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中國搏擊產業如何圍繞賽事IP講出好故事?

體育大生意第1329期, 歡迎關注最好的體育產業資訊平臺

本文作者:羅冉峰

體育大生意記者

暢銷書大作家斯蒂芬·金曾如此建議讀者:看書的時候既要看故事,

又要看寫作。 故事不夠生動, 就看看人家怎樣寫出漂亮的文句;文采平平無奇, 就看看人家怎樣把故事講得精彩。

類似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到體育圈中。 賽事競技水準對應“文采”, 故事對應的還是“故事”。 最有吸引力的體育賽事, 往往能做到兩者的結合, 既有代表專案內最高水準的對碰場面, 又有令人津津樂道的延伸花絮。

然而, 正如那些對著文本評頭品足的“書蟲”讀者屬於小數, 成功的體育IP的觀眾群體中, 看熱鬧的怕是多於看門道的。 中國乒乓球長年實力超然, “文采”不可謂不好, 但直到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才成長為“網紅”。 這背後靠的便是各種人設包裝, 讓中國乒乓球隊橫掃裡約的故事增添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點綴元素。

所以, 儘管斯蒂芬·金有文學追求, 但他的書能大賣, 靠的還是故事引人入勝的基本面。 中國的體育IP又應該如何講故事呢?一周前, 一項名為“FF信贏天下”的搏擊賽事迎來賽季總決賽。 主辦方邀請了一批圈內知名媒體人到現場, 大夥兒除了看比賽、看“文采”, 還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包括探討如何譜寫中國搏擊產業的故事線。

從《散打王》開始, 中國搏擊故事屢有成功

本賽季的“FF信贏天下”, 全稱“FF信贏天下”中國自由搏擊職業聯賽暨世界格鬥冠軍賽。 1月20日, 賽事迎來了2017-2018賽季的總決賽。

賽前, 賽事方組織了一場媒體討論會, 希望獲得一些運營方面的建議。 與會嘉賓中,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訓競三部部長周金彪可以說是半個東道主,

因為中國自由搏擊聯賽正是由武管中心官方認證。 他在回答媒體問時提出:“中國搏擊產業發展需要講好屬於中國自己的搏擊故事。 我們不能只嚮往國外的‘大賽’, 還要努力讓全世界關注我們的賽事、我們的選手。 ”這是會上第一次提到“講故事”的主題。

▼李迎港是“FF信贏天下”的首位衛冕成功者, 波瀾壯闊的賽事故事也許從他開始

討論會尾聲, 搏擊垂直類媒體《用武之地》的創始人徐睿進行總結性發言。 他認為“FF信贏天下”未來的建設策略要圍繞“四化”進行——賽事爆款化、運動員巨星化、傳播事件化、行銷娛樂化。 中間的“兩化”, 都與講故事有關。

徐睿本人在商業搏擊賽事領域曾有把故事真正推銷出去的成功經驗。 他昔年創辦的《散打王》構築起一個“散打江湖”, 在2000-2005年間進行了超過720場比賽。 旗下柳海龍、寶力高等頭牌明星即使走出搏擊圈也是家喻戶曉。 《散打王》的版權還曾賣給香港亞洲電視, 合同價值200萬港元, 屬於內地商業體育賽事版權收入的歷史性突破。

2009年, 徐睿操盤的另一項賽事“中泰拳王爭霸賽”, 其票房據稱達到300萬。 這個資料放到如今的中國搏擊圈中依然可觀。 基於“中國功夫vs泰拳”這個切入點, 中泰爭霸賽除了武者之間的競技之外, 還涉及了大量民族情感元素。 民族情懷就是點燃賽事爆點的故事核心主題。

在“講故事”這個領域, 徐睿無疑擁有發言權。 討論會時長有限, 徐睿提出觀點後並沒有完全展開, 但也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操作辦法。 譬如他特意提到, “FF信贏天下”的賽事邏輯比較通暢, 成功潛力很大。

賽制, 搏擊故事的“敘事結構”

眾所周知, 區別於其他體育項目, 職業搏擊、拳擊圈的主流賽事模式是“約戰”。 A與B互相聊好了, 找德高望重的C作見證, 雙方就可以開打。 假如C覺得A、B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還可以宣佈誰贏了誰就是這個圈子裡的“老大”。在這種模式中,A、B是對戰的武者,C是各種協會組織,“老大”指的是五花八門的冠軍頭銜。

