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

播州區隸屬于貴州省遵義市, 地處貴州省北部, 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 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 北緯27°13′15″—28°04′09″之間, 東接湄潭縣、甕安縣, 南鄰息烽縣、開陽縣, 西連仁懷市、金沙縣, 北鄰紅花崗區、匯川區。 屬於國家戰略下的黔中經濟區和黔北經濟協作區核心區域, 系貴州“金三角”戰略腹地, 是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渝經濟合作的重要節點。

2016年11月, 全區國土面積2487.63平方公里, 轄5街道17個鎮2個民族鄉, 總人口83.79萬。 2015年, 播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41億元。

播州區歷史悠久, 唐貞觀十三年(西元639年), 始設播州府。 播州一直存在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歷時961年。

1935年, 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三進三出境內, 召開了聞名中外的遵義會議和苟壩會議。

先後被命名“中國杜仲之鄉”, 中國辣椒之都”播州區地處西南出海大通道, 北離重慶260公里, 南距貴陽110公里, 蘭(州)海(口)、遵(義)赤(水)、杭(州)瑞(麗)高速公路, 210國道、326國道以及川黔鐵路和在建的渝貴鐵路穿境而過, 烏江航道順境而下直達長江。

中文名稱

播州區

外文名稱

Bozhou District

別 名

遵義縣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貴州省遵義市

下轄地區

19個鎮2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

南白街道西大街53號

電話區號

0852

郵政區碼

563100

地理位置

貴州省北部

面 積

2487.63平方公里

人 口

83.79萬人

方 言

西南官話-遵義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烏江渡景區、苟壩會議會址

機 場

遵義新舟國際機場

火車站

南白鎮火車站

車牌代碼

貴C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鱉國地。

秦時以鱉國地置鱉縣, 包括現今遵義、綏陽、桐梓縣等。

隋初置牂柯縣。

唐改建安縣, 唐朝武德、貞觀之時, 國威大震, "四夷賓服"。 貞觀九年(635年), 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地置郎州, 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六縣。 十三年(639年), 以廢郎州的六縣地置播州(明代解釋播字, 為番之有才者, 即招撫蠻夷所置的州)。

宋宣和三年(1121年)廢遵義軍, 置遵義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播州總管府, 屬播州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播州總管府為播州長官司。 屬播州宣慰司。 明萬曆二十九(1601年)改播州長官司為遵義縣, 屬四川遵義軍民府。

清雍正六年(1728年)隨遵義府改隸貴州。

民國元年(1912年)將遵義縣併入遵義府, 後撤府複縣。

1950年屬遵義專區, 同年遵義市、縣分開。

1951年將遵義市併入。

1952年又與遵義市分開。

1958年撤縣併入遵義市。

1961年8月16日, 恢復遵義縣建置。

1992年前, 轄新新蝦茅, 高山板松, 鴨楓泮, 龍團尚, 南三烏17個區, 141個公社(鎮), 696個生產大隊, 9271個生產隊, 轄區面積4092.66平方公里。 是年9月, 遵義縣“建鎮並鄉撤區”, 全縣建36個鎮, 2個民族鄉。

1997年遵義撤地市後, 新蒲鎮、深溪鎮、金鼎山鎮併入紅花崗區。

2003年高坪鎮、泗渡鎮、板橋鎮、團澤鎮4個鎮劃入遵義市匯川區。

2009年新蒲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新舟、蝦子、永樂和三渡劃給新區代管。

2016年3月, 國務院同意撤銷遵義縣, 設立遵義市播州區, 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

並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 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2016年6月6日, 播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風景旅遊

烏江渡景區

烏江渡景區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鎮, 距省城貴陽100公里, 距歷史名城遵義50公里。 2003年, 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 2005年, 烏江渡發電廠被授予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景區成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苟壩會議會址

苟壩會議會址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跡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

瓦廠寺

瓦廠寺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臺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刹。始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離龍坪集鎮4公里,占地51.6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苟壩會議會址

苟壩會議會址,位於楓香鎮苟壩村馬鬃嶺山腳,距縣城50公里。苟壩內革命歷史遺跡有:苟壩會議會址(新房子)、紅軍醫院(黑神廟),周恩來、朱德舊居(長五間)、苟壩老街(苟壩抗捐委員會舊址)、水口寺(紅軍警戒崗哨)、馬鬃嶺紅九軍團司令部駐地、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還有魯屏周墓和陶瓷廠。

瓦廠寺

瓦廠寺

瓦廠寺,古稱復興禪院,在龍坪鎮東5公里仙鳳山麓後臺壩,是縣境內尚存規模最大的梵刹。始建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離龍坪集鎮4公里,占地51.6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該寺保存著一批木雕和石刻藝術品,以佛像、人物造型、花草鳥獸圖案為主,以及仙山瓊閣、建築器物、山川風景等圖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