,不是機器的選擇,除非人覺得我應該變成這樣了。

張鵬:最後一個問題問問傅盛,你認為下一代的社交網路,在我們今天探討了這麼多變化,資料化、智慧化的趨勢下,有可能是什麼樣的?因為你當年提到社交的關係,原來是現實移到線上,但是未來會不會有變化?

傅盛:我剛才在底下聽你講,我在想,到底是社交越來越冷漠了,還是說,我們都老了?你看《駭客帝國》裡面有一句話:“什麼是真實的?”,關於什麼是真實的,在那個片子裡面大家一直在爭論,我吃這塊牛肉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說,牛肉給我帶來的感覺是真實的?

有時候我在想,人進化太慢了,你才會覺得這一切你無所適從,事實上,我們就在越來越回歸本質,還在回歸那種真實。其實數位化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社交的深度和可選擇性過去所不能彌補的。當我發現我女兒在玩《我的世界》的時候,我發現她們幾個小學生為了單獨成立一個俱樂部,每週六下午去咖啡廳討論拍部電影,然後成立這個俱樂部,我就覺得她們其實比我們社交豐富太多了,比你玩泥巴好很多。

我覺得未來一定是基於數位化的社交,因為在裡面打開的世界是物資世界所不能體會的。在《我的世界》裡面建一個城堡所需要花費的精力很大,那個世界觀一下就被打開了,基於數字的、基於剛才講的人工智慧,因為人工智慧最大的好處是幫助你做了大量的篩選,至少你會有一個永遠不謝幕的,而且算力極強的助理,幫助你做決策,很多決策你是不需要自己做的,大概兩三年我沒有去過淘寶,沒有在網上買過東西了,也從來沒有買過自己的機票,打個電話就解決了,因為他幫助我做了這些決定,你也會更容易做更有效的決定。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在增加你的效率。

第三個,我覺得去中心化,是什麼樣的社交呢?你因為社交而努力,然後你從社交中受益,我們8億人成就了微信,但是微信那麼多市值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如果微信只是那些代碼它肯定不值錢,它是為了8億的用戶,所以它這麼值錢。

今天整個區塊鏈帶來巨大的價值,如果你在裡面產生了社交,今天我看了一個在《虛擬人生》裡面產生社交,你乾脆在裡面就有自己獨立的經濟系統。我認為是去中心化的,因為社交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受益,你在這個社會裡面也會自然受益,未來就是一個又一個網路組成的,你是網路組成的一部分,其實你就應該得到更好的收益和感知。

黎萬強:在這個對話之前,我看到荔枝的資料,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注重同城,不再注重見面,其實這個資料反映背後,今天你會發現,隨著整個科技推演,往前走的時候,很多時候確實跟我每一代的特點有關係,今天大家都在埋頭看手機的時候,大家覺得很冷漠,但是本質上對他的理解就是有效(效率),就是說,這種科技和資料的推動之後,我認為未來的社交應該是碎片化、族群化的,人能夠真正根據興趣,找到自己興趣的朋友,人沒有必要再去為那些自己沒有興趣的人或者事費心,要麼交給機器,要麼不管它,未來的社交來講,對於未來的創業來講,大家在想這個事情的時候,不妨多想想,到底有哪些興趣是能夠引爆的,而且哪個興趣剛好與你創業的團隊,創始人本人來講,他就是你的興趣,這樣做是最容易成果的。

最多是兩樣,一個是開燈,第二個是控制電視,這兩個場景其實都很常見。

張鵬:開燈很好,尤其是冬天,人們說,從被窩到開關的距離是很遠的。

黎萬強:這兩個應該是最典型的。剛才傅盛講的一點,很多人用了一天、兩天之後,你會發現還有很多需求,他會把它當做是聊天的陪伴機器人來看,他會問很多很奇怪的問題,後臺有很多純粹基於聊天的資料。

張鵬:今天業界也有對這事的爭論,很多人認為智慧音箱是不是未來下一個關鍵的入口,這個事是一個很現實的討論,不知道你們兩位怎麼看這件事?會是一個入口嗎?會是一個關鍵的智慧終端機嗎?

