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對耄耋伉儷24年的堅守

24年的堅守

一間小小的工作間, 南京一對耄耋之年的老夫妻劉健芝、祁恩芝, 對著兩台電腦, 數個移動硬碟, 將從1994年至今拍攝的兩萬多張南京大屠殺主題照片, 一點點整理出來、精心編輯排版, 並自費做成畫冊, 贈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以此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劉健芝、祁恩芝夫婦

今天是兩位老人64周年鑽石婚紀念日。 昨天下午, 紀念館工作人員專程前往老人家中, 送上鮮花和捐贈證書, 感謝他們的家國情懷, 也祝福二老健康長壽, 幸福美滿。

01

24年·兩位老人和兩萬多張照片

1994年12月13日, 南京首次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1995年12月13日, “狂雪”長詩銅牆落成揭幕

1996年8月15日, 日本銘心會訪華團團長松岡環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倪翠萍交談

1999年12月13日, 紀念館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62周年和平集會

2000年2月27日, 南京各界人士舉行“聲援東史郎座談會”

2005年5月5日,日本民主黨幹事長菅直人來到紀念館敬獻花圈

……

翻開老照片,往事一幕幕。每年清明節、8·15、“九一八”、12·13等重大節日或紀念日,以及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研討會,都會被劉健芝、祁恩芝夫妻倆定格在相機鏡頭中。

“最初幾年是用膠捲拍,每次拍回來都要拿到照相館去沖洗,然後騎上自行車,送到南京的各大報社,第二天,報紙就登出來了。後來,我們又成為中新社和視覺中國等一些網站的簽約攝影師。有了數碼相機後,我們一人配一台相機,再後來更新換代,到現在已經用過10多台相機了。照片一共拍了兩萬多張,我們按照年份保存在幾個移動硬碟裡,做好標記,找起來比較方便……”祁恩芝老人說。

在使用數碼相機前,兩位元老人沖印的部分膠捲,按照年份和活動名稱包紮保存至今

90歲高齡的劉健芝老人和82歲的祁恩芝老人,已退休在家多年。和很多同齡人不同的是,老夫妻倆酷愛攝影,而且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用得都很溜。

在二老家中一間約10平米大的工作間裡,有兩台電腦。祁恩芝老人說,他們每人一台電腦,需要查找圖片時,兩台電腦還會線上作業。

一人一台電腦

偶爾找不到檔,老伴劉健芝總是坐在一旁一同回憶

“你看,這是我們1994年拍攝的。那一年,南京首次公開舉辦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祁恩芝老人從電腦中熟練地翻找到1994年資料夾,點開其中的照片介紹說,那年公開悼念後,南京還舉行了電影《南京大屠殺》的開機儀式,他們全程拍照,記錄了那一珍貴時刻。

“一名女生用白布擦拭浮雕,低頭默哀的場景令我十分難忘。”祁恩芝老人說,從那一刻起,她和老伴就下定決心,堅持拍攝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各項活動。

這一拍,就是24年。

02

他們是牽手64載的老兵

退休後,自由時間很多,可拍攝的題材也很豐富,為何獨獨對南京大屠殺題材感興趣?兩位老人說,“因為我們是老兵!”

1943年,年僅16歲的劉健芝在老家山東招遠參加了八路軍,作為一名通信兵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他親歷了膠東半島抗戰。抗戰勝利後,劉健芝從膠東軍區轉戰華東軍區,後就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

祁恩芝1951年入伍,曾就讀當時的南京工兵學校。1954年1月20日,兩人喜結連理,後生育4個兒女。

劉健芝、祁恩芝1954年1月20日結婚紀念

1983年,劉健芝從單位離休。1987年,祁恩芝也從南京工程兵學院訓練部參謀崗位退休。就從祁恩芝退休這年起,老夫妻倆背起相機,騎上自行車,一路走一路拍。

劉健芝、祁恩芝夫婦

03

一本畫冊凝結一份家國情懷

從1994年南京首次公開集會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到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整整24年,劉健芝、祁恩芝夫婦用手中的相機,一年不落地見證歷史:

2000年2月27日,南京舉行“聲援東史郎座談會”,劉健芝、祁恩芝夫婦拍下了白髮蒼蒼的東史郎鞠躬致謝的照片。6年後,東史郎離世,但他鞠躬致謝的這一幕卻被鏡頭定格;

同年8月15日,日本前總理大臣海部俊樹來到紀念館。當天下雨,劉健芝、祁恩芝夫婦拍下了海部俊樹彎腰敬獻花圈的鏡頭,“他的西裝被淋濕了,卻堅持參觀,還寫下了‘希望21世紀是和平的世紀’的留言,這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心聲”;

2004年12月13日,悼念儀式上,災難牆前人們依次駐足、默哀合掌、敬獻菊花,一名黑衣日本女性,跪在了堅硬的水泥地上;

……

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從2017年年初起,這對老夫妻開始著手整理照片,他們從數萬張圖片素材中,梳理出593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再親手編排成176個頁面,並自費出版畫冊《堅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祭奠活動紀實》。

老夫妻倆梳理出來的圖片檔目錄

圖為畫冊

祁恩芝說:“堅持拍攝24年,是我們對生活在的這座城市的愛,是對80年前遇難同胞深切的緬懷和告慰。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我們會端著相機一直拍下去。”

老伴劉健芝也說:“我們想告訴自己,也告訴後人,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夫妻倆在紀念館“‘世界和平’心願牆”前留影

一對耄耋老人,

為了悼念遇難同胞,

不論颳風下雨,

他們騎自行車、乘公交、趕地鐵,

堅守24年,

拍攝數萬張南京大屠殺題材圖片,

這份精神,難能可貴!