但體育界更主流的是“闖關”模式。A-G或更多的參賽者湊在一起,分組對抗,產生的優勝者再繼續比試,直至最後只剩下一位終極優勝者。普通中國體育觀眾更熟悉的正是這種模式,所以他們在理解“約戰”模式很容易產生困惑。譬如拳擊的“拳王”是怎樣來的?為什麼只要世界排名達到前15就有機會直接通過一場比賽成為冠軍,其他十幾個人都跑哪兒去了?為什麼有的人打幾場比賽就變成冠軍,有的贏了十場以上都沒有頭銜?為什麼冠軍是一些排名不到前五的人來爭奪……

在正規的搏擊拳擊市場上,這些問題其實都有嚴謹的答案,只不過答案相對複雜。但還有一些野蠻生長的賽事,完全不講究決出冠軍的方法。他們自己編一條冠軍金腰帶,然後隨便湊齊參賽雙方就開戰。至於這金腰帶承載什麼意義、如何定義這些選手的實力和地位、選手以什麼樣的身份出戰,組織方是一概不管。

▼拳擊界有個術語叫“字母湯”,指的是各種擁有不同字母縮寫的組織都在推銷自己的冠軍頭銜,當中良莠不齊

上述這種情況就是賽事邏輯混亂的典型。所謂“師出有名”,這個“名堂”說不清楚,比賽就很難讓人認可。而在“約戰”的模式裡,要說清楚名堂有一定挑戰。主辦方需要渲染比賽雙方如何都是狠角色,解釋為何他們的對抗一定火花四射,回顧他們過去贏得過哪些重要賽事……這期間需要大量精細的運動員包裝,包裝完之後還不保證所有人都明白參賽者站上舞臺的意義。

但如果按“闖關”模式來處理,主辦方的解釋工作也許就省力多了。“FF信贏天下”正是闖關式賽事。2016-2017賽季,“FF信贏天下”中國自由搏擊職業聯賽共設五個級別,每個級別有一定數量的拳手,通過排名賽、晉級賽、半決賽、決賽等過程,在一年的光景裡慢慢走向冠軍寶座。觀眾可以很清晰地追蹤到誰是排名賽的領頭羊、誰要加一把勁兒才有機會進入淘汰賽階段、誰一路黑馬不斷晉級……當決賽來臨時,觀眾們都能理解選手們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征服,成為冠軍戰的主人公。這就是清晰的比賽邏輯。

不管是“約戰”還是“闖關”,要判定賽事邏輯是否清晰,在於當對陣雙方站出來時,觀眾能不能快速反應到比賽的意義和雙方的實力。如果賽事方要採取“約戰”模式,那可以參考武俠故事的手段。為什麼絕大部分武俠故事中有這麼多門派?門派其實就是一個標籤,你有少林、武當的標籤,意味著你背景很深,不是小人物。門派裡面又有輩分之分,你是掌門、你是大師兄,那聞者必須肅然起敬。現實的搏擊圈中,最重要的標籤不是門派(所屬俱樂部),而是履歷——多少場不敗、參加過多少場星級賽事、擁有多少頭銜……具體到頭銜這一方面,拳擊選手擁有四大組織(WBC、WBO、WBA、IBF)頭銜,大部分情況下比擁有其他組織的頭銜更有影響力。這就正如你是少林武當六大派弟子,肯定勝過你拜師什麼韋陀門、九龍派、哪吒拳之類。所以參賽運動員的突出標籤越多,賽事邏輯就越清晰。

“闖關”模式可以參考那些直接給武林高手排了次序的故事。名次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種成績判定方法,金庸創作的紅花會14位當家、古龍發明的《兵器譜》,都很直接地點出書中武林高手的排名。讀者看到紅花會排第14的餘魚同要挑戰張召重,肯定猜到前者要遭殃。但如果是排第三的趙半山出手,大家就有期待了。闖關類搏擊賽事同樣也有比較明確的排名,例如八強、四強、亞軍、冠軍,令觀眾毫無困難地瞭解到賽事的進程。“FF信贏天下”就是採用這種模式,其賽事邏輯在龍蛇混雜的搏擊圈中,屬於比較一目了然的一種。

賽事邏輯基於賽制演繹,賽制即比賽架構。回到“講故事”的層面上來看,“結構”正是創作故事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基本要素。從文學創作方面來說,故事的結構是一個脈絡框架,引導作者如何配置各項故事相關事件的所處位置。體育賽事的“講故事”也是同樣的原理,賽制對應“結構”這一環節,劃分了賽事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看點,最終連結起一條完整的故事線。

人物——明星運動員如何塑造

“FF信贏天下”的賽制易於理解,相當於擬好一份故事大綱。但如何填充內容,是賽事未來要探索的方面。

除了結構以外,故事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還有人物形象、懸念與未知、矛盾衝突。包裝搏擊賽事的故事,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展開。

