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的這項工作推進了近20年,但手裡的橘子皮該扔進哪個垃圾箱?

最近話匣妹遇到了個難題, 在大街上吃了一個橘子, 可是橘子皮找不到地方扔。

看!大街上的垃圾箱分兩種:幹垃圾、可回收物。

科學老師明明告訴我, 橘子皮是有機物。 這兩個垃圾箱, 好像哪個都不合適呀。 話匣妹還是個愛喝咖啡的妹紙, 然鵝, 扔咖啡杯時, 好像也有點難度。 於是, 又問了身邊的資深環保人士。

話匣妹留心觀察了一些社區和商場, 垃圾箱的分類各不相同, 貼著各式各樣的標籤: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玻璃、幹垃圾、濕垃圾……五花八門, 常常讓人無所適從。

市人大代表厲明告訴話匣妹, 上海的垃圾分類推進了已有近20年,

期間經過了五次標準的調整。 但是許多地方的垃圾箱設置卻沒有及時跟上。 標準改來改去, 也難以在老百姓心裡, 形成深刻且明確的印象。

上海是全國最早確立垃圾分類標準的城市, 從1999年開始至今, 垃圾分類先後採用了五次不同的標準:

第一次:有機垃圾、無機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第二次:幹垃圾、濕垃圾和有害垃圾;

第三次:廢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

第四次:居住區、企事業單位兩大類, 居住區: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單位: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第五次: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濕垃圾、幹垃圾。

總的來說, 上海對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極為重視, 已連續7年作為市政府實事專案加以推進。

截至2017年, 全市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已覆蓋近萬個居住區, 500萬戶家庭, 6000餘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另外還有200萬戶的居住區實現了以“綠色帳戶”為核心的垃圾分類“上海模式”, 全市約180萬戶居民申領了綠色帳戶卡, 實現了按戶參加日常生活垃圾“幹濕”分類的環保檔案記載。 在總量上全市生活垃圾從2011年的日均末端焚燒、填埋18902噸下降到2016年底的16491噸, 全年日均約2400噸濕垃圾經分類得到了資源化處理利用。

在今年的上海兩會會場上, 有不少代表委員聚焦這一問題。 在閔行區代表團的分組討論上, 一位來自企業的代表就說了件事, 在他們企業已經要求員工實行垃圾分類, 然而, 垃圾車一來, 又一股腦地把各類垃圾合成了一車。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居民社區也能看到,不少居民都有這樣的疑惑:“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我們進行分類呢?”。這似乎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許鴻蕨代表也在今年兩會上,提出:關於“加強垃圾治理”達到“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的提議

1、造成上海市居民實行垃圾分類率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垃圾分類的時間和物質成本高、部分居民環保意識淡薄、可回收物收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資訊不暢,以及垃圾分類宣傳不夠細,導致部分居民不知如何分類等。

2、目前我國城市垃圾收集和運輸方式尚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因絕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垃圾採用混合收集,未採用分類收集(有的垃圾甚至在分類後,又被混合運輸處理),混合收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收集和運輸的數量,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處理的技術難度、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在處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如泡沫、塑膠、有害物質、廚餘垃圾等),不利於城市垃圾的減量、迴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市人大代表厲明遞交了建議制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議案,呼籲從人大立法層面對垃圾分類進行明確“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許多居民社區也能看到,不少居民都有這樣的疑惑:“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我們進行分類呢?”。這似乎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許鴻蕨代表也在今年兩會上,提出:關於“加強垃圾治理”達到“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的提議

1、造成上海市居民實行垃圾分類率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垃圾分類的時間和物質成本高、部分居民環保意識淡薄、可回收物收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資訊不暢,以及垃圾分類宣傳不夠細,導致部分居民不知如何分類等。

2、目前我國城市垃圾收集和運輸方式尚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因絕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垃圾採用混合收集,未採用分類收集(有的垃圾甚至在分類後,又被混合運輸處理),混合收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收集和運輸的數量,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處理的技術難度、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在處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如泡沫、塑膠、有害物質、廚餘垃圾等),不利於城市垃圾的減量、迴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市人大代表厲明遞交了建議制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議案,呼籲從人大立法層面對垃圾分類進行明確“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