祝福兩位老人健康長壽!

鑽石婚快樂!

本期編輯:許晶晶 潘琳娜 俞月花 /文 蔡美婷 /攝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

點擊標題,查閱往期文章

2005年5月5日,日本民主黨幹事長菅直人來到紀念館敬獻花圈

……

翻開老照片,往事一幕幕。每年清明節、8·15、“九一八”、12·13等重大節日或紀念日,以及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研討會,都會被劉健芝、祁恩芝夫妻倆定格在相機鏡頭中。

“最初幾年是用膠捲拍,每次拍回來都要拿到照相館去沖洗,然後騎上自行車,送到南京的各大報社,第二天,報紙就登出來了。後來,我們又成為中新社和視覺中國等一些網站的簽約攝影師。有了數碼相機後,我們一人配一台相機,再後來更新換代,到現在已經用過10多台相機了。照片一共拍了兩萬多張,我們按照年份保存在幾個移動硬碟裡,做好標記,找起來比較方便……”祁恩芝老人說。

在使用數碼相機前,兩位元老人沖印的部分膠捲,按照年份和活動名稱包紮保存至今

90歲高齡的劉健芝老人和82歲的祁恩芝老人,已退休在家多年。和很多同齡人不同的是,老夫妻倆酷愛攝影,而且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用得都很溜。

在二老家中一間約10平米大的工作間裡,有兩台電腦。祁恩芝老人說,他們每人一台電腦,需要查找圖片時,兩台電腦還會線上作業。

一人一台電腦

偶爾找不到檔,老伴劉健芝總是坐在一旁一同回憶

“你看,這是我們1994年拍攝的。那一年,南京首次公開舉辦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祁恩芝老人從電腦中熟練地翻找到1994年資料夾,點開其中的照片介紹說,那年公開悼念後,南京還舉行了電影《南京大屠殺》的開機儀式,他們全程拍照,記錄了那一珍貴時刻。

“一名女生用白布擦拭浮雕,低頭默哀的場景令我十分難忘。”祁恩芝老人說,從那一刻起,她和老伴就下定決心,堅持拍攝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各項活動。

這一拍,就是24年。

02

他們是牽手64載的老兵

退休後,自由時間很多,可拍攝的題材也很豐富,為何獨獨對南京大屠殺題材感興趣?兩位老人說,“因為我們是老兵!”

1943年,年僅16歲的劉健芝在老家山東招遠參加了八路軍,作為一名通信兵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他親歷了膠東半島抗戰。抗戰勝利後,劉健芝從膠東軍區轉戰華東軍區,後就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

祁恩芝1951年入伍,曾就讀當時的南京工兵學校。1954年1月20日,兩人喜結連理,後生育4個兒女。

劉健芝、祁恩芝1954年1月20日結婚紀念

1983年,劉健芝從單位離休。1987年,祁恩芝也從南京工程兵學院訓練部參謀崗位退休。就從祁恩芝退休這年起,老夫妻倆背起相機,騎上自行車,一路走一路拍。

劉健芝、祁恩芝夫婦

03

一本畫冊凝結一份家國情懷

從1994年南京首次公開集會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到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整整24年,劉健芝、祁恩芝夫婦用手中的相機,一年不落地見證歷史:

2000年2月27日,南京舉行“聲援東史郎座談會”,劉健芝、祁恩芝夫婦拍下了白髮蒼蒼的東史郎鞠躬致謝的照片。6年後,東史郎離世,但他鞠躬致謝的這一幕卻被鏡頭定格;

同年8月15日,日本前總理大臣海部俊樹來到紀念館。當天下雨,劉健芝、祁恩芝夫婦拍下了海部俊樹彎腰敬獻花圈的鏡頭,“他的西裝被淋濕了,卻堅持參觀,還寫下了‘希望21世紀是和平的世紀’的留言,這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共同心聲”;

2004年12月13日,悼念儀式上,災難牆前人們依次駐足、默哀合掌、敬獻菊花,一名黑衣日本女性,跪在了堅硬的水泥地上;

……

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從2017年年初起,這對老夫妻開始著手整理照片,他們從數萬張圖片素材中,梳理出593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再親手編排成176個頁面,並自費出版畫冊《堅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祭奠活動紀實》。

老夫妻倆梳理出來的圖片檔目錄

圖為畫冊

祁恩芝說:“堅持拍攝24年,是我們對生活在的這座城市的愛,是對80年前遇難同胞深切的緬懷和告慰。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我們會端著相機一直拍下去。”

老伴劉健芝也說:“我們想告訴自己,也告訴後人,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夫妻倆在紀念館“‘世界和平’心願牆”前留影

一對耄耋老人,

為了悼念遇難同胞,

不論颳風下雨,

他們騎自行車、乘公交、趕地鐵,

堅守24年,

拍攝數萬張南京大屠殺題材圖片,

這份精神,難能可貴!

祝福兩位老人健康長壽!

鑽石婚快樂!

本期編輯:許晶晶 潘琳娜 俞月花 /文 蔡美婷 /攝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

點擊標題,查閱往期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