徐睿“四化”中的“運動員巨星化”,已提到如何塑造參賽者的形象。縱觀擂臺上的選手,能成為知名人物,主要方式無非有三:戰績特別地好,履歷特別地崎嶇,形象特別地出位。

三種方式均能單獨捧紅一位選手,互相結合更能產生“1+1>2”的化學反應。譬如“武僧”一龍屬於形象和戰績的結合,辨識度非常高。方便在搏擊圈外可能認知度不算突出,但只要提起“不敗死神”“五十場連勝”這兩大關鍵字,不熟悉搏擊的普通觀眾都會馬上產生興趣。這就是優異戰績所傳遞的影響力。如今很多拳迷都認識了爆冷擊敗鄒市明的日本拳手木村翔,並且能指出他最大的特點:日常是個搬酒工。崎嶇的謀生經歷增添了他本人的傳奇色彩,使其故事令人難忘。

▼一龍把中國人對少林高手的想像投射到現實擂臺

對於一項初創賽事來說,要以戰績為方向獨立打造賽事明星,存在一定的挑戰。必須有足夠多的賽事參加數、足夠多的連勝或者足夠高的KO比例,才能初步樹立一個拳王形象。初創賽事的一切都需要積累,除非早期就產生一些有現象級表現的運動員——例如全賽季的所有比賽都是KO獲勝——否則“高手”都得從零開始。這意味著造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宜急功近利。

但重視積累與深挖運動員特色並不衝突。初創賽事早期沒有太多關於“優秀”的故事可講,就只能從“趣味”“曲折”等角度挖掘。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標籤”問題。賽事方能不能從一開始就把部分運動員標籤化,並將其作為早階段推廣的核心成員?賽事方可能確認不了哪位選手實力最強,但可以觀察哪位選手最有特點。例如有人全身刺了幾十個文身,這是視覺衝擊力方面有特點;有人用腳攻擊的頻率特別高,這是技術方面有特點;有人每場比賽都會掛彩,但總能堅持到最後,這是鬥志特點和曲折特點兼具……造星需要鋪墊,但必須從一開始就進行探索。正如編故事時,不管作者打算什麼時候才推出真正的主角,總得從前期開始就有些有魅力的人物走出來,引導受眾追隨故事的發展。

懸念與矛盾——搏擊圈最常見哪些“劇情”

“懸念”與“矛盾”可以綜合起來一起聊。任何故事和任何比賽的進程,都是一個解決懸念、解決矛盾的過程。在創作尋常故事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確定故事的核心衝突是什麼,這種衝突最後走向什麼結果。體育賽事也是同樣的原理。體育本身就是對抗,對抗形成矛盾衝突。對抗的結果沒有人能提前確定,懸念因此存在。

矛盾與懸念有大小之分,故事的精彩程度與之密切相關。一對小夫妻爭論晚上是自己煮飯還是叫外賣,這能成為一個故事;另一對夫妻出外吃飯的途中遇到劫案,也是一個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關於夫妻,都存在矛盾,都將產生一個結果。但哪個故事能吸引更多人關心,自然不言而喻。

在體育賽事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兩方參賽者決一高下。但精于行銷的賽事方,自然不能僅僅局限於此。劇作家卡洛·戈齊有一句名言:“世界上的一切戲劇劇情,都可以歸納為36種模式。”這說明可以講故事的模式其實不多。從搏擊界來說,最常見的種類多是這幾種。

世紀之戰:圈內最強的王者正面對碰。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存在兩位公認的高手時,外界總是希望誕生一位王中之王。這種玩法的影響力有多大,早年看阿裡與福爾曼的“叢林之戰”,近年看梅威瑟與帕奎奧的“世紀大戰”,大家自然一目了然。

▼梅威瑟與帕奎奧之戰在“文采”方面也許不合格,但其話題性、故事性無可非議

冤家聚頭: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冤家之間的長期瓜葛也是很受歡迎的故事主題。搏擊圈的約戰體制尤其適合講這類故事。各種二番戰、三番戰,甚至若干名選手之間錯綜複雜的勝負關係,都在強化故事的戲劇性。

勢不兩立:為什麼搏擊賽事總得在賽前搞點噴垃圾話、對目之類的環節,就是為了強調對陣雙方爭勝到底的決心。觀眾們一看連賽前鋪墊都如此強火藥味,真正比賽時一定更加火花四射吧?好了,宣傳的效果達到了。