黎萬強:我覺得智慧音箱不能說是未來的入口,核心是未來在家庭這個環境裡面,語音、聲音是一個最重要的對話模式。只是說今天我們在做產品,商業在切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你會發現最好的一根釘子是智慧音箱,之前大家都做了很多的實驗,但是後來發現,原來在切開語音這個應用場景的時候,在家庭裡面,智慧音箱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所以我認為未來來講,其實用戶教育和孵化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未來應該是你的家裡面有無處不在的關於你聲音互動的介面應該很多,絕對不僅僅是智慧音箱。

張鵬: 傅盛你做機器人這件事兒是出於什麼考慮?是因為人的勞動力太貴了,所以要做替代人的東西嗎?

傅盛:其實我做機器人這個事兒考慮的因素很簡單,我們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嘛,人口紅利會減少,但是每個人越來越懶,其實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我最開始做這件事兒沒有從情感訴求上考慮過,為此我還專門去過日本見過Pepper之父的一個產品經理,給我講了一大堆關於情感陪護的理論,當時我是不認可這個事情的。

但是隨著AI的逐步深入,除了勞動本身之外對情感訴求的呵護,我認為是能做到的,如果你不太理解程式原理,你就覺得這個事兒還挺好的,你就覺得它回一句話,這麼讓我驚奇,其實它並不懂這句話,只是找了一個你想聽的那句話輸送給你,在今天這個節點上講AI理解情感,它依然是不work的。

但是,因為它拿的資料足夠多,根據你不同的問題,給一個你希望的回答這件事兒,是可以做到的。你說有一天他真的想你一樣有意識理解你的情緒本身,這件事兒能不能做到,說實話我並不懂,因為我也不是搞技術的,但是它今天根據各種信號,給你一個你喜歡的信號,這個事兒它能做到。

張鵬:你怎麼理解所謂人的社交行為在虛擬世界裡會就一些變化,你有什麼觀察嗎?

傅盛:我覺得技術和社交這兩者的界限正在模糊,比如說以前騰訊,是個社交公司,都是通過朋友的關係完成的,但是儘管小龍也說了,他不做資訊流,但是事實上我認為這個界限正在快速的模糊,你看紮克伯格在新年的那篇文章,在研究的是區塊鏈的術,Facebook我們認為它是一個社交公司,其實它在AI方面走得非常快、非常早,我們在海外做類似於頭條模式,遇到的一個巨大的阻力,就是Facebook和google很早就把他的資訊流個性化了,你今天在Facebook訂閱的各種人的資訊,不會像朋友圈都給你,是根據你的愛好、興趣、你看過的東西給你一部分。所以這樣的話也避免了所謂的資訊超載。

多說一句,我認為區塊鏈這個東西的崛起,其實也在重構人和人的關係,關係當然是從勞動合同、契約制方面去重構的,其實在重構整個社會的結構。這次我去美國,發現矽谷的區塊鏈比我們還火,一個很嚇人的事情是,你以前認為很多東西是我們信任,信任也是一種社交關係,但是今天就通過幾行代碼就給固定住了,我們兩個陌生人可以完全非常信任,因為有一堆代碼,這個代碼你不可改,這個代碼重新形成了我們的社會關係,你剛才講了點贊或者是什麼個性化的資料,又形成了你新的社交關係。

所以我認為大的方向上來說就是社交和技術之間界限的模糊會非常快,以後你很難有一家公司說,我是一家社交公司或者是技術公司,比如說頭條也在推它的微頭條,微頭條也是關注,這個裡面這種模糊化非常非常明顯。

張鵬: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其實在這兒就能看到,本質的原因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資料化,資料與資料中間的關聯,其實就是一種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也是你的行為的關聯最後變成。

黎萬強:我們在做產品的話,你會發現關係都是分成了強關係和弱關係,在區分強關係的產品或者是弱關係的產品,背後代表了使用者對這個產品信任的期待,你希望這個產品離你很近,你需要它有高頻的交付的時候,它可能是個強關係的產品。比如說手機、AI音箱就是強關係的產品。

但是,你也會發現智慧家庭裡面有很多產品,比如說空氣淨化器,它就是弱關係的產品。

所以,往往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就說,我們會大致上有個大概的判斷和定義,很多時候我們做產品,本來就是個弱關係的產品,但是你給它強加了一堆的所謂的情感的需求或者是做了很多噱頭性的功能,那是沒有必要的,相反來講,像AI這樣強關係的產品,在未來的進化來講,對我們的理解應該還是離你很近,是個親密夥伴。