大器終成:這種包裝適合那些帶著光環走進圈子裡的選手。例如各種名將之後、拳壇新星之類。近年來我們最熟悉的例子當數鄒市明。以兩屆奧運金牌得主的身份轉戰職業拳壇,鄒市明在一路鋪墊之下登頂世界拳王,中國職業拳擊界迄今沒有比這更經典的人物包裝。鄒市明如今的爭議乃是後話,但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他的職業之路是絕對值得反復研究的教科書案例。

無名英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爆冷擊敗老大,從此青雲直上。所謂“勵志故事”莫過於此。不知道未來木村翔有沒有機會走上這條道路。

懸念和矛盾構築起故事中屬於“劇情”的部分。有時候只要劇情夠峰迴路轉,即使人物方面稍微失色也能贏得市場。劇情的相似也不意味著無聊,因為相關的人物、環境、動機各有差異。36種劇情,衍生出的流傳百年以上的名著何止360部。《基督山伯爵》《連城訣》的故事主幹比較神似,狄雲的形象比不上唐泰斯,跟金庸自己創作的郭靖、楊過、令狐沖、韋小寶等人物相比也不在同一水平線,但兩部作品都值得一看。同時,兩者的相似並沒有影響讀者分別從作品中獲得閱讀樂趣。

中國特色之殤,中國搏擊故事不要成為“起點爽文”

上述幾種是從整個搏擊圈來說最受歡迎的幾種矛盾和懸念的展開方式。而在中國,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模式。比較突出的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文化包裝,一種是民族情感渲染。

武俠文化是中國最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特色文化之一,從豫讓、專諸、要離、荊軻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到唐代傳奇小說中的虯髯客、聶隱娘、昆侖奴等異人,再到新派武俠小說興起後的各種大雕、飛刀、白髮魔女,武俠傳奇千年來長盛不衰。中國傳統武術也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很深的交集。“太極”“八卦”……這些中國武術拳種的名字,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這導致了中國搏擊圈形成時,大量借用武俠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概念來包裝。

▼經典武俠遊戲《仙劍奇俠傳》,當中涉及到的傳統文化概念,也許很多中國玩家也不能全部理解

《散打王》的賽事形象就存在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吉祥物的形象與陰陽五行及《道德經》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關。圈內不少人物也經常主動宣傳相關概念,精武門綜合格鬥職業聯賽的創始人楊驊力以“大象”的名號行走江湖,“大象”一詞的來源不是動物,而是同樣來自《道德經》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FF信贏天下”同樣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在總決賽賽前的運動員介紹環節裡,多名運動員的介紹短片都結合了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75公斤級金腰帶戰的選手楊玉坤就用“玉汝于成”來展望自己的搏擊之路。

與傳統文化結合是中國武術界的傳統,給這個拳拳到肉的圈子增添了不少“文化氣色”“君子之風”。不過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已經不在基礎教育體系之中,反而逐漸演變成一種“精英文化”,普羅大眾對其興趣不大。加上搏擊則直指尚武精神,與傳統文化中的“中庸”“無為”之類的概念格格不入,搏擊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其實是勉為其難、表面文章。國內受眾並不會對加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搏擊故事太感興趣。

不過傳統文化在國外市場或許別有魅力。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存在不同哲學旨趣的中國傳統文化,給外國人帶來神奇的陌生化體驗。國人覺得老土、守舊的玩意,在外國人眼中可能是大開眼界的新天地。然而,西方文化話語權畢竟具有支柱地位,按西方玩法才能接觸到最大的市場。UFC尊稱李小龍為“綜合格鬥之父”,只是規矩幾乎都由外國人定了,我們用“傳統文化”自強的出路有多遠,實在不好說。日本的空手道文化、泰國的泰拳文化、巴西的柔術文化興許都能發展一批國外死忠,但是無法形成在全球市場舉足輕重的賽事品牌。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

傳統文化是“雙刃劍”,中式的、武俠式的搏擊故事能不能講下去,這個話題尚能進一步商榷。而炒作“民族情感”的手法卻似乎不斷失去市場。再以鄒市明為例,他意外不敵木村翔時尚表現出祝賀對手的風度。但比賽數月後鄒市明一方主動以“有人不想中國人贏”為話題製造輿論,反而令其團隊陷入一番公關危機。

中國人的民族情意結,與近代中國所受的苦難有關。作家倪匡把這種情緒渲染到高潮,陳真打破“東亞病夫”牌匾,就是由他寫進《精武門》的劇本。武俠的浪漫主義情懷在這裡再次發揮:腐敗的清政府、民國政府救不了中國,那就只有民間武術高手來撐起中國人的脊樑。但改革開放已經近四十年,睜眼看過世界的中國人一方面已經自強起來,另一方面也更能客觀認識國內外的差異。在局部情況下,民族情感還能激發,但早已不是屢用不爽的宣傳路徑。

▼李小龍踢破東亞病夫牌匾,激發起中華兒女強烈的情緒波瀾

因此,採用強調中外運動員的對立來製造賽事矛盾,是一種沒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方法。電影《戰狼2》販賣民族情懷,創下票房紀錄,但那與中國電影界長期缺乏主旋律與娛樂性成功結合的作品有關。而在中國搏擊圈裡,大家已經看過太多的中國功夫對戰國外“高手”。只有熊朝忠、魏銳等人在拳擊和站立式搏擊圈子裡拿到的真成績才能鼓舞粉絲,否則搏擊迷不會再青睞那些嘩眾取寵的野雞拳王戰。

究竟什麼樣的故事,才是有益於中國搏擊賽事發展的好故事,這個話題本身十分龐大,但可以再次用類比來理解。在中國文學界,既有營養不高的“起點爽文”,又有四大名著這種膾炙人口的巨作。同樣是故事,為什麼一方能名垂千古,另一方過目即忘?態度決定效果。當我們譜寫中國搏擊的故事線時,投機取巧也不是不能激起一時聲浪,看看徐曉東與雷雷的“打假”鬧劇就能心領神會。但徐曉東充其量只是一位“寫手”,沒有“作家”的態度。怎樣才能稱得上是作家?賈島式的推敲、曹雪芹式的“披閱十載”、福樓拜式的觀察與學習、阿西莫夫式的博聞強記……所謂觸類旁通,中國搏擊人看看這些大家的創作心得,也許會有新的感悟。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有關“故事”的問題,對於“文采”——即賽事的實際水準——並無涉及。如果兩個方面一起論述,一篇幾千字的文章肯定無法支撐。這次姑且再次用斯蒂芬·金的話稍加概括:“假如你遇到一本故事和文采都優秀的作品,請你珍惜它。”

假如C覺得A、B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還可以宣佈誰贏了誰就是這個圈子裡的“老大”。在這種模式中,A、B是對戰的武者,C是各種協會組織,“老大”指的是五花八門的冠軍頭銜。

但體育界更主流的是“闖關”模式。A-G或更多的參賽者湊在一起,分組對抗,產生的優勝者再繼續比試,直至最後只剩下一位終極優勝者。普通中國體育觀眾更熟悉的正是這種模式,所以他們在理解“約戰”模式很容易產生困惑。譬如拳擊的“拳王”是怎樣來的?為什麼只要世界排名達到前15就有機會直接通過一場比賽成為冠軍,其他十幾個人都跑哪兒去了?為什麼有的人打幾場比賽就變成冠軍,有的贏了十場以上都沒有頭銜?為什麼冠軍是一些排名不到前五的人來爭奪……

在正規的搏擊拳擊市場上,這些問題其實都有嚴謹的答案,只不過答案相對複雜。但還有一些野蠻生長的賽事,完全不講究決出冠軍的方法。他們自己編一條冠軍金腰帶,然後隨便湊齊參賽雙方就開戰。至於這金腰帶承載什麼意義、如何定義這些選手的實力和地位、選手以什麼樣的身份出戰,組織方是一概不管。

▼拳擊界有個術語叫“字母湯”,指的是各種擁有不同字母縮寫的組織都在推銷自己的冠軍頭銜,當中良莠不齊

上述這種情況就是賽事邏輯混亂的典型。所謂“師出有名”,這個“名堂”說不清楚,比賽就很難讓人認可。而在“約戰”的模式裡,要說清楚名堂有一定挑戰。主辦方需要渲染比賽雙方如何都是狠角色,解釋為何他們的對抗一定火花四射,回顧他們過去贏得過哪些重要賽事……這期間需要大量精細的運動員包裝,包裝完之後還不保證所有人都明白參賽者站上舞臺的意義。

但如果按“闖關”模式來處理,主辦方的解釋工作也許就省力多了。“FF信贏天下”正是闖關式賽事。2016-2017賽季,“FF信贏天下”中國自由搏擊職業聯賽共設五個級別,每個級別有一定數量的拳手,通過排名賽、晉級賽、半決賽、決賽等過程,在一年的光景裡慢慢走向冠軍寶座。觀眾可以很清晰地追蹤到誰是排名賽的領頭羊、誰要加一把勁兒才有機會進入淘汰賽階段、誰一路黑馬不斷晉級……當決賽來臨時,觀眾們都能理解選手們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征服,成為冠軍戰的主人公。這就是清晰的比賽邏輯。