所以我們在一開始設定的時候,應該是儘量地智慧化擬人化,會跟你有很強的距離感,一下子會消除。而且中國人,對於機器這個事情,跟歐美和日本是不一樣的,歐美是小時候他會有很強的機甲文化或者是硬科幻的文化,你要讓他對著機器交流的時候,他會覺得很有趣、挺自然。包括日本,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面和宗教裡面,他們會相信萬物有靈,會認為個杯子都是有靈魂的。所以很多時候日本為什麼會出現很多的匠人的情節,都與宗教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中國人相對來講,對於工具和機械,會覺得隔得很遠,要破掉這層,其實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所以我們在產品定義的時候,一開始就給它一個擬人化的設定,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培養用戶跟機器交互的習慣的過程中,我認為是先集中精力,把兩三個經典場景做透做熟,會比立刻要做一堆場景變得更好。

其實現在我們更多的精力都聚焦在怎麼樣把你聽音樂的體驗、聽故事的體驗或者是控制家電的體驗能夠超預期,先有幾個突破點給集中做好。

張鵬:什麼時候人和機器的關係會從工具再真的衍生出真正的情感,這需要多長時間,我們該怎麼理解它?

傅盛:索菲亞我就不評價了,我特別驚訝,我就跑去我們做語義和語音的同事。

張鵬:說是被人類求婚拒絕了。

傅盛:我覺得效果就不只一個索菲亞了,反正今天的技術現狀,在語義理解上,全球都沒有真正的重大突破,今天的深度學習如果不能通過學習本身理解語義的話,你讓它真的做到情感訴求是非常難的,最近我還看了一個挑戰賽,誰得了冠軍,能夠讓人和機器對話20分鐘,冠軍是12分鐘。這個裡面應該還有大量的規則的限制,不是自由開放式的對話,自由開放式的對話,我的理解是3—4歲的小朋友,幾分鐘就可以覺得機器不能跟上趟了。我還是比較悲觀的覺得對情感的理解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

還有一點,對於情感的理解裡面有很多小的細節完成,剛才講的只是語義理解的一部分,包括跟他說話的時候聲音轉文字的準確率,如果用攝象頭看你的人臉的情緒的判斷,是一個很長的鏈條,這樣的話中間有一些沒做到位,多個鏈條的累積就會導致缺失特別嚴重。

舉個例子,日本有個機器人叫Pepper,我是深入訪談了他們的整個團隊的,全身的關節有1000多個2000個,想模仿人,用形態來表達,這造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造價特別貴,成品率特別低。

還有一些製造的問題,很多人看第一面都很喜歡,但是買回去會大失所望,我覺得這是定義的問題。

長期,機器一定可以滿足你在情感上的很多需求,換句話說,今天有很多人因為養一隻寵物貓和寵物狗,都會覺得很開心,你把機器做成寵物貓和寵物狗那種沒兒撒個嬌,只要全力做還是有機會的,這個能滿足一部分。

等真正像一個伴侶一樣不斷地配合你,說一些你喜歡的東西,還有挺長的路要走,在我們看到的幾年內,都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為我們經常被一些所謂的科技新聞給迷惑了,說Facebook兩個機器人之間互相聊出我們不懂的語言,嚇的給它關掉了,其實根本不是,是一個廣告,自己做的自己給停掉而已,如果真的聊不同的語言,根本不會關掉,簡直全人類都會很驚喜,但是做不到。

張鵬:我覺得機器能夠在現在做到可信賴就已經不容易了,Echo能夠成功是因為它的識別率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

傅盛:它跨過了那個門檻,你在比較遠的時候,不需要掏手機,我們自己做過很多調研,在響應上,Echo這樣的產品是非常高的。比如說黎萬強說的關燈,關燈我們能夠做到95%、98%,這樣的話,你基本上就不用再去關燈了,就非常方便了。

張鵬:還是要很務實的看科技,不能往那去瞎想像,雖然我們看到必然性,我們專門談這個就是為了不要誤導大家,今天我們說完這個不要把大家帶偏了,其實先要從可靠、可信賴走到未來再有情感。

我們再多延展一句,從黎萬強的角度去看,因為小米有兩個特別有優勢的地方:

優勢一,你們有很多的用戶,用戶在小米的手機系統裡面,我覺得有大量的資料和資訊,而且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能夠觀察到他們很多行為,比如說一些跟社交相關的東西,可能會有變化。

優勢二,小米有一套非常複雜的生態鏈,各種相關的物與物之間也有變化。

人和人的關係、物與物的關係,這些層面可能在你們的觀察裡都能夠看到一些變化,我挺想瞭解你們自己,在這麼多的資料面前,有沒有看到我們平常看不到的東西,可以分享給我們。