不管是“約戰”還是“闖關”,要判定賽事邏輯是否清晰,在於當對陣雙方站出來時,觀眾能不能快速反應到比賽的意義和雙方的實力。如果賽事方要採取“約戰”模式,那可以參考武俠故事的手段。為什麼絕大部分武俠故事中有這麼多門派?門派其實就是一個標籤,你有少林、武當的標籤,意味著你背景很深,不是小人物。門派裡面又有輩分之分,你是掌門、你是大師兄,那聞者必須肅然起敬。現實的搏擊圈中,最重要的標籤不是門派(所屬俱樂部),而是履歷——多少場不敗、參加過多少場星級賽事、擁有多少頭銜……具體到頭銜這一方面,拳擊選手擁有四大組織(WBC、WBO、WBA、IBF)頭銜,大部分情況下比擁有其他組織的頭銜更有影響力。這就正如你是少林武當六大派弟子,肯定勝過你拜師什麼韋陀門、九龍派、哪吒拳之類。所以參賽運動員的突出標籤越多,賽事邏輯就越清晰。

“闖關”模式可以參考那些直接給武林高手排了次序的故事。名次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種成績判定方法,金庸創作的紅花會14位當家、古龍發明的《兵器譜》,都很直接地點出書中武林高手的排名。讀者看到紅花會排第14的餘魚同要挑戰張召重,肯定猜到前者要遭殃。但如果是排第三的趙半山出手,大家就有期待了。闖關類搏擊賽事同樣也有比較明確的排名,例如八強、四強、亞軍、冠軍,令觀眾毫無困難地瞭解到賽事的進程。“FF信贏天下”就是採用這種模式,其賽事邏輯在龍蛇混雜的搏擊圈中,屬於比較一目了然的一種。

賽事邏輯基於賽制演繹,賽制即比賽架構。回到“講故事”的層面上來看,“結構”正是創作故事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基本要素。從文學創作方面來說,故事的結構是一個脈絡框架,引導作者如何配置各項故事相關事件的所處位置。體育賽事的“講故事”也是同樣的原理,賽制對應“結構”這一環節,劃分了賽事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看點,最終連結起一條完整的故事線。

人物——明星運動員如何塑造

“FF信贏天下”的賽制易於理解,相當於擬好一份故事大綱。但如何填充內容,是賽事未來要探索的方面。

除了結構以外,故事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還有人物形象、懸念與未知、矛盾衝突。包裝搏擊賽事的故事,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展開。

徐睿“四化”中的“運動員巨星化”,已提到如何塑造參賽者的形象。縱觀擂臺上的選手,能成為知名人物,主要方式無非有三:戰績特別地好,履歷特別地崎嶇,形象特別地出位。

三種方式均能單獨捧紅一位選手,互相結合更能產生“1+1>2”的化學反應。譬如“武僧”一龍屬於形象和戰績的結合,辨識度非常高。方便在搏擊圈外可能認知度不算突出,但只要提起“不敗死神”“五十場連勝”這兩大關鍵字,不熟悉搏擊的普通觀眾都會馬上產生興趣。這就是優異戰績所傳遞的影響力。如今很多拳迷都認識了爆冷擊敗鄒市明的日本拳手木村翔,並且能指出他最大的特點:日常是個搬酒工。崎嶇的謀生經歷增添了他本人的傳奇色彩,使其故事令人難忘。

▼一龍把中國人對少林高手的想像投射到現實擂臺

對於一項初創賽事來說,要以戰績為方向獨立打造賽事明星,存在一定的挑戰。必須有足夠多的賽事參加數、足夠多的連勝或者足夠高的KO比例,才能初步樹立一個拳王形象。初創賽事的一切都需要積累,除非早期就產生一些有現象級表現的運動員——例如全賽季的所有比賽都是KO獲勝——否則“高手”都得從零開始。這意味著造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宜急功近利。

但重視積累與深挖運動員特色並不衝突。初創賽事早期沒有太多關於“優秀”的故事可講,就只能從“趣味”“曲折”等角度挖掘。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標籤”問題。賽事方能不能從一開始就把部分運動員標籤化,並將其作為早階段推廣的核心成員?賽事方可能確認不了哪位選手實力最強,但可以觀察哪位選手最有特點。例如有人全身刺了幾十個文身,這是視覺衝擊力方面有特點;有人用腳攻擊的頻率特別高,這是技術方面有特點;有人每場比賽都會掛彩,但總能堅持到最後,這是鬥志特點和曲折特點兼具……造星需要鋪墊,但必須從一開始就進行探索。正如編故事時,不管作者打算什麼時候才推出真正的主角,總得從前期開始就有些有魅力的人物走出來,引導受眾追隨故事的發展。

懸念與矛盾——搏擊圈最常見哪些“劇情”

“懸念”與“矛盾”可以綜合起來一起聊。任何故事和任何比賽的進程,都是一個解決懸念、解決矛盾的過程。在創作尋常故事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確定故事的核心衝突是什麼,這種衝突最後走向什麼結果。體育賽事也是同樣的原理。體育本身就是對抗,對抗形成矛盾衝突。對抗的結果沒有人能提前確定,懸念因此存在。

矛盾與懸念有大小之分,故事的精彩程度與之密切相關。一對小夫妻爭論晚上是自己煮飯還是叫外賣,這能成為一個故事;另一對夫妻出外吃飯的途中遇到劫案,也是一個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關於夫妻,都存在矛盾,都將產生一個結果。但哪個故事能吸引更多人關心,自然不言而喻。

在體育賽事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兩方參賽者決一高下。但精于行銷的賽事方,自然不能僅僅局限於此。劇作家卡洛·戈齊有一句名言:“世界上的一切戲劇劇情,都可以歸納為36種模式。”這說明可以講故事的模式其實不多。從搏擊界來說,最常見的種類多是這幾種。

世紀之戰:圈內最強的王者正面對碰。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存在兩位公認的高手時,外界總是希望誕生一位王中之王。這種玩法的影響力有多大,早年看阿裡與福爾曼的“叢林之戰”,近年看梅威瑟與帕奎奧的“世紀大戰”,大家自然一目了然。

▼梅威瑟與帕奎奧之戰在“文采”方面也許不合格,但其話題性、故事性無可非議

冤家聚頭: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冤家之間的長期瓜葛也是很受歡迎的故事主題。搏擊圈的約戰體制尤其適合講這類故事。各種二番戰、三番戰,甚至若干名選手之間錯綜複雜的勝負關係,都在強化故事的戲劇性。

勢不兩立:為什麼搏擊賽事總得在賽前搞點噴垃圾話、對目之類的環節,就是為了強調對陣雙方爭勝到底的決心。觀眾們一看連賽前鋪墊都如此強火藥味,真正比賽時一定更加火花四射吧?好了,宣傳的效果達到了。

大器終成:這種包裝適合那些帶著光環走進圈子裡的選手。例如各種名將之後、拳壇新星之類。近年來我們最熟悉的例子當數鄒市明。以兩屆奧運金牌得主的身份轉戰職業拳壇,鄒市明在一路鋪墊之下登頂世界拳王,中國職業拳擊界迄今沒有比這更經典的人物包裝。鄒市明如今的爭議乃是後話,但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他的職業之路是絕對值得反復研究的教科書案例。

無名英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爆冷擊敗老大,從此青雲直上。所謂“勵志故事”莫過於此。不知道未來木村翔有沒有機會走上這條道路。

懸念和矛盾構築起故事中屬於“劇情”的部分。有時候只要劇情夠峰迴路轉,即使人物方面稍微失色也能贏得市場。劇情的相似也不意味著無聊,因為相關的人物、環境、動機各有差異。36種劇情,衍生出的流傳百年以上的名著何止360部。《基督山伯爵》《連城訣》的故事主幹比較神似,狄雲的形象比不上唐泰斯,跟金庸自己創作的郭靖、楊過、令狐沖、韋小寶等人物相比也不在同一水平線,但兩部作品都值得一看。同時,兩者的相似並沒有影響讀者分別從作品中獲得閱讀樂趣。

中國特色之殤,中國搏擊故事不要成為“起點爽文”

上述幾種是從整個搏擊圈來說最受歡迎的幾種矛盾和懸念的展開方式。而在中國,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模式。比較突出的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文化包裝,一種是民族情感渲染。

武俠文化是中國最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特色文化之一,從豫讓、專諸、要離、荊軻等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到唐代傳奇小說中的虯髯客、聶隱娘、昆侖奴等異人,再到新派武俠小說興起後的各種大雕、飛刀、白髮魔女,武俠傳奇千年來長盛不衰。中國傳統武術也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很深的交集。“太極”“八卦”……這些中國武術拳種的名字,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這導致了中國搏擊圈形成時,大量借用武俠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概念來包裝。