黎萬強:今天已經可以看到,所有的互聯網公司最終都會是一個資料公司,只要擁有資料,最終都會成為一個人工智慧的公司。小米今天核心業務是兩大塊:

第一塊,以個人連接度最高的智能手機為代表。

第二塊,今天我們有很大的IOT,尤其是在智慧家居上的產品和資料,我們今天應該是中國最大的IOT的廠商,我們連接了大概有8500萬個設備。

我認為,在未來社交體系裡面,你會發現,當萬物互聯之後,硬體本身之間的互聯和資料的共用,和互相的反應,應該是非常有趣的。

張鵬:物與物之間也要有一個社交網路,他們之間也要發條推特去同步一下這個狀況。

黎萬強:你會發現機器和人都在同步往兩個方向去進化,一個產品越來越智慧、越來越人性化,當然我也很同意傅盛講的,到來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更晚,但是人其實也會越來越機械化、物理化,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看待社會言論很悲觀的時候,說什麼最終機器會取代人,我認為我比較樂觀,就算那一天到來,都是人的選擇,不是機器的選擇,除非人覺得我應該變成這樣了。

張鵬:最後一個問題問問傅盛,你認為下一代的社交網路,在我們今天探討了這麼多變化,資料化、智慧化的趨勢下,有可能是什麼樣的?因為你當年提到社交的關係,原來是現實移到線上,但是未來會不會有變化?

傅盛:我剛才在底下聽你講,我在想,到底是社交越來越冷漠了,還是說,我們都老了?你看《駭客帝國》裡面有一句話:“什麼是真實的?”,關於什麼是真實的,在那個片子裡面大家一直在爭論,我吃這塊牛肉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說,牛肉給我帶來的感覺是真實的?

有時候我在想,人進化太慢了,你才會覺得這一切你無所適從,事實上,我們就在越來越回歸本質,還在回歸那種真實。其實數位化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你社交的深度和可選擇性過去所不能彌補的。當我發現我女兒在玩《我的世界》的時候,我發現她們幾個小學生為了單獨成立一個俱樂部,每週六下午去咖啡廳討論拍部電影,然後成立這個俱樂部,我就覺得她們其實比我們社交豐富太多了,比你玩泥巴好很多。

我覺得未來一定是基於數位化的社交,因為在裡面打開的世界是物資世界所不能體會的。在《我的世界》裡面建一個城堡所需要花費的精力很大,那個世界觀一下就被打開了,基於數字的、基於剛才講的人工智慧,因為人工智慧最大的好處是幫助你做了大量的篩選,至少你會有一個永遠不謝幕的,而且算力極強的助理,幫助你做決策,很多決策你是不需要自己做的,大概兩三年我沒有去過淘寶,沒有在網上買過東西了,也從來沒有買過自己的機票,打個電話就解決了,因為他幫助我做了這些決定,你也會更容易做更有效的決定。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在增加你的效率。

第三個,我覺得去中心化,是什麼樣的社交呢?你因為社交而努力,然後你從社交中受益,我們8億人成就了微信,但是微信那麼多市值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如果微信只是那些代碼它肯定不值錢,它是為了8億的用戶,所以它這麼值錢。

今天整個區塊鏈帶來巨大的價值,如果你在裡面產生了社交,今天我看了一個在《虛擬人生》裡面產生社交,你乾脆在裡面就有自己獨立的經濟系統。我認為是去中心化的,因為社交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受益,你在這個社會裡面也會自然受益,未來就是一個又一個網路組成的,你是網路組成的一部分,其實你就應該得到更好的收益和感知。

黎萬強:在這個對話之前,我看到荔枝的資料,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注重同城,不再注重見面,其實這個資料反映背後,今天你會發現,隨著整個科技推演,往前走的時候,很多時候確實跟我每一代的特點有關係,今天大家都在埋頭看手機的時候,大家覺得很冷漠,但是本質上對他的理解就是有效(效率),就是說,這種科技和資料的推動之後,我認為未來的社交應該是碎片化、族群化的,人能夠真正根據興趣,找到自己興趣的朋友,人沒有必要再去為那些自己沒有興趣的人或者事費心,要麼交給機器,要麼不管它,未來的社交來講,對於未來的創業來講,大家在想這個事情的時候,不妨多想想,到底有哪些興趣是能夠引爆的,而且哪個興趣剛好與你創業的團隊,創始人本人來講,他就是你的興趣,這樣做是最容易成果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