▼經典武俠遊戲《仙劍奇俠傳》,當中涉及到的傳統文化概念,也許很多中國玩家也不能全部理解

《散打王》的賽事形象就存在很多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吉祥物的形象與陰陽五行及《道德經》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關。圈內不少人物也經常主動宣傳相關概念,精武門綜合格鬥職業聯賽的創始人楊驊力以“大象”的名號行走江湖,“大象”一詞的來源不是動物,而是同樣來自《道德經》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FF信贏天下”同樣是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在總決賽賽前的運動員介紹環節裡,多名運動員的介紹短片都結合了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75公斤級金腰帶戰的選手楊玉坤就用“玉汝于成”來展望自己的搏擊之路。

與傳統文化結合是中國武術界的傳統,給這個拳拳到肉的圈子增添了不少“文化氣色”“君子之風”。不過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已經不在基礎教育體系之中,反而逐漸演變成一種“精英文化”,普羅大眾對其興趣不大。加上搏擊則直指尚武精神,與傳統文化中的“中庸”“無為”之類的概念格格不入,搏擊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其實是勉為其難、表面文章。國內受眾並不會對加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搏擊故事太感興趣。

不過傳統文化在國外市場或許別有魅力。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存在不同哲學旨趣的中國傳統文化,給外國人帶來神奇的陌生化體驗。國人覺得老土、守舊的玩意,在外國人眼中可能是大開眼界的新天地。然而,西方文化話語權畢竟具有支柱地位,按西方玩法才能接觸到最大的市場。UFC尊稱李小龍為“綜合格鬥之父”,只是規矩幾乎都由外國人定了,我們用“傳統文化”自強的出路有多遠,實在不好說。日本的空手道文化、泰國的泰拳文化、巴西的柔術文化興許都能發展一批國外死忠,但是無法形成在全球市場舉足輕重的賽事品牌。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

傳統文化是“雙刃劍”,中式的、武俠式的搏擊故事能不能講下去,這個話題尚能進一步商榷。而炒作“民族情感”的手法卻似乎不斷失去市場。再以鄒市明為例,他意外不敵木村翔時尚表現出祝賀對手的風度。但比賽數月後鄒市明一方主動以“有人不想中國人贏”為話題製造輿論,反而令其團隊陷入一番公關危機。

中國人的民族情意結,與近代中國所受的苦難有關。作家倪匡把這種情緒渲染到高潮,陳真打破“東亞病夫”牌匾,就是由他寫進《精武門》的劇本。武俠的浪漫主義情懷在這裡再次發揮:腐敗的清政府、民國政府救不了中國,那就只有民間武術高手來撐起中國人的脊樑。但改革開放已經近四十年,睜眼看過世界的中國人一方面已經自強起來,另一方面也更能客觀認識國內外的差異。在局部情況下,民族情感還能激發,但早已不是屢用不爽的宣傳路徑。

▼李小龍踢破東亞病夫牌匾,激發起中華兒女強烈的情緒波瀾

因此,採用強調中外運動員的對立來製造賽事矛盾,是一種沒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方法。電影《戰狼2》販賣民族情懷,創下票房紀錄,但那與中國電影界長期缺乏主旋律與娛樂性成功結合的作品有關。而在中國搏擊圈裡,大家已經看過太多的中國功夫對戰國外“高手”。只有熊朝忠、魏銳等人在拳擊和站立式搏擊圈子裡拿到的真成績才能鼓舞粉絲,否則搏擊迷不會再青睞那些嘩眾取寵的野雞拳王戰。

究竟什麼樣的故事,才是有益於中國搏擊賽事發展的好故事,這個話題本身十分龐大,但可以再次用類比來理解。在中國文學界,既有營養不高的“起點爽文”,又有四大名著這種膾炙人口的巨作。同樣是故事,為什麼一方能名垂千古,另一方過目即忘?態度決定效果。當我們譜寫中國搏擊的故事線時,投機取巧也不是不能激起一時聲浪,看看徐曉東與雷雷的“打假”鬧劇就能心領神會。但徐曉東充其量只是一位“寫手”,沒有“作家”的態度。怎樣才能稱得上是作家?賈島式的推敲、曹雪芹式的“披閱十載”、福樓拜式的觀察與學習、阿西莫夫式的博聞強記……所謂觸類旁通,中國搏擊人看看這些大家的創作心得,也許會有新的感悟。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有關“故事”的問題,對於“文采”——即賽事的實際水準——並無涉及。如果兩個方面一起論述,一篇幾千字的文章肯定無法支撐。這次姑且再次用斯蒂芬·金的話稍加概括:“假如你遇到一本故事和文采都優秀的作品,請你珍